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小學的教育,竟已經這麼牛!這一部紀錄片,爸媽營手工贊!

2020-12-17 爸媽營育兒

前段時間,爸媽營的編輯團隊看到了一部紀錄片,話題很有意義:

你覺得未來的教育會是什麼樣子?

我們想通過一部紀錄片《你好,未來人類》,來和各位爸媽一起探討這個問題。

《你好,未來人類》紀錄片的最開始,有一句話是這樣的:我們正在用19世紀的體制,20世紀的知識,來培養21世紀的人才。

那麼今天的孩子,到底能不能應對未來的挑戰?

或許看完今天這篇文章,爸媽們能找到一個答案。

爸媽擔心孩子沉迷電子產品

孩子:這是我唯一的樂趣

《你好,未來人類》的導演陳一佳,是路透社北美地區唯一華人財經女主播,是央視欽點的海外連線節目特約財經評論員,是著名雙語主持人、財經專欄作家。

但是同樣,她也是一位新手媽媽。

手機對現代人必不可缺,但作為一個母親,陳一佳很清楚,電子設備對孩子的危害。所以,她只能做一個「雙標」的母親——「禁止兒子接觸任何手機和平板」。

在中國,很多個和陳一佳一樣,有著同樣的煩惱的爸媽。

中國的一項調查顯示,82%的受訪家長都表示,自己的孩子在3歲或者更早的時候就開始接觸 iPad。

每一個爸媽,提起自家娃的電子產品「上癮」都有一大堆故事要講:

「是拿起手機就放不下的那種瘋狂。」

「沉迷在裡面無法自拔。」

「她真的可以無止境的看下去。。」

7歲的小男孩王銘麒的媽媽講了一個故事,晚上睡覺,都已經給孩子關燈了,結果等了一會卻發現:孩子在被窩裡偷偷的玩iPad。

但是,在鏡頭的另一邊面對,小男孩說:「但我只有iPad,這是我唯一的樂趣。」

5歲半的小女孩奧莉薇婭的媽媽,形容自己的女兒看手機痴迷,覺得這「可能是上癮」。

而實際上,在2013年,真的有一個4歲的英國小女孩,在禁止她玩 iPad 之後出現了一系列興奮、失眠、流淚、流涕等戒斷症狀,醫生斷定這個小女孩患上了「科技成癮」症。

家長需要支付1.6萬英鎊,藉助心理治療幫助女孩戒除網癮。

其實對於很多爸媽來說,他們對於電子產品的觀感極為負面,這些讓人上癮的「電子海洛因」,不僅對孩子的身體健康造成損害,還會帶來情感和文化上的缺失。

對於電子產品,除了抵制,似乎無路可走。

直到紀錄片,將鏡頭挪到了英國,在這個為兒童使用電子產品爭論了十多年的國家,似乎有不一樣的答案。

英國某學校:沒有iPad,不讓入學?

在英國,5到16歲的孩子中,使用網絡的比例達到了94%;8到11歲的孩子中,65%都有手機。

有的孩子,「8個月大的時候就開始用(手機)了」。

*安全提示:圖片為紀錄片內容,爸媽營建議2歲以下孩子不要接觸電子產品

甚至在某個英國學校,「人手一個iPad,才能入學!」

在英國的學校裡,科技與教育之間的聯繫特別密切,紀錄片的鏡頭忠實的記錄了,5歲半的中國女孩奧莉薇婭在英國威爾斯聖朱利安小學的一天。

在這所「電子示範先鋒學校」裡,孩子們的心願都和電子設備密切相關。

學習視頻製作、學習定格動畫、甚至電子教學系統......這些都是孩子們超級想要學習的內容。

在這所英國的創新概念小學裡,從學前班開始,孩子們的每一節課都在使用電子產品。

電腦、平板、虛擬眼鏡、智能手環,3D印表機......這些都成了名副其實的教育工具。

所有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設備,都讓拒絕一切科技產品的中國媽媽陳一佳感到非常不安。。。

但當她參觀體驗了一天這裡的課程之後,一切的想法發生了改變——

1)生活課:現場連線農場主

這堂課的主題是「農場」,小朋友們圍坐在一起,老師帶他們一起現場連線當地的農場主。

孩子們爭先恐後的提出問題:「小豬吃什麼?」「雞蛋是怎麼孵出來的?

