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器者:一個人的邏輯思維有多強大,他的格局就有多大

2020-12-11 心理神探PPT

假設你們公司想推出一款新產品,你讓下屬做個市場調研,今天早上,下屬把報告呈報給你,你一看覺得寫得一團糟,條理不清晰、數據不充分,你直搖頭。這個時候,你會怎麼想?

A.他最近事情太多了,沒有精力認真做

B.這傢伙就是懶,不肯下功夫

C.他能力不行,做不了這件事

D.他就是一個不負責任的人

你的答案,說明了你在這件事上思維所處的層次。

01邏輯思維的層次

愛因斯坦說:「你無法在製造問題的同一思維層次上解決這個問題。」也就是說要解決問題需要思維上的升級,否則問題可能就難以得到解決。

其實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就在於思維層次的差異,就像下面這張圖,有的人沒有讀書,他的認知層次比較低,只能站在地上,被牆畫蒙蔽雙眼,看不到真實的世界;有些人讀了些書,站得高了些,能看到真實的世界,但是看到的是一個髒亂的世界;而少數人讀了許多書,他能夠領略到更為美好廣闊的世界一樣。

NLP(神經語言程序,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領域的大師羅伯特迪爾茨把人的邏輯思維分為6 個層次,形成一個被稱為「邏輯層次」分析工具。他認為人的邏輯層次從下到上分別為:環境層、行為層、能力層、信念/價值觀層、身份層與願景層

不同的層次有不同的關注點和應對模式。

環境層:思維模式在環境層的人,聚焦於外在環境,支持條件,類似於心理學上的「外部歸因」,認為問題的出現都是別人的錯或者環境不好,比如生意不好做是因為競爭太激烈;自己沒有得到晉升是領導偏心等,其主要的應對模式是「抱怨」

行為層:思維模式在行為層的人,關注於自身行為,他們認為問題的出現時因為自己的行動力不夠,其主要的應對模式是「行動、行動、再行動」,比如工資低就多加班,賺更多的加班費。

能力層:思維模式在能力層的人,關注於能力提升,他們認為問題的出現是因為自己能力不夠,其主要的應對模式是「學習、學習,再學習」,比如工作沒有做好是因為能力不夠,側重於提升自己的能力。

信念/價值觀層:思維層級在這個層次的人,關注的是什麼對自己是重要的,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麼,其主要的應對模式是「要做對的事情」。

身份層:思維模式在這個層次的人,關注的是「我是誰,我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其主要的應對模式「因為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所以我會做出某種選擇和行動」。

願景層:思維模式在願景層的人,關注的是「我與這個世界的關係是什麼樣的?我如何能改變世界?」 其主要的應對模式是「如何改變這個世界,讓它更好?」這個世界只有極少數人能夠達到願景層,因為他們思考的是與這個世界的關係。典型人物有:賈伯斯「活著就是為改變世界」、馬斯克「我非常希望人類有光明的未來」、特蕾莎修女「將你所擁有最好的東西獻給世界,可能永遠都不夠,不管怎樣,還是要將最好的東西付出」。(特蕾莎修女的《無論如何》,不論什麼時候閱讀,都能感受她對世界深懷的愛意,全文附在文末,請享用~~)

對於同一個人來講,思維會在不同的層次之間切換。比如考慮公司的發展方向或者自己的人生選擇的時候,需要考慮到上三層,而在方向決定之後的執行更多的考慮在下三層。比如華為的「20年後,世界通信業三分天下,華為有其一」就是上三層中身份層的表達,而為了實現這一身份的人才吸納、組織架構設計就是下三層

個人思維層次的上限決定了他的高度和事情解決的效果。比如一個人最高的思維層次在行為層,他認為自己生活困頓、窘迫就是自己不夠勤勞,不夠節約,那他的表現就是努力勞作、加班加點,用自己的時間來換取金錢上的節省,但顯然這並不能解決他的問題。但如果他升級到能力層,他會去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從而把事情做得更好、更節約時間。就像同樣的數據,手動處理可能用十天;用Excel處理,用一天;但是用Python處理,也許只用三分鐘,並且差錯率更少。

