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學學院陸劍課題組揭示果蠅tsRNA的作用機制

2021-02-08 北京大學新聞網

2018年3月14日,國際知名學術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以長文形式在線發表了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陸劍課題組題為「Drosophila tsRNAs preferentially suppress general translation machinery via antisense pairing and participate in cellular starvation response」(DOI:10.1093/nar/gky189)的研究論文。該論文首次報導了果蠅中來源於tRNA的小RNA(tRNA-derived small RNAs, tsRNA)對靶基因的調控機制和在脅迫應答中的重要作用。

來源於tRNA的tsRNA是近年新發現的一類小RNA,研究發現tsRNA並非tRNA的隨機降解產物,其與環境脅迫應答、細胞增殖和癌變、表觀遺傳等過程有關。先前研究表明tsRNA可以調控細胞的整體翻譯水平,但是對其作用機制並沒有統一的認識。

陸劍研究組首先通過對公共資料庫中果蠅小RNA數據的分析,發現果蠅中大多數tsRNA高度保守、普遍存在,並且有較高的豐度,揭示這些tsRNA可能有重要的生物學作用。結合tsRNA細胞轉染、mRNA-seq、核糖體圖譜(ribosome profiling)和雙螢光素酶報告實驗,他們發現tsRNA轉染後能顯著降低細胞的整體翻譯水平,並且tsRNA通過進化上保守的互補序列來識別並抑制靶基因mRNA的翻譯。靶基因預測結果顯示tsRNA傾向於結合併抑制細胞翻譯系統主要蛋白的mRNA分子,從而解釋了tsRNA如何通過序列互補的模式來抑制細胞整體翻譯水平。此外,對血清飢餓狀態下的果蠅S2細胞的實驗結果表明tsRNA參與了細胞的飢餓應答過程,並且這個過程是獨立於mTOR通路,但是依賴於果蠅的AGO2蛋白。

基於上述結果,該研究提出了果蠅細胞中「tsRNA連環計」的脅迫應答模型。在脅迫條件下,生物體的細胞翻譯水平通常會下調。在「tsRNA連環計」模型中,首先tsRNA的生成會減少細胞中tRNA的豐度從而降低細胞整體翻譯水平;其次tsRNA通過序列互補特異性抑制細胞翻譯系統關鍵組分蛋白的mRNA自身翻譯,從而降低細胞的整體翻譯水平。基於tsRNA的連鎖反應使得細胞能夠迅速高效的產生脅迫應答。該研究首次揭示了果蠅中tsRNA介導的調控過程對細胞的能量平衡和代謝適應性的關鍵作用,對深入理解tsRNA的機制和功能提供了新的思路。

 (A) 果蠅S2細胞的實驗處理和測序流程;(B) 果蠅細胞「tsRNA連環計」的脅迫應答模型

陸劍研究員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生科院博士後羅詩琦(現中國農業大學崗位科學家)、何峰(現浙江大學醫學院講師)、羅俊傑(現中國農業大學崗位科學家),生科院博士生竇聖乾,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博士生王奕蓉是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博士生郭安南為論文的共同作者。生科院研究生張宏同學亦對本研究提供了重要幫助。內華達大學的陳琦博士提供了建設性的意見。本研究得到了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千人計劃科研啟動經費、中國博士後基金和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的支持。

