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毅 朱康琪
8月12日,央視新聞在節目中批評了部分網絡大胃王吃播浪費嚴重的現象,引起廣泛討論。不少網友拍手稱快:「早該這樣了」。
吃播,即吃飯直播,它最早從韓國開始興起,漸漸席捲亞洲乃至全世界。原本是對美食和美食文化進行多元化集中展示,最後卻逐漸演變成一種同質化的獵奇行為:吃得越多,就越能吸引流量,帶來關注和收益。
央視發聲以後,微博、抖音、快手、B站等平臺也先後對浪費糧食的吃播予以封禁,不少以「大胃王」為背書的吃播帳號漸漸消失。
在這之前,真實的吃播突破了你想像。
幾百個泡芙加起來,比一個人還高:
裝粉絲的是飯碗,還是澡盆?
「泡腳拉麵」,人在船中坐,面從腳上來:
生啃象拔蚌,還打擦邊球:
連爛掉的龍蝦都要吃:
各種鏡頭讓人不適,早就引發了網友不滿。
「大胃王」吃播膈應觀眾,還隔應自己:
吃不下,除視頻造假以外,一種更為盛行的方法就是「催吐」,這早就不是什麼秘密。
有人還總結出一套鑑別主播是否催吐過的理論:
手背有咬痕,是因為催吐的時候身體不適,會把手牢牢咬住;牙齒不好,是因為催吐的嘔吐物中含有胃酸,漸漸腐蝕掉了牙齒。
吃播讓觀眾看得糟心,表演者自己也吃得難受,有人甚至連命都搭進去了:
不健康的吃播危害這麼大,為什麼還有那麼人趨之若鶩?
說到底,離不開一個錢字。
以吃播界元老,韓國「奔馳哥」來說,他在視頻平臺上有著數百萬粉絲。據他自己爆料,他做吃播一年的收入有10億韓元,折合人民幣大概592萬元,這比韓國大部分藝人的收入還高。
在變現方式上,吃播們也算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有的吃播靠粉絲打賞,「一夜暴富」;有的吃播大V接廣告、做代言,甚至出圈做綜藝;有的吃播則玩起電商+、微商+,用吃播來引流、帶貨。
在市場中,任何充滿利潤的「藍海」都終將成為充滿競爭的「紅海」。伴隨著供需關係的變化,「利潤空間」只會逐漸降低。吃播也不例外,能賺到錢的永遠是少數。大多數吃播表演者只是這個賽道裡的陪跑者,糟蹋了糧食,也搭上了自己的身體,得不償失。
「大胃王」吃播帶來的「薄利」,完全比不上浪費糧食帶來的危害。
央視點名不健康的吃播現象,不少人才猛然發現,原來餐飲浪費行為不僅僅有關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甚至會影響糧食安全。
糧食安全問題其實一直都存在。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等機構近期發布的報告稱,世界76.33億人口中至少還有8.2億面臨飢餓,相當於世界上每9人中就有1人挨餓。
衣食無憂,很大的一個原因是你生活在中國。
2019年發布的《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顯示,中國人口佔世界的近1/5,糧食產量約佔世界的1/4。中國人均糧食佔有量達到470公斤左右,高於世界平均水平。中國一年生產消耗的瓜果蔬菜達到了7億噸,佔全世界的40%;中國一年的海鮮消耗量六千五百萬噸,佔到了世界的45%。
吃得好又吃得飽,有人覺得,那我筷子上這一兩粒米,跟糧食安全會有什麼關係?
碗裡有糧,不代表著我們就可以高枕無憂,鋪張浪費。
在糧食領域,中國對一些品種調劑品仍有很大的進口需求,中國目前的糧食進口比例大約是20%。疫情、氣候、世界糧食問題現狀、國際關係……這對於中國的糧食安全都會產生不小的影響。雖然今年夏糧取得了史無前例的豐收。但今年上半年,新冠疫情影響中國社會生產;6月入汛後,長江流域連續遭遇強降雨,大量耕地和農作物受災,這些都給糧食生產帶來壓力。
糧食存量要穩固,一個靠多生產,一個靠少浪費。而浪費本就是一個世界性難題。
據聯合國報告顯示,全球每年約1/3糧食被損耗和浪費,總量約每年13億噸。
世界自然基金會與中國科學院2018年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中國餐飲業食物浪費量為每人每餐93克,浪費率達11.7%。2015年僅餐飲業餐桌上的食物浪費就達1800萬噸,相當於3000萬至5000萬人一年的口糧。
杜絕餐飲浪費不像垃圾分類、公共場所禁菸,它還沒有一套規章制度。人們沒有足夠的認識,沒有感覺到浪費是一種壓力。
從數字上來講,浪費糧食就等於減少糧食存量。在詭譎多變的國際關係裡,它帶來的影響是深遠的。這不比尋常百姓,沒了米就去超市買那般簡單。
上個世紀,糧食一直是蘇聯的老大難問題。蘇聯用農業給工業輸血,最後再用工業給農業回血。想法很美好,現實很殘酷。蘇聯很快失守糧食安全高地,被西方國家捏住了軟肋。
中國現在把糧食安全握在自己手上,但風險離我們並不遙遠。
在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2010年8月18日公布的《2010年糧食安全風險指數》中,中國被列為「中度風險」國家,排在第96位。彼時中國就已經感受到了糧食安全帶來的壓力。
十多年前,國外轉基因大豆對中國大豆發起「成本戰」,面對跨國企業全產業鏈的「集團軍」作戰,中國一家一戶的小農生產和散兵遊勇似的油脂加工企業哪裡有抵抗之力?
很多人根本就想不通,為什麼美國的大豆漂洋過海運到中國,比國產大豆還便宜。
最後大家弄明白了:拿2004年來說,按照美國《2002年農業法案》,美國農民每生產1噸大豆就能拿到59.1美元。
2010年以前,在中國,小袋食用油生產67%已掌握在數家國外糧食巨頭手中;全國97家大型油脂加工企業中,外資控制了64家,佔66%;外資還佔有中國進口大豆加工能力的80%。國家有政策監管,外資就對民營企業投資、參股,繞路進入。
一時間,種植農場、化肥工廠、貿易公司、加工工廠、期貨公司,處處都有跨國糧商的影子。它們把國內中小企業按在地上摩擦,甚至還想染指基層糧庫,拿下糧食定價權。彼此,大家就體會到,糧食安全這事馬虎不得:「寄希望於國際市場,靠國際貿易保證不了中國的糧食安全。」
糧食安全這件事,得靠自己。
往近點說,不健康的吃播行為,傷害最深的還是表演者自己。
有的吃播主播,縱使很幸運地在這個賽道裡跑到了最前面,然而錢是賺到了,身體卻吃垮了。美食本應是讓人感到開心和滿足的,一場折騰之後,連吃飯這樣最簡單的小滿足都得不到,得不償失。
吃出了錢,卻永遠吃不出滿足感、安全感和幸福感。對於吃播們而言,這便是粉絲經濟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