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傳統村落之惠安西頭:書香古厝湧動文化氣韻

2020-12-17 閃電新聞

StartStop

StartStop

漫步西頭村,這裡的紅磚古厝小巷隨處可遇,古樸而清新。東南網記者 林傑 攝

東南網11月28日訊(記者 謝玉妹 林傑 實習生 林晶穎 文/圖)古村落,因深厚的歷史積澱而唯美,因靈動的現代規劃而鮮活。

有別於閩南沿海村莊,坐落於惠安縣淨峰鎮的千年古村——西頭村地靈人傑,民風淳樸,濃厚的書卷味讓這座傳統村落自帶文化氣韻。

西頭村至今保留著40餘座紅磚古厝,大部分為明清建築。東南網記者 林傑 攝

一村一族 文化氣韻一脈相承

作為曲江張姓的發源地,西頭村又名「張坑」,全村同族同姓。千百年來,張姓族人就在惠女灣西南部的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如今,惠安境內的西頭張氏後代已近8萬人,遍布附近60餘個自然村。他們兼具向海而生的豁達與儒家傳統文化的內秀,在沿海村落中氣質卓然。

西頭村的規劃格局以香山、田園、聚落、水係為序列,近海而不靠海,山水掩映間生活著2600多名張氏村民。雖一族一姓,但村裡仍分布著多座古宮廟,白蓮寺、萬善宮、文安宮……以民間信仰為核心的宗教文化頗具閩南特色,將族人凝聚一起,賦予了他們從善向上的力量。

西頭歷朝歷代人才輩出,尤其文官武將層出不窮。在歲月長河中,小小的村落已不知不覺積攢了深厚的文化底蘊。至今,西頭1.8平方公裡的土地上仍保存著43座古厝,這些古厝多為明清建築,它們連成一片,厚重典雅。

西頭村希望通過重新規劃煥發傳統村落光芒。東南網記者 林傑 攝

始建於1369年的張氏家廟是一座典型的明代穿鬥式古厝,建築面積近400平方米,其中東西進深38米,南北面寬10.5米,由門廳、天井、兩廊和祀廳組成。數百年來,張氏家廟被宗族後代不斷維護修繕,方得以保存至今。毗鄰家廟左側,與之一牆之隔的是始建於元代的龍山書院。龍山書院僅半個家廟大小,為硬山牆、重簷式古建築,院口有蓮花池、古井、憩亭和花圃,獨具一格,是惠安保存較為完整的古代書院之一。

書院曾培養出進士近十人,舉人十餘人,貢生數十人,多個象徵榮譽的匾額至今仍懸掛於書院廳堂中,最具盛名者當推張嶽。文韜武略的明代理學名臣、五省總督張嶽,為官清廉,正氣凜然,著作收入《四庫全書》,是唯一載入《明史》列傳的惠安人。以張嶽為核心的家廟與書院,也成為了西頭文化氣韻的發源地。

「生於斯,長於斯,死於斯,銘於斯」。西頭人縱使走的再遠,亦不忘自己根脈所在。因為百歲祖母的囑咐,年過花甲的教師張樹仁在退休後,毅然回到西頭髮揮餘熱,致力於發揚家鄉非物質文化,延續村落傳統風貌。

漫步在石板與紅磚鋪就的埕院中,聽老人講述這座古村的歷史故事與未來的規劃,地上的磚石仿佛也煥發了生命力,期待著被遺忘已久的重生。

張嶽先祖至其父四代皆清廉為官,卓有名望,被譽為「廉隅世家」。東南網記者 林傑 攝

古色古香 閩南古厝注入靈魂

連片的古建築在高速發展的現代中稀罕而珍貴,卻也難敵歲月的侵蝕。由於年久失修,西頭多幢古厝日漸破落。2018年,惠安縣規劃部門邀請上海、福州等地高校研究所的專家學者對村裡的古建築群進行評估與規劃。

「專家一致認為,這片古厝群十分有保護價值,但是修繕保護並非易事。」在張樹仁看來,建築是死的,要把靈魂注入裡面,才能盤活。為更好地保護古建築,西頭村成立傳統村落保護修繕籌備組,秉持「修舊如舊」的原則,採用傳統工藝、傳統材料,儘量保留、沿用原有的木材、石料,對古厝群進行規劃與修繕。

依託豐富的傳統建築、人文歷史等文化資源,西頭融合區域發展需求與村民訴求,規劃定位為「人文新西頭 活力宜居村」,以「山水慢生活+閩南人文遊+樂活新鄉居」的模式,讓古村落的鄉愁記憶久久留存。