通過網絡連線,農場主親自回答了孩子們的問題。

2)天文課:用虛擬眼鏡看宇宙

在一節神奇的天文課 ,孩子們帶上了虛擬實境眼鏡,他們看見了「又大又圓」的地球,還看見了宇宙中的月亮。

接著,他們又通過虛擬實境技術,驚喜地看著同學手中黑色的方塊變成屏幕中的太陽系模型。宇宙在孩子的手掌上躍然呈現,課程太有趣了,孩子們盯著視頻都看呆了。

3)人體健康課:藉助科技看消化系統

人體健康課上,小女孩被穿上了一件特殊的T恤衫,藉助科技投影,人體骨架出現在大屏幕上。

老師通過投影講解食物如何被消化,還和孩子們一起觀察心臟的跳動。

妥妥的高科技教學啊!

4)體育課:用編程自製計步器

到了體育課,六年級的學生們通過編程自製了一個計步器,將它綁在腿上一直跳躍,就可以計算一共跳了多少下!

孩子們一起去操場進行了實驗,戶外運動和電子產品相結合,課堂的參與感特別強。

5)歷史課:3D列印還原二戰防空洞

歷史老師讓學生們自己設計的小屋,然後藉助3D列印技術打出來,這並不是普通的小屋,而是還原二戰時使用的防空洞。

冷冰冰的歷史課因此生動有趣,孩子們在想像中動手實操,通過3D列印復原真實的歷史!

現在的小孩也太幸福了!

6)讀寫課:如何避免網絡霸凌?

讀寫課上,孩子們自拍視頻,發表對「該不該每天上體育課」的看法,然後分享到網絡,大家相互評價,這樣的教學場景不就是成年人用微博的交流模式嘛!

課程老師說,這其實是網絡安全中的很重要的一課:「我們怎麼在網上回應別人,才能避免網絡霸凌。」

這樣不僅考察了學生的寫作、思維模式,也是讓他們熟悉社交網絡的交流模式。

7)網絡安全大會

這是一個網絡安全主題的大會,學校裡的孩子們匯聚在一起討論:「在使用電子網絡的時候,什麼是你最不應該放在網絡上的?」

浸潤在這樣隨時隨地的科技教育中,這些未滿12歲的孩子們很容易得到答案:「你的住址,因為人們會通過這個找到你」。

如何才能不當鍵盤俠?怎樣才能防止網絡霸凌?這群小學生早就了解的清清楚楚!

在中國媽媽陳一佳的腦海裡,

給孩子用iPad = 遊戲 + 動畫片 + 網課

讓科技融入課堂 = 增加編程課

所以她擔心讓孩子用電子產品,害怕孩子的視野被限制在小小的屏幕上,也害怕孩子被網絡紛雜的信息幹擾。

但是,她忽然發現,科技竟然能讓孩子的課堂延展的這樣廣闊,它可以小到我們身體裡,可以回顧那些觸不可及的歷史;也可以到遙遠的農場、到太陽系……

「科技融入課堂,不是做加法,也不是做乘法,而是把它變成每個環節的一部分。」

中國媽媽陳一佳覺得自己最害怕的是,一旦自己放開孩子使用電子產品,就不能控制網絡世界對孩子的影響。

但是,她忽然發現:「我擔心的事情這個學校在做,去教育孩子們如何面對社交新時代。」

想像力和眼界因此被開闊,風險性和危機被提前告知。

孩子們有更多的途徑去發掘知識的邊界,讓他們成為一個21世紀數字公民,應該有的樣子。

反過來我們再來思考一下,到底是什麼讓爸媽們對電子產品深惡痛絕?