對不同的人來講,在一個低維視角的人眼裡無法解決問題,在一個高維視角的人眼裡,問題可能就會變得很容易解決,甚至連問題本身都會消失。比如員工認為有些無法解決的問題,在老闆眼裡壓根不值一提

02邏輯思維層次的關係

上三層決定下三層。上三層與下三層的關係就像物體和物體的影子,改變物體,影子必然改變。很多人的迷茫或者很多公司的迷茫都在於過於聚焦於下三層完成情況的好壞,卻很少停下來去對上三層做深度思考,而其實不管是人或公司都是由上三層引領的。

低層次的問題用高層次的思維好解決,但是高層次的問題用低層次的思維難以解決。身份層次可以解決能力層次的問題,但是反過來不行。比如賈伯斯的名言是活著就是為改變世界,基於他對自己身份的定位,他才會不斷去創新,才會有創新的能力。

層次越低越容易改變,層次越高越難以改變。管理學有個冰山模型,冰山上面的是知識、技能與能力;下面自我形象、價值觀、驅動力等方面。在邏輯層次中,下三層屬於冰上之上的部分,容易改變;而上三層屬於冰山之下的部分,難以改變,因為上三層更多受到基因、人格特質、早年經歷的影響。就像環境很容易改變,而一個人的價值觀具有很強的穩定性而難以改變。

低層次有問題不要緊,高層次是關鍵。很多去過阿里巴巴的人感覺在阿里就像打了雞血一樣,貌似在阿里內部沒什麼機制、流程,員工把其稱為「生機勃勃的亂」。阿里巴巴為什麼亂而不倒?究其原因是阿里關注的是上三層的明晰。

阿里巴巴從創立的第一天起,就確立了「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的使命。2004年,阿里巴巴將「成為一家持續發展102年的公司」定為願景,並正式形成了「六脈神劍」的價值觀和文化:客戶第一,團隊合作,擁抱變化,誠信,激情,敬業。2019年,阿里巴巴成立20周年之際,面臨新的歷史機遇,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從「六脈神劍」到「新六脈神劍」,是因為使命、願景、價值觀就是阿里巴巴的DNA。

當然很多企業都有自己的願景、使命和價值觀,不過把其落實到實處極少,阿里是說到做到,比如在面試新員工的時候,會有阿里老員工組成「聞味官」。這個「聞味道」跟結構化面試不同,主要是聊聊工作,聊聊家庭,這樣「聞味官」就能感覺到,被面試者跟這個組織是否味道相同,其實這就是在於價值觀的匹配與否。

馬雲也說過:

阿里歷史上所有重大的決定

都跟錢無關,都跟價值觀有關

可能全世界很少能找到這樣的一家公司

花這麼多的時間對價值觀進行討論

過去二十年,阿里因為價值而與眾不同

我們最珍貴的,讓我們在困難的時候能夠堅持

讓我們在巨大壓力的時候依然敢于堅持,這就是價值觀

未來二十年,阿里應該也必須

堅持我們的價值觀與眾不同。

反觀很多企業,有嚴格的制度、流程,但是企業因為上三層的不明晰,陷入混亂與迷茫之中。

03如何提升層次

1.黃金圈法則:黃金圈法則是營銷專家西蒙·斯涅克提出,核心是對任何事情,從內而外進行提問,而不是剝洋蔥式的從外而內,通過首先問「為什麼」,透視事物的本質及原因;通過「如何做」,構建事情解決的邏輯體系,找到實現的渠道通路;最後「做什麼」,構建紛繁複雜的業務枝蔓體系。對個人來說,也是首先了解清楚一件事情的緣由與目的,再想行動路線與具體落地執行。

2.上三層的追問與思考:史蒂芬柯維在他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書中《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中提出「以終為始」的原則,也就是說心中一定要有「終」,才知道應該怎麼「始」。他認為任何事物都需要經過兩次創造,首先是通過基於心智的第一次創造,其次才能通過實際行動進行第二次創造。比如建造一座大樓,要經過大腦中的第一次創造———設計圖紙,才能有第二次的建設———建造出大樓。第一次的創造 的「終」,是第二次創造的「始」,這就是以終為始。作為個人的「終」是你在離開這個世界時候,你希望別人怎麼看你,也就是你的願景、身份、價值觀的思考,對組織來講,德魯克的經典三問「我們的企業是什麼?我們對企業將是什麼?我們的企業應該是什麼?」。