良好的規劃為這片土地的興旺發展揚起了乘風破浪的船帆。經過改造,張氏家廟變身成為家風家訓館,同時也是青少年教育基地、廉政勤政教育基地,傳承張嶽等人的廉隅作風。嚴謹的家風家訓教育著張氏族人繼承祖德、愛國愛家、孝敬父母、勤為職業。古色古香的龍山書院內成立了南音社,數十名學員在這裡免費學習南音及各類樂器,獲獎無數,極大促進了閩南傳統文化藝術在年輕一代中的傳承,成為泉州最大的南音公益教學點。「我的願望是把琴棋書畫都注入西頭古村落。」在張樹仁和其他鄉賢的倡議下,西頭棋院也已選好了待修繕的古厝及場地……

數百年來,張氏家廟歷經數代人不斷維護修繕,方得以保存至今。西頭村 供圖

為了感恩歷史,展望未來,讓人們記住鄉愁,續上文化的靈根,西頭對村裡的閩粵贛邊區革命惠東黨支部舊址進行修繕,並在古厝中創設村史館,陳列歷史文物和資料。村史館內的廳堂、廚房、臥室等皆按五六十年代的風格進行布置,從各處搜集來的老物件為展館增添了真實的年代感。對西頭村而言,村史也是家族史,村史館在向後人展示史跡的同時,也激勵著西頭人重新演繹先賢勵志故事,為續寫更加輝煌的新時代篇章,接引源頭活水,增加信心和力量。

古宅小巷中,褪色的紅磚和斑駁的土牆透露著厚重的歷史感,與牆角開得正豔的三角梅形成強烈的視覺衝擊,古樸而清新。像這樣的微景觀,在古厝群的巷口、轉角比比皆是,處處詩意。而未來,這裡將煥發更多的、新的文藝氣息。

成片的古建築與建築集中的民宅周邊綠植環繞,景觀融於生活中,構成一幅古村落的新時代畫卷。除了連片的古厝群,西頭還規劃了一條東港溪濱水景觀帶,這條慢道步行景觀帶沿線多為公園與廣場,是村民休閒的好去處。特色各異的景點串聯成了「大珠小珠落玉盤」的鄉村景觀格局。