編輯:白楊

責編:山石


相關焦點

  • 生命學院陸劍課題組與合作者揭示A-to-I RNA編輯的趨同適應性演化
    2020年12月21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陸劍研究員課題組與特拉維夫大學陸劍課題組之前的工作已經報導了果蠅中存在大量改變胺基酸的非同義RNA編輯位點(Nonsyn),這些編輯位點呈現出適應性信號,受到正向自然選擇(Duanet al., 2017, PLoS Genetics),並且這些成簇分布的、具有適應性的非同義RNA編輯事件傾向於連鎖在相同mRNA分子上,也就是同時被編輯(Duanet al., 2018, Molecular Biology
  • 科學家揭示果蠅產卵地選擇行為機制
    媽媽總想給孩子最好的,果蠅也不例外。  自然界裡,雌性果蠅喜歡挑選軟爛的水果產卵,讓孩子們一出世就能「泡在蜜罐」裡。同時,水果較軟的表面質地也方便它們把產卵器插進去。早期研究證明水果芳香的化學味道可以激發果蠅的產卵行為,那麼柔軟的質感是不是也可以呢?  近日發表在《當代生物學》上的一項研究,揭示了果蠅通過機械力感受機制選擇「產房」的秘密。
  • 生命科學學院宋豔研究組揭示轉錄因子通過相分離驅使神經元終末...
    2019年12月19日,Developmental Cell雜誌在線發表了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宋豔研究組題為「Mitotic implantation of the transcription factor Prospero via phase separation drives terminal neuronal differentiation」的研究論文
  • 科學家揭示果蠅選擇「產房」的秘密
    早期研究證明水果芳香的化學味道可以激發果蠅的產卵行為,那麼柔軟的質感是不是也可以呢?近日發表在《當代生物學》上的一項研究,揭示了果蠅通過機械力感受機制選擇「產房」的秘密。喜軟怕硬,憑什麼?「一直以來,研究動物嗅覺和味覺的工作很多,而研究觸覺的則比較少。」
  • 科學時報:果蠅 探索生命奧秘的萬能鑰匙
    而正是這隻智能蟲子通過基因——腦——行為——認知相結合,幫助劉力系統地發現了果蠅腦中扇形體結構參與對視覺圖形的識別過程,這一成果也以Article的形式發表在2月2日的Nature上。    天然的試驗模型    劉力說,果蠅的生命周期短、繁殖力強,在正常條件下從胚胎、幼蟲、蛹發育到成蟲只需十天,幾隻果蠅就可以繁殖出大量後代。
  • 陸劍課題組與合作者揭示A-to-I RNA編輯的趨同適應性演化
    近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陸劍研究員課題組與特拉維夫大學Eli Eisenberg教授合作在iScience發表了題為「A-to-I RNA editing in honeybees shows signals of adaptation and convergent evolution」的論文。
  • iScience:果蠅模型幫助揭示病原體感染機制
    最近,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生物學家正在從新開發的普通果蠅模型中尋找艱難梭菌感染的機制,以幫助開發對抗病原體的新療法。他們相關結果發表在《iScience》雜誌上。文章作者,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Ethan Bier教授說:「艱難梭菌感染給住院患者帶來了嚴重風險。這項研究揭示了這種病原體如何通過產生毒性因子而在於其他益生菌的競爭中取得優勢。
  •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高冠軍課題組發現大量基因組非編碼RNA功能性證據
    2016年9月1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高冠軍實驗室在國際著名期刊《基因組研究》(Genome Research)正式刊發題為《長非編碼RNA在果蠅精子發生中的重要作用》(Critical roles of long noncoding RNAs in Drosophila spermatogenesis)的研究論文(Research Article)。
  • 生命學院揭示人類神經祖細胞增殖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
    1月15日,國際學術期刊Science Advances在線發表上海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羅振革課題組關於人類腦發育機理的研究論文。大腦皮層的擴增被認為與人類智力的演化密切相關,但背後的遺傳和分子細胞機制卻不清楚。近年來,羅振革研究團隊對該重大問題進行了系統研究,率先揭示了類人類特異性基因TBC1D3對於大腦皮層擴增和溝回形成的促進作用。隨後,他們對TBC1D3作用的分子機制進行了深入探索。首先,研究人員利用近年發展起來的類腦器官技術研究了TBC1D3的作用。
  • 中國科學家發現果蠅嗅覺學習記憶中的去抑制神經環路機制
