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寧坤:滄海一滴淚

2021-02-19 李廣平

             

                       滄海一滴淚

                        

                            ——去華盛頓看望巫寧坤先生


                                文:李廣平

 

                                             


        我最早知道巫寧坤先生這個名字,是通過一本叫做《英語世界》的雜誌。那時我是一個英語愛好者,每期都買,因為這本雜誌選材精確,選文題材廣泛雋永雅致科目繁多且中英文俱佳,所以引起我的巨大興趣。雖然英語沒有學好,卻通過這本雜誌讀到了很多鮮為人知的精彩故事和精妙譯文。當然,也從這本雜誌知道了很多中國英語教學的大師級人物,其中就有巫寧坤先生。

而把巫寧坤三個字刻入我內心並在我的精神生活中引起巨大波瀾的,則來自先生於2000年後出版的自傳體長篇回憶錄英文著作《一滴淚》了,當然,我讀的是臺灣出版的中文版。


        我常常感嘆的是:如果巫寧坤先生當年沒有回國,他的命運會是怎樣?因為,他的回國,留下來一段著名的對話: 巫寧坤曾回憶道:「一九五一年初,我正在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忽然接到燕京大學電聘。兩年來,國內親友不斷來信,對新中國的新生事物讚不絕口,令人心嚮往之。於是, 我決定丟下寫了一半的英國文學博士論文,兼程回國任教。七月中旬,在舊金山登上駛往香港的克利夫蘭總統號郵輪,有芝大同學伯頓夫婦和李政道博士前來話別。 照相留念之後,我愣頭愣腦地問政道:「你為什麼不回去為新中國工作?」他笑笑說:「我不願讓人洗腦子。」我不明白腦子怎麼洗法,並不覺得怎麼可怕,也就一 笑了之,乘風破浪回歸一別八年的故土了。」我常常在微信上和一些留學生家長在討論今後是否回國的話題時,想起這段著名的對話;因為歷史常常就是如此的驚人相似重複,看似平常無奇的一段對話,卻蘊含了豐富的內容。回國後的巫寧坤先生,真所謂是完全經歷了蘇聯作家阿·託爾斯泰所寫的「在清水裡泡三次,在血水裡浴三次,在鹼水裡煮三次」 的「苦難的歷程」啊。

        如果您讀過《一滴淚》,您一定會清楚我上面所說的「苦難的歷程」的真實含義。巫寧坤先生回國後,幾乎每一次政治運動都在瘋狂蹂躪他的身心:回國後意氣風發地擔任燕京大學老師的他,雖然力求遠離政治生活,然而每一次的政治卻會主動關懷他:從幾乎餓死在獄中的五十年代初期,到1952年院系調整後任南開大學等校教職的他,幾乎沒有過過幾天安生的日子。1957年被劃為右派並被強制勞動改造更是厄運連連,這個幾乎獲得名校博士的人在中國成了最底層的「反動分子」。好不容易在1962年「保外就醫」,後在安徽大學任教沒幾天,文革開始了。文革中被打成「牛鬼蛇神」並被發配至農村勞動改造,期間是「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直到1974年一月底,被調到蕪湖安徽師範大學任教,1979年5月奉命被調回北京,成為「國際關係學院」的教授並且辦理「右派」改正手續以後,依然是各種麻煩不斷跌宕起伏,屈辱艱辛不足為外人道也。

      讀完巫寧坤先生中文版的《一滴淚》,我被深深震撼了:是什麼樣的一個靈魂,能夠經受如此深重的磨難,還依然葆有這些悲涼中卻不乏溫暖、痛苦中卻存有希望、孤寂中卻滿含愛意的文字?他的情感篤定肅穆、他的魂魄堅韌頑強、他看似廋弱的身軀骨架卻宏大強健、他翻江倒海的內心卻一直自尊自愛自由奔放翱翔在東西方文學的海洋中。對比他,我看出了自己的軟弱淺薄與浮躁猥瑣。就是在如此的悲慘環境中,中國依然有像巫先生這樣的知識分子,有如此美好虔誠、謙卑清醒的知識人為我們寫下這些沉痛而剛健的文字,記錄下那些荒唐而殘忍、黑暗而不幸的事實。怪不得連餘英時先生讀完這本書後都大為驚嘆,說:「巫先生的《一滴淚》是中國數以百萬計的知識人「淚海」中之「一滴」。然而這《一滴淚》也如實地折射出整個「淚海」的形勢,也可以說是「淚海」的具體而微。這是我斷定《一滴淚》是知識人「心史」的主要根據。能寫出這樣「心史」的作者,必須具備一項最重要的主觀條件:即在精神和肉體都被踐踏了三十年之後,還能很快地重整旗鼓,恢復了精神上的自我。」

