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馬國福/文陳軍/圖
核心提示
在抗日戰爭期間,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簡稱抗大)聞名遐邇。它成立於1936年6月1日,初名「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1937年初改為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是中國共產黨培養抗日軍事、政治幹部的大學。自1939年起,根據中央要求部署,抗大總校與八路軍、新四軍共同努力,相繼在陝北、華北和華中敵後抗日根據地創辦了14所抗大分校、5所陸軍中學和一所附設中學。從延安到各抗日根據地,到處飄揚著抗大的旗幟,迴蕩著抗大的校歌。
翻開塵封的歷史,矚目林州(原林縣)這塊熱土,搜索抗大的痕跡,記者驚喜地發現,抗大一分校、六分校的教職工和學員曾經駐紮在林州,在這裡學習戰鬥。抗大一分校學員曾在林州對孫殿英部隊開展統戰工作,抗大六分校則在林州辦學數月,學員大隊直接參與了林南戰役等鬥爭,為黨的抗戰事業作出了傑出貢獻,也為林州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廣泛開展統戰工作
「1938年12月1日,黨中央、中央軍委在晉東南抗日根據地成立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第一分校,並於13日發布命令:抗大第一分校在延安宣告成立。」近日,林州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崔國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第一分校共3000餘人,1939年1月東渡黃河,行程1000餘公裡,衝破敵人的層層封鎖,到達晉東南的屯留縣故縣鎮一帶。」
1939年7月6日,日軍調集5萬多兵力對晉察冀抗日根據地進行大規模「掃蕩」。八路軍總部命令抗大第一分校轉移到太行山南部的平順、壺關、長治、陵川、林縣一帶的山嶽地帶。八路軍總指揮朱德給抗大一分校的任務,除堅持日常教學訓練外,要用更多的力量配合黃克誠司令員和太南區黨委及軍政委員會發動群眾,擴大和鞏固太南抗日根據地。「當時林州歸太南區黨委領導。」崔國紅說,「為此,一分校組成了一個名為『十八集團軍直屬第三縱隊』的精悍指揮機關,由何長工校長兼司令員,開展對附近國民黨友軍的統一戰線工作,爭取把他們聯合起來共同抗日。」
翻開《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史》,記者看到有這樣一段文字記載:「1939年9月,第一分校以文工團和戰地工作團組成工作隊,協助黃克誠任司令員的太南軍區,開展對國民黨40軍龐炳勳、新五軍孫殿英和騎兵第十四旅張佔奎等友軍將領的統戰工作。工作隊應他們的要求對其部隊進行慰問活動,演出文藝節目,還分散到基層教唱抗日歌曲,開座談會,宣傳共產黨、八路軍的抗日主張。這些工作對友軍產生了積極影響,從而形成了有利於聯合抗日的局面。不久,這些友軍部隊中一些高級將領的子女,有20多人到抗大一分校學習。」
《中共林縣黨史稿》記載,早在1938年初,孫殿英部潰退到了林縣,秋季才改編為新五軍,司令部駐在任村鎮盤陽村。其後,其指揮部在林縣境內變動,1939年底,曾駐紮在林縣合澗鎮河西村。抗大一分校的學員和文工團成員,多次深入孫殿英在林縣的駐地,開展統戰工作。1940年3月,磁武涉林戰役期間,孫殿英部隊保持了中立,為此次戰役取得勝利提供了極大保障。這與抗大一分校的同志們開展統戰工作取得的成績密不可分。
A
B
與災民同生死共患難
