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口號是
「疫情不散,公益不斷」
堅果媽媽幼小學能專欄第十五期
許多教育家、心理學家都認為,兒童能力的提升,最關鍵的是頭幾年。可是在這段時間裡,兒童生存的主要環境就是【家庭】。諸多研究一致表明,在所有影響兒童發展的家庭因素中,父母教養方式對兒童發展的影響最大,也最直接。我們總是反覆在強調孩子某個年齡階段能力要達到多高、提升孩子某某能力等;但卻沒想到孩子成長背景下父母這個大環境對孩子能力的影響有多大。父母對待和管教孩子的方式千差萬別,有的父母則武斷專制,嚴厲有加,而有的父母對孩子百依百順,有求必應。早在1978年,美國心理學家黛安娜·鮑姆林德提出了家庭教養方式的兩個維度,即要求性和反應性。要求性指的是家長是否對孩子的行為建立適當的標準,並堅持要求孩子去達到這些標準。反應性指的是對孩子和藹接受的程度及對孩子需求的敏感程度。根據這兩個維度,對父母的教養方式進行了簡單歸類,分作四種類型,即權威型父母、專制型父母、溺愛型父母和忽視型父母四大類,上面四個圖就鮮明地表現了這四種教養方式。各位爸爸媽媽快來看看你是哪種類型的父母吧↓↓↓我們見招拆招
現在簡單介紹一下這4類教育方式的特點以及不同的教養方式,對孩子能力發展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吧。
權威型父母
從鮑姆林德的實驗中明顯可以看到,一般而言,權威型是對孩子的培養和發展最有利的一種教養方式。
這種教養方式的特點「高要求、高反應」,雖然嚴格但是民主。
這種類型的家長在孩子心目中有權威,但這是建立在對孩子的尊重和理解上。
他們會給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設立適當的目標,並對孩子的行為進行適當的限制。
與此同時,他們會表現出對孩子的愛,並認真聽取孩子的想法。
在這種教養方式下長大的孩子,有很強的自信和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並且亦形成親切溫和、情緒穩定和深思熟慮的性格,或者形成積極、樂觀、獨立、直爽的個性。
還記得《爸爸去哪兒第一季》中的張亮和天天這對父子嗎?他們父子之間不是唯父命是從,也不是聽孩子的,而是一種和諧的有商量的相處模式,就像一對朋友。父子之間配合默契,張亮會時刻注意孩子的行為方式和言談,不會吝於指出,總是在商量中卻滿含權威的話語來引導孩子的言行,讓天天小朋友心悅誠服,並馬上付諸實踐。可以看出,張亮就屬於典型的權威性父母。
孩子生活在「理性、嚴格、民主、關愛和耐心」教育方式的環境下,我們七大能力中最起碼有人際交往、自我管理和積極品質這三種能力能有很大的提升呢。
專制型父母
專制型的特點「高要求、低反應」,則是嚴格但不民主。
專制型的家長要求孩子無條件地服從自己,而沒有意識到過高的要求對孩子的個性是一種變相的扼殺;
他們不能接受孩子的反饋,對孩子缺乏熱情和關愛,不能及時鼓勵和表揚孩子。
這種教養方式的家長和孩子是不平等的。在這種教養方式下長大的孩子,會比較多的表現出焦慮、退縮等負面情緒和行為,但他們在學校中可能會有較好的表現,比較聽話、守紀律等。
《爸爸去哪兒第一季》中郭濤對兒子的要求是比較嚴格的,小石頭對爸爸是懷著一種小心翼翼的心態,絕不敢對爸爸大喊大叫,也基本不哭。在換爸爸那期是唯一沒有對爸爸表現依戀和不舍的孩子。可以看出,郭濤屬於偏專制型的父母。
孩子生活在這種"專制"下,很容易形成對抗、自卑、焦慮、退縮、依賴等不良的性格特徵,對我們的七大能力的提升只會不利。
溺愛型父母
溺愛型父母的特點「低要求、高反應」。
家長對孩子則表現出很多的愛與期待,但是很少對孩子提要求和對其行為進行控制。
在這種教養方式下長大的孩子,容易表現得很不成熟且自我控制能力差。
一旦他們的要求不能被滿足,往往會表現出哭鬧等行為。對於家長,他們表現出很強的依賴性,往往缺乏恆心和毅力。
忽視型父母
忽視型父母的特點「低要求、低反應」。
家長不關心孩子的成長,他們不會對孩子提出要求和對其行為進行控制,同時也不會對其表現出愛和期待。
對於孩子,他們一般只是提供食宿和衣物等物質,而不會在精神上提供支持。
在這種教養方式下長大的孩子,很容易出現適應障礙,他們的適應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往往較差,對一切都採取消極的態度,還會有其他的不良心理特徵。
不同的家庭教養方式會培養出不同的孩子,造成孩子之間能力的差異。
以上四種類型是比較典型的,但在現實中,每個家庭的教養方式絕不是僅僅局限於一種單一的模式,大部分屬於混合型。
整體而言,在孩子小的時候,家長應該對其多給予愛和關懷,並且應在這時更多地控制孩子的不良行為。當孩子長大一些的時候,家長應及時聽取孩子的想法,對於孩子自己的事情,要多和孩子商量,共同制定合適的解決方案。
下篇文章我們會為大家推薦在家隨時就可以幫助孩子提升綜合能力的小技巧,抗疫情,贈親情,保持好心情,讓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爸媽心裡話》欄目開始啦!
歡迎爸媽在留言區、或者點擊文章下方「閱讀全文」進入《爸媽心裡話提問區》,提出您心中的養育疑問,我們將抽選問題讓王輝老師幫您排憂解難。
轉發給身邊的朋友,讓更多孩子神採飛揚
掃碼關注我們
堅果媽媽,守護孩子成長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爸媽心裡話提問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