        


                                                            二


         感謝耶魯,感謝這所與中國關係最為密切的世界名校的牽引,我認識了同為耶魯家長的巫寧坤先生的兒子巫一村兄。他的大女兒,也就是巫寧坤先生的孫女,目前也就讀於耶魯大學。我在家長群裡看到巫一村這個名字時,就覺得似乎在哪裡看到過,對了,我在網上曾經看到過巫寧坤先生的女兒叫「巫一毛」,果然,一問之下我大為驚喜,我立刻和巫一村兄說我是您父親的鐵粉,《一滴淚》是影響過我人生的重要書籍!於是,趕緊約定一村兄,我一定要到華盛頓看望您父親,以當面表達我對老人家的敬意。2017年的6月3日,我和夫人在參加完耶魯大學的畢業典禮裡後到達美國華盛頓,專門去看望巫寧坤先生。我安全忘記了,今年的巫寧坤先生已經是97歲高齡的老人了。


     

      到了巫先生所住的老人公寓,但見陽光明媚綠樹成蔭,白雲飄蕩清風吹拂。這是一所條件非常完備的老人公寓。原來一村兄還擔心老爺子精神不濟不願見人,但感謝上帝,這一天巫先生睡醒午覺後精神還好,我們趕緊抓住機會去拜見大師。我記得,巫寧坤先生曾經短暫就讀過國軍空軍航校,擔任過美國援華抗日時期威名赫赫的陳納德將軍的「飛虎隊」的空軍翻譯,因此那時候打下的身體的底子讓他不僅僅活過那些「血與火」交融的無比艱難困苦的日子,還能夠在退休後寫下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一滴淚》。


       非常感恩的是,巫寧坤先生雖然已經97歲高齡,行動略微不便,但坐在輪椅上的他還是思維清晰,表達明確,而且謙卑慈愛、熱情溫馨。我指著牆上的照片問他關於位於羅馬的梵蒂岡天主教皇接見他的事情,他就回憶起了那些如煙往事。他說教皇對他們夫婦說很稀奇能夠接見他們夫婦,很驚訝在中國文革後居然還有類似巫先生夫婦這樣的天主教徒;而巫先生自己也說我也覺得能夠活著見到教皇是一件非常稀奇的事情啊。感謝神啊!後來我了解到,巫寧坤先生的太太李怡楷(也就是一村兄的母親)一直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哪怕就是在最艱難困厄的時期,她也對信仰堅定不移;在《一滴淚》裡面我們讀到過這位偉大的女性的許多感人肺腑的故事,如果沒有夫人李怡楷女士的數次臨危不懼堅韌頑強,也絕對不會有巫寧坤先生能夠扛得下來的如山苦難。相對而言,我後來對一村兄說,正是因為有了您母親偉大的信仰和愛情,您父親才會有活下去的勇氣與信念,才會有《一滴淚》這本堪稱偉大的作品啊。也許,他自己對天主教的信仰是被夫人影響的,但也是潛移默化的。當然,一個經歷過西南聯大、芝加哥大學、抗日戰爭(巫寧坤的名字至今依然刻在北京大學抗戰紀念碑上)、中國歷屆政治運動、文化大革命的世紀老人,他的精神資源是一定是多方面的。

     


