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分)①使用擬人修辭手法,寫出黃瓜蔓蓬勃的生命活力。②句式上長短交錯,使語言生動活潑。③每句都用「了」字,反覆強調黃瓜生長迅速。④語調輕快,傳達出敘述者的喜悅之情。
11.(4分)①給馮歪嘴子摘遞黃瓜,可見「我」的友善。②「故意的不出聲」,逗馮歪嘴子說話,表現出調皮可愛的一面。③想吃粘糕,又聽話,可見「我」的乖巧。④想吃粘糕又呆在那裡不說話,表現出矜持的一面。 12.(6分)①用第一人稱,顯得真實、自然、親切。②通過孩子的視角,呈現天真有趣、溫暖美好的一面。③按照時間順序自然展開,敘述散文化,節奏舒緩。④注重場景的細節描繪,細膩、生動、傳神。 13.(6分)選「磨房裡外」。理由:①交代故事發生的空間。②小說通過「磨房裡外」來架構故事情節。③富有意蘊:磨房外的後園是個童話般的美好世界,磨房內則是艱難的現實世界,但「我」與馮歪嘴子能夠友好相處。選「馮歪嘴子」。理由:①他是本文的主人公,以此為題,可突出人物形象。②本文通過馮歪嘴子這一形象牽出小說其他人物,串聯故事情節。③關涉小說主旨:寄託了對善良又寂寞的底層勞動者的親近和同情。從2019年文學類文本閱讀題實際作答情況看,考生存在以下問題:(一)對題幹所涉及的概念不了解,也就不能明了答題範圍比如,第10題要求學生簡析「語言特點」,但有些考生並不清楚「語言特點」是什麼,不清楚「語言特點」包括什麼,也就不知道答什麼。其實,賞析語言特點,可以從語言本身出發,既關注詞語運用(每句都用「了」字)、句式選用(句式上長短交錯)、手法使用(使用擬人修辭手法)、整體風格(語調輕快)等方面的特點,又要能夠準確分析出它們各自的表達效果。
再如,第12題考查本小說的「敘述上的特徵」。關於「敘述特徵」,有些考生也不清楚其內涵,於是亂湊一些內容。其實,考生可以從敘述人稱(用第一人稱)、敘述視角(通過孩子的視角)、敘述順序(按照時間順序自然展開)、小說筆法(敘述散文化)、表達方式(注重場景的細節描繪)等角度作答,在寫出相應要點的同時,還要分析表達效果。(二)沒有關注題幹中的限制性內容,答案不能貼合題目所問比如,第11題乍看是一道非常簡單的概括人物形象題。一般來說,概括人物形象需要從外貌、喜好、性格、身份等角度來作答。而一旦加上「結合故事情節」這一限制,問題的答案就要仔細斟酌一下了,一些考生恰恰忽略了這了限定。好在選文當中沒有關於「我」的外貌描寫,就算有相關的描寫,也是不能直接答出外貌特點的。根據《外國小說欣賞》中對「情節」的定義(它是按照因果關係聯繫起來的一系列事件的逐步展開),外貌描寫自然不能算做「情節」,所以人物的外貌不能作為此題的答案。而人物的喜好、性格、身份等才能作為正確答案。(三)答題思維混亂或答案不全面,語言表達粗糙而不夠精準比如,在回答佔6分的「敘述上的特徵」題時,只籠統地回答「敘述上特色鮮明,使用第一人稱,按照時間順序講述故事,使故事顯得真實,順序清楚、流暢」等。又如,第13題以擬標題為抓手,考查學生對行文思路的把握和對主旨的理解,憑印象作答的考生不少,要點不全、要點間關係不明或重合的現象也不少。其實,小說擬題一般可以考慮主要寫作對象(馮歪嘴子)、主要場景(磨房裡外)、主要事件等。因為該小說情節處理相對淡化,所以從寫作對象和場景作答更為切合文本。從2019年高考命題特點和考生存在的突出問題出發,筆者認為,以下四個意識值得關注。在教材學習和研讀的過程中,學生的語文能力會逐漸形成。但隨著學業水平考試的結束,教材也似乎完成了其歷史使命,廣大師生在複習現代文大閱讀時,基本上已經不再關注語文教材,這是不正確的。