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一座古村落,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藏在山裡的石頭古厝

2020-12-22 帶娃兒去旅行

「紅磚白石雙撥器,出磚入石燕尾脊」,說起閩南特色的古建築風格,我們首先就想到這樣的畫面,這些已經成為了閩南民居的象徵,而在沿海例如平潭島,那裡最常見的卻是石頭村。在泉州泉港一個偏僻的小村落裡,一座油畫般的石頭厝吸引了萬千遊客。

樟腳村,位於福建泉州市,處於惠安、泉港、仙遊交界處,是泉港區西北角一個偏僻的山村,從324國道泉港區段朝陽公路往裡走三四公裡,經過蜿蜒盤旋的山路,即到樟腳村。而樟腳村名字的起源,據說與一株700多年的大樟樹有關。

這株大樟樹鬱鬱蔥蔥,人爬到樹頂向下俯瞰,只見整個村落都像在樟樹的腳下,因此得名樟腳村。一走進村子裡,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山坡上一層層上下重疊、一幢幢首尾相連的「石頭厝」,儼然是一座古城堡。

據考證,這個古村落始建於明代弘治年間,距今已經有500多年歷史。村子裡全是石頭堆砌而成的房屋群,牆上的石卵石塊,都是鐵紅色的風化石,顯得那麼的古樸與滄桑,充盈著歷史厚重之感。2019年1月,樟腳村榮獲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稱號。

這些古民居高低錯落有致,首尾相連而又不顯凌亂,依山而建層層疊疊,許多人家,緊挨屋後便是一堵石砌大岸,岸上的人家就高踞於下方人家的屋頂上。而獨特的色彩猶如一幅鋪開的油畫一樣,美麗動人。

行走在卵石砌成的狹窄而又幽靜的石巷,頗有曲徑通幽的神秘,巷道連著巷道,岔道連著岔道,峰迴路轉中,又有著探險迷宮的驚喜。每棟房屋牆壁上,都留著一些小小的窗戶,大概是為了防盜,也有利於採光和通風。

穿行在石巷裡,兩邊牆壁伸手可及。牆上隨處可見雨水衝刷留下的痕跡,是古老歷史留下的見證。偶爾有老藤在牆上纏繞盤旋,給古厝增加了一份滄桑。斑駁的石牆上,呈現出來紅褐、灰白、藏青的色澤,在陽光的照射下,那麼絢麗、繽紛,儼然一幅不需要修飾的油彩畫。

抬頭看,屋頂上保留著閩南特色的紅磚古厝樣式。屋頂魚鱗般的瓦片組成的一片片灰黑雜著褚紅的屋脊,左右相挨,上下相連。這樣的色彩,也許只有嶺南、閩南地區才有,可作為油畫家們的寫生基地。不少地方的美術家一旦來過樟腳古民居,都不由自主喜歡上了這個如油畫般的鄉村。

常常有山外的人扛著相機、背著畫板,驅車來到這裡取景、寫生,石屋的名聲從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溝裡飛到了外面。這裡不但有古老的石屋,還有古樸的民風、遠古的習俗,都在畫家的筆下,淋漓盡致的表現了出來。

走進村莊就像走進歷史,那種歲月的印跡,那種滄桑感,使人頓生穿越歷史的感覺。而如今,大多居民都已經搬到山下的新居中,這片老宅已經很少有人居住了,村裡時不時可見一些新建的樓房,與古樸的房屋顯得有點格格不入,但這種悠閒而又祥和寧靜的田園生活氣息,依然讓人深深陶醉其中。

村內還以其獨特的古名居、金鐘潭、陳平山烈士故居及紀念碑等旅遊資源聞名於世。樟腳村遊龍燈相傳起源於元末明初,至今有650多年歷史,是全村每年最大最重要的事情。遊燈隊伍每到之處,家家戶戶門口燃放火堆爆竹,圍觀群眾熙熙攘攘,場面極為壯觀。

作為泉港區的後花園,樟腳村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也成為了周邊遊、鄉村遊的絕佳體驗之地,這樣一個世外桃源,獨守著一片淨土,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相關焦點

