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吳麗娟 • 2013年10月31日09:31 • 新文化網
核心提示:10月29日,傳言微信收費的聲音終於有了結果,微信服務號將收取300元一次的認證費用。有關於微信收費的傳言自今年初就一直不絕於耳,工信部官員也曾表態運營商收費有合理性。令不少用戶擔憂運營商向即時通訊工具收費,是否會轉嫁給用戶?微信服務號已經收費,這是否是微信全面收費的前奏? 10月29日,傳言微信收費的聲音終於有了結果,微信服務號將收取300元一次的認證費用。
速途網副總編丁道師分析,「微信之所以敢收費,就是因為有『人』在,即使讓用戶消費,也不會影響其競爭力。更何況,僅是對企業用戶使用的微信公眾帳號收取費用,而年審費300元的費用對於企業來說不算什麼。」微信對公眾帳號收取費用醉翁之意不在酒,並不是表面的收取費用帶來的收益,而是可以淨化整個微信網絡。
微信收費不會影響競爭力
移動互聯應用協會秘書楊曉明分析,微信之所以敢收費,就是因為有足夠的人參與,有足夠的互動,「這就是一款社交類網絡工具的生命力。人才是社交工具當中的本質。用戶就是微信的資本。」楊曉明說。
DCCI研究中心院長、網際網路專家劉興亮認為,微信向公眾平臺收費是向行業表態,自身的地位已經穩固。另外,騰訊也面臨著非常大的盈利模式壓力,畢竟用戶如此之多,投入也是很大的,「微信也不想落得微博一樣的下場,有用戶沒收入。」
丁道師介紹,有數據統計,截至目前,微信已擁有6億左右的用戶群體,其中國內有4.4億,海外1億用戶。丁道師認為,微信就是因為有「人」在,即使讓用戶消費,也不會影響其競爭力。而「來往」等即時通訊工具即便靠免費來爭奪市場,勝算的機率依然不大。
「社交網絡產品本身的好與壞已經不再重要。微信如此大的用戶群,不可能因為『來往』免費提供流量而輕易放棄微信,這需要代價和成本。假如放棄微信,就意味著要將朋友圈中的親戚、朋友的關係都移至其他工具中,而其他用戶自然已經習慣了微信,這就是粘性,難以解除。」丁道師說。
丁道師表示,其實微信對公眾平臺收取費用利大於弊。「很多服務號以企業的方式存在著,但其中有不少的垃圾號充斥其中。如果收取300元的認證費用,那些渾水摸魚的服務號自然被摒棄在外。這相當於淨化了網絡。如此一來,我們今後再在微信中看見的服務號,都是付款的帳號,應該是比較靠譜的。」丁道師認為,這才是微信公眾平臺收費的目的「相對於預計騰訊2013年600億元以上的營收,微信公眾平臺收費的利潤不值一提。」
是否是全面收費的前奏?
有關於微信收費的傳言自今年初就一直不絕於耳,工信部官員也曾表態運營商收費有合理性。令不少用戶擔憂運營商向即時通訊工具收費,是否會轉嫁給用戶?微信服務號已經收費,這是否是微信全面收費的前奏?
對此,丁道師分析,微信收費有兩種可能性。微信直接直接收費,包月比如每月10元或50元,不過這種可行性極小;另外一種收費方式是與運營商聯合,推出流量套餐包,比如每月20元,操作可能性超過6成以上。預計一兩年之內,微信或將全面收費。
「其實,微信基礎服務早已收取費用,如表情,遊戲等,未來微信中遊戲、電子商務部分將是其營銷重點,也是獲取利潤的重點。」丁道師認為。劉興亮對此持反對觀點,「微信應該不會對個人用戶開收費的閘門,那樣做有些自掘墳墓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