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品晶:傳統村落,回歸自然與人文之美

2020-12-23 藝術與設計雜誌

我國廣袤的大地上,分布著數以百萬計的自然村落。在這裡,人們創造出豐富多彩的鄉村圖景。江浙古村落多與水為鄰,水天之間,營造出詩畫般的意境;西南梯田村落變化多樣,獨具韻致,展現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美;北方窯洞村落質樸厚重,與黃土高原的雄渾相和,譜出一曲恢弘交響……各具特色的村落布局、嚮往自然的營造理念與寄情山水的人文情懷相融,成就了中國傳統村落獨特的美學特徵。

在國家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如何做好傳統村落的保護、更新和發展,再現傳統村落質樸之美?

加強整體修復改造

傳統村落,既要有「形」,也要有「神」。在修復改造中,設計者要在傳統村落物質性的空間存續上做足文章,保護、修復、回歸傳統聚落形態,強化鄉村風貌特色;也要在精神性的文化傳承上下功夫,發展、織補、延續傳統鄉村文脈,在為鄉村可持續發展注入現代文明的同時,兼顧地域文化的保護,留住鄉愁。

在貴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板萬村的改造實踐中,團隊基於該村保留的大量傳統建築和民族傳統文化,從整體改造理念出發展開設計。在「形」的塑造上,團隊對村中尚留的傳統木構吊腳樓和風貌迥異的新建磚混房屋,進行了建築風貌統一修繕設計,併合理劃分區域,切實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環境。同時,團隊還在村中人流聚集的地方,設計了可供聊天、休息的木廊、涼亭,為村民搭建起交流空間。整體改造後的板萬村,建設了公共生活空間,修繕了鄉村文化空間,形成具有層次的公共空間序列。

設計助力鄉村振興,更重要的是通過「形」的塑造,激發「神」的活力。設計團隊努力將振興傳統工藝、活化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村落改造相結合。比如,團隊將板萬村閒置民居改造成刺繡、織布、釀酒等傳統手工藝作坊;新建文化傳習所、風雨橋;修整戲臺;對村小學進行整體改造和擴建,增建了圖書館和文化鄉土教室;改建土陶窯以恢復傳統制陶工藝……

改造後的板萬夢想家小學

板萬夢想小學圖書館內景

經過改造,板萬村「形」「神」兼備,整體風貌更美了,傳統手工藝的生產性保護做了起來,非遺展演活動也多起來了。這正是強調整體性修復改造的意義所在:通過設計的介入,把傳統村落各種要素的改造和提升予以綜合考慮,將傳統村落內化為具有文化活力的社會結構,外化為具有整體之美的鄉村景觀。

改造後的板萬村,建築風貌統一,環境優美宜人,活力綻放

書寫自然生態詩篇

蒼山下、洱海邊的白族村落,河網縱橫的江南水鄉,高山密林中的苗嶺山寨……傳統村落往往與大自然相融相生。大自然給予了傳統村落寧靜優美的環境,人、建築與環境的相互依存,在大地上繪就一幅幅美麗畫卷。

傳統村落的振興,需要尊重自然、細心呵護大自然的饋贈,還需適應自然、因地制宜。這既是先民的營造智慧,也是傳統村落與自然環境相融相生的關鍵。

浙江松陽縣「拯救老屋行動」,強調在改造中尊重當地古村落的原生態,從而繪就一幅別具韻味的「山居圖卷」。松陽縣群山環繞、雲蒸霞蔚,黃牆黛瓦的傳統村落置於其中,更添古樸之美。為解決老屋無人居住、村落生機漸失的困擾,設計團隊引入本地工匠、採用鄉土材料和工藝,儘可能還原村落傳統風貌;同時,保留推開窗見山、抬起頭觀星的生態特色,使改造後的傳統村落與自然環境相輔相成,吸引許多外鄉人來此體驗,寫下一首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詩篇。