  • 泉州傳統古村落,藏有108棟古厝洋樓,省重點保護區和項目
    在福建省泉州市內,就有著一片頗具特色的傳統古村落,這片古村落裡面的房屋,都是下南洋後的華僑們回國修建的。而這片古村落的名字就叫做梧林傳統古村,位於泉州晉江石鼓山下,梧垵溪旁邊,距離晉江市中心僅有15分鐘車程,截至目前,梧林傳統古村中保存較為完好的建築就包括11棟古羅馬式洋房,12棟具有南洋風格特色的番仔樓、11棟哥德式小洋樓,60棟充滿閩南特色的紅磚白瓦古厝樓房,還有就是14座充滿閩南建築風格的石頭結構建築物。
  • 泉州傳統村落之惠安西頭:書香古厝湧動文化氣韻
    東南網記者 林傑 攝東南網11月28日訊(記者 謝玉妹 林傑 實習生 林晶穎 文/圖)古村落,因深厚的歷史積澱而唯美,因靈動的現代規劃而鮮活。有別於閩南沿海村莊,坐落於惠安縣淨峰鎮的千年古村——西頭村地靈人傑,民風淳樸,濃厚的書卷味讓這座傳統村落自帶文化氣韻。
  •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和古村落你知道有哪些?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是由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共同組織評選的,保存文物特別豐富、且具有重大歷史 價值或紀念意義的,能較完整地反映一些歷史時期傳統風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村。通常和「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一起公布。 第一批2003年10月8日公布,共12個村;第二批2005年9月16日公布,共24個村;第三批2007年6月9日公布,共36個村,第四批。
  • 浙江省有一處以亂石砌成的村落,現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值得一遊
    浙江也去過很多次,恰巧每次到這裡旅遊都會遇到一兩個石窟和石屋的村落,這次也不例外。此次前往寧波寧海縣許家山石頭村,距離縣城約35分鐘車程,在寧海縣東部地區茶院鄉的群山環抱中,綠樹成蔭,一座座石屋錯落有致地分布在山間,仿佛世外桃源。
  • 泉州傳統村落之南安漳州寮:琵琶古厝彈奏家風新調
    圍繞「泉州傳統村落之振興」主題,泉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聯合東南網走進多個泉州傳統特色村落,用科學規劃勾勒出古村「重生」的美好藍圖。一個個村莊在筆下、圖中漸漸清晰,一幅「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閩南原鄉捲軸正緩緩展開。蔡氏古民居建築群自成一個聚落。
  • 中國最具嶺南特色的古村落,有120年的歷史,被稱廣東第一村!
    在中國大地上,有著五千年的文化歷史傳統,這種厚重的文化,使得各地的都有獨特的文化和傳統,就拿建築來說,南北東西,都有具有當地特色的建築,比如北方以四合院居多,南方以吊腳樓遍地,少數民族則以蒙古包、侗寨、清真寺等建築稱奇。
  • 泉州傳統村落之晉江圍頭:戰地文化鑄就「海峽第一村」
    東南網記者 林婕 攝 東南網11月16日訊(本網記者 謝玉妹 林婕 實習生 林晶穎)蔚藍浩瀚的大海、泛著銀光的十裡沙灣、鱗次櫛比的閩南紅磚古厝、狹長結實的防炮洞、彈痕累累的番仔樓……在晉江最南端的圍頭半島上,6500米海岸線勾勒出了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千年傳統古村落——圍頭村。
  • 有「閩南周莊」譽稱的水上傳統建築古厝村落,堪稱一絕
    它有著悠久的歷史,是在明朝景泰年間,由開漳聖王陳元光後裔陳仕進,於明景泰五年(1450年)開基創建,是陳姓族人的聚居地,且與臺灣陳氏宗親一脈相承。至今已經有570年的歷史了,還保存著一座臺灣人氏祖墓,每年都有臺胞前來尋根謁祖。是龍海市現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民居建築群。
  • 藏在磁縣的古村落,值得一去!
    傳統村落,凝結著歷史的記憶,反映著文明的進步。而記載著磁縣悠久歷史的傳統村落,以獨特的文化「鑲嵌」在青山綠水間,用獨有的歷史積澱和淳樸氣質從另一個角度詮釋著磁縣之美。
  • 潮汕這3個「中國古村落」,你都去過了嗎?
    古村落孕育了文化承載了鄉愁同樣也美得不可勝收在汕頭,有3個鄉村被命名為「中國古村落」。它們是濠江區的鳳崗村,以及澄海區的程洋岡、前美村。這些古村落,你去過了嗎?它們到底有多美?程洋岡村近些年以古村落文化為景點,發展農村特色文化旅遊,還聘請專家學者編纂近二萬字的書籍《中國名村程洋岡》,列入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全書。特邀汕頭市詞曲作家李立群、李湧睿創作了汕頭市第一首村歌《千年程洋岡》,入圍中國十大村歌評選。程洋岡的鑼鼓隊歷史悠久,積澱深厚,每逢節日集會遊行,鼓樂喧天,同樂昇平。
  • 被評為廣東「美麗古村落」,豐富的祠堂文化,如一座璀璨的藝術寶庫