3.納入時間維度:在教練技術中有個時間線的工具,有助於人們轉化視角,拉長時間的維度看一件事情,視角可能完全不同。當下重要的事情,也許以多年後的視角的來看,完全是不同的認識,正如很多人在離開人世的時候,沒有人認為權力與金錢是重要的。對於時間的考量,有助於提升思維的層次。

04邏輯層次在管理中的運用

1.部門溝通與協同:在大型組織中,部門協同是個難題,不同的部門爭奪剛性的資源,因此部門間的推諉、扯皮是常有的事。如果部門溝通聚焦於下三層,因為崗位職責不同、任務不同難以統一和協調,如果聚焦於上三層,促使大家關注組織的目標,就可能會很快達成意見,使大家力往一處使。

2.員工管理:任何領導可能都聽過員工的抱怨:諸如資源不夠、公司績效考核不合理等。作為領導要善於給員工升維,如果員工是停留在環境層,領導可以把員工拉升到行為層,比如:

員工說:業績實現難度,因為公司沒有給予相應的政策。

領導可以這樣問:那在現有條件下,你可以做哪些,讓目標可能實現?

員工停留在行為層:工作太多了,都幹不過來。

領導可以問:那你覺得可以提升哪些能力,讓你的工作幹得更輕鬆一些?

通過為員工的認知升維,打開員工的視野與局限,促使目標實現。

3.職場的表揚與批評:在職場中,總體來講批評多於表揚,並且常在上三層進行批評,但是上三層的批評會影響員工的自尊、自我效能感,不利於員工成長。更科學的做法是表揚集中於上三層,批評集中於下三層。比如「你真是一個負責任的人!」就比「你好勤奮啊!」更有激勵作用,而「我感覺你的同理心上不夠。」就比「你真自私,做事只考慮自己!」更容易讓人接受,並且讓改進的方向更加明晰。

一個人的邏輯思維有多強大,那麼,他的格局就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邏輯層次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思維模型,提醒人們穿過下三層,去實現對上三層的思考。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說:「思維模型會給你提供一種視角或思維框架,從而決定你觀察事物和看待世界的視角。頂級的思維模型能提高你成功的可能性,並幫你避免失敗。

掌握了邏輯層次的分析工具,實現認知升級,促使人們去探索和發現自我和組織內在的渴望與動力,並以此創建更好的行動方案,最終實現螺旋式的上升。

文章轉自華夏基石e洞察

下面附上本文相應的PPT課件:

