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FA的30年發展,再不了解就太不懂光纖通信了!

2020-12-08 騰訊網

作者:

牟成博1,徐飛2

1特種光纖與光接入網重點實驗室,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上海大學

2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南京大學

光纖到戶、光纖網絡這些聽起來頗具黑科技特性的詞彙早已被人熟知,與此同時,人工智慧、大數據、網購等也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變革,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這背後的關鍵是高速數據鏈路。今天的大數據光纖通信的幕後英雄就是摻鉺光纖放大器(EDFA),一種實現光信號直接放大的設備。

創新性的光放大研究

上世紀七十年代低損耗光纖研製成功,光纖通信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在EDFA發明之前,光通信網絡一直停留在區域網的形式,長距離通信受限於傳輸損耗,不得不利用電放大的方法。光放大的EDFA發明之後,世界性的光網際網路才得以實現。事實上,很多科學家在光纖通信發展之前就對光放大進行了研究。

1962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物理學家Geusic和Scovil首次提出了行波光放大器的基本概念[1]。此後不久,美國光學公司的E. Snitzer等發明了光纖放大器並演示了輸出波長1.06 μm的摻釹光纖放大器,光纖的芯層直徑10 μm,包層0.75-1 mm,長度1 m,被包裹在閃光燈上激發釹原子[2]。

圖 1964年E. Snitzer實驗中的各個部件

E. Snitzer創新性地提出在光纖尾端拋光出一個角度來防止雷射振蕩,這種技術我們現在還在使用。他還提出放大器在通信中的可能應用、自發輻射過程中噪聲的出現,並製作了第一臺固態摻鉺光纖雷射器[3]。由於當時光通信還沒有興起,這個工作沉寂了很多年,直到含二氧化矽的玻璃光纖應用於通信中,光纖放大器才引起了廣泛關注並取得突破性成功。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早期,貝爾實驗室的Stone和Burrus曾嘗試利用小直徑晶體光纖雷射器作為光纖傳輸系統的潛在使用設備[4],雷射器的波長為1.06 μm。他們使用的光纖芯徑最小為15 μm(通常為25-70 μm),芯層摻雜了釹,包層是熔融石英。光纖芯徑為35 μm時,890 nm的雷射抽運閾值低至0.6 mW,甚至有人提出利用LED抽運雷射[5]。由於商用光纖傳輸系統沒有採用1.06 μm作為信號波段,所以這些雷射器沒有進入今天的光纖通信系統。

光纖發展推動了EDFA的成功

EDFA的發展首先得益於稀土摻雜單模光纖的研製。 1983年,貝爾實驗室的Broer,Simpson及其同事第一次演示了稀土摻雜單模光纖, 該工作的本意是研究稀土離子在非晶宿主中弛豫機制的基本物理特性[6, 7]。這種光纖通過改良的化學汽相沉積法(MCVD)製備,芯層是純二氧化矽,芯徑為6 μm,摻雜了10 ppm的釹離子,包層是摻雜了氟的二氧化矽。而在遠離釹的任意吸收峰,該光纖的背景損耗都相當高[7]。

之後,英國南安普敦大學的Poole和同事實現了利用MCVD 技術來製造稀土離子摻雜的單模光纖[8,9],得到了背景損耗較小的摻雜光纖。

EDFA工作原理圖。EDFA主要由抽運光源、光隔離器和摻鉺光纖的部件組成,在鉺離子受激輻射過程中,一小部分粒子自發輻射躍遷到基態,並在傳輸過程中被放大形成自發輻射噪聲。

1985~ 1986年間,南安普頓大學的Payne等人有效解決了摻鉺光纖(EDF)的熱淬滅問題,首次用MCVD方法研製出纖芯摻雜的鉺光纖,並首次提出了由鎵鋁砷雷射器抽運摻釹單模光纖雷射器[10]。摻釹光纖雷射器長度2 m, 光纖兩端被切平,直接對接高反鏡片,抽運光由光纖一端通入並實現了1. 55 μm低損耗窗口的雷射輻射。1987年,他們採用650 nm染料雷射器作為抽運光源,獲得了28 dB小信號增益[11,12]。

同年,AT&T 公司Bell實驗室的Randy Giles和Emmanuel Desurvire等人採用514 nm氫離子雷射器為抽運光源,採用半導體光源為信號光,獲得了22. 4 dB的小信號增益[13]。1989年, Laming等利用980 nm、11 mW抽運功率也得到24 dB小信號增益;日本NTT實驗室首次利用1. 48 μm半導體雷射抽運的摻鉺光纖放大器作為全光中繼器放大5 Gb/s孤子脈衝,實現了100 km的無誤碼傳輸[14]。