改造後的浙江松陽縣傳統村落,與自然環境相輔相成,繪就一幅美麗畫卷。

坐落於自然天坑中的貴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雨補魯村,依山而建,村落建築背山面田,有著上百年歷史。設計團隊依託天坑地貌和古寨風情,將其打造成一個「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新村落——通過對古泉、古樹、古道的保護與規劃,保持了村落依山勢呈半環狀的空間布局,使其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如今的雨補魯村,建築風貌統一、錯落有致,自然生態環境良好,鄉村文化氛圍濃鬱,展示出古風再現、詩情畫意的村落之美。

雨補魯村村口,利用挖山拓路廢棄的石頭修建起地景式寨門。

改造後的雨補魯村,建築群依山勢蜿蜒展開,如詩如畫。

注重文化傳承創新

傳統村落的價值在於,它是一種自然和人文有機融合的生態系統,是在人類生產實踐活動中長期積澱形成的,飽含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記憶。構成鄉村聚落的建築,其價值並不完全在於歷史長短,還在於不同時代印記豐富真實的整體呈現。所以,傳統村落的改造設計,既不能片面還原某一時期的風貌樣式,也不能簡單移植異域文化以求創新,而應樹立在傳承中創新的歷史觀念,通過更新改造,激活已失去原有功能的建築,延續其生命。

江西德興市是藥材的主產區之一。如何使深山裡的村落走出一條特色發展之路?對局部老建築群進行改造以傳承中醫藥文化或許是個答案。

改造中,設計團隊遵循「結構改造、功能再造、文化塑造、生態營造」原則,對德興花園村一處曾是學校的老建築群進行改造活化——完整保留原來校舍一、二層的磚混建築,並在原來南北向布局的建築群上,加建東西向的二層鋼結構建築,新老建築錯層疊置,形成了豐富的立體院落空間,創造了嶄新的視覺空間形象。設計團隊在新建築群中植入了中醫藥教學、試驗、體驗等功能,成功將其改造成了中醫藥試驗培訓基地。改造後的建築群,被杏林馨香浸染,成為帶有時代印記的贛鄱文化「新地標」。周邊的村民們也把這裡當作公共活動空間,中醫藥文化在鄉村創新性改造中得到傳承。

改造後的江西德興市花橋鎮花園村的老建築群,新老建築錯層疊置,既有歷史感又具現代感。

改造後的花園村一景。

隨著鄉村振興步伐加快,如何讓傳統村落既不被迅速發展的現代文明拋下,也不被過度開發所破壞,是需要認真思考的時代課題。在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進程中,從傳統村落獨特的自然形態和人文價值出發,以藝術的視角介入鄉村振興,將有助於實現傳統村落自然美與人文美的回歸。

