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際網路金融異軍崛起,引來眾多行業巨頭在行業內肆意跑馬圈地,而大學生消費分期一度被視為「肥肉」,利益的引誘化作一隻黑手,把本應寧靜的校園推向懸崖之巔。當下,大學生貸款正逐漸成為各大網貸、小貸公司拓展校園市場的主推服務,市面上的「名校貸」、「愛學貸」、「趣分期」、「優分期」等一批貸款平臺提供了眾多優惠政策及條件,手續便捷、下款速度快、利率相對較低,但同時也給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據了解,很多高校均已發現有民間借貸公司小額貸款向大學校園學生放貸的情況,此類貸款屬於「高利貸」性質,危害極大,影響極壞。
不法分子通過網際網路、手機發布貸款信息,以快速提供貸款、無抵押擔保、給予好處費、無需還款為誘餌,利用大學生在校用錢心理,騙取大學生個人信息,利用其身份辦理貸款,拿到貸款後便失去聯繫,或者幫大學生成功貸款後,冒用大學生的身份繼續貸款,另外以提供貸款前需收取擔保金、人身保證金為藉口,反覆要求受害人匯款。
此類案件迷惑性強,大學生容易上當受騙。不法分子與受害人無過多正面接觸,作案手段比較隱蔽,待受害人上當受騙後便失去聯繫,使案件的偵破難度較大。且此類案件作案獲利快,作案又不受地域限制,不法分子 可反覆、大範圍作案。
大學生對銀行業務、金融知識了解不夠,防備心理不強,給不法分子可乘之機;一些大學生受物質誘惑,希望賺取好處費或者攀比用高檔手機、電腦,辨不清真偽,盲目相信網上貸款會幫其解決資金問題,是犯罪分子容易得手的關鍵所在。
不法分子將目標對準高校,利用高校學生社會認知能力較差,防範心理弱的劣勢,進行短期、小額的貸款活動,從表面上看這種借貸是「薄利多銷」,但實際上不法分子獲得的利率是銀行的20-30倍,肆意賺取學生的錢。
高校學生的經濟來源主要靠父母提供的生活費,若學生具有攀比心理,且平時就有惡習,那麼父母提供的費用肯定不足以滿足其需求。因此,這部分學生可能會轉向校園高利貸獲取資金,並引發賭博、酗酒等不良惡習,嚴重的可能因無法還款而逃課、輟學。
三.若不能及時歸還貸款放貸人會採用各種手段向學生討債一些放貸人進行放貸時會要求提供一定價值的物品進行抵押,而且要收取學生的學生證、身份證複印件,對學生個人信息十分了解,因此一旦學生不能按時還貸,放貸人可能會採取恐嚇、毆打、威脅學生甚至其父母的手段進行暴力討債,對學生的人身安全和高校的校園秩序造成重大危害。
放貸人可能利用校園「高利貸」詐騙學生的抵押物、保證金,或利用學生的個人信息進行電話詐騙、騙領信用卡等。請大家要謹慎辦理「網貸」、「小額貸」,切勿因他人勸說或被所謂的「好處費」等蒙蔽,以自己的名義辦理貸款給他人使用或為他人提供擔保。如需辦理「網貸」、「小額貸」的務必諮詢家長和銀行,謹防被騙。
事件回顧:
案例一、長沙一高校學生陷「貸款購手機」騙局40多人欠下37萬元
長沙某大學40餘名學生被騙,這些被誘騙的大學生分別貸款購買了一到三臺不等的蘋果手機,總共購買了66臺,每臺的市場價都在六千元左右,辦完貸款購機手續後,手機沒拿到,卻背負了一身的欠款。總欠款額度達到37萬元。
案例二、大學生請同學出面貸款20多萬拿去賭球血本無歸
杭州某大學生謊稱家裡開船廠,在新加坡有酒店,兼之出手闊綽,是同學眼中的標準的壕,在取得同學信任後,以做代購生意,向家裡證明自己的能力,但缺乏啟動資金為名,騙取同學幫他到網際網路金融平臺貸款,拿到錢後卻用於賭球,最終全部輸光。據悉,被騙學生多達40餘人,被騙貸款最多達數萬元。
案例三、大學生買手機貸3萬滾成70多萬負債
湖北某大學的一名學生,去年10月為了購買蘋果6手機及其他消費,申請網上貸款。隨後,經過拆東牆補西牆,不斷找其他小貸公司貸款還債,其最終欠下多家公司共計70餘萬元的債務,而原始金額僅為3萬元。
案例四、河南一大學生以同學名義貸款百萬終以命相贖
鄭州市河南牧業經濟學院,一在校大學生為了滿足自己畸形的消費需求,並且參與非法賭球活動,利用同學的身份證件騙取校園貸款,最後因債務纏身無力償還在山東青島跳樓自殺。
網絡貸款、校園貸款、分期付款那麼到底有哪些風險呢?