對EDFA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目前人們公認Dave Payne,Randy Giles,Emmanuel Desurvire是EDFA的共同發明者,2000年以後不斷有傳言他們要被提名諾貝爾獎,直至2009年高錕先生獲得了光纖通信的諾貝爾獎,這種傳言才逐漸變少。但是目前這三位在科研工作上仍非常活躍,仍有可能獲得諾貝爾提名。值得一提的是,Dave Payne在20世紀80年代曾多次來中國與上海大學的黃宏嘉院士探討、交流光纖的製備、表徵等,在我們最近與Payne的一次交流中,看得出他對當年來訪的細節記憶猶新。

由左至右: Emmanuel Desurvire,Randy Giles,Dave Payne

EDFA無疑是現代通信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很大程度上受摻鉺光纖本身的限制。高摻雜鉺光纖是EDFA小型化發展的重要發展方向,目前OFS和nLight等公司均可以製備摻雜濃度較高的鉺光纖,但其濃度還是無法與鐿元素相比。最近開始研究的中紅外摻銩光纖放大器是在傳統波段上的擴展,也受到了EDFA的重大啟發。我們相信EDFA未來會向著高功率、小型化、低成本的方向發展,對EDFA的深入研究也對新的通信波段、光纖雷射器、雷射雷達等研究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牟成博,上海大學特種光纖與光接入網重點實驗室教授,中國雷射雜誌社青年編委會編委。2012年英國阿斯頓大學阿斯段光子技術研究所獲光子學博士。2015年首批上海市「青年東方學者」獲得者,2016年國家入選者。英國皇家醫學會準會員,美國光學學會會員,英國工程技術研究所準會員。主要研究領域為超短脈衝的偏振動力特性,新型脈衝光纖雷射器,用於光纖雷射器的先進光纖光柵器件,納米光子學等。

徐飛,南京大學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教授,英國南安普頓大學光電研究中心博士。曾獲國家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和教育部」新世紀人才「。主要研究方向為超小型光纖器件及其在傳感和雷射技術上的應用,微納米器件的光力和非線性效應及基於非線性光子晶體的雷射變頻和聲光電調諧技術等。

參考文獻:

[1] J. E. Geusic and H. E. D. Scovil, Bell Syst. Tech. J. 41, 1371 (1962).

[2] C. J. Koester and E. Snitzer, Appl. Opt. 3, 1182 (1964).

[3] E. Snitzer and R. Woodcock, Appl Phys. Lett. 6,45 (1965).

[4] J. Stone and C. A. Burrus, Appl. Phys. Lett. 23, 388 (1973).

[5] J. Stone, C. A. Burrus, A. G. Dentai, and B. I. Miller, Appl. Phys. Lett. 29, 37 (1976).

[6] J. Hegarty, M. M. Broer, B. Golding, J. R. Simpson, and J. B. MacChesney, Phys. Rev. Lett. 51, 2033 (1983).

[7] M. M. Broer, B. Golding, W. H. Heanmierle, and J. R. Simpson, Phys. Rev. B 33,4160 (1986).

[8] S. B. Poole, D.N. Payne, and M.E. Fermann, Elect. Lett. 21, 737 (1985).

[9] S.B. Poole, D. N. Payne, R. J. Mears, M. E. Fermann,and R. I. Laming, J. Light.Tech. 21, 737 (1985).

[10] R. J. Mears, L. Reekie, S. B. Poole, and D. N. Payne, Elect. Lett. LT-4, 870(1986).

[11] R. J. Mears, L. Reekie, I. M. Jauncie, and D. N. Payne, "High-gain rare-earth doped fiber amplifier at 1.54 /xm," in 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 Conference, Vol. 3, 1987 OSA Technical Digest Series,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Washington, DC, 1987) p. 167.

[12] R. J. Mears, L. Reekie, I. M. Jauncie, and D. N. Payne, Elect. Lett. 23, 1026(1987).

