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Stop
StartStop
漫步西頭村,這裡的紅磚古厝小巷隨處可遇,古樸而清新。東南網記者 林傑 攝
東南網11月28日訊(記者 謝玉妹 林傑 實習生 林晶穎 文/圖)古村落,因深厚的歷史積澱而唯美,因靈動的現代規劃而鮮活。
有別於閩南沿海村莊,坐落於惠安縣淨峰鎮的千年古村——西頭村地靈人傑,民風淳樸,濃厚的書卷味讓這座傳統村落自帶文化氣韻。
西頭村至今保留著40餘座紅磚古厝,大部分為明清建築。東南網記者 林傑 攝
一村一族 文化氣韻一脈相承
作為曲江張姓的發源地,西頭村又名「張坑」,全村同族同姓。千百年來,張姓族人就在惠女灣西南部的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如今,惠安境內的西頭張氏後代已近8萬人,遍布附近60餘個自然村。他們兼具向海而生的豁達與儒家傳統文化的內秀,在沿海村落中氣質卓然。
西頭村的規劃格局以香山、田園、聚落、水係為序列,近海而不靠海,山水掩映間生活著2600多名張氏村民。雖一族一姓,但村裡仍分布著多座古宮廟,白蓮寺、萬善宮、文安宮……以民間信仰為核心的宗教文化頗具閩南特色,將族人凝聚一起,賦予了他們從善向上的力量。
西頭歷朝歷代人才輩出,尤其文官武將層出不窮。在歲月長河中,小小的村落已不知不覺積攢了深厚的文化底蘊。至今,西頭1.8平方公裡的土地上仍保存著43座古厝,這些古厝多為明清建築,它們連成一片,厚重典雅。
西頭村希望通過重新規劃煥發傳統村落光芒。東南網記者 林傑 攝
始建於1369年的張氏家廟是一座典型的明代穿鬥式古厝,建築面積近400平方米,其中東西進深38米,南北面寬10.5米,由門廳、天井、兩廊和祀廳組成。數百年來,張氏家廟被宗族後代不斷維護修繕,方得以保存至今。毗鄰家廟左側,與之一牆之隔的是始建於元代的龍山書院。龍山書院僅半個家廟大小,為硬山牆、重簷式古建築,院口有蓮花池、古井、憩亭和花圃,獨具一格,是惠安保存較為完整的古代書院之一。
書院曾培養出進士近十人,舉人十餘人,貢生數十人,多個象徵榮譽的匾額至今仍懸掛於書院廳堂中,最具盛名者當推張嶽。文韜武略的明代理學名臣、五省總督張嶽,為官清廉,正氣凜然,著作收入《四庫全書》,是唯一載入《明史》列傳的惠安人。以張嶽為核心的家廟與書院,也成為了西頭文化氣韻的發源地。
「生於斯,長於斯,死於斯,銘於斯」。西頭人縱使走的再遠,亦不忘自己根脈所在。因為百歲祖母的囑咐,年過花甲的教師張樹仁在退休後,毅然回到西頭髮揮餘熱,致力於發揚家鄉非物質文化,延續村落傳統風貌。
漫步在石板與紅磚鋪就的埕院中,聽老人講述這座古村的歷史故事與未來的規劃,地上的磚石仿佛也煥發了生命力,期待著被遺忘已久的重生。
張嶽先祖至其父四代皆清廉為官,卓有名望,被譽為「廉隅世家」。東南網記者 林傑 攝
古色古香 閩南古厝注入靈魂
連片的古建築在高速發展的現代中稀罕而珍貴,卻也難敵歲月的侵蝕。由於年久失修,西頭多幢古厝日漸破落。2018年,惠安縣規劃部門邀請上海、福州等地高校研究所的專家學者對村裡的古建築群進行評估與規劃。