    南塘村原稱大蠔湧,因村莊南面有一口大池塘而得名,清代道光年間改為南塘村。全村大約有八九成的住戶為簡姓,建村迄今已有800餘年。美麗的南塘村歷史悠久,人文會萃。根據簡氏族譜中詳細記載:南宋年間簡氏古峰公從韶關南雄珠璣巷遷徙而來,見此地山川秀麗,風物宜人,特遂卜宅定居,自此以來,代代於此辛勤耕耘,繁衍生息。
  •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
    這些村落有著古徽州地域的特色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有入選世界遺產的西遞村和宏村。西遞、宏村古民居村落位於中國東部安徽省黟縣境內的黃山風景區。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文化的典型代表--徽州文化的載體。集中體現了工藝精湛的徽派民居特色。 199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中國皖南古村落西遞村、宏村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1年,皖南古村落成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婺源汪口村
    江灣鎮汪口村,全村共有464戶,人口1646人,下轄13個自然村,24個村民小組,耕地3702畝,林地38657畝,面積11.02公頃,汪口現已建成集古文化、生態及休閒旅遊於一體的旅遊景點,使全村從單一的經濟結構走向集旅遊、加工、商貿等多產業共同發展的多元化模式先後被評為:「中國民俗文化村
  • 婺源汪口村,一座依山傍水的千年古村落
    江西婺源,是一個旅遊大縣,隨便走入一座村落,都有著古徽州歷史文化的沉澱,或者有著世外桃源般的風景。臨近婺源江灣鎮的汪口村,便是其中之一,這個建村歷史有千年,曾作為皖南古民居項目申報過世界文化遺產,2002年還被授予「中國民俗文化村」和「江西省歷史文化名村」,2005年申報「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當然門票也不便宜,每人60元。
  • 山西這個古桃園村,建村至今六百年歷史:遠看像一座小布達拉宮
    山西是我國文物第一大省,由此留下了眾多文物古蹟、歷史文化名村,在山西臨汾翼城50公裡以外的歷山腳下有一個600年歷史的村子,叫古桃園村,這個村歷史悠久,村裡至今保存著原始風貌,村裡眾多古建築都是明清建築,因為遠離鬧市,地理位置偏僻,所以沒有被商業化,也沒有被開發成景區。
  • 探訪東美村山門村兩處歷史建築,耄耋老人的古厝記憶!
    建築不僅是鄉村獨特的身份標籤,更是鄉村歷史發展的見證。追溯鄉村的歷史,往往從鄉村的建築開始。在嵐島傳統村落中,保存著不少老石厝,那一座座歷經滄桑歲月的老石厝成為一段段歷史的縮影。日前,實驗區公布了第二批歷史建築,共44處,其中超過一半都是深藏在傳統村落中的特色民居。近日,記者分別探訪東美村、山門村的兩處歷史建築,採訪了村中耄耋老者,了解兩棟古厝的背後故事。
  • 上九山古村:千年古村落,梁祝結拜地
    上九山古村落位於山東省濟寧市鄒城市石牆鎮,該村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歷史,為國內罕見的石頭村落。上九山村始建於北宋初年,在此定居立村,因南山東有一山泉,常年清流,泉旁有一古松樹,蒼勁挺拔,村民取名為古松村,元初改村名為段山莊。
  • 時光沉澱的畫卷,山西晉城十大古村落
    古村落中蘊藏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景觀,是中國農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遺產,現今卻成了「即將消失的美景」。如果不能引起關注和足夠的保護意識,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老村莊一旦消失,就再也不會回來了。山西·晉城,古稱建興、澤州。
  • 鄉村振興2020田園報告——古厝村落:面子與裡子
    目前,隨著國家政策的支持和地方政府的推動,巨口鄉一批德才兼備的鄉賢陸續回鄉,出資出力出智,以實際行動助力古厝村落重生。後半生的「第二春」回村創「民宿」,推動農村經濟文化復興走在鄉村的石頭路上,頭頂是藍藍的天空。
  • 鄉村振興2020田園報告——古厝村落:穿越與重生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鄉村文化振興是實施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傳統村落被譽為民間文化生態的「博物館」「活化石」,蘊藏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景觀,是中國農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遺產。所以要下這麼大力氣進行傳統村落整治,就是因為要更好地保護和展示地方古厝文化,令村民們對自己的家鄉升騰自豪感,主動傳播文明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