[13] E. Desurvire, J. R. Simpson, and R C. Becker, Opt. Lett. 12, 888 (1987). High-gain erbium-doped traveling-wave fiber amplifier_ Transient gain and cross talk in erbium-doped fiber amplifiers

[14] Erbium-Doped Fiber Amplifiers Fundamentals and Technology A volume in Optics and Photonics1999, Pages 1–11 Author(s):P.C. Becker, N.A. Olsson and J.R. Simpson

End

相關焦點

  • EDFA的30年發展,再不了解就太不懂光纖通信了!| 光學青年
    1特種光纖與光接入網重點實驗室,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上海大學2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南京大學光纖到戶、
  • 未來光纖通信發展趨勢:三「升」一「降」
    5月9日,「紀念光纖發明50周年大會」在京舉行。光纖的出現帶來了一場技術的變革,北京郵電大學信息光子學與光通信研究院執行院長、信息光子學與光通信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紀越峰教授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由中國光學工程學會等單位主辦的此次盛會收效很大,從大會的學術報告、到大會的展示展覽、再到學術和技術的討論與互動,回顧演進歷史,展望未來發展,對光纖通信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 光通信 | 你知道,EDFA摻鉺光纖放大器嗎?
    本文部分內容節選自:電子測試測量之家       摻鉺光纖放大器(EDFA,即在信號通過的纖芯中摻入了鉺離子Er3 + 的光信號放大器)是1985年英國南安普頓大學首先研製成功的光放大器,它是光纖通信中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摻鉺光纖是在石英光纖中摻入了少量的稀土元素鉺(Er)離子的光纖,它是摻鉺光纖放大器的核心。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光纖之父」高錕辭世! 一文讀懂高錕生平及光纖通信發展史
    香港中文大學發文敬悼:敬悼中大前校長及光纖之父高錕教授。高錕先生於1966年就光纖傳輸發表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論文,證明用玻璃纖維可長距離傳遞信息,打破玻璃纖維在早期只能短距離傳輸的理論難題,從此開啟了光纖通信新紀元,並於2009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被尊稱為「光纖通信之父」(Father of Fiber Optic Communications)。
  • 全國200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光纖通信原理試題
    全國200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光纖通信原理試題課程代碼:02338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1分,共1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後的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 全國200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光纖通信原理試題
    全國200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光纖通信原理試題課程代碼:02338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1分,共1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後的括號內
  • 全國2010年1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光纖通信原理試題
    全國2010年1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光纖通信原理試題課程代碼:02338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1分,共1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後的括號內
  • 2020安徽公務員考試常識備考:光纖通信技術(常識)
    光纖通信作為一門新興技術,其近年來發展速度之快、應用面之廣是通信史上罕見的,也是世界新技術革命的重要標誌和未來信息社會中各種信息的主要傳送工具。  專業概述  光纖即為光導纖維的簡稱。光纖通信是以光波作為信息載體,以光纖作為傳輸媒介的一種通信方式。從原理上看,構成光纖通信的基本物質要素是光纖、光源和光檢測器。光纖除了按製造工藝、材料組成以及光學特性進行分類外,在應用中,光纖常按用途進行分類,可分為通信用光纖和傳感用光纖。傳輸介質光纖又分為通用與專用兩種,而功能器件光纖則指用於完成光波的放大、整形、分頻、倍頻、調製以及光振蕩等功能的光纖,並常以某種功能器件的形式出現。
  • SDH光纖通信中環回測試技術的分析
