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對待時間,時間就怎麼對待你。
你是否總覺得時間不夠用,想看清楚時間用到了哪兒?
你是否下載過很多時間記錄 app,卻常常忘記打開記錄,堅持不了幾天就宣告放棄?
90 後的女生安妮也遭遇了這些問題。因為在市面上找不到合意的時間記錄 app,她索性自己開發了一款。
今天,AppSo(微信號 appsolution)就要給大家推薦這款名叫「時間塊」的時間記錄 app。它上手簡單,只需在閒瑕、小憩時花幾秒鐘,就能記下一整天想記的事。
一選一點,輕鬆記下一整天想記的事。
很多人都希望能記錄下自己把時間用在了什麼地方。
目前,大多數時間記錄 app 遵循的是「開始/結束」模式。即在開始做一件事,以及完成這件事的時候,你都需要在 app 中點擊「開始」和「結束」按鈕。
如果忘記點擊,時間就無法記錄下來。對於記性不好的人來說,這些 app 往往堅持不到一天就會想要放棄。
然而,用不好這些 app,並不是你的錯。
與傳統時間記錄 app 最大不同的是,「時間塊」在記錄過程中,不需要按「開始/結束」。
只要在午休、晚飯後、睡覺前,花一點時間,點擊或拖動表格和選擇事項,「一選,一點」就把時間記錄下來了,過程就像玩遊戲一樣輕鬆。
「時間塊」的開發者安妮表示:
雖然時間是連續的,但為了節約記錄過程中所耗費的時間,我犧牲了精度,將時間分成一塊塊的。然後,就能以「一選一點」的方式來超快地記錄時間了。
「時間塊」放棄了精細化記錄和實時記錄,以 30 分鐘或 15 分鐘為最小時間單位,幫助你對整塊時間使用情況一目了然,養成在整塊時間內專注做事的習慣。
「一選,一點」隨時補記,不需要花很多時間在記錄時間上,才能算是真正有效地利用了時間。
如果你想對事件做精細化統計,「時間塊」也有一個很棒的功能,即把事件和具體時間對象關聯,從兩個不同視角分析同一事件。
比如,有兩個事件類別「看書」和「運動」,把「看書」關聯《三體》和《自控力》,「運動」關聯「遊泳」和「慢跑」。
這樣,你就既能統計「看書」和「運動」這兩件事花的時間,也能單獨統計閱讀《三體》、《自控力》,玩遊泳和慢跑的時間。這樣,就不用每次新開一個單獨的時間統計事件,真正做到對時間的詳細把控。
當記錄時間不再費勁,這就真正還原了記錄的本質,讓用戶專注在分析和改變時間的使用習慣上,成為時間記錄的高手。
所有時間記錄的 app 全部都是「開始/停止」這個方式,對於健忘症簡直是噩夢!
「時間塊」的開發者安妮說,自己以前經常為找一個東西把家裡翻個遍。為了改變丟三落四的習慣,她開始開發自己的第一款 app ——「在那兒」。
然而,光是原型設計在半年內她就改了 20 多次,改來改去自己還是不滿意,同時又會發現新問題。時間就這樣悄悄走了,20 多次的設計修改到底浪費了多少時間,哪些浪費是可以避免的,要是沒有記錄還真想不起來。
她之前看過一本書,叫《奇特的一生》。書中,蘇聯科學家柳比歇夫堅持 56 年對自己的時間進行統計。
於是,她決定找一款 app 來記錄開發所用的時間。
她把 App Store 上時間記錄類的 app 全試了個遍,卻發現所有時間記錄 app 都是「開始/停止」這個方式,這對於健忘症簡直是噩夢。
比如 aTimeLogger、iHour、10K Hours、Color Time……功能大同小異,都有記錄、數據分析功能。不過,很多用過的人常常忘記了開始記錄和停止記錄,回頭補上,又不大準確,最後只能放棄。
因此,安妮在開發第 2 個 app「刷卡助手」時,由於找不到趁手的時間記錄 app,便決定先把刷卡助手擱一擱,先做一個簡單的時間記錄 app,給自己記工作時間。
「不要重複造輪子」可能是每個程式設計師入行被告知的第一條準則,但是,她決定從自己的實際需求出發,打造一個性能更棒的輪子!