PPT培訓課件

相關焦點

  • 一個人的邏輯思維有多強大,他的格局就有多大
    NLP(神經語言程序,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領域的大師羅伯特•迪爾茨把人的邏輯思維分為6 個層次,形成一個被稱為「邏輯層次」分析工具。他認為人的邏輯層次從下到上分別為:環境層、行為層、能力層、信念/價值觀層、身份層與願景層。
  • 一個人的格局有多大,境界就有多高
    如果說一個人的格局有多大,他的境界就有多高,那麼,一個的舉意有多大,他的承受力就有多大。晚清商人胡雪巖站在商人的角度說了一句至理名言:「如果你有一鄉的眼光,你可以做一鄉的生意;如果你有一縣的眼光,你可以做一縣的生意;如果你有天下的眼光,你可能做天下的生意。」一個人在精神素質上的缺陷往往會通過他的愛好和追求暴露出來。
  • 一個人格局有多大,他的世界就有多大,他成功的機率就有多大
    有一位名人說了一句非常有哲理的話,他說不能夠約束自己的人,不是一個自由的人。在咱們現在這個社會上,混日子的人太多了而那些得非常明白自己需要什麼的人卻太少太少了。咱們現在非常多的人都是在非常痛苦非常焦慮中慢慢的從中年人變成了老年人。
  • 做人,胸懷有多寬廣,格局有多大,就會有多成功
    做人,胸懷有多寬廣,格局有多大,就會有多成功每個人不同的認知水平和不同的胸懷,形成了不同的人生格局,造成了不一樣的人生結局,導致了不同程度的人生高度。胸懷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格局有多大,人生路就能有多寬,就能走多遠,就會有多成功。格局是一種眼界,是一種情懷,海納百川才能有容乃大。
  • 老祖宗的告誡:一個人做事能有多大成就,取決於他如何「做人」!
    老祖宗的告誡:一個人做事能有多大成就,取決於他如何「做人」!1古人有云,立業先立德,做事先做人。古往今來,無論是成就於皇家大院,還是發跡於市井村野,舉凡成大器者,莫不將「做事為要,做人為先」根植於心。因為「做人」是「做事」的前提,只有將人做好了,做事才有了根基。
  • 鬼谷子:如何辨別一個人有沒有大出息
    如何辨別一個人有沒有大出息,能不能成大器。古代權謀大家鬼谷子總結了六種方法。下文詳細解讀:一、窮則觀其所不受。人在窮困潦倒時,是對人性最大考驗之時。自古以來,「君子有所受亦有所不受」,能否在困難、挫折面前,保持做人的底線。
  • 判斷一個人的格局有多大,就看他因為什麼事情生氣
    你身邊有朋友總總是因為小事情而生氣嗎?在生活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碰到一些煩心事,這時候每個人處理煩心事的方法和內心的想法都是不一樣的,一般來說,想要判斷一個人的格局有多大,就看他因為什麼事情生氣。1.格局來源什麼是格局?格局就是一個人的氣魄、思想,在對人對物對事上的對待方法,格局又是一種為人處世的態度,何謂大格局?一身和氣的樣子,格局的背後,是善良,唯有一個風度高雅、格局大的人才會在小事中給人一種和藹可親的感覺。
  • 你有多大格局,就能做多大事業。看完就懂
    是哈,一個人的眼界有多寬,將決定著能看到多少風景。同樣,一個人的格局有多大,決定著你的結局和層次。有人說,你的格局有多大,你的人生舞臺就有多大。而一個人的格局,往往在失敗的時候,zui 能體現出來。格局大的人,即便是在失敗時,也一樣可以重新振作,相反,則會一蹶不振。
  • 父母的格局有多大,孩子的舞臺就有多大
    對此,你要知道,孩子的模仿能力有多強。今年上半年黑龍江鶴崗的一名學生——鍾美美,他因為模仿數學老師引發了熱議。他所模仿的角色惟妙惟肖,幽默詼諧,也非常棒,堪比「演員的誕生」,可見他的表現力有多強。同樣值得我們更深層次思考:他對於角色的模仿不正是折射出一個人的想法、意見、愛、自尊、態度嗎?
  • 稻盛和夫:你的格局有多大,人生就會多寬廣
    作者:於悅有時候,我們簡單的認為一個人的格局就代表著他的成功與否,其實不單單如此,因為我們對格局的認識有限,對成功的定義不夠深刻。我站在十樓有人罵我,我聽不太清楚,我還以為他在跟我打招呼。我站在100樓有人罵我,我根本聽不見,也看不見。一個人之所以痛苦,是因為他沒有高度。高度不夠,看到的都是問題。格局太小,糾結的都是雞毛蒜皮。放大你的格局,你的人生將會不可思議。
  • 格局有大有小,判斷一個人的格局關鍵看這裡!