或許是因為在我們的家庭教育中,爸爸媽媽們覺得:

電子產品裡的負面信息太多電子產品會讓孩子上癮電子產品會導致近視

但實際上,一部分孩子的網絡成癮,是因為缺少陪伴、缺少自然接觸的機會。爸媽再將電子產品給孩子的時候缺少監管,所以,電子產品所具備的教育功能被弱化,以至於五花八門的遊戲佔據了主流。

其實,教育與科技之間,並不是勢不兩立的死敵,關鍵在於如何去引導和使用。

正如紀錄片裡,導演陳一佳的思考:「面對危險的世界,過分的保護,是不是反而會讓孩子,失去培養自我保護能力的機會。對我們家長來說,最大的功課可能不是如何保護,而是如何放手,何時放手。」

回到現實生活中,爸媽忙著工作、忙著刷手機,孩子們缺少陪伴、缺少交流格外孤獨。這個時候他們吵吵鬧鬧想要博得關注,卻被爸媽扔過來一個iPad。

於是,電子產品開始蠶食孩子的時間,直到吃飯、玩耍、閱讀……所有的空閒時間都抵不上一句:「我要玩iPad!」

爸媽這才意識到危機,開始訓斥、抵制電子產品的「入侵」,卻發現簡直太難了。。。

但是,長此以往孩子會想:「為什么爸爸媽媽可以玩手機,我不可以?」

或許與其抵制電子產品的「入侵」,不如想想怎麼帶著孩子一起去使用它,怎麼教會他們在自我探索中保護自己,怎麼把我虛擬與現實的界限與尺度。

美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心理學家約翰·杜威說:「以昨日之法,教育今天的孩子,將使他們失去明天。」

《你好,未來人類》這部紀錄片

通過追蹤5國教育現狀的觀察、記錄和討論,呈現了教育更多的樣子。

由於篇幅問題,今天我們只介紹了第一集英國篇,這部紀錄片的其他幾集也很有意思:

比如,在諾貝爾獎輩出的以色列,培養科學家的秘訣竟然是從2歲開始「雞娃」;

比如,在「快樂教育」出名的美國想要進名校,4歲就要開始天天刷題。。。

比如,沒電腦沒WiFi的肯亞,為了竭盡全力跟上世界的腳步,科技教育也一樣得做。。。

最後一集回到了中國教育,導演發現,竟然全球父母都向中國「虎媽」看齊。。。

爸媽營今天給大家推薦這部紀錄片,一方面是想讓爸媽們一起思考,如何在當下的科技時代,找到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和行為準則。

另一方面,其實是想告訴大家,對於教育孩子,全世界的爸媽都有著一樣的煩惱,可是教育從來沒有一個「放之四海皆準」的通關秘籍,只有一代又一代辛苦付出的爸媽們「上下而求索」、用愛探索出的最適合自家孩子的成長階梯!

請別太焦慮,加油吧,我們一起學著當爸媽!

作者:爸媽營(bamaying)

