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前夕,位於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張家灣公園開園迎客。石橋、水榭、曲折宛轉的長廊、古風古韻的水巷……如詩如畫的美景,很難讓人想到,其「前身」竟然是擁擠雜亂的張家灣鎮裡二泗村工業大院。
張家灣,京杭大運河北端著名的漕運古鎮。近一二十年,這座古鎮經歷了一段轟轟烈烈的工業大發展。2000年前後,工業大院在全鎮興起,上千家工業企業在這裡落戶,張家灣一度成為京東工業重地。其中,裡二泗村工業大院規模最大,聚集企業最多,達300多家。2017年,本市啟動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裡二泗村的工業企業全部遷出。工業廠房隨之夷為平地。利用工業大院騰退土地,通州區啟動了規劃面積300公頃的張家灣公園一期建設。
國慶前夕,「揭開蓋頭」的張家灣公園讓遊客們驚豔。未來,還會更美。張家灣公園分三期建設,全部建成後總面積達到1萬多畝,這將是北京城市副中心環城綠色休閒遊憩環中最大的公園。
景點1
泗水古巷站上「槽船」穿越「水巷茶棚」
看慣了以林地為主的城市休閒公園,很多初次來到張家灣公園的市民都有「眼前一亮」的感覺。
公園以「村·水·林·園」為設計理念。最吸引人眼球的是這裡的水景。
裡二泗路以北,是公園的「泗水古巷」景點。一條水巷在綠樹繁花、亭臺水榭中婀娜穿行,上有造型精緻的石拱橋數座,儼然是婉約靈動的江南水鄉氣象。
原本的裡二泗村工業大院並沒有河道,遊客所看到的水系是公園建設過程中特地開鑿出來的,為的是重現歷史上大運河畔「水巷茶棚」的泗水舊景。
張家灣是千年漕運古鎮,同時也是京杭大運河最北端的一個大碼頭,素有「大運河第一碼頭」之稱。裡二泗又是張家灣鎮的一個重要碼頭,「船到張家灣,舵在裡二泗」的俗語流傳至今。村內古蹟佑民觀內,還保留著清康熙皇帝巡視運河時御筆親書的「保障漕河」的匾額。
因為漕船雲集,歷史上的裡二泗也成了繁華之地,僅廟會每年就要舉辦好幾場。「泗水古巷」就是要通過精巧的造園手段,再現當年水巷茶棚的歷史景象。水巷兩側是明清仿古建築,有的似茶坊,有的似戲臺。房簷上還覆蓋著茅草,古雅中透著質樸氣息。仿古建築的簷下彩繪也別具一格,有茶瓶、茶壺、茶杯等圖案形象,似乎在邀約遊客入室飲茶。兩側河堤也仿照了古代碼頭的樣式,採用不規則的青灰色石塊砌築。
最讓人驚喜的是一處木質觀景平臺,採用的是漕船的船頭造型。巨大的「船頭」微微翹起,好像運送物資的漕船剛剛停泊在這裡,站在上面環顧四周水景,還真有幾分穿越的味道。
景點2 曹石印記訴說曹雪芹與張家灣的故事
逛完「泗水古巷」,穿過裡二泗路,就是公園又一景點——「曹石印記」。景點無言,曹雪芹與張家灣以及大運河的故事盡在其中。
文學巨匠曹雪芹與張家灣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據文獻記載,曹家在張家灣曾有田地和當鋪。1992年,曹雪芹墓葬石刻也正是在張家灣出土。
「曹石印記」景點,以湖區水景為主,北廣場設置「落花橋、秋水軒」,南岸設置了「春山亭」,彼此形成對景,中間以棧橋相連。北側主廣場上大量的景牆、漏窗通過詩詞河鏤雕娓娓道來紅學的故事與曹雪芹的生平。
北廣場上的「落花橋」造型相當別致。這座橋雖然緊鄰湖面,卻架設在岸邊平地之上,橋洞就像一座半月門。如果從橋的正面看,像是開了一座半月門的景觀牆。「牆」的外沿呈階梯狀,讓人很容易聯想到古城牆。
秋水軒,是臨水的仿古敞軒,屋頂外簷上覆蓋了一層厚厚的茅草,營造出濃濃的郊野氣息。站在敞軒中,秋日湖景一覽無餘。再向遠處眺望,是楊樹等個頭高挑的喬木組成的天然綠障,林水交融,棧道蜿蜒,景色別致。
張家灣公園一期內還建成了御臨泗觀、草坡劇場等景點。公園剛開放不久,來這兒遊玩的大多是裡二泗村和周邊村的村民。記者採訪時,遇到10多名組團來拍照的附近村村民,大媽們特地帶來了數十條鮮豔的絲巾,手舉自拍杆,在泗水古巷等景點,定格了一張又一張美麗的笑臉。
景點3 候鳥森林景區廣栽花木提供豐富食源
張家灣公園的建設,大大改善了裡二泗村的周邊環境,給周邊居民提供了休閒遛彎的地方。同時,這座規劃面積超萬畝的公園,也是北京城市副中心環城綠色休閒遊憩環中最大的公園,建成後將成為副中心核心區東南方向的生態門戶景觀;與大運河森林公園和綠心連接在一起,形成將自然引入城市的綠色楔形廊道入口。
記者了解到,張家灣公園二期也已建成,公園三期已於今年下半年進場施工。其中,二期位於通州區六環外涼水河周邊,為城市休閒公園,與張家灣體育公園、涼水河溼地公園、六環防護綠帶交叉、毗鄰。三期緊鄰張家灣鎮燒酒巷村。
