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徑大本營,2020.9.7,農曆七月二十
一百多年前,廣東沿海一帶的村莊,時常被「不速之客」侵襲。海盜、土匪們,經常悄悄進村,洗劫一空。
為了抵禦這些賊寇,村民們修建了碉樓,這是他們的堡壘。
還有一些小夥子,悄然溜進貨輪,飄洋過海數月,抵達大洋彼岸。這個漫長的過程,是一次殘酷的「淘汰」,只有一半人,能活著上岸。在異鄉,他們一開始做苦工,把掙到的薪水,寄給家裡——他們是最早的僑民。
在海外,他們不僅掙到了人生第一桶金,更是見識到了許多「先進」的玩意兒,比如籃球,比如跨欄……當他們在外辛勞數年,乘船榮歸故裡時,帶來的不只是財富,還有知識、物件兒。
廣東中山一個村莊,歸來的僑民,出資興建了村裡的小學。在1910~30年代,這所小學竟然有200米的跑道(六條道),還有90多個跨欄的欄架,還有許多張體育運動技術掛圖……
在這裡讀書的一個姓孫的男孩,根據這些掛圖,用竹竿製作了標槍,把石頭磨成了鐵餅,甚至還學會了撐竿跳高(下圖,竹竿喔)……在農田的空地上,他還搭了木頭欄架。無師自通,幾個小夥伴們學會了跨欄……
可敢想像,這是將近百年之前的事!
這段往事,不正是《田徑兒女英雄傳》嗎?
昨天,非常非常有幸,在廣州,聽到了這段往事。講述者——孫武老師,原華南理工大學體育部主任(教授)、原廣州市體育局培訓競賽處處長、第九屆全運會田徑總裁判長(國際級裁判)。
這段講述,源自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活動——
「 粵跑思享會 」
這是廣東省田徑協會創新舉辦的活動,旨在讓更多人了解田徑歷史與文化。
孫武老師的講述《孫武和他的體育經》,是第一期。而上面提到的那個自學田徑的男孩,名叫孫紫萍,是孫武老師的父親。
無師自通的孫紫萍先生,後來不斷學習,成為廣東田徑的功勳開拓者之一,培養出了大批大批的優秀人才,如1950~60年代的欄王周裕光(下圖右二,從中學直接進入國家隊)。
孫武老師的講述,實在太有意思了……現在我正對全程錄像的內容整理中,不久之後,為大家呈現。
廣東田協近期將進行一系列的採訪和分享,旨在更好地傳承與傳播——田徑歷史與文化。田徑大本營有幸參與其中,就讓我們一同在隨後的日子裡,欣賞《田徑兒女英雄傳》吧!
近日重磅——
為確保第一時間看到推送,
請加「星標」,點「贊」+「在看」,多謝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