相關焦點

  • 英式教育的真相,都藏在這5部高分紀錄片裡
    不管是英國伊頓、西敏公學,還是北京的德威、哈羅,惠靈頓、威雅公學,申請人數都在逐年上漲,競爭激烈。但是,對於一哄而上的中國家長們來說,真的了解英式教育嗎?為什麼大家都在爭搶名額?到底這種教育好在哪裡,有什麼樣的魅力?真的適合我家孩子嗎?這些也是父母們,肉眼可見的焦慮。
  •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展現英國精英教育的本質
    最近的教育圈被一部紀錄片刷屏了——《他鄉的童年》,在這部豆瓣9.2分的6集紀錄片中,周軼君以一個中國母親的視角,走訪芬蘭、日本、印度、以色列及英國等五個國家,探尋各地不同的教育之道。
  • 2020中國教育排行榜,這是爸媽營探訪的第【 4 】家
    從1人到1個團隊,專注耕耘爸媽營至今。有娃後的愛好:迪士尼、樂高、遊輪、繪本、英語教育。自2019年起,爸媽營開始實地走訪中國教育中的 幼兒園、小學、中學、教育機構、營地教育,立志於為爸媽們整理儘可能如實地反饋中國教育中的新趨勢、新突破,也減輕爸媽們對於擇校的迷茫和焦慮。
  • 厲害了我的國,一部集科技,軍事,教育,生態等一體的國家紀錄片
    昨天3月2日是它的首映,當天僅用了很短時間,票房超過6000多萬,還引來數位明星演員,例如成龍大哥,吳京導演,李易峰,楊洋,張一山等新生小生等為他點讚推薦。今天有時間就趕緊去看影院觀看,在入場的時間裡我看到了來自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們來觀影,有與兒女同行的白髮蒼蒼老人,有剛到母親腰身高的孩子,有著年輕一代的......
  • 太贊了!硬爸給自己女兒做了超過50件手工玩具!!【爸媽營爸爸專題】
    點擊題目下方爸媽營,一鍵關注本帳號爸媽營說這篇絕對是正能量,這位爸爸實在是太強力了,忍不住分享給大家!回復「爸爸」,可查看更多爸媽營的【爸爸教育專題】。首先,請看一下這位硬漢爸爸在2年裡面給女兒泣泣做過的所有玩具大集合!
  • 英式教育的真相,都藏在這5部高分紀錄片裡
    在這部紀錄片中,以一個中國母親的視角,走訪芬蘭、日本、印度、以色列及英國等五個國家,探尋各地不同的教育之道。這也是值得所有家長抽時間看看的一部片,會讓我們思考什麼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孩子有多少種可能性。
  • 未來計劃留學,了解英國歷史這幾部紀錄片是絕佳範本.
    尤其對於國內孩子來說,了解英國歷史,不僅能夠補齊短板,拓展詞彙量,更能進一步了解英倫文化。主人公的名字叫做Nicholas Winton,他的故事稱之為「英國版辛德勒名單」。紀錄片時長為59分鐘,在B站就能找到資源。
  • 當代爸媽的教育焦慮良藥,這部豆瓣9.2分教育紀錄片,值得一看
    最近有一部紀錄片,它悄然上線,沒有經過過多的宣傳,卻憑藉口碑吸引了眾人的關注。它就是豆瓣9.2分國產教育旅行紀錄片《他鄉的童年》。教育,是中國各個階層共同焦慮的話題。當代爸媽,不管是將孩子留在身邊,還是把孩子送去國外,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
  • 【中式教育 VS 英式教育】BBC紀錄片播到第二集,感覺中式教育已經被黑出了大西洋...
    因為這一集,課堂秩序已經亂出了新高度。。。中國的五個老師在英國教學的第二個星期,discipline毫無改善,只是調皮搗蛋的拍攝主角換了一波。。。比如,把燒水壺都帶到課堂上來,以方便他隨時喝茶的Josh(英國人就是這麼愛喝茶,課堂上都不放過。。。)這次主要負責搗亂的小哥確實比上一集帥點。。。
  • 爸媽營【隔代教育專題】完整目錄
  • 紀錄片《你好未來人類》揭秘各國教育,戳中了無數爸媽的神經
    ​2020年的一場疫情使得中國的教育發生了變化。到現在相信不少學生還保持著上網課的日常。但在接觸在線教育的同時,雙刃劍也隨之出現。網課的優點是教學資源豐富,但也給學生的自制力帶來很大的考驗。我們到底應該怎樣看待科技對教育帶來的改變,《你好未來人類》這部紀錄片,給出了答案。