「抗大六分校建校分為三個階段。」崔國紅說,「第一階段是1940年11月至1942年6月,劉忠任校長,先後在河南涉縣(今屬河北),山西黎城、武鄉縣一帶辦學;第二階段為1943年1月至1944年初,為重建第六分校階段,校長為徐深吉,校址主要在涉縣、林縣等地;第三階段為1945年3月至10月,校長為李達,校址在河南涉縣莊上村。」
《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史》記載:「1943年5月,日偽軍出動了數萬人對太行山根據地進行大規模的毀滅性『掃蕩』。日偽軍從山西長治,河南林縣和河北邯鄲、武安分三路合圍駐涉縣一帶的第129師師部和第六分校駐地。各路進犯之敵以『梳篦』隊形,步步壓縮合擊。分校在敵軍合圍之前,遵照師首長的指示,採用『敵進我進』的戰術,以大隊為單位分散尋隙跳出合圍圈,及時轉移到山西省平順、壺關地區,在敵人後方開展遊擊戰。在敵偽軍進佔林縣等地後,分校奉命參加開闢豫北地區工作。
「為打擊敵偽活動,學校進到林縣境內,校機關駐姚村,第一大隊駐原康,第二大隊駐魏家河,第三大隊駐臨淇,第四大隊駐東姚。各大隊在駐地發動群眾,執行工作隊任務。這對學校是一次很好的考驗和鍛鍊,進一步充實了學習內容,鞏固了學到的知識。5月26日,第四大隊和第六軍分區地方武裝攻克安陽以西的嶺頭據點,俘偽軍200餘人,打擊了日偽軍的活動。1942年至1943年,豫北地區大旱,災情嚴重。在這種形勢下,要發動群眾,開闢新區,首先要進行救災。一方面,部隊節衣縮食,救濟災民;另一方面,與地方黨組織聯繫,向富戶借糧和從老區運谷糠賑災,並組織群眾生產自救,積極開展鞏固新區的工作。」
C
開闢林南抗日根據地
林州市委黨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員趙生吉介紹,關於六分校參與開闢林南工作,在曾任林縣縣委書記萬達的文章《林縣革命歷史的回憶》中也清楚地提及:「1943年春季,日寇又發動大規模『掃蕩』,除對林北進行『掃蕩』外,也『掃蕩』林縣南部,國民黨40軍軍長龐炳勳、新五軍軍長孫殿英,率部投降日寇。之後,日本人除留臨淇據點外,全部撤走,南部成了大片空隙地帶。中共太行區黨委、五地委決定組織大批幹部,並調抗大六分校的學員進入林南開展工作。」
據《中共安陽黨史1919-1949》記載:「為了開闢太行豫北地區為抗日根據地,4月下旬,八路軍129師、晉冀豫區黨委根據太行分局溫村會議精神,決定組織豫北工作委員會和豫北指揮部南進,開闢以林南為中心的豫北新區。豫北指揮部以太行五分區司令員皮定均為首,下轄太行五分區三十四團、五分區一團、抗大六分校一部和林北獨立營等部隊……5月2日,(豫北工委)與豫北指揮部部隊配合,組成5支武裝工作隊,深入林縣城南臨淇、合澗、東姚一帶,著力打擊出擾之敵,鎮壓漢奸、土匪,廣泛開展宣傳活動,安定社會秩序,穩定人心……林南淪陷後,日軍雖然侵佔了林縣城,但無力控制廣大農村,八路軍挺進林南,廣大貧苦農民熱烈歡迎。」
「從以上資料可以看出:在1943年4月下旬,日軍對林縣、林北縣等豫北地區進行掃蕩。」趙生吉一邊查閱資料一邊告訴記者,「雖然他們迅速佔領林縣縣城,但無力控制廣大農村,為八路軍開展農村工作提供了空間。按照太行分局開闢豫北新區指示精神,抗大六分校5月份即奉命進入了林縣,與太行五分區部隊一起,配合豫北工委組織的工作隊,一起開展了社會宣傳、爭取地方上層人士抗日、以救災為中心發動群眾、建立抗日政權等工作。開闢新區工作如火如荼,六分校學員也在工作戰鬥中得到快速成長。
D
參加林南戰鬥
1943年7月10日,日偽2萬餘人侵佔林縣縣城及周邊地區。為鞏固新開闢的地區,擴大太行抗日根據地,八路軍129師決定發起林南戰役,在林縣的抗大六分校參與了著名的林南戰役。
《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史》記載:「8月份發起林南戰役。以6個團組成西地區兵團,由第四軍分區司令員黃新友、副政治委員何柱成指揮;另以6個團及第六分校組成東地區兵團,以第七軍分區司令部(注:此處應該是第五軍分區,林南戰役後第七軍分區才成立,皮定均轉任司令員)和第六分校軍事教育科組成東地區兵團的指揮機構。由第六分校校長徐深吉和第七軍分區司令員皮定均指揮,執行此次戰役任務。校機關、直屬部隊轉移至林縣任村,第一、三、四大隊分別在原康、臨淇、東姚等地區,積極開展遊擊戰,襲擾和牽制敵人,配合主力部隊作戰。第二大隊移駐兵團部附近,作為兵團的戰役預備隊。