        是的,信仰給了巫寧坤夫婦活下去的勇氣與希望。我上網看了一些回憶以及研究巫寧坤先生作品的文章,很多人忽略了這一點,就連巫先生的研究生也許都沒有關注過他們夫婦的信仰生活。但是餘英時先生有所關注巫寧坤先生的「精神資源」問題,他說:「正是由於內心的寧靜,他才能在回憶錄中把自己的經歷清理出來,並循此而尋求其苦難人生的意義所在。在這一方面《一滴淚》體現了極高的價值。何偉也很想知道:巫先生怎樣在監獄和勞改營中還能保持住堅韌的精神。巫先生說,他常常想到杜甫、莎士比亞和狄倫.託瑪斯。他特別引了託瑪斯《死亡也一定不會戰勝》的詩句,也就是他在《一滴淚》中譯出的幾句:

  當筋疲腱松時在拉肢刑架上掙扎,

  雖然綁在刑車上,他們卻一定不會屈服;

  死亡也一定不會戰勝。

  (見第三章)

  這又再一次證實了上面關於他的精神世界源頭的推測。」

 

        關於此書的精彩,怎麼說都不過分,我勸大家有空可以靜下心來一讀。此處引用一段子,看看那時的「悲慘世界」:1960年勞教的右派被押送到河北農場,因食物短缺,大家紛紛陷入浮腫,巫寧坤的妻舅送來高價買的一包烙餅。同屋一個中國古典文學的學者,當時浮腫不堪了,用柳公權字體給他寫了一張條子:「教授,我懇求您借給我一張烙餅,等內人從湖南來給我送食品,我保證一定加倍奉還。」還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巫寧坤趁別人不注意時,悄悄地遞給老劉一張烙餅。但不久學者即逝去,屍體還是巫寧坤負責掩埋。巫寧坤後來用一首詩形容自己的生活「萬裡回歸落虎穴,拋妻棄子伴孤煙。蠻荒無計覓紅豆,漫天風雪寄相思。」


                                              三


        我見到心中尊敬敬仰的巫寧坤先生,最想表達的是:您的同學李政道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但是,您的《一滴淚》並不比諾貝爾獎輕啊!至少在我的心中,《一滴淚》掀起的生命波濤,完全是驚濤駭浪的感覺;也許我永遠無法理解李政道和楊振寧的高深莫測的物理學知識,但是在尊敬他們的同時,我深深感受到了巫寧坤先生《一滴淚》對我的衝擊與洗禮。


      20多年後的1979年,當歷經浩劫磨難的巫寧坤先生終於得以摘掉「右派」的帽子從安徽蕪湖回到「國際關係學院」時,意外從報紙上看到「愛國美籍華裔科學家李政道博士」從美國回來講學的消息,大為激動,便跑到北京飯店國賓館看望老同學。此時已貴為國賓的李政道僅於百忙之中抽空匆匆和巫寧坤說了幾句話。歷史的相見,就此淡然而過。

        是的,一個貴為「諾貝爾獎」獲得者,國家的上賓;一個是剛剛九死一生的勞動改造結束者,再見的情形,該是怎樣一番景象?我認為,歷史我們無法左右,命運坎坷九死一生的巫寧坤老師,才是震撼過我生命的「上賓」;在這滄海一滴淚中,映照了一個中國知識分子苦難歲月中的一生:他在大時代的風雲變幻中,見證了抗日戰爭的輝煌勝利、見證了西南聯大的知識風度、見證了反右與文革的荒誕與悲苦,見證了一代留學生命運的起起伏伏。他在人性與獸性的較量中翻滾,在神性與人性中衝突;在俗世與詩性中遨遊,在大量翻譯與教學中遊走,他的成就,有何嘗需要慚愧,需要遺憾呢?


        還是餘英時老師說得好啊:「王國維曾引尼採的名言:「一切文學餘愛以血書者。」(《人間詞話》卷上)《一滴淚》便是「以血書者」,巫先生以「受難」的全部人生為中國史上最黑暗時代作見證,這是他個人的不朽的盛業,然而整個中華民族所付出的集體代價則是空前巨大的。我不禁想起了趙翼的兩句詩,引之以為序文的結語:

        國家不幸詩家幸,吟到滄桑句便工!」(見餘英時為巫寧坤先生作品《一滴淚》所做的序言)。

 