    傳輸方式的演變是電力通信系統發展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電力通信傳輸先後經歷了載波通信、數字微波通信、光纖通信三種主要傳輸方式。它具有傳輸的信息量大、距離遠、頻帶寬、質量高、抗幹擾及輻射性強等許多優點,是集語音、圖像、數據通信為一體的綜合傳輸網。因此,如何有效地做好光通信設備的日常維護工作,確保其安全穩定地運行,是非常重要的。
  • 歡迎參加2018年第十七屆光纖通訊市場暨光纖技術專題研討會
    1966年畢業於現哈爾濱理工大學,教授/高級工程師 哈爾濱工業大學、浙江大學、哈爾濱理工大學兼職/客座教授,中國通信企業協會通信電纜光纜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曾任上海電纜研究所高級工程師,上海光纖通信工程公司、宏安集團公司技術負責人和總工程師
  • 多模光纖的應用優勢、範圍及發展
    多模光纖的應用優勢、範圍及發展 佚名 發表於 2019-12-31 15:48:17 通信光纖根據其應用波長下傳輸模式數量的不同,分為單模光纖和多模光纖。
  • 「中國光纖之父」的追光人生
    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梓森:一生為通信技術創新不停歇2016年12月16日,「中國光纖之父」趙梓森院士回憶當年探索光纖通信的歷程。在光纖通信上有幾個重要的節點事件:1966年,上海出生的英/美籍華人高錕首次提出玻璃絲可用於通信。1970年,美國花費3000萬美元製造出了3條30米長的光纖樣品,這是世界上第一次製造出對光纖通信有實用價值的光纖。7年後,身居武漢的青年教師趙梓森也拉出了具有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第一根實用光纖。
  • 通信展:ODN爆發光棒受捧 塑料光纖聯盟成亮點
    完整產業鏈是指:上有光纖預製棒、中有光纖光纜、下有完整的ODN器件。而其中的核心就是光纖預製棒。  本次的參展商中,亨通集團的光纖預製棒可謂是技術創新的最好代表。  長久以來,我國的光纖預製棒主要靠進口,即使在今天,進口額度還是高達50%。
  • 【知識】光纖線纜—光纖分類
    塑料光纖是用高度透明的聚苯乙烯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有機玻璃)製成的。它的特點是製造成本低廉,相對來說芯徑較大,與光源的耦合效率高,耦合進光纖的光功率大,使用方便。但由於損耗較大,帶寬較小,這種光纖只適用於短距離低速率通信,如短距離計算機網鏈路、船舶內通信等。目前通信中普遍使用的是石英系光纖。(二)按光在光纖中的傳輸模式分:單模光纖和多模光纖。
  • 可靠性可與光纖媲美的無線通信技術
    儘管目前無線技術已經取得了非常大的進展,但製造業採用的通信方式還主要以有線為主,用乙太網或光纖來完成其最關鍵的任務,主要還是基於可靠性方面的考慮。現在加泰隆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據稱開發出了功率和可靠性都能與光纖相媲美的無線技術,可以取代有線連接,研究人員首次創建了毫米波段信號傳播模型的參數化模型,該無線技術能夠在工業環境中每秒傳輸大量數據,研究成果發表在《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雜誌上。
  • 民生實事︱提升村級通信及光纖寬帶覆蓋 農村地區「網」住新生活
    當前,正在加緊推進的30件民生實事中,「實施20個行政村通光纖寬帶,實現全市所有行政村光纖寬帶全覆蓋」聚焦農村地區,鞏固提升村級移動通信4G網絡及光纖寬帶覆蓋能力,徹底解決農村地區通信難的突出問題。民生實事實施以來,各級經濟和信息化局、各通信企業深入開展農村地區通訊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光纖寬帶和4G通信網絡升級改造和延伸,全面提高農村通信基礎網絡建設和綜合利用水平。加快項目建設運用 17個行政村通光纖寬帶「選擇、下單、支付……村裡通了光纖寬帶,我們都開始學著在網上買東西,很方便。」
  • 光纖是如何發明的?
    再加上雲計算等新技術的出現,人們的生活越來越繽紛多彩,我們欣喜於光纖資訊時代日益高漲的發展需求,也困惑於光纖原材料的匱乏以及光纖發展方向的多樣化。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了解了光纖技術如何走到今天,會更有力地指導我們未來將會面臨的問題,光纖技術才會薪火綿延。那麼光纖是如何發明的,又是如何在物聯網時代寫下了生動篇章呢?
  • 「好文推薦」煤礦光纖傳感應急通信系統設計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可閱讀全文原文發表在《工礦自動化》2020年第11期,歡迎品讀。在遭遇瓦斯爆炸、粉塵爆炸、火災、突水、頂板冒落等災害時,通信線纜與設備終端易受衝擊破壞;無線電波易受複雜環境阻斷;當災害致使煤礦井下電力系統癱瘓時,依託電力支持的通信鏈路難以維繫,影響通信系統的正常工作,從而造成煤礦井下救援信息無法傳輸。
  • 第一根國產光纖--黨史頻道-人民網
    光纖通信是二戰以來最有意義的發明之一。沒有光纖通信,就不會有今天的通信網絡。   1976年,世界第一條民用光纖通信線路開通,人類通信進入「光速時代」。同一年,我國第一根實用化光纖在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誕生,大大縮短了我國在光通信領域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開啟了我國光纖通信技術和產業發展的新紀元。
  • 光泰通信:打造高效率、低成本自動化測試系統_光纖在線 - 和我們一...
    近日,光纖在線走訪會員企業光泰通信總經理劉延文先生,聽他講如何通過專業的自動化測試解決方案幫助光器件企業解決人工成本高,測試效率低和品質管控難的問題。 光泰通信總經理劉延文(左)接受光纖在線編輯採訪術業有專功 光泰走差異化路線      光泰通信成立於2012年,一直專注於光學器件/模塊自動化測試系統解決方案,主要成熟產品包含:DWD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