「林南戰役自8月18日開始,至26日勝利結束,殲滅日偽軍7000餘人,並擊落日軍飛機一架,收復了林縣以南、輝縣以北擁有40餘萬人口的廣大地區。第六分校的4個大隊,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務,經受了戰火的考驗,得到了實戰的鍛鍊。」
E
六分校的三大貢獻
林南戰役後,太行軍區將鞏固林縣以南新開闢的根據地和改造偽軍俘虜兩項任務交給了第六分校。《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史》記載:「由於學員即將畢業,校領導當即以校部教職員為主組成了『第129師補充團』,進行改造俘虜的工作。改造俘虜是一項新任務,是分校沒有遇到過的新課題。分校領導和全體人員認真學習和貫徹執行黨的俘虜政策,對俘虜進行階級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榮辱教育,在提高其政治覺悟的基礎上,開展慎重、細緻的政治審查工作。1943年冬,補充團人員經過三個月的教育整訓,除少數政治不純和思想落後者被遣送回家外,大部分自願參加八路軍。補充團圓滿地完成了改造俘虜的任務。此時,太行軍區進行整編,第六分校除留下第二大隊改編為『抗大太行大隊』外,其餘人員都分配到軍區各部隊工作,第六分校宣告結束。」
採訪中,崔國紅找出一封發黃了的書信給記者看,這是時任抗大第六分校政治部主任張力雄在1984年10月寫給林縣黨史辦的信。信中,張力雄對抗大六分校在林縣的情況作了回憶:「六分校在林縣主要做了三件事:1.分校駐林北縣姚村時就派若干武裝工作隊(組)深入林南地區活動(註:1940年,林縣分為林北縣、林縣兩部分),主要是了解敵情,開展政治攻勢等,緊接著奉命直接參加了林南戰役,同時協助地方做了大量的戰勤工作。2.從分校抽調300多名學員,組成數十個工作隊(組)分赴林縣城關、臨淇、合澗、東姚等地區,宣傳組織發動群眾,進行剿匪反霸、減租減息、生產救災、建立抗日民主政權、發展黨團組織。3.分校還抽調出200多名幹部學員,加入林縣地方幹部行列,在當時起到了骨幹作用。」
「從以上資料可以看出,抗大六分校自1943年5月份至該年底,校機關及幾個大隊就駐紮在林縣,邊學習邊戰鬥,取得了很大成績,為打擊日偽軍、開闢林南新區、保衛解放區、支持地方建設等作出了傑出貢獻。」崔國紅十分肯定地說。
抗大六分校暫停後,抗大太行大隊依然存在。1945年3月,太行軍區根據形勢需要,提議以抗大太行大隊和太行軍區參謀訓練隊為基礎,組建新的抗大分校,仍沿用抗大六分校名稱,並報請中央軍委和十八集團軍總部審批。4月4日,中央軍委批覆抗大第六分校正式成立,軍區司令員李達兼任校長。5月至8月,共組建了10個學員隊,開始正規辦學。10月份,根據形勢需要,併入晉冀魯豫軍政大學。
「此後,晉冀魯豫軍政大學和晉察冀軍區軍政幹部學校合併為華北軍區軍政大學,後與華東軍政大學一部分於1951年1月組建南京軍事學院,後於1985年12月組建為國防大學。從這個發展線條看,抗大六分校也是今天國防大學的淵源所在。」崔國紅分析說,「另據資料表明,抗大六分校同時也是今天的解放軍空軍工程大學、解放軍海軍工程大學、西北工業大學、重慶工業大學、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南京理工大學、解放軍理工大學工程兵工程學院等知名院校的前身。」
歷史的塵煙雖已散去,但在林州學習戰鬥過的抗大學員們的英勇事跡,早已彪炳史冊,光耀千秋,抗大精神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