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偶爾會出現一些不易被父母理解的行為,因為孩子還不會表達或不願表達,父母就會因為不明就裡而不知如何應對。尤其是初為父母者,更容易冒出「為什麼會這樣?」的疑問。
遇到這類困惑時,如果我們身邊有一個可以給予支持的群體,比如志同道合的朋友或者來往親密的鄰居組成的群體,會非常有幫助。大家可以互相交換養育知識和經驗,同一問題,如果你家有,我家也有,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種安慰,而如磨蹭、不愛分享這類小孩子的「通病」在大家聊過之後會發現,原來每個孩子都這樣,也就不必過分擔心了,當然,遇到一些比較重要又棘手的問題時,請教專家也是必要的。
另外,在孩子疑難行為的處理上,有一個通用的原則:如果孩子的做法,只是在成人眼裡有點奇怪,但並沒有因此產生情緒問題,或者產生傷害別人、傷害自己的結果,就不用理會。
如果有可能,爸爸媽媽還是要多學習一些兒童心理的知識,我們越了解孩子在每個階段的成長特點和要求,就越不容易對孩子有不恰當的期待和要求,對於孩子貌似不合理的舉動,也會有更多理解和信任。
其實我們應該對孩子有這樣一個基本信任:你做事情一定有自己的道理。沒有這個信任,父母很容易有一個成人的評判標準,覺得孩子應該怎樣!
比如一個已經習慣獨睡的孩子,突然跑來媽媽房間說,要跟媽媽睡。媽媽問「為什麼?」孩子也不說。過了很久很久,當媽媽都早已忘記這件事情時,孩子突然說,那天晚上我要跟你睡,是因為看了一個電視節目,當我閉上眼睛睡覺時,節目裡一些可怕的畫面一直出現在眼前,讓我不敢一個人睡,可我又不敢對你講為什麼,怕你以後不讓我看那個節目了,這個孩子幸運的地方在於,當媽媽並不明白這一反常舉動的原因是,仍然答應了孩子的請求,選擇了信任孩子的處理方式。
在我們第十五次的共讀內容「疑難表現」中,林文採博士就寶媽們育兒路上遇到的各種疑難表現給予了回答!相信通過當晚的線上共讀,各位爸爸媽媽也一定雲開霧散!下面我們一起回顧那一刻的精彩!!
家長在處理孩子的疑難表現時,如果處理不當,可能會加劇問題,那麼家長在處理問題的時候要注意什麼呢?
我們要注意的是:
1.選擇時機:管教不是越快越好,急於處理可能導致不分青紅皂白地一通批評,家長應考慮孩子當時的心情如何,談話的時機、方式是否合適。
2.調整角度:不要直接將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孩子,先聽聽孩子的思考,再與孩子交換彼此的看法,加以引導。
3.加強親子關係:很多時候,家長和孩子交流不暢,在於親子關係緊張,也就談不上教育和引導孩子了。親子溝通的重要前提,是平時和孩子保持融洽的關係。
友情提醒:年齡是孩子成長的裡程碑,不同的年齡,孩子會有不同的表現,不同的心理需求。我們要多學習一些兒童心理學知識,了解孩子在每個年齡段的特點和需求,減少對孩子不合理的期待和要求,對孩子貌似不合理的舉動也會有更多的理解和信任!讓育兒更科學更輕鬆!!
記得林文採博士說過:養孩子大概不是什麼困難的事情,若你養孩子養到雞犬不寧,那一定是你的方法和理念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