相關焦點

  • 鄉村成旅遊目的地首選,新安縣十大傳統古村落,展現鄉村自然之美
    一些傳統古村落在此過程中也煥發出新的活力與生機,城鎮居民旅遊需求逐漸釋放之下,鄉村成為人們外出旅遊的首選。據《2020年中國鄉村旅遊發展現狀及旅遊用戶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20年1-8月,中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接待人數達12.07億人,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收入達到5925億元。鄉村的崛起不僅帶動我國旅遊業的發展,也帶動了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
  • 回歸自然挖到寶 臺灣鄉村重新「活」起來
    如何讓村落吸引年輕人回歸故土,近20年來,臺灣一直在做社區改造。今年10月,「社造20年——村落文化節」在臺北展開,作為主辦方的臺「文化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希望臺灣社區改造的故事可以被更多人知道,也希望臺灣村落的故事、生活美學可以引發包括大陸民眾在內的更多人參與熱情。  原住民部落找到「原點」  讓村落重新煥發生機,重點是找到「原點」。
  • 日本「美山茅草屋之鄉」:深入傳統村落的秘境之旅
    ▋結合在地美食與溫泉的住宿推薦:美山町自然文化村「河鹿莊」「美山茅草屋之鄉」內僅有2~3家民宿,經常一宿難求。想要與當地居民做深度交流,又想優閒的泡溫泉、享受使用在地食材製作的日式宴席的朋友,非常推薦這家美山町自然文化村「河鹿莊」喔!
  • 探尋傳統村落 品味古老之美
    於元朝仁宗壬子年(1312年)張氏先人從南方請風水名師,乞求主卜此村地勢吉兇,先生法眼查看後說:該村落的位置四周高,中間窪,看如大海,南面緊靠趙王河,西面又如海似的大水潭,此為吉祥之地,主人財興旺。因此胡王寨改為張家垓村。因與今黃垓鄉張垓重名,1981年2月縣政府行文,更名為張家垓。
  • 傳統節氣中自然人文屬性
    冬至日短至,為冬季民間傳統大節日,是24節氣中的第22個,於公曆12月21至23日交節,冬至有自然人文屬性,時至冬至數九寒天,自然仍人生之本,先祖仍人類之源。現行的24節氣是根據太陽在回歸黃道上的位置來確定的,以春分點為起點0度,但在排序上仍把立春放在首位,視太陽從黃經0度出發,此刻的太陽垂直照射在赤道上,每進15度為一個節氣,始於立春而終於大寒,太陽運行至黃經270度時為冬至點。冬至日的北極圈內,太陽整日都位於地平線之下,北半球太陽輻射比南半球少50%,太陽在南半球的時間比在北半球少8天,而此時的地球位於近日點附近,運行速度稍快。
  • 自然與傳統文化的關係
    自辦道禾實驗教育學校小學部、初中部、高中部、廣州道禾書院幼兒園暨三代塾傳習館、臺灣新竹竹北三代塾空間、苗慄三義之現代書院式人文生態耕讀村落。[1]   當我了解了臺灣道禾實驗教育學校的教學理念和模式後,我內心感到非常的激動,這所學校滿足了我內心的期望,回應了我內心關於教育起點的嚮往。與其說這是一所學校,不如說這是一個現代書院式人文耕讀村落。
  • 傳統古村落的「原汁原味」是什麼
    資料圖:空中鳥瞰福建漳州埭美古村落 王東明 攝中新社福建尤溪12月5日電 題:傳統古村落的「原汁原味」是什麼作者 林春茵 洪新瑜作為紫禁城裡的古建專家菏澤學院人文學院教授董傳嶺則帶著學生,以山東省濟寧市梁山縣為個案,研究華北農村居住建築在過去70年間的巨大變遷,探索鄉村振興可資借鑑的經驗。清華同衡遺產保護與城鄉發展研究中心傳統村落所所長孫娜也從北京南下,駐紮福建福州周邊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永泰竹頭寨。中國傳統古村落保護方興未艾。
  • 何須羨採薇,異曲藤工住宅家具回歸自然之美
    隱居山林對於社畜來說太難了,畢竟還要為夢想和未來奮鬥,做不到說走就走,但退而求其次,為自己購置一套充滿自然風情的家具可操作性還是很強的,異曲藤工住宅家具始終堅持保留旗下家具產品的原始天然之美,力求讓身居高樓的現代都市人在家裡就能感受田野自然的氣息。
  • 日本秘境-三座不為人知的傳統村落