和裡二泗村一樣,燒酒巷村歷史上也因漕運而興盛,以酒鋪雲集而著名。公園三期在建造過程中將結合該區域燒酒文化特色,圍繞燒酒巷村周邊的運河文化,大面積種植桃花、杏花、玉蘭、海棠等春花植物,形成有春花特色的人文森林。
值得一提的是,張家灣公園不僅要建設「人文森林」「溼地森林」,還要建設「候鳥森林」。「為了讓這裡棲息的鳥兒一年四季有食吃,園中種植了大量的食源、蜜源植物。」設計人員介紹。這些可以「吃」的植物包括山桃、紫葉李,刺槐、國槐、黑棗、酸棗、海棠、山楂、柿樹、金銀木等。
按照設計,張家灣公園將打造「二水一園五區十景」的空間結構,形成高臺遠望、叢林溼地、潞水漁村、涼水蛙聲、帆檣連水、茂林鶯歌、佑民廟會等一系列景點。
工業重鎮 謝幕 大院首建者帶頭拆除自家院
張家灣公園一期位於北京城市副中心張家灣組團的東南角,東至京塘線,西至裡二泗村、上店村,南至京哈高速,北至京塘線與上店路交叉口,一期面積4587畝。
公園在裡二泗村的東南方向,站在穿公園而過的裡二泗路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原狀保留的村莊牌樓。
「以前,穿過牌樓就是工業大院,現在一點兒也看不出來了。」站在公園入口處,裡二泗村已經卸任的老支書林來水感慨道。公園建設期間,四周一圈藍色圍擋,直到9月底即將開園時圍擋才撤去。不僅是林來水,全村村民第一次看到公園樣貌,都大吃一驚,「建得太漂亮了,真想不到。」
曾經的工業大院什麼樣?從保留下的照片能看出一二:一座座水泥牆圈起一個個佔地數十畝的院子,院子裡是雜七雜八的廠房,有製藥的,有做服裝的,有做家具的,有造門窗的,有做塗料的……
「那時候我們搞工業大院,也不講什麼產業定位,誰願意來就租給誰。」林來水說。裡二泗村工業大院的興起,也有他的一份功勞。2001年,林來水在全村率先租地建設了一座佔地40多畝的工業大院,先後招來了4家企業。因為掙到了錢,其他村民紛紛效仿。
到2017年疏解整治之前,全村由村民出資或者其他外來土地承包者出資建設的工業大院裡有300多家企業,從業人員達1.7萬人。最興盛時,企業一年上繳利稅達上億元。村集體每年收繳的土地租金等費用達到800萬元。
村民的錢袋子鼓了,但代價也顯而易見。「汙染特別嚴重,好多企業汙水排放不達標,那汙水最後都譁譁地流進了北運河。家具廠、塗料廠的味道特別大,風一刮直往村子裡飄。冬天燒煤,汙染更嚴重了,天老是烏塗塗的。」林來水說。
不僅是環保問題,工業大院還成了上百家無證照企業藏身的地方,安全無保障的「三無」產品頻頻從工業大院裡流出……
2017年,張家灣鎮啟動疏解整治促提升,裡二泗村僅用了短短4個月時間就完成了300多家企業的疏解、工業大院的拆除。「我帶頭先拆自家大院。」林來水說,這是裡二泗村第一個建起來的工業大院,現在拆除也是第一個,「說實話,心裡很不是滋味,但時代的走向在這兒,吃瓦片買賣不能長久,我們還是得向前看。」
工廠走了,公園來了。2018年10月,張家灣公園一期項目正式進場施工。
昔日張家灣:
裡二泗村的工業大院是城市發展的一段印記,如今均已拆除
今日張家灣:
設計小鎮 崛起
老舊廠房嫁接新的城市功能
今日的張家灣鎮已經逐漸褪去工業重地的色彩。鎮域東南角的裡二泗村工業大院搖身一變,成為景致優美的張家灣公園。西北部的鎮工業區,則將涅槃為設計創新高地——張家灣設計小鎮。
設計小鎮規劃面積為5.4平方公裡,啟動區規劃面積約70公頃。目前,啟動區5個重點地塊規劃已進入實施階段。利用工業時代遺留下來的老舊廠房,設計小鎮將引入新的業態,嫁接新的城市功能。未來這裡將成為與城市綠心、環球影城、張家灣古鎮等功能板塊協同共生的活力開放街區。
啟動區地塊上老廠房林立,有100多棟,涉及20多家企業,其中包括原北京銅牛廠。這裡將改造成為張家灣設計小鎮未來設計園區。北京銅牛廠的改造項目分為兩期,一期包括原成衣車間、食堂、辦公樓的改造,預計將於今年年底亮相。二期改造將於2021年啟動。
老廠房的改造「煥新」讓漸漸沉寂的工業區迸發出新的活力。聚焦創新設計和城市科技產業,目前設計小鎮已經引入高精尖企業近百家,其中包括洛可可創新設計集團、上海同濟規劃設計研究院、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等一批設計類頭部企業。
未來,張家灣設計小鎮將打造城市副中心東南部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的國際高地,建成大運河文化帶和副中心創新軸上的高精尖產業發展樣板。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