教材內的課文對於高考複習來說,具有以下幾個優勢:第一,文本經典;第二,學生熟悉;第三,研讀深刻;第四,課後習題規範;第五,解讀資料豐富。可以說,這些得天獨厚的優勢,讓教材成為高考複習備考資料中的首選。所謂用好教材,是指以重讀教材為起點,引導學生歸納閱讀規律,用好課後習題,並以此提高學生相關能力。下面以《最後的常春藤葉》為例,簡要分析。從閱讀規律角度來看:如何能夠讀懂、讀深文本?可以歸納為:關註標題(為何是「最後的常春藤葉」,而不是「最後的傑作」);關注主要人物(老貝爾曼、蘇艾、瓊珊);關注主要情節(瓊珊得了肺炎,蘇艾細心照顧,老貝爾曼夜裡冒雨畫葉子,救了瓊珊,而老貝爾曼自己卻得肺炎死去);關注重要詞句(「傑作」一詞,貝爾曼自己提起,蘇艾提起);關注不尋常的筆法(貝爾曼畫葉子如此重要,卻留白;「歐•亨利式結尾」)。因為對文本非常熟悉,學生在總結歸納相關規律時會更容易,對這些規律的接受度也會更高,理解起來也會更到位,運用起來也會更得心應手。從命題角度來看:課後習題值得認真研究。《最後的常春藤葉》課後的「文本研習」有這樣兩道題:1.貝爾曼老是說「要畫一幅傑作」,他畫的最後一片葉子是不是「傑作」?為什麼?貝爾曼畫常春藤葉是小說的重要情節,作者卻沒有實寫,這樣寫有什麼好處?2.找出文中描寫貝爾曼外貌和語言的語句,說說作者通過外貌和語言的描寫塑造了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第1題中關於「傑作」的問題,主要涉及對主旨的挖掘,關於「畫常春藤葉這一重要情節沒有實寫」的問題,主要涉及到文章構思的妙處;第2題是引導學生掌握概括人物形象的途徑等。這些問題都是從閱讀本身出發的,與高考題的方向是一致的。高考備考過程中,廣大師生擁有大量的複習資源,有近些年全國各地的高考真題,有各地區大型的模擬考試試題,還有各出版社彙編的模擬題、仿真題等。面對如此繁多的複習用題,用什麼題,怎麼用,最終決定了複習備考的效率。而筆者認為,對於高考備考而言,真題是首選。歷年全國各地的高考真題,無論是從選材的經典性、試題命制的科學性,還是從答案擬定的規範性,都比各種模擬題要強得多。分類遴選足夠數量的高考真題,並且反覆練習,能夠起到極好的效果。關於高考真題的使用,下一點筆者還會提及,在此先不贅言。除了選用高考真題外,很多教師會忽略另一類真題——浙江省高中語文學業水平考試的真題。這些學考真題的質量堪與高考真題媲美,除此以外,它還具備高考真題所不具備的優點:學生對文本更熟悉。2018年4月浙江省學考真題的選文出自《祝福》和《品質》,其中第18題為:甲乙選文主要運用對話描寫,指出這一描寫對刻畫主人公的作用。(4分)(答案:①揭示主人公的現實困境;②表現主人公的內心苦悶;③刻畫主人公的性格特點)2018年6月浙江省學考真題語段選自《林黛玉進賈府》,其中第19題為:有評論說王熙風、賈寶玉的出場「相互映照卻不重複」,結合選文,作簡要分析。(6分)(答案:①均為「未見其人先聞其聲」,但甲文是笑聲,乙文是腳步聲。②王熙鳳、賈寶玉均由外而入,前者被媳婦丫鬟們圍擁而至,講究排場,頗顯威勢;後者則獨自一人,隨意率真。③兩人的出場均引起林黛玉的內心反應,她對王熙風的「放誕無禮」心生「納罕」,對賈寶玉則是在長輩評價影響下心生「疑惑」)以上兩題,問題指向都非常明確,答案要點設置合理。這對訓練學生文本細讀能力,明確這一類題目的作答方向都很有價值。一般來說,在選用高考真題時,教師應該先下一番工夫,既要從試題選材的角度考慮,又要從考點覆蓋面的角度考慮。