讓安妮哭笑不得的是,在和「時間塊」的用戶溝通中發現,很多人是看中 app 便宜,沒有認真看介紹就購買下載了。
而絕大多數時間記錄的老用戶,都有著強烈的按「開始/結束」情結,經常詢問她點擊開始的按鈕在哪裡。
實際上,時間記錄並不需要太過精確,關鍵是在於對時間的去向有一個具體的了解,即便花五分鐘回頭記錄,也不失為一種更輕便的方法。
如果你有記錄時間的打算,下面這些誤區儘可能避開。
誤區一:只記錄不分析
時間記錄有一個完整的循環——「記錄-分析-重新安排」。光是把時間記錄下來沒有任何意義,如果沒有定期認真地分析,那還不如不記錄。
誤區二:事無巨細全都記下來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記錄,洗漱、上廁所、通勤時間這些日常性的行為,就沒必要佔據你時間分析圖表中的位置,分析他們對你沒有太大意義。
誤區三:無間斷地記錄時間
有人在下好時間記錄 app 後,心裡就想著一直記錄下去,了解自己一月、半年、一年的時間使用情況。然而,人們往往高估了自己的行動力,能持續記錄時間一月以上已經是行動力超強了,而且也沒必要。
有效的時間記錄,往往以連續 2 – 4 個星期為一個周期。如果是每天記錄,一年內間隔記錄兩三次,就根本不必全無時間限制地記錄下去。如果你覺得記錄時間麻煩,實際上認真記錄 5 – 7 天就夠了。
記錄時間是為了修正行為,找出時間黑洞是第一步,更難的是作出改變,不願意改變的人做再久的記錄也沒用。
終極目的不是找出浪費時間的行為。重要的事情做得越多,你的生命質量越高。記錄時間的最終目的是獲得高質量的整塊時間,把這些事件用來處理對你職業發展、學業進步、人際關係等有長遠意義的事情,如梳理未來半年的工作計劃、準備期末考試、和伴侶交流。
前兩天買了個 Apple Watch,所以接下來首先會做一個 Apple Watch 版。到了明年我就能說我去年買了個表。
問起她接下來會如何迭代「時間塊」,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安妮向 AppSo(微信號 appsolution)透露,已經在著手準備 Apple Watch 版和 Android 版的開發。
在功能上,未來會新增「大類」,可以把現在的事件類別劃分成獨立的大類,如「工作」「娛樂」「浪費時間」等等。
國慶七天,當大多數人在朋友圈展開攝影大賽的時候,勤奮的安妮優化了「時間塊」很多功能:
自從開始做「時間塊」,我已經很久幾乎沒有任何娛樂活動了。
剛開發「時間塊」的時候,安妮很長時間沒工作,「時間塊」也一直沒幾個人下載。
後來,快沒錢交房租,她只能趕緊找工作,卻一次次被拒絕。
現在的她在深圳找到了一份嚮往已久的 UI 設計工作,順利完成了程序媛到設計師的轉變。開始新工作之後,她只能在每天晚上做 app。
每個周末,除了去超市買必需品,也基本上是做「時間塊」的設計、開發以及客服工作。
之前「時間塊」是她做著給自己用的,現在,越來越多用戶期盼著新功能。
前段時間,「時間塊」被蘋果官方推薦到 App Store 首頁。之後,用戶數快速增加,各種反饋問題也不斷,她的開發壓力也越來越大。
看到如此勤奮的安妮,對比自己,是不是太怠惰了。
我現在有一直嚮往的工作了,雖然是初級的,但至少已經邁出理想的第一步了不是嗎?後面主要精力肯定會在工作上,當然 app 不會停止。除了晚上、周末更新外,也會找一些志同道合的小夥伴,一起把這些東西做的更好。想做的功能越多,越感覺到自己一個人力不從心了。
安妮如今已經從程序媛轉戰到設計師,雖然剛剛起步,但也是踏上那條駛向理想生活的火車。
相信以後會在這輛火車上她會遇到越來越多可愛的小夥伴,做出更多美好的產品。
本文由讓手機更好用的 AppSo 原創出品,關注微信號 appsolution,回復「安妮」獲取愛範兒旗下創業社區 MindStore 對安妮的專訪文章,了解安妮辭職創業的更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