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5日由中國園林博物館主辦,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古琴文化藝術委員會、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樂器改革製作專業委員會及北京古琴文化研究會協辦的"清微澹遠——中國古琴文化展"在中國園林博物館第三展廳正式開展。
中國園林博物館展陳開放部部長谷媛擔任主持
古琴是我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作為"華夏正音",寄寓了中國千年的正統思想和文化,以其豐富的內涵和深遠的影響為世人所珍視。
中國園林博物館黨委書記、副館長劉耀忠致辭
出席展覽開幕的領導嘉賓及古琴界專家學者有:北京音協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趙金波;原國家博物館副館長相瑞花;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書記陳靜;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與科學中心辦公室主任王旭東;民族文化宮博物館副館長羅吉華;首批國家級古琴非遺傳承人、當代著名古琴家陳長林;中國民族管弦樂協會古琴專業委員會顧問唐中六;北京古琴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韓傑;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樂器改革製作專業委員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白小琪;北京古琴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郭懷瑾;北京古琴文化研究會秘書長肖娟;著名古琴文化學者陶藝;漢風古琴博物館張為;古琴收藏家馬俊昌;北京蘭羲琴院院長肖怡娟;河北省稍可軒博物館館長吳振文;中國樂器協會器樂文化專業委員會理事 湯大法;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理事湯紅偉;中國古樂網總經理於善堂;北京古琴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古琴委員會執行主任吳寒;中國園林博物館黨委書記、副館長劉耀忠;中國園林博物館黨委副書記薛津玲等嘉賓出席了本次開幕式。
首批國家級古琴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北京古琴文化研究會顧問陳長林致辭
北京古琴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古琴委員會執行主任吳寒致辭
古琴以清、和、淡、雅的音樂特色寄寓了凌風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品格。2003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組織正式批准中國的古琴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2006年5月20日,古琴藝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堪稱當之無愧的中華文化瑰寶。
嘉賓共同倡議以展覽開展日開啟"古琴文化日"
本次盛會由陳長林、唐中六、韓傑、陶藝、馬為衡等多位非遺傳承人及知名琴家共同發起倡議,建議以"清微澹遠——中國古琴文化展"作為"中國古琴文化日"的開端。
領導嘉賓為展覽揭幕並宣布展覽開幕
"清微澹遠——中國古琴文化展"恰逢新中國70周年華誕,開幕現場特邀70位琴者撫琴吟唱《歌頌祖國》,本曲由韓傑先生以古曲填詞並領奏,古琴文化學者、策展人吳寒先生向所有琴者一一行禮致謝,感動全場。
中華民族 禮儀之邦 先禮再樂
主領奏:韓傑
70位琴者撫琴吟唱《祝福祖國》
同時還有精彩的快閃演出,特邀歌唱家伊泓遠、馬晶晶領銜主唱《我和我的祖國》,全場琴者和觀眾熱情參與合唱互動。
本次展覽精心策劃了"攜琴遊園之旅"環節,在園博館鏡影亭、塔影別苑、澄爽榭、石舫、蘇州暢園、餘蔭山房等12處室內外展區,由古琴愛好者以不同主題向觀眾描繪了:琴韻茶香、儒者歸來、聽松撫琴、月下撫琴、古琴與崑曲、古琴拓印、古琴與書畫、古琴與武術、琴簫合奏、古琴與禪舞、琴韻書聲、嶺南琴風等多元化場景,展現了中國傳統園居生活,開幕式節目總導演、盤古典籍國學館邱麗曄女士為觀眾朋友們一一講解每個場景的文化內涵,觀眾朋友移步換景,徜徉於亭臺樓閣間,在琴樂悠揚中沉浸式地了解很多古琴知識,感受中華民族深厚的園林文化內涵。
攜琴遊園
展覽通過" 絲桐春秋"、"良質善斫"、"妙指正心"以及"居園聽琴"四個單元,以實物為依據,以典籍為序,以編年形式為觀眾朋友呈現傳承千年的古琴文化脈絡,同時還展出了百餘種精緻有內涵的古琴文創,旨在響應當下"讓文物活起來,讓典籍中的文字活起來"的文化主題,希望古琴文化能夠通過生活中常見的實用物品做媒介,使傳承幾千年的中華瑰寶古琴文化走進更多人的生活。
觀展
在"清微澹遠-中國古琴文化展"層巒疊嶂、山水相映的展廳內,古琴名家、古琴愛好者、園林行業研究者以及現場觀眾濟濟一堂,圍繞"園林與古琴"的主題開展互動活動。
韓傑、陶藝、郭懷瑾、吳寒幾位琴家分享琴曲妙音
體驗撫琴
古琴藝術應該成為每個中國人的基礎知識之一
——李祥霆
左:古琴三十八式指法風鈴
中:拾階而上讀"天書"
右:高山流水遇知音
吳寒先生帶大家參觀展覽並細緻講解
展覽特別開設琴元素文創區展示百餘種古琴文創產品,響應當下號召"讓文物活起來,讓典籍中的文字活起來",從生活學習工作中的日常用品著手,讓古琴文化走近更多人的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