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學生從小學就開始學習寫作文。小學生由於知識以及見識等方面的限制,他們寫作文的素材主要來自身邊發生的事或者身邊熟悉的人,只要把一件事或者一個人寫清楚就是一篇不錯的文章了。到了初中,寫作的要求更高了,除了要把一件事、一個人寫清楚,更重要的是要表達出某種感情。
如今,社會上出現了眾多寫作培訓班,書店裡也有大量的作文書以及初高中作文素材,讓學生的寫作水平有了提高,寫作素材也不再局限於身邊真實發生的事或人。但是,素材雖廣且並不是自己親身經歷,要寫出真情實感也非常難。現在出現了不少堆砌素材和詞藻但很難引起大家共鳴的作文。
前幾日,在網上看到了一篇初中生的小作文。看完這篇短短百來字的作文,讓人莫名的心酸。
題目:以「想家」為話題,用一兩種修辭手法寫一段文字,表達思鄉之情及對家的理解。
思念家鄉是我國傳統文化中一個永恆的話題,古代的文人墨客留下了無數思念家鄉的文字。比如宋之問的「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比如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比如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比如王建的「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等等。
我們再來看看這位同學的作文吧。
第一段:
爸媽在我5歲的時候就離婚了,(我)小時候一直跟我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現在初中住宿在學校。
第一段短短的幾十個字就把家裡的情況做了個介紹:父母離異,跟著爺爺奶奶生活。這樣的家庭在現實中並不少見,一些人結婚後發現生活並沒有想像中的美好,所以「瀟灑」地離了婚,繼續追求自己的幸福,甚至連孩子父母都不管了。
第二段:
(我)一學期回家一次,有一段時間沒聯繫的爺爺打電話到班主任那叫我接,(爺爺在)電話裡頭說:「今天是你的生日,你一定要記得啊。等我們不在了,就沒人知道了。」在電話這頭,我哭成淚人。我想家了,想爺爺奶奶了。
看到這兒,真的感到很心酸。其實跟著爺爺奶奶生活在農村是非常普遍的事,因為父母要外出打工掙錢養家。但是正常的家庭父母就算外出打工缺少了給孩子的陪伴,但是對孩子的愛並不會減少,也不會忘記孩子的生日這樣重要的日子。對於因為同學的父母,我想說的是他們真的對得起「父母」二字嗎?
這篇小作文,老師給了30分的滿分,並且寫下了評語:想家了就回去看看吧!請假條老師給你批!
老師的評語很暖心,但是網友卻表示太心酸了,孩子太可憐了,不過幸好還有爺爺奶奶疼,否則恐怕真的是不知道家在何方了。最後,也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每個孩子都能得到父母的疼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