「希望鄉村文化旅遊產業的發展,能帶動村莊經濟,這需要後人繼續發力。」在張樹仁眼中,家鄉是一顆蒙塵的明珠,經後人不斷擦拭,一定可以重新散發萬眾矚目的光芒。

張氏家廟(右)與龍山書院(左)毗鄰,是西頭村最具分量的聖賢之地。西頭村 供圖

龍山書院廳堂懸掛多塊「進士」「舉人」等匾額。東南網記者 謝玉妹 攝

新建不久的西頭村村史館成為村民們的精神家園。東南網記者 林傑 攝

出磚入石燕尾脊是「閩南紅」建築的主要特色之一。東南網記者 林傑 攝

保護修繕古民居,西頭村做到「修舊如舊」。東南網記者 林傑 攝

屋脊上矗立的魚龍圖案被奉為神獸,除了防止雨水侵蝕屋脊,還有闢邪消災的寓意。東南網記者 林傑 攝

西頭村利用各種角落打造特色微景觀。東南網記者 林傑 攝

西頭村村史館記錄了村落的「前世今生」,圖為村史館一角。東南網記者 林傑 攝

新宅古厝相融相生。東南網記者 林傑 攝

來源: 東南網

相關焦點

  • 泉州傳統村落之南安漳州寮:琵琶古厝彈奏家風新調
    圍繞「泉州傳統村落之振興」主題,泉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聯合東南網走進多個泉州傳統特色村落,用科學規劃勾勒出古村「重生」的美好藍圖。一個個村莊在筆下、圖中漸漸清晰,一幅「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閩南原鄉捲軸正緩緩展開。蔡氏古民居建築群自成一個聚落。
  • 泉州傳統古村落,藏有108棟古厝洋樓,省重點保護區和項目
    在福建省泉州市內,就有著一片頗具特色的傳統古村落,這片古村落裡面的房屋,都是下南洋後的華僑們回國修建的。而這片古村落的名字就叫做梧林傳統古村,位於泉州晉江石鼓山下,梧垵溪旁邊,距離晉江市中心僅有15分鐘車程,截至目前,梧林傳統古村中保存較為完好的建築就包括11棟古羅馬式洋房,12棟具有南洋風格特色的番仔樓、11棟哥德式小洋樓,60棟充滿閩南特色的紅磚白瓦古厝樓房,還有就是14座充滿閩南建築風格的石頭結構建築物。
  • 泉州一座古村落,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藏在山裡的石頭古厝
    在泉州泉港一個偏僻的小村落裡,一座油畫般的石頭厝吸引了萬千遊客。 樟腳村,位於福建泉州市,處於惠安、泉港、仙遊交界處,是泉港區西北角一個偏僻的山村,從324國道泉港區段朝陽公路往裡走三四公裡,經過蜿蜒盤旋的山路,即到樟腳村。而樟腳村名字的起源,據說與一株700多年的大樟樹有關。
  • 惠安淨峰這個中國傳統古村落這家村史館,請您一定要來打卡!
    淨峰鎮西頭村是中國傳統古村落,位於淨峰西北部與東橋鎮官嶺村接壤,東嶺鎮前厝村、塗厝村相鄰,東近旅遊勝境淨峰寺。村裡現存明、清年間閩南特式古大厝23座,村中有縣級文化保護單位「張嶽家廟」、「龍山書院」;有「文安公宮」、「六角井」、「五角礐」、「東京路」等古蹟;香山有「白蓮寺」、「萬善宮」等廟宇。
  • 春夏漫遊泉州指南 帶你領略「刺桐花開·山海生色」
    「五一」假期來臨前夕,泉州市文旅局推出「刺桐花開·山海生色」春夏漫遊泉州指南,邀您在做好個人防護的基礎上,踏春賞花,逐浪金沙,鄉野放風古村落,賞遊泉州網紅打卡點。據了解,此次推薦的泉州系列旅遊產品豐富,線路多、景點分散(涉及60多個景點)且大多為室外場所,可供選擇多元化。但市民朋友們仍要牢記戴口罩、測體溫、避開人潮不扎堆,遊覽A級景區前要提前預約。
  • 春夏漫遊泉州指南帶你領略「刺桐花開·山海生色」
    「五一」假期來臨前夕,泉州市文旅局推出「刺桐花開·山海生色」春夏漫遊泉州指南,邀您在做好個人防護的基礎上,踏春賞花,逐浪金沙,鄉野放風古村落,賞遊泉州網紅打卡點。據了解,此次推薦的泉州系列旅遊產品豐富,線路多、景點分散(涉及60多個景點)且大多為室外場所,可供選擇多元化。但市民朋友們仍要牢記戴口罩、測體溫、避開人潮不扎堆,遊覽A級景區前要提前預約。
  • 復興復建11所古書院 書香泉州再添新品牌
    歷史 泉州歷代書院共73座 走出博學之士不勝枚舉 據考證,自唐末到清末,泉州歷代共建有書院73座,分布於晉江、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門等地,是泉州歷史文化名城重要的文化符號與獨特元素,部分書院建築保存至今。
  • 鄉村振興2020田園報告——古厝村落:穿越與重生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鄉村文化振興是實施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傳統村落被譽為民間文化生態的「博物館」「活化石」,蘊藏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景觀,是中國農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遺產。行動「領跑」觀念不能「拉後腿」農村拆遷:國家統一改造一提到拆遷,很多人都感到頭疼。
  • 有「閩南周莊」譽稱的水上傳統建築古厝村落,堪稱一絕
    #埭美古村,是個魅力獨特的村落,卻鮮為人知。埭美古村,位於九龍江南溪河畔、瀋海高速公路漳州港出口兩公裡處,環抱於雞籠山、大帽山、峨山之中,是非常典型的閩南古鎮水村,體現出深厚的閩南文化。古村四面繞水,古榕遍地,景色優美,被稱為閩南「水上古村落」。已有300多年歷史的一株跨河古榕,仍然鬱鬱蔥蔥、枝繁葉茂,發大水時曾因「一橋飛架南北」,成為了村民口中的「救命樹」。
