1945年夏,日本敗局已定。美、英和中國發表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可是日本政府拒絕接受《波茨坦公告》。為減少盟軍傷亡,加速戰爭進程,迫使日本投降,並抑制蘇聯在遠東的擴張,美國總統杜魯門決定在日本投擲原子彈。
杜魯門
1945年8月6日由保羅駕駛的B-29超級空中堡壘轟炸機在廣島上空9000米投下「小男孩」,在日本當地時間早上八時十五分爆炸。1945年8月9日由查爾斯駕駛的B-29超級空中保壘轟炸機在長崎上空下「胖子」,在日本當地時間早上十一時零二分爆炸。長崎爆炸後日本天皇才最後宣布投降。
原子彈「小男孩」
原子彈的爆炸給日本造成了巨大傷亡:廣島約七萬人直接死於原爆,大約相同的人受傷,隨後有大量的人死於核子塵埃放射引起的癌症。懷孕的母親亦因為放射而出現流產,部分初生嬰兒畸形發育。據統計,截止到1999年,死於原子彈的人數已上升至20萬。目前廣島市依然將相生橋附近的地區列為放射汙染區。長崎地勢多山,造成的損害比平坦的廣島較低。約4萬人直接死於原爆,約25000人受傷。之後數以萬人死於核子塵埃放射引起的癌症。
面對當年投下的原子彈給日本造成如此大的傷亡,這些投彈的飛行員後來是是怎麼想的呢?又說了些什麼?
在廣島投下第一顆原子彈的美國飛行員保羅,後來回到俄亥俄老家過起了平靜的生活。在同機的飛行員格林的兒子採訪他時說,我從不後悔也不內疚,因為如果我不去完成那次任務,那麼生命的損失會更大,日本人會最後一拼,殺掉更多的別國無辜平民和正義的軍人,我具體阻止了這一慘劇在別國的發生。保羅說,因為我挽救了另外一大批人民的生命,所以我能夠睡得很好,並不像報紙說的因內疚而失眠。由於原子彈加速了戰爭結束,使更多的生命得以挽留(包括日本百姓和軍人)。有人問保羅對日本投放原子彈的決心為什麼這麼堅定,他說:「我曾經看過日本在南京的紀錄片,對於他們在南京的殘忍行為,我投放的原子彈的行為,仁慈多了」。無論這些話是真還是假,都沒有去驗證的必要性了,因為這個邏輯肯定是對的。保羅於2007年11月在家中逝世,享年92歲。
後來媒體採訪了同機的82歲的領航員泰特·范科克和武器專家莫裡斯·傑普森。2位歷史見證人的看法幾乎一致,都認為投擲原子彈是必要的,能結束戰爭、挽救更多生命,他們對自己的行動不後悔。
在長崎投下原子彈的飛行員查爾斯,他是唯一參加兩次投彈行動的飛行員,於2004年在波士頓麻薩諸塞州去世,享年84歲。二戰後,他撰寫了《戰爭的終點:美國最後一次核使命見證者》,講述核轟擊的必要性。他經常出現在美國電視節目裡,並在各大學演講。
查爾斯說:日軍慘絕人寰,在南京大屠殺中,30萬手無寸鐵的平民被屠殺,這是犯罪;日軍對自身和對敵人都毫不手軟,神風敢死隊的自殺攻擊要了5000名美國海軍軍人的命。投擲原子彈是美國對日本兇殘成性的徵服。
查爾斯還說,在8月6日之前的幾個月裡,日軍發誓決不投降。他們準備犧牲自己的人民,以換取他們所理解的光榮和榮譽--不管死多少人。即使在用原子彈轟炸了廣島之後,日本軍部仍然認為可以繼續堅持。在長崎受到原子轟炸後,日本天皇才最後宣布投降。即使在這種情況下,軍方仍聲稱他們可以而且應該繼續戰鬥。一個陸軍軍官團體發起叛亂,試圖截獲並銷毀天皇向日本人宣布投降的詔書。所以投放原子彈是必須的。
儘管這些飛行員一致認為這是正義的事業,他們永遠不會後悔!但同時又發出了一個共同的聲聲,就是他們都反對在戰爭中再次使用原子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