    在這些地方,你可以找到古雅的傳統村落座落在幽靜的山谷中。這些村落被大自然給環繞,拜訪者們可以在此欣賞日式經典的農舍建築和茅草屋頂,一窺這些隔絕於摩登世界的生活。以下是我們秘境清單上的前三名,在本州島上分別有著不同程度的與世隔絕和知名度。深度體驗這些地方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入住其傳統的農舍建築,享受當地民眾的熱情款待並充分地沉浸在這鄉村風情中。
  • 生命之美在於回歸自然,找回自己
    自然界給了我們生命,生命之美在於回歸自然,一切的美好,是從回歸自然開始的。大自然可以讓我們整個繁忙的心情放輕鬆,感受大自然的氣息,找回我們自己,給自己一個反省自我感受的空間。回到大自然,親近大自然,傾聽大自然的心跳,感知身邊無所不在的美。
  • 追影者:鑽過近200個古村落,重慶的他用手機卡片機記錄民風人文
    即日起,重慶晚報慢新聞將開設「追影者」欄目,向大家講述活躍在重慶各個領域的「好攝之徒」,用鏡頭窺探這世間細微之處的故事。翻譯、景觀設計師、旅遊自媒體,擁有多重身份的他,卻最愛攝影。50歲的高朝東與攝影結緣30多年,儘管攝影作品拿獎無數,他卻稱自己只是一個攝影愛好者。
  • 避暑康養勝地卡麂坪傳統村落正式開園
    卡麂坪傳統村落是我縣以傳統村落保護開發促進鄉村旅遊轉型改革的試點示範項目。該項目位於興隆鎮六埡村,距興隆旅遊新城11公裡。卡麂坪村落據今有近300年歷史,土坯房15棟5800平方米,耕地250畝,實施高山生態扶貧搬遷後,現有村民5戶21人。
  • 手記| 婺源篁嶺:自然人文的寵兒,商業運營的傑作
    【環球網文旅報導 王怡婷】作為贛浙皖三省交匯之地、古徽州「一府六院」之一的婺源,從不缺乏浪漫與想像,而位於婺源東北部石耳山脈的篁嶺,既代表著婺源最美的秋景,也是現代旅遊開發「篁嶺模式」的發源地。記者在秋末冬初到訪篁嶺,人文與自然,商業與民俗,在這裡相得益彰。
  • 探尋瓜嶺村人文與自然之美
    瓜嶺,歷史在這裡從未被遺忘,古村落在這裡正在美麗綻放。    民國時期增城縣長黃國民祖籍地    瓜嶺村既是行政村又是自然村,該村位於新塘鎮東部,始建於明朝成化初年(約公元1460年)。明成宗年間,大多種瓜於此,搭棚看瓜,逐漸定居成村,故名瓜洲,又名瓜嶺。據相關資料記載,這裡是廣州惟一的水上清代建築民居群,也是民國時期增城縣長黃國民的祖籍地。
  • 泉州傳統村落 德化曾坂:戴雲山下世外桃源
    東南網記者 林婕 攝「地處深山人未識」之千年古村  大概因為「地處深山人未識」,這個千年古村落的原始風貌得以很好地保存,純淨空靈之美令人驚豔。  雖嵌於群山之中,曾坂的海拔仍有665米,冬暖夏涼,氣候宜人,秋風送爽的時節尤為愜意。曾坂的土地面積達10.12平方公裡,常住人口僅158人,大部分都為留守老人。
  • 《中國村落》昨晚開播,用質樸的村落故事喚醒鄉土記憶
    原標題:《中國村落》昨晚開播,用質樸的村落故事喚醒鄉土記憶當你厭倦了城市中的喧鬧,是否會懷念起似乎剛剛離去,那如詩、如畫、如意的中國村落?由浙江廣電集團與中國美術學院聯合出品的七集大型人文紀錄片《中國村落》已於昨晚22:00首播,每周一兩集連播,昨晚播出的是《如畫》和《建構》(中國藍TV同步播出)。
  • 曾輝對傳統工藝再創造的探索思考:發現非遺之美,設計生活之美
    「天人合一、自然之道、物盡其用、物盡其美」是東方生活美學的哲學思考,強調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物的和諧關係,恰是現代設計所要關注與解決的三大關係問題。東方設計講究「器用為美,日用即道」,環境與器品相互成為風景,相互融合,人景合一,達到和諧。
  • 發展全域旅遊要重視傳統村落文化景觀保護與發展
    傳統村落的核心價值在於存續和弘揚優秀文化基因,旅遊只是發揮其價值的手段之一而不是唯一。不能為媚合一段時期內某些低層次的旅遊需求而損害傳統村落的核心價值。傳統村落保護規劃的挑戰。一些傳統村落在制訂旅遊休閒發展規劃時,兼顧了地域性、文化的差異性特點,但卻沒有解決傳統村落獨特的文化景觀所面臨的保護與發展問題。不能讓紅燈籠、水車、風雨橋等成為傳統村落中增設建築的標配,否則傳統村落將失去特色。
  • 泉州傳統村落之惠安西頭:書香古厝湧動文化氣韻
    東南網記者 林傑 攝東南網11月28日訊(記者 謝玉妹 林傑 實習生 林晶穎 文/圖)古村落,因深厚的歷史積澱而唯美,因靈動的現代規劃而鮮活。有別於閩南沿海村莊,坐落於惠安縣淨峰鎮的千年古村——西頭村地靈人傑,民風淳樸,濃厚的書卷味讓這座傳統村落自帶文化氣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