        祝福巫寧坤先生,祝福李怡楷師母,在美國享受晚年平安喜樂的生活,祝福您們健康長壽,晚霞溫暖。我代表所有喜歡《一滴淚》的讀者朋友,感謝您們。

 

                    2017年10月27日星期五,在北京。

 

 

附一首巫寧坤先生翻譯的名詩(被後輩著名翻譯家黃燦然先生推崇備至):

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

原著:狄蘭·託馬斯 翻譯:巫寧坤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Old age should burn and rave at close of day;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Though wise men at their end know dark is right,
Because their words had forked no lightning they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Good men, the last wave by, crying how bright
Their frail deeds might have danced in a green bay,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Wild men who caught and sang the sun in flight,
And learn, too late, they grieved it on its way,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Grave men, near death, who see with blinding sight
Blind eyes could blaze like meteors and be gay,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And you, my father, there on the sad height,
Curse, bless me now with your fierce tears, I pray.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
  老年應當在日暮時燃燒咆哮;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雖然智慧的人臨終時懂得黑暗有理, 
  因為他們的話沒有迸發出閃電,他們
  也並不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

  善良的人,當最後一浪過去,高呼他們脆弱的善行
  可能曾會多麼光輝地在綠色的海灣裡舞蹈,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狂暴的人抓住並歌唱過翱翔的太陽,
  懂得,但為時太晚,他們使太陽在途中悲傷,
  也並不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

  嚴肅的人,接近死亡,用炫目的視覺看出
  失明的眼睛可以像流星一樣閃耀歡欣,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您啊,我的父親.在那悲哀的高處.
  現在用您的熱淚詛咒我,祝福我吧.我求您
  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滄海一滴淚 心底無限情

如果您英語足夠好,以下的視屏可以看看:



相關焦點

  • 巫寧坤走了,上帝落下了一滴眼淚
    中國的知識人絕大多數都進入了一種中老年狀態,即使有一些流過淚,也遠未到集成淚海的程度,如此,巫先生以人生百年的代價呈堂證供的「一滴淚」便更顯珍貴。— 01 —聽到巫寧坤先生去世的消息,還是有些意外。我欠了寧坤先生一筆債,從幾年前讀他的《一滴淚》開始,我就認定自己欠了他一筆債。我還曾託人到海外買他的書,希望領略他更多的文字和美好。
  • 老留學生巫寧坤的傳奇人生
    巫寧坤著《一滴淚》中文版記得第一個學期我上了一門戲劇理論的研討班課程。巫寧坤稱這裡為「一室一廳藏拙處」巫寧坤的人生,從「萬裡回歸入虎穴」、「已成餓殍身當死」,到「歷盡滄桑志不衰」、「四海無家春常在」(出自巫寧坤創作於1990年代的詩作),正是完成了這一從苦難到歡樂的非凡超越。值得指出的是,《一滴淚》的出版觸怒了學院的一些老同志。
  • 著名翻譯家巫寧坤逝世,生前總結自己人生:「我歸來、我受難、我...
    此外,巫寧坤在晚年還著有回憶錄《一滴淚》、散文集《孤琴》等。在40年代,巫寧坤就讀於西南聯大英文系,師從沈從文、卞之琳等人。珍珠港事件之後,巫寧坤選擇投筆從戎,為美國援華的「飛虎隊」擔任譯員。1943年10月,他又去了美國,為在美受訓的中國空軍人員擔任翻譯。
  • 著名翻譯家巫寧坤逝世:「我歸來,我受難,我倖存」
    北京時間8月10日15時20分,著名翻譯家、英美文學研究專家巫寧坤,於美國逝世,享年99歲,這一消息來自其家人
  • 著名翻譯家巫寧坤逝世:「我歸來,我受難,我倖存」 - 文化 - 新京報網
    北京時間8月10日15時20分,著名翻譯家、英美文學研究專家巫寧坤,於美國逝世,享年99歲,這一消息來自其家人
  • 巫寧坤的後半生
    巫寧坤的前半生輾轉國內多地,飽經磨難,後半生退休留美,過起了做揚州菜、搓麻將的自在生活。  學生郭中迅回憶起這位老師總是從「神」到「人」來回交替:「巫先生授課,就好像物理系的學生遇見了愛因斯坦……但在公共澡堂遇見先生時,他又是如此接近生活。」  生命的結尾,巫寧坤「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他走得很安詳,沒有一點病痛。」巫寧坤的三兒子巫一村說。
  • 巫寧坤:一代才女趙蘿蕤教授
    、巫寧坤、餘英時,攝於2012年巫寧坤的「一滴淚」1957年,巫寧坤於「反右運動」中在北京國際關係學院被劃為「極右分子」,被開除公職,送北大荒勞改農場勞動,1961年6月病危「保外就醫」。臨行前,李政道幫他整理行裝,在他的那些箱子上寫上「北京燕京大學巫寧坤」。在舊金山登上駛往香港的克利夫蘭總統號郵輪,有芝大同學伯頓夫婦和李政道前來話別。 照相留念之後,我愣頭愣腦地問政道:「你為什麼不回去為新中國工作?」他笑笑說:「我不願讓人xi腦子。」我不明白腦子怎麼xi法,並不覺得怎麼可怕,也就一 笑了之,乘風破浪回歸一別八年的故土了。」
  • 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悼念著名翻譯家巫寧坤先生
    北京時間8月10日15時20分,著名翻譯家、英美文學研究專家巫寧坤,於美國逝世,享年99歲。巫寧坤先生出生於1920年9月,江蘇省揚州人。抗日戰爭期間,就讀於西南聯合大學外文系。1946年9月,成為美國印第安納州的曼徹斯特學院唯一的外國學生。後進入芝加哥大學攻讀英美文學博士學位。
  • 《陳情令》藍湛的三滴淚:一滴給了家人,剩下兩滴全給了魏嬰
    一開始大家覺得王一博的造型太醜了,但是在後面的劇情裡漸入佳境,王一博將眼神和細節的部分演繹得特別好。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藍忘機的三滴眼淚了,目前已經播了兩滴眼淚。第一滴就是玄武洞時的一滴眼淚了,當時藍湛和魏嬰被困洞裡,叔父重傷、兄長失蹤、雲深不知處被燒毀,再加上藍湛自己也受傷了。再怎樣成熟穩重,他也只是個十幾歲的少年罷了。
  • 戴煌:巫寧坤教授回國落難記
    4月24日午後,我們來到南四環中段一居民區的一座樓房裡,會見了巫先生和他的老伴。我們暢談了一個下午,分手時他送我們一人一本他著的名叫《一滴淚》的書。  (二)  看了這本書,我才知道他第一次應邀回國是在1951年。  在這之前,他的履歷很簡單:1938年的夏天,他作為揚州中學的一名流亡學生來到了武漢。
  • 俗話說:「家有滴淚屋,三年一場哭」,「滴淚屋」指的是什麼?
    而且以前的房子頂上都是中間有一條房脊,兩邊鋪著瓦一直延伸到房簷邊,如果兩個房子一高一低還緊挨著,每到下雨的時候,雨水就會順著高的房簷流到低房子的房頂,然後順著低房子的瓦槽再流到地下,在低房子裡就能聽到屋頂上雨點滴答滴答的聲音,就像眼淚掉落一樣,這種房子就叫做「滴淚房」。