1. 這種小型借貸公司多為非法民間借貸組織,借貸手續不規範,不合法,並伴有利息高、暴力收帳等性質特點。
2. 當你無法支付高額利息時,便以不法手段去威脅甚至勒索你或者你的家人、擔保人。
3.一些借貸公司還是分期平臺,並沒有在用戶申請分期時,主動、明確地告知逾期還款會造成怎樣的後果,或者將要如何賠償。這也讓一些同學並不清楚拖延還款要負擔多少,導致一些學生借貸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4.協議諸多陷阱:有些平臺的利息並不低,而且學生籤署的協議裡有很多專業術語和法律條文,如果不認真閱讀根本無法理解,稍不留神就會吃虧。
5.貸款前先交押金,卻再無下文。
校園網貸,原本是要幫助大學生實現創業,以及幫助有經濟困難的學生順利完成學業的,顯然,不是讓大家拿來助長賭博欲望的,那為什麼大學生貸款3萬利滾利變為70萬、吉林高校學生遭遇高利貸等駭人聽聞的事件會頻頻進入我們視野呢?
1、問題出在網貸平臺合規性
一個合規的網貸平臺,必然有著嚴格的風控體系,是不可能讓貸款人有冒用他人名義進行貸款機會的。
經過調查發現,部分校園分期平臺在個人信息審核方面並不嚴格,不是本人都能通過,協議上雖說採集指紋,但只要是手印,不是自己也能通過。這表明一些借款平臺在身份核實這方面幾乎是形同虛設。而對於大學生借款用途,有的平臺監控也不到位。
2、問題出在我國徵信體系不健全,純信用貸有待考量
除此之外,如何解決多平臺借款也是一大問題。按照平臺的放款邏輯,一家平臺幾千塊錢是沒有問題的,但如果多家平臺借款,則可能累計到無法承擔的額度。此前也有過大學生在多家平臺借款最後累計到幾十萬的案例。
中申網認為,在當前的徵信環境下,怎麼去查重複借貸的情況,不僅是校園貸面臨的問題,還是所有的網際網路金融平臺都在探討和要解決的問題。
由於徵信體系缺位,信用貸被大面積使用暫不適合我國國情。通過觀察,凡是擁有信用貸業務的平臺違約率都相對較高。而有實物做抵押的平臺,相對違約率較小。
3、問題出在大學生消費觀念超前,還款能力和還款意識卻沒跟上潮流
在一定程度上,「校園貸」幫助了部分大學生資金周轉,滿足了一定量的資金需求。平臺本身沒有對錯,就是無論出借方,還是借入方,都欠缺對自身責任的審視,使平臺的價值產生了扭曲。大學生群體方面,存在著無節制消費的潛在現實,「校園貸」的逐利性,也在有意無意地放任著這種無節制性累積壯大。一如吹泡泡一樣,小孩要吹泡泡,大人就使足勁去吹,最後泡沫破裂。
這樣不僅需要平臺、監管部門以及使用用戶共同治理,用戶還要積極提高危機意識,不輕易相信天上掉下的餡餅,保持本心才是最好的選擇。
為預防更多學生上當受騙或走上歧途,微妹兒在此為各位支招:
一旦被心懷不軌者利用,就會造成個人聲譽、利益損失,甚至有可能吃上官司。像上述事件中,如果被騙個人信息到網際網路金融平臺貸款,不止蒙受現金損失,不良借貸信息還有可能錄入徵信體系,不利於將來購房、購車貸款。
由於現階段網際網路金融監管力度不夠,存在不少買羊頭掛狗肉的平臺,一定要登錄官網仔細查看,並搜索比較各類評價信息。像大學生貸款就要認準久融金融,因為他們審核嚴格,風控接入大數據中心,學生的基本動態都能審核出來,除此之外,還要跟借款學生,電話確認,是否為借款本人,資金用途是否正規等。
大學生目前還處於消費期,還款能力非常有限,如果出現逾期,最終還是家長買單,加重他們的負擔,所以大學生網上貸款一定要慎重。
1.當涉及個人信息時,大家一定要謹慎,切勿輕易將個人信息告訴他人;
2.貸款需通過正規手續、合法途逕到銀行去辦理;
3.一定要提高自我保護意識,當有危險或者被不法分子威脅時,要學會用正當手段或者動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
從以上的種種事例可以體現出網貸的危害性,害人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