    該研究發現了果蠅學習記憶中去抑制神經環路機制。GABA能神經元是中樞神經系統中重要的抑制神經元。在果蠅大腦有一對GABA能神經元投射到蘑菇體,並且與果蠅嗅覺學習記憶中樞蘑菇體神經元形成負反饋調控環路。這個GABA能負反饋調節對於果蠅辨彆氣味至關重要,然而激活這些GABA能神經元對嗅覺學習記憶起到負向調控作用。
  • 鍾毅課題組發文報導果蠅中央腦的扇形體區域在傷害逃避中的作用
    鍾毅課題組發文報導果蠅中央腦的扇形體區域在傷害逃避中的作用清華新聞網8月13日電  8月8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和清華-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教授鍾毅研究組在《細胞通訊》(Cell Reports)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果蠅扇形體神經元調控對傷害性刺激的本能和習得逃避》(Fan-Shaped Body Neurons
  • 【科普活動】小小果蠅如何揭示行為學奧秘
    【科普活動】小小果蠅如何揭示行為學奧秘 2020-05-08 02: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生命學院王一國團隊揭示嗅覺受體調控糖代謝穩態的重要機制
    生命學院王一國團隊揭示嗅覺受體調控糖代謝穩態的重要機制清華新聞網6月26日電 6月20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王一國課題組在國際著名期刊《細胞代謝》(Cell Metabolism)上發表了題為《OLFR734作為Asprosin的受體調控葡萄糖代謝》(OLFR734 Mediates Glucose
  • 生命學院陳春來課題組合作揭示糖基化酶AlkD找尋和識別靶標的機制
    清華新聞網8月24日電 8月20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陳春來課題組、香港科技大學黃旭輝課題組、北京大學趙新生課題組和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張璐研究員合作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雜誌發表了題為「利用掃描FRET-FCS和馬爾可夫態模型揭示糖基化酶AlkD找尋和識別靶標的機制」(Target search and recognition
  • 最新科研進展:生命學院張偉課題組發現果蠅產卵決策行為新機制
    2020年7月9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張偉研究員在《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
  • 專家講座丨模式生物,打開生命奧秘之門的鑰匙
    縱觀整個生命科學發展的歷史,從以觀察個體水平為主的博物學以及形態分類學階段,到以實驗方法為主的實驗生物學階段,再發展到今天的分子生物學階段,模式生物都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 科學家揭示避蚊胺作用機制
    據3月13日《科學》(Science)雜誌在線報導說,從瘧疾流行地區到度假露營地,驅蟲劑避蚊胺(DEET)是全世界使用最廣泛的熱帶地區防避蚊蟲及其它吸血類昆蟲的藥物現在,Mathias Ditzen及其同事將研究目標鎖定在DEET的分子標靶上,即避蚊胺究竟通過什麼機制使得昆蟲不願在人身上飽餐一頓?對這一問題的解答可以對未來研究其它安全有效的驅蟲劑產生指導意義。 Ditzen和同事對果蠅和蚊子的神經系統活動及行為的觀察記錄表明,DEET是通過阻斷需要嗅覺蛋白OR83b的氣味受體的功能而起作用的。
  • 果蠅―――研究人類長壽的「排頭兵」
    哈佛大學醫學院教授戴維·A·辛克萊和麻省理工大學(MIT)生物學教授林尼·加侖特近日在著名科學月刊《科學美國人》上撰文揭示了「長壽基因」的秘密。文字:呂雲  本報綜合報導  過去,人們一直以為,衰老是人類進化的一個必然過程。隨著年齡漸長,人類體內正常的維持和修復機制也會衰退,人於是漸漸衰老。
  • :發現胰島素和營養物阻止果蠅血幹細胞分化
    論文通訊作者、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伊萊和伊迪特-布羅德再生醫學和幹細胞研究中心(Eli and Edythe Broad Center of Regenerative Medicine and Stem Cell Research at UCLA)研究員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生命科學學院分子、細胞和發育生物學部門主席和教授Utpal Banerjee說,這項研究發現血幹細胞接收胰島素和營養因子傳達的系統信號
  • 邵逸夫獎獲得者借果蠅基因破解生物鐘奧秘(圖)
    原標題:邵逸夫獎獲得者借果蠅基因破解生物鐘奧秘(圖)   圖:第十屆邵逸夫獎生命科學與醫學獎獲得者。左起:麥可 楊(Michael W Young)、傑弗理 霍爾(Jeffrey C Hall)、麥可 羅斯巴殊(Michael Rosb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