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年輕人不願意出門,是因為他們不知道該去哪裡。逛商業街?又累又無趣。
在南京 YOHO! 總部的一間會議室裡,YOHO! 集團總裁梁超對我說。
YOHO! 集團已經有 10 年歷史,從 2005 年《YOHO! 潮流志》創刊到今天,他們說「自己已經做了 10 年潮流」。
YOHO! 旗下的最新 app 產品叫 mars,專門推薦城市裡的新鮮好去處,你大可以把它理解為「潮流版的大眾點評」。
而我,對這個產品的看法是:有史以來第一次,我覺得宅是一種罪。
每天,全球百萬年輕人和你一起,探索城市潮流生活。
打開 mars,隨著代表旅行的「小飛機」滑翔而過,這句 slogan 映入眼帘。
之後你會看到 mars 已經開通的八個城市:北京、上海、香港、臺北、成都、 紐約、首爾和東京,更多城市如舊金山、曼谷、南京、杭州、洛杉磯也會後續上線。
點進想看的城市,你可以在「首頁」裡看到城市專題、任意商圈的精選地點推介以及城市熱評,亦可以點擊右下角的加號分享並評價好去處,為後來者提供更多的資訊。
如果想查找得更有目的性,我們不但可以到「發現」頁面的頂部根據玩樂需求篩選品類,也可以到「商圈」直接框定想去的區域。
此外 mars 還提供了一個「線路」功能。它為你推薦了 mars 編輯挑選的線路,只要跟著地圖走,一整天都是收穫。
mars 的 iOS 客戶端在 2016 年 1 月上線。上線後第二周就被 App Store 首頁推薦,並成為了 1 月份的「最佳 App」,短短 5 個月就已經取得了近 60 萬的用戶量。
相比同類,mars 的優點可以被用戶直接感受到:
他們身處在大中型城市,有一定消費能力,對品牌有相當的主觀喜好,願意自由行出國,可能主要是單身,消費觀念絕對不是價格敏感型。他們追求有品質的生活,國際化、視野開拓、生活圈子不局限,有一定學歷。最重要的,肯定不是宅男宅女……
這是 mars 想聚集的一群人,也正是 mars 裡最活躍的用戶。
mars 的項目總監 Alec Chen 告訴 AppSo,他們的目標就是帶用戶去那些「如果你不用 mars 可能一輩子都不知道」的地方。
Alec 私底下就很喜歡關注潮流與旅行,在很多朋友眼中,他可能是比 Lonely Planet 更實用的活指南。他發現了這樣一個現象,認為年輕人需要更個性的城市生活選擇: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當你去一個陌生城市時,想找不是那麼大眾的店逛一逛。這時你可能會打開一些點評類應用看一看,但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去檢索,而且,這種基於大數據給到的個性化建議不一定靠譜。
而 Alec 說的這個情況,我也確實在身邊找到了活例子。我的朋友木木因為工作關係,長期穿梭於北京的大街小巷,叫得上名字的地方都去過了,普通點評 app 對他而言並不適用。不過,他卻能夠通過 mars 找到了他滿意但不知道的優質日料店。木木說:
上次在雍和宮附近逛了好幾個胡同都不知道要吃啥,後來就去看了 mars 的推薦,去了一家日料店。mars 推薦的地方比較適合中產以上的人群消費,地方都很清靜,很適合和一兩個朋友去探幽攬勝。
木木光顧的日料店
Alec Chen 把 mars 定義為「一個潮流城市生活的線上樞紐」,而不太喜歡 mars 被稱為一個「旅行 app」——因為 mars 對當地人也是適用的。
在 mars 的用戶中,既有去陌生城市的旅行者,也有很多正生活在自己城市的年輕人渴望探索自己原本生活的城市。生活在上海的年輕人,也有很多會每天在 mars 中翻開「上海」這個城市類目。
據 Alec 透露,mars 建立了一個完善的內容採編機制,每天都會有 20 到 40 個地點更新(包括新建和修改),是一部每天都在更新的指南。
mars 會告訴我們上海最好的麵包店在哪,北京哪些健身館必須去試。mars 推薦的大多是不為人知的小眾好去處,而這都依靠它背後的城市寫手。
原來,mars 背後是一個 15 人的團隊,成員遍布北京、上海、南京及紐約、東京。這部分人裡既有藝術家,也有美食博主、時裝達人……同時,還有一部分來自於媒體領域的生活方式編輯。這些編輯以前每天做的事情,就是去介紹世界各地最新鮮、最好玩的東西。
現居紐約的畫作人姚微粒便是 mars 的城市寫手之一。大多數時候他會自己塞著耳機騎著單車在曼哈頓亂竄,尋找有意思的地方。他告訴我:
為了保證拿出最獨特新鮮的原創內容,我基本不參考市面上的旅遊攻略書,很多地方是在我了解完和寫完推薦了之後才知道,譁,原來它是那麼有名啊。
「邊玩邊工作」只是對他的工作狀態一種包裝、修飾過的描述。在日常工作中,他必須同時具備輕鬆玩樂的心態和嚴謹專注的態度。姚微粒告訴 AppSo,他也會刻意「做功課」:
(我會)留心、收集和篩選本地最新的資訊,日常出門發現什麼有趣的地方和建築也都會一一用手機拍照和記錄,找時間自己再去專門細看和了解。
在城市探索的過程裡,姚微粒觀察到中國遊客在旅行時有時會太注重「打卡」和「拔草」,喪缺了旅行本身自在無拘隨性探索的精神。
所以,在姚微粒的指南裡我們可以看到,他會建議大家在精品酒店的美麗花園裡「虛度一個閒適的下午」,或者去熱門餐廳點一道「不招牌卻有點特色」的料理。
和姚微粒一樣,其他城市寫手帶著他們的好奇心,穿梭於城市的各個街道,每年飛行 50 萬英裡,四處 check in,在世界各地挖掘最有趣最新鮮的好地方。
這些城市探索者們每天發現新的好地方,都會通過微信、郵件、Whats App 等把信息匯集到北京的採編團隊,由採編團隊對文字及圖片進行調整修正。
其實,mars 是 YOHO! 集團內部的一個創新孵化項目。而 AppSo 此次探訪 YOHO! 南京總部,還了解到這個集團正準備帶來更大的驚喜。
明年五月,YOHO! 將會在南京開啟第一家線下旗艦店。YOHO! 集團 CEO 梁超說,(據他們所知)這是全球範圍內的首次嘗試。
AppSo 了解到,這家店的第一大特點就是智能。比如說店裡的智能貨架,顧客從上面拿一件衣服下來,這個動作都會被記錄下來,就相當於在 app 裡的一次「點擊」。這樣就能得知每一款衣服的試穿率,在結算的時候獲知成交率,在有限的空間裡面,放上年輕人最喜歡的衣服。
除此之外,這裡沒有現金沒有收銀臺,工作人員人手一個 iPad。顧客既可以在門店裡直接把東西拿走,也能在網上下單送貨到家。還有很多細節梁超沒有透露,但他告訴我們線下店最大的挑戰是創新,YOHO! 想讓顧客覺得這裡與眾不同。
這並不是為了耍酷,梁超向我們介紹:
我們在零售上做了很多創新,(線下店)所有的庫存和我們線上全部打通,整個會員、支付、物流、倉儲都是打通的,這一塊在國內是一個新的嘗試。這是真正的 O2O,我們正在把這個概念變成現實。
他說自己並不同意馬雲曾經說過的「線上一定會幹掉線下」,而做到「線上線下一體化」是 YOHO! 四年前就開始孕育的想法。
第二大特點就是注重體驗。這裡的店員不叫店員,叫顧問。他們本身就必須是非常懂時尚、潮流的人,為顧客挑選最合適的個性化裝扮,力求把線下店打造成一個年輕人愛去的潮流體驗地,而非一個單純的商品買賣的地方。
我向梁超提了個問題:「我覺得年輕人越來越懶了,能在線上搞定的事情都不會去線下。YOHO! 為什麼會覺得開旗艦店能把年輕人吸引到線下去?」
他說,因為線上能完成的就是「買東西」,但 YOHO!BUY 旗艦店的第一要務不是賣東西,對顧問(店員)來說,比起銷售額更重要的是顧客有沒有愛上 YOHO!BUY。
YOHO!BUY 南京線下店幕後照片
YOHO!BUY 旗艦店除了會有最新最潮的品牌和商品,每周還會有不同的活動——比如邀請國內原創設計師來分享自己的想法,讓 NIKE 最好的鞋款設計師到國內來做交流,或是讓吳亦凡的造型設計師來給限量的 YOHO!BUY 顧客服務等等。
不是我想要買一條褲子了,我去線下店;而應該是周末到了,我應該幹嘛,我去到這個線下店,是不是可以了解到什麼新鮮有趣的東西。YOHO!BUY 的線下店應該讓人感受到,如果半個月不來,會覺得錯過了一些東西。
總而言之,YOHO!BUY 想要為年輕創造一個線下的潮流勝地。
在跟梁超和 Alec 交流的過程中,我可以感受到的是他們對潮流的專注和熱愛。
Alec 說「潮流,就是時尚風潮的一股浪花」。因為潮流一直在變,YOHO 不得不變。
值得讚賞的是,他們不只是在專注中「變」,更重要的是在變化中「新」。
mars 的品質讓我驚喜。它讓我這個總是不知道該去哪裡玩的「準宅男」,找到了值得去的好地方。
而儘管距離 YOHO! 的旗艦店開張還有將近一年時間,我卻已經心生期待。我完全說不上是一個離潮流很近的人,心生期待是因為——
一家中國公司敢於做這樣的投入,去創造前所未有的東西,即使這是商業行為也是非常值得鼓勵的,不是麼?
註:本文由王崇旭和周芷蔚共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