    飛深圳出差,有兩個字映入了腦海中,格局!如果一個人沒有開口、尚未行動,只憑目測和感覺是很難判斷出其格局大小的,比如飛機上的乘務員、空姐,倘若以貌取人反應出來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的這顆心。單從收入方面來說,服務於相對高端的人群,薪金水平自然也相對高一些,這看上去似乎和格局搭不上邊兒,但總要找到一個切入點才能從中發現一些端倪。
  • 馬雲:一個人成功的關鍵因素,是他的格局,4個方法幫你提升格局
    馬雲曾多次強調:「一個人的格局有多大,就會做成多大的事情。」馬雲的成功一個關鍵因素就是他的格局。比如三國演義中「曹操敗走華容道」的情節,很多人痛惜關羽沒有殺曹操,背後的格局是站在一場戰役的勝負這個角度,如果格局再大一點,站在三國整體形勢的角度分析就會有不一樣的視角,當時三國鼎立,如果曹操被殺,那麼孫權就會吞併當時並不強大的劉備。因此,曹操不能殺,因為需要他維持三足鼎立的局面,這樣才能保全劉備一方。
  • 「薦讀」有多大的格局,就能看到什麼樣的風景
    有多大的格局,就能看到什麼樣的風景有句話說得好:心有多寬,舞臺就有多大;格局有多大,心就能有多寬。格局是一種眼界,更是一種大情懷。一個人有多大的格局,就有多大的胸襟。有什麼樣的眼界和胸襟,就能看到什麼樣的風景。
  • 高中「學渣」逆襲成高考狀元:強大的邏輯思維是我成功的關鍵
    高中「學渣」逆襲成高考狀元:強大的邏輯思維是我成功的關鍵2015年浙江省高考狀元鄭恩柏斬獲760分的好成績,而他一度被大家稱為「最勵志的高考狀元」,為什麼這樣說呢?原來鄭恩柏並非像其他狀元一樣從小就是學霸級別的人物,相反他在初中學習還不錯,但也遠遠沒達到學霸的級別,雖然最後考上了重點高中,但是並沒有繼續保持中遊的學習成績,反而成了倒數第一。
  • 一位老者的點撥:一個人的格局,決定了他的運氣,別不信
    曾經,在我最迷茫的時候,有幸結識了一位老者,他告誡了我很多的處事良方,直到今日都是受益匪淺。一位老者的點撥:一個人的格局,決定了他的運氣,別不信。老者說,格局大的人,都有一種樂觀的心態,心中充滿希望。做人,格局要大。謀大事者必要布大局,一個統籌全局、運籌帷幄的棋手從而決勝於千裡。如果一個人格局太小,不夠淡定,遇事就容易慌亂。大的境界才會有大的胸懷,大的格局才會有大的作為。一個人所能看到的風景取決於他所佔在的高度,要知道再大的暴雨透過雲層依然是朗朗晴空。
  • 一個人的格局,決定著這個人的層次和結局,如何提高一個人的格局
    這就是一個企業的格局,華為能做到這麼大不是沒有道理的。曾國藩說:「謀大事者,首重格局。」為人處世,就怕胸中沒有大格局,走一步算一步,畏手畏腳,目光超不過腳步,終究難有所成。只有站的更高,看的更遠,才能做到更大。一個人的心有多大,成就才可能有多高。
  • 修杰楷回應與賈靜雯前夫同框:男人的格局有多大,女人就有多幸福
    有些人誇賈靜雯大度,有些人說賈靜雯善良,當然還有一些人,他們覺得賈靜雯之所以能從當初爭奪孩子撫養權時那個滿臉淚水的可憐女人蛻變成如今這般陽光明媚的模樣,都是因為她遇到了修杰楷。其實,當初賈靜雯與修杰楷在一起的時候,很多人都不看好這對姐弟戀。但修杰楷用他豁達的心胸以及他對賈靜雯深深的愛,慢慢獲得了大家的認可。
  • 一個人的格局有多大,看看這件事情就能判斷
    格局是什麼?格局的概念其實很虛,可以說是一個人的氣度胸懷寬廣程度、眼界見識高低程度、人格意志信念堅定程度等等......都說格局大小是一個人能否成功的關鍵,格局大的人,看問題眼光長遠、做人做事不拘小節,那麼從哪些方面判斷一個人格局大小呢?
  • 張磊:判斷一個人的格局大小,主要看一個特徵,十有八準!
    格局決定財富,那些能持續賺大錢的人,往往都是有大格局的人,那我們該如何判斷一個人的格局大小呢?張磊在《價值》這本書裡曾說到,判斷一個人的格局大小,主要看一個特徵,十有八準。張磊平時為人低調,你可能沒聽過他的名字,但他投過的產品你一定聽過,比如騰訊、京東、百度、藍月亮等。張磊用他的親身經歷證明了格局到底能給財富帶來多大的變化,而他所說的判斷一個人格局大小的特徵,便是長期主義理念。
  • 當一個人,出現這三個跡象,說明他格局越來越大!
    有句話說得好,格局決定結局,一個人的格局大小,不僅影響著他的生活質量,還影響著他的人生走向。相對而言,格局越大的人,不管在愛情,事業,還是家庭上面,往往能夠以更好的姿態去面對,從而收穫更好的生活,更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