  • 那個中英教育PK紀錄片裡的英國中學,把BBC給封殺了
    紀錄片中,當英國博航特中學的校長面帶微笑對入駐該校的中國教師說出這句玩笑話時,他在心裡似乎已經總結出中英教育模式的主要差別:大部分英國學校會將學生按成績分成不同小班級,但在中國,不同能力的學生身處同一個大班級,而且總體學習時間是英國的兩倍。
  • 看完這20部BBC神級紀錄片,你的英語水平已經超越了90%的人!
    你如果想學好英語,不如多看看BBC紀錄片,你會回來感謝我的。」《BBC紀錄片》所代表的是業內的最高水準,擁有地道純正的英式發音,客觀科學的敘事方式。許多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像被譽為「搖滾明星物理學家」之稱布萊恩·考克斯,「英國最值得信任的人排行榜」榜首、有動物世界的教父級人物之稱的戴維·阿滕伯勒都為之站臺。
  • 一部本土紀錄片讓足球飛舞
    記錄電影《踢球吧孩子》,記錄了榆中縣中連川小學在艱苦環境下開展校園足球教育,從而激勵青少年自立自強的感人故事。一個熱愛足球的非專業校長,他擁有理想,相信孩子們,他教育孩子們自己的命運自己說了算;一群熱愛足球的山區少年,在簡易的綠茵場上用永不放棄的精神,鋪就自己的人生夢想……電影畫面中的足球少年。
  • 研途遊學丨英國紀錄片《人生七年》啟示:教育如何改變孩子的一生
    Give me a child unitil he is seven,and I will give you the man.這是一句英國諺語,意思是「7歲看大」。而英國紀錄片《人生七年》正跨越49年(每7年一集)的時間,期望用「真人真事真影像」印證這句名諺。
  • 看完這 20 部 BBC 神級紀錄片,你的英語水平已經超越了 9 成中國人
    可當他們從我這裡順利「畢業」,像雪梨一樣,靠英語在職場、事業上突飛猛進之後,無不慶幸道——英語原來這麼簡單,還好沒放棄。以與大家聊天對話的形式,非常詳細地獻上了我歷時10餘年整理而成、價值上萬的英語學習方法與課程——《BBC紀錄片英文實戰訓練營》
  • 中產爸媽給娃學英語三大寶:美國小學教材、牛津閱讀樹、新概念英語,啥區別?哪個好?
    】本文是爸媽營【教育專題】的一篇好文關注「爸媽營」,在主菜單回復「教育」可查看超過200篇【教育專題】好文中產爸媽給娃啟蒙學英語,也是一波又一波潮流。美國小學教材是美國孩子的語文課,因此那對國外英語母語的孩子來說,不是用來學英語的,而是人家用來學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的。比如 REACH,美國國家地理出的美國小學教材!!這是爸媽營的實物拍攝。【Reach】這套教材是這兩年開始火的,不僅在美國有多個州的學校在使用,其中有不少是私立學校。
  • 「親情中華為你講故事」網上夏令營英國營開營
    李夙雲老師的國畫和手工作品中國僑網7月31日電 由中國僑聯主辦,浙江省僑聯和湖州市僑聯承辦,英國中文教育促進會和倫敦普通話簡體字學校參營的2020「親情中華為你講故事」網上夏令營浙江第七期英國營於7月29日順利開營。
  • 《零零後》:跟拍12年,這是一部關於養育下一代最扎心的紀錄片
    不久前,一部跟蹤拍攝12年,記錄了兩個零零後孩子成長經歷的紀錄片電影上映了,片名就叫《零零後》。這部紀錄片的前身,是2017年的5集同名紀錄片《零零後》,是一部關於二胎、青春期、應試教育以及出國留學等教育話題的紀錄片。
  • 英國小學的素質教育有多牛?具體包括哪些方面
    英國在美術、音樂、體育方面的教育具有世界領先的地位。優秀的素質教育也是許多海外家長和學生選擇英國教育的原因。今天小編以人教版小學課程標準和英格蘭地區的National Curriculum為參考,為您對比中英兩國針對5-11歲學生素質教育的差別~ 美術 / Art and Design 中國 - 培養學生對美術的興趣與愛好 - 學習美術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