  • 泉州傳統村落之晉江圍頭:戰地文化鑄就「海峽第一村」
    東南網記者 林婕 攝 東南網11月16日訊(本網記者 謝玉妹 林婕 實習生 林晶穎)蔚藍浩瀚的大海、泛著銀光的十裡沙灣、鱗次櫛比的閩南紅磚古厝、狹長結實的防炮洞、彈痕累累的番仔樓……在晉江最南端的圍頭半島上,6500米海岸線勾勒出了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千年傳統古村落——圍頭村。
  • 惠安女化身26個字母驚豔亮相 創意詮釋泉州文化(圖)
    泉州兩名90後插畫師,將粗糙的街邊牆體當畫板,用藝術與創意,把惠安女化身為26個英文字母,扛石頭、捕魚、惠女出嫁等惠安女勤勞、純樸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現在人們眼前。Hank告訴記者,去年9月,他們得知惠安旅遊部門準備對有著「風車島」美名的小岞進行旅遊文化開發,想在鄉村做一些既有當地文化特色又有創意的文化牆。於是Hank和鬧米兩人主動出擊,走訪小岞,發現這裡不僅自然風景優美,勤勞善良的惠安女更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繪製的「畫板」是一堵近百米長的圍牆,牆繪內容要有當地特色文化,還要人們特別是小孩子看得懂。
  • 走一走泉州這10條有趣的親子遊路線
    □泉州晚報記者 黃寶陽 實習生 尤瑤瑤(除署名外,本版圖片均由泉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供圖) 泉州古城: 感受老城的「煙火氣」 6.41平方公裡的泉州古城,有浩如繁星的文物勝跡和古街古民居,濃縮了東亞文化之都的精髓,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歷史與當下在這裡奇妙地融合
  • 歌舞劇《古厝娶親》演繹閩南婚禮大觀
    《古厝娶親》薈萃了諸多閩南優秀傳統戲曲文化及民俗文化經典,藉助現代科技、融古鑠今、中西結合的演繹讓人耳目一新LED與演員表演同步,圖為新娘正對著菱花鏡梳妝打扮,現場出現很多自己的影像。近年來,泉州努力促進文化與旅遊的雙向良好互動,泉州的不少劇團積極嘗試創新,同時探索一條商業化運作之路。以婚俗為題 立體再現閩南婚禮《古厝娶親》以泉州民間獨具特色的傳統婚俗為主題,立體形象地再現了古時盛大、熱鬧的婚禮場景。
  • 泉州古城錚環傳:避禍求福 古厝的守護神
    原標題:古城錚環傳:避禍求福 古厝的守護神   古城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不在車水馬龍的繁華商區,而是藏在街頭巷尾的古剎寺廟和尋常人家裡。行走在泉州老城區的古街巷中,映入眼帘的是排門戶牗、燕尾翹脊、紅磚碧苔以及鬱鬱蔥蔥的古榕。一道道長街深巷處的老牆,圍出了空間的歸宿。
  • 15條鄉村遊精品線路帶您看泉州
    [新聞頁-臺海網] 文化和旅遊部推出300條全國鄉村旅遊精品線路,「泉州市海絲泉州·綠色生態之旅」入選,泉州市文旅局首推「全福遊、有全福 海絲泉州」鄉村旅遊線路——15條鄉村遊精品線路帶您看泉州
  • 鄉村振興2020田園報告——古厝村落:面子與裡子
    之前的節目中,福建省南平市的巨口鄉,啟動對古厝文化的保護與創新,藉助「藝術季」活動撬動人氣。那麼,文化該怎樣穿越與重生?下一代的傳承何以潛移默化?今天我們接著來關注。目前,隨著國家政策的支持和地方政府的推動,巨口鄉一批德才兼備的鄉賢陸續回鄉,出資出力出智,以實際行動助力古厝村落重生。
  • 泉州傳統村落之南安觀山:深山古厝散發時代新韻
    放眼觀山,閩南傳統紅磚厝隨處可見,南洋風情建築格外醒目,前蘇聯風格的「石印厝」獨樹一幟……20多幢形態風格各異的百年古厝像一顆顆紅寶石鑲嵌在綠腰帶上,讓這座藏在深山中的「閩南僑鄉古厝大觀園」熠熠生輝。 觀山村的山路兩側草木茂盛、繁花似錦,蜿蜒而上,一幢紅色番仔樓映入眼帘。
  • 廈門翔安:講述紅磚古厝的文化味兒
    不久前,「來去翔安住一晚 兩岸攝影師聚焦紅磚古厝」的主題拍攝活動在廈門翔安舉行。「透過鏡頭捕捉古厝景觀時,也發現古村落中民風淳樸,景美人更美。」 受邀的福州攝影師唐希說。  古民居是閩南傳統建築的典型代表,主要建築材料就是紅磚,因而得名紅磚古厝。在翔安,不僅古村落多,且村落中的紅磚建築規模大、保護完整、歷史悠久。
  • 泉州傳統村落 德化曾坂:戴雲山下世外桃源
    東南網記者 林婕 攝「地處深山人未識」之千年古村  大概因為「地處深山人未識」,這個千年古村落的原始風貌得以很好地保存,純淨空靈之美令人驚豔。  雖嵌於群山之中,曾坂的海拔仍有665米,冬暖夏涼,氣候宜人,秋風送爽的時節尤為愜意。曾坂的土地面積達10.12平方公裡,常住人口僅158人,大部分都為留守老人。
  • 泉州洛陽橋的橋南街,滿是閩南古厝的老街,已是千年歷史
    接著分享我的泉州之行,從臺灣自由行回到廈門,在廈門機場直接坐泉州專線1小時到達,極為快捷。泉州,是一直被忽視的旅遊城市,旅遊資源太豐富了,值得多停留幾天。按照整體規劃,這裡正在打造洛陽橋文化旅遊創意街區,街區裡面既有閩南風情建築、歷史遺址、宗教寺廟、文化創意中心、非遺展示區、現代商業服務等,現在已初見雛形,我可能多慮了,別是要收費吧?在這條閩南風情的老街上,最常見到的就是剝「生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