比如《小哥兒倆》(2018年江蘇卷)、《呼蘭河傳》(2019年浙江卷)、《趙一曼女士》(2018年全國卷Ⅰ)、《鞋》(2014年全國新課標卷Ⅱ)、《餵自己影子吃飯的人》(2013年全國新課標卷Ⅰ)、《第九車廂》(2011年浙江卷)等。這樣能夠保證學生接觸到足夠多的題材,也能夠保證學生熟悉足夠多的考點。學生將真題做完一輪之後,接下來有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將這些真題按一定的標準進行整合併提煉規律。如果學生能力足夠,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整理,教師再進行細化;如果學生能力一般,教師可以一邊指導一邊幫助學生整理;如果學生能力相當欠缺,那教師就全部整理好,再指導學生對照研習。比如筆者的學生曾經做過以下整理:①《魔盒》:有人建議有標題「魔盒」改為「貝格斯太太」,你認為哪一個合適,談談你的看法。(3分)②《鋤》:小說以「鋤」為標題,有什麼寓意?請結合全文簡要分析。(6分)③《戰爭》:小說寫的只是戰爭中的一個小故事,卻用了「戰爭」這樣一個大題目,你認為這樣處理合適嗎?請結合全文,談談你的觀點。(8分)①《魔盒》:概括第一段所寫景物的特點並簡析其作用。(4分)②《第9車廂》:賞析畫線部分的景物描寫。(5分)③《烏米》: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寫所採用的手法,並簡析該段景物描寫的作用。(6分)①《巴爾塔薩的一個奇特下午》:依據小說的相關內容,概括蒙鐵爾形象的特點。(5分)②《塾師老汪》:東家老範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請結合全文簡要分析。(6分)③《鞋》:小說中守明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形象?她有什麼樣的心態?請簡要分析。(6分)④《走眼》:趙老闆在鑑定鈞瓷時,小說先用「淡淡」,後用「朗聲」來描寫他的神態,反映了人物怎樣的心理?(3分)另外,還可以概括出的有「跟多次寫有關的」「跟結尾有關的」「跟賞析有關的」「跟主旨有關的」等。通過這樣以類為單位的整理,加之以相應的作答規律概括,學生對於考什麼,怎麼應考,都會更清楚,作答也會更準確。所謂一材多用的意識,是指教師能夠在少做精做的原則下,把經典材料的作用發揮到極致。通過將原有題目加以改造,或擬出其他新題目,減輕學生負擔,提高複習效率。1.老人有哪些形象特徵?結合文本簡要分析。(6分)2.小說開頭寫車隊人流湧過橋上的畫面和孤零零坐在河畔的老人,有何作用?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6分)3.小說中畫線句子(「那時我在照看動物。」他木然地說,可不再是對著我講了,「我只是在照看動物。」)表現了老人怎樣的心理,請簡要分析。(4分)4.小說中老人反覆念叨自己的小動物,作者這樣寫有何用意?請簡要分析。(4分)5.小說的結尾有什麼表達作用?(6分)6.海明威曾提出「冰山」創作原則:「冰山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八分之一』是讀者所看到的,『八分之七』雖然沒有寫出,卻能為讀者感受到。」 試探究小說從哪些方面體現了這一創作原則。(6分)除了對教材中的課文進行一材多用的處理以外,高考真題也可以做如上處理。不過,這對教師的命題能力有較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