  • 農村俗語「家有滴淚屋,三年兩個哭」,何為滴淚屋?
    在農村,人們建造房屋,婚配嫁娶都要先算一算風水,儘管有的人不相信風水玄學,但它的確有它存在的可信度,而農村建房最忌諱的就是蓋「水滴屋」,並且有一句民農村俗語是「家有滴淚屋,三年兩個哭。」何為滴淚屋?為什麼會有這類說辭呢?這樣的說法又有什麼科學依據?
  • 農村俗語:家有滴淚屋,三年一場哭,啥意思?什麼是「滴淚屋」?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農村俗語:家有滴淚屋,三年一場哭,啥意思?什麼是「滴淚屋」?老祖宗有句俗話,叫「家有滴淚屋,三年一場哭」,這句話其實是一句風水中演化出來的,原話叫做「大房簷水滴小房,小房就叫淚滴房。建房若叫滴淚房,主傷兒女痛斷腸。爹哭兒來兒哭娘。」說了這些,很多讀者可能還想像不出來滴淚屋究竟長什麼樣。
  • 那一滴淚(學生習作)
    下面就是15年前的段琳琳同學、今天的同事段琳琳老師的大作——那一滴淚段琳「呱——!」伴著那一聲刺耳的啼哭,一個小生命又來到了這個世界。「媽,是個女孩!」姑父欣喜的叫道。看著她,突然從臉旁淌下了一滴淚。我討厭這個嬰兒,因為她給姑姑帶來的不止是疼痛,還給她帶來了近一年的心理折磨。這是姑姑的第二個女兒。姑姑是個工人,她知道,這樣她會受處分,這會給她帶來很大麻煩。可是,她拗不過奶奶。奶奶是上個世紀出生的,有著上個世紀人的思想。
  • 「家有滴淚屋,三年一場哭」,滴淚屋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那麼今天和大家聊一聊「家有滴淚屋,三年一場哭」這句俗語吧,正好也能體現老一輩人對蓋房子的講究,不是迷信,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古人家裡條件好的建房子都有主房和次房,主人住的就是主屋,家僕住的就是次屋,這也能體現當時的地位差距明顯。如果主屋的高度要比次屋的低,一到下雨天,雨水就會順著次屋的房頂滑落到主屋的房頂上,這樣滴淚屋就形成了。
  • 每日學詩: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想像一下:繪有花紋的美麗如錦的瑟有五十根弦,詩人也一邊在感慨快到五十歲了,一弦一柱都喚起了他對逝水流年的喜悅追憶,暗示自己才華出眾而年華流逝。  詩題「錦瑟」,是用了起句的頭二個字。舊說中,原有認為這是詠物詩的,但註解家似乎都主張:這首詩與瑟事無關,實是一篇借瑟以隱題的「無題」之作。
  • 《了不起的蓋茨比》譯者、著名翻譯家巫寧坤逝世
    美國當地時間2019年8月10日,著名翻譯家、英美文學研究專家巫寧坤於逝世,終年99歲。巫寧坤出生於1920年9月,江蘇省揚州人。1939至1941年就讀於西南聯大外文系,師從沈從文、卞之琳等人,1943年赴美擔任中國在美受訓空軍師的翻譯。
  • 《了不起的蓋茨比》譯者巫寧坤去世,享年99歲
    採寫 | 潘文捷編輯 | 黃月據《新京報》報導,翻譯家、英美文學研究專家巫寧坤於北京時間8月10日下午3時20分在美國去世,享年99歲。巫寧坤1920年出生於揚州,1939-1941年在西南聯合大學外文系讀書。在當時的教員中,沈從文是他的遠方親戚,給他送書時寫的是「寧坤表弟」;他與卞之琳也相識,當時卞之琳在追求巫寧坤的表姐張充和,為他介紹了很多外國文學作品,他形容看這些書的過程「從不懂到半懂,從半懂到懂」,「對我影響很大」。在西南聯大的日子,巫寧坤除了看書就是寫東西。
  • 翻譯家巫寧坤的後半生:他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
    8月12日,郭中迅告訴新京報記者,那時巫寧坤只教碩士班,一個班6人,巫寧坤負責教授名為「研究方法」的課程。畢業30餘年後,郭中迅仍清楚記得巫寧坤授課時的樣子,戴著厚眼鏡,站在黑板前,頭髮凌亂,看起來有些「狂氣」:「巫先生一張嘴,聲音很大,笑聲也大。」得知巫寧坤要教授自己課程時,郭中迅又驚喜又害怕。
  • 翻譯家巫寧坤:他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不再歸來
    59歲的巫寧坤在這一年被平反,得以離開農村,返回國際關係學院任英文系教授。這一年,郭中迅考入國際關係學院,4年後,他讀研期間成為巫寧坤的學生。畢業30餘年後,郭中迅仍清楚記得巫寧坤授課時的樣子,戴著厚眼鏡,站在黑板前,頭髮凌亂,看起來有些「狂氣」:「巫先生一張嘴,聲音很大,笑聲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