「專家一致認為,這片古厝群十分有保護價值,但是修繕保護並非易事。」在張樹仁看來,建築是死的,要把靈魂注入裡面,才能盤活。為更好地保護古建築,西頭村成立傳統村落保護修繕籌備組,秉持「修舊如舊」的原則,採用傳統工藝、傳統材料,儘量保留、沿用原有的木材、石料,對古厝群進行規劃與修繕。
依託豐富的傳統建築、人文歷史等文化資源,西頭融合區域發展需求與村民訴求,規劃定位為「人文新西頭 活力宜居村」,以「山水慢生活+閩南人文遊+樂活新鄉居」的模式,讓古村落的鄉愁記憶久久留存。
良好的規劃為這片土地的興旺發展揚起了乘風破浪的船帆。經過改造,張氏家廟變身成為家風家訓館,同時也是青少年教育基地、廉政勤政教育基地,傳承張嶽等人的廉隅作風。嚴謹的家風家訓教育著張氏族人繼承祖德、愛國愛家、孝敬父母、勤為職業。古色古香的龍山書院內成立了南音社,數十名學員在這裡免費學習南音及各類樂器,獲獎無數,極大促進了閩南傳統文化藝術在年輕一代中的傳承,成為泉州最大的南音公益教學點。「我的願望是把琴棋書畫都注入西頭古村落。」在張樹仁和其他鄉賢的倡議下,西頭棋院也已選好了待修繕的古厝及場地……
數百年來,張氏家廟歷經數代人不斷維護修繕,方得以保存至今。西頭村 供圖
為了感恩歷史,展望未來,讓人們記住鄉愁,續上文化的靈根,西頭對村裡的閩粵贛邊區革命惠東黨支部舊址進行修繕,並在古厝中創設村史館,陳列歷史文物和資料。村史館內的廳堂、廚房、臥室等皆按五六十年代的風格進行布置,從各處搜集來的老物件為展館增添了真實的年代感。對西頭村而言,村史也是家族史,村史館在向後人展示史跡的同時,也激勵著西頭人重新演繹先賢勵志故事,為續寫更加輝煌的新時代篇章,接引源頭活水,增加信心和力量。
古宅小巷中,褪色的紅磚和斑駁的土牆透露著厚重的歷史感,與牆角開得正豔的三角梅形成強烈的視覺衝擊,古樸而清新。像這樣的微景觀,在古厝群的巷口、轉角比比皆是,處處詩意。而未來,這裡將煥發更多的、新的文藝氣息。
成片的古建築與建築集中的民宅周邊綠植環繞,景觀融於生活中,構成一幅古村落的新時代畫卷。除了連片的古厝群,西頭還規劃了一條東港溪濱水景觀帶,這條慢道步行景觀帶沿線多為公園與廣場,是村民休閒的好去處。特色各異的景點串聯成了「大珠小珠落玉盤」的鄉村景觀格局。
「希望鄉村文化旅遊產業的發展,能帶動村莊經濟,這需要後人繼續發力。」在張樹仁眼中,家鄉是一顆蒙塵的明珠,經後人不斷擦拭,一定可以重新散發萬眾矚目的光芒。
張氏家廟(右)與龍山書院(左)毗鄰,是西頭村最具分量的聖賢之地。西頭村 供圖
龍山書院廳堂懸掛多塊「進士」「舉人」等匾額。東南網記者 謝玉妹 攝
新建不久的西頭村村史館成為村民們的精神家園。東南網記者 林傑 攝
出磚入石燕尾脊是「閩南紅」建築的主要特色之一。東南網記者 林傑 攝
保護修繕古民居,西頭村做到「修舊如舊」。東南網記者 林傑 攝
屋脊上矗立的魚龍圖案被奉為神獸,除了防止雨水侵蝕屋脊,還有闢邪消災的寓意。東南網記者 林傑 攝
西頭村利用各種角落打造特色微景觀。東南網記者 林傑 攝
西頭村村史館記錄了村落的「前世今生」,圖為村史館一角。東南網記者 林傑 攝
新宅古厝相融相生。東南網記者 林傑 攝
來源: 東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