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大分校在林州

2020-12-27 大河網

    □記者馬國福/文陳軍/圖

    核心提示

    在抗日戰爭期間,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簡稱抗大)聞名遐邇。它成立於1936年6月1日,初名「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1937年初改為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是中國共產黨培養抗日軍事、政治幹部的大學。自1939年起,根據中央要求部署,抗大總校與八路軍、新四軍共同努力,相繼在陝北、華北和華中敵後抗日根據地創辦了14所抗大分校、5所陸軍中學和一所附設中學。從延安到各抗日根據地,到處飄揚著抗大的旗幟,迴蕩著抗大的校歌。

    翻開塵封的歷史,矚目林州(原林縣)這塊熱土,搜索抗大的痕跡,記者驚喜地發現,抗大一分校、六分校的教職工和學員曾經駐紮在林州,在這裡學習戰鬥。抗大一分校學員曾在林州對孫殿英部隊開展統戰工作,抗大六分校則在林州辦學數月,學員大隊直接參與了林南戰役等鬥爭,為黨的抗戰事業作出了傑出貢獻,也為林州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廣泛開展統戰工作

    「1938年12月1日,黨中央、中央軍委在晉東南抗日根據地成立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第一分校,並於13日發布命令:抗大第一分校在延安宣告成立。」近日,林州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崔國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第一分校共3000餘人,1939年1月東渡黃河,行程1000餘公裡,衝破敵人的層層封鎖,到達晉東南的屯留縣故縣鎮一帶。」

    1939年7月6日,日軍調集5萬多兵力對晉察冀抗日根據地進行大規模「掃蕩」。八路軍總部命令抗大第一分校轉移到太行山南部的平順、壺關、長治、陵川、林縣一帶的山嶽地帶。八路軍總指揮朱德給抗大一分校的任務,除堅持日常教學訓練外,要用更多的力量配合黃克誠司令員和太南區黨委及軍政委員會發動群眾,擴大和鞏固太南抗日根據地。「當時林州歸太南區黨委領導。」崔國紅說,「為此,一分校組成了一個名為『十八集團軍直屬第三縱隊』的精悍指揮機關,由何長工校長兼司令員,開展對附近國民黨友軍的統一戰線工作,爭取把他們聯合起來共同抗日。」

    翻開《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史》,記者看到有這樣一段文字記載:「1939年9月,第一分校以文工團和戰地工作團組成工作隊,協助黃克誠任司令員的太南軍區,開展對國民黨40軍龐炳勳、新五軍孫殿英和騎兵第十四旅張佔奎等友軍將領的統戰工作。工作隊應他們的要求對其部隊進行慰問活動,演出文藝節目,還分散到基層教唱抗日歌曲,開座談會,宣傳共產黨、八路軍的抗日主張。這些工作對友軍產生了積極影響,從而形成了有利於聯合抗日的局面。不久,這些友軍部隊中一些高級將領的子女,有20多人到抗大一分校學習。」

    《中共林縣黨史稿》記載,早在1938年初,孫殿英部潰退到了林縣,秋季才改編為新五軍,司令部駐在任村鎮盤陽村。其後,其指揮部在林縣境內變動,1939年底,曾駐紮在林縣合澗鎮河西村。抗大一分校的學員和文工團成員,多次深入孫殿英在林縣的駐地,開展統戰工作。1940年3月,磁武涉林戰役期間,孫殿英部隊保持了中立,為此次戰役取得勝利提供了極大保障。這與抗大一分校的同志們開展統戰工作取得的成績密不可分。

    A

    B

    與災民同生死共患難

    「抗大六分校建校分為三個階段。」崔國紅說,「第一階段是1940年11月至1942年6月,劉忠任校長,先後在河南涉縣(今屬河北),山西黎城、武鄉縣一帶辦學;第二階段為1943年1月至1944年初,為重建第六分校階段,校長為徐深吉,校址主要在涉縣、林縣等地;第三階段為1945年3月至10月,校長為李達,校址在河南涉縣莊上村。」

    《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史》記載:「1943年5月,日偽軍出動了數萬人對太行山根據地進行大規模的毀滅性『掃蕩』。日偽軍從山西長治,河南林縣和河北邯鄲、武安分三路合圍駐涉縣一帶的第129師師部和第六分校駐地。各路進犯之敵以『梳篦』隊形,步步壓縮合擊。分校在敵軍合圍之前,遵照師首長的指示,採用『敵進我進』的戰術,以大隊為單位分散尋隙跳出合圍圈,及時轉移到山西省平順、壺關地區,在敵人後方開展遊擊戰。在敵偽軍進佔林縣等地後,分校奉命參加開闢豫北地區工作。

    「為打擊敵偽活動,學校進到林縣境內,校機關駐姚村,第一大隊駐原康,第二大隊駐魏家河,第三大隊駐臨淇,第四大隊駐東姚。各大隊在駐地發動群眾,執行工作隊任務。這對學校是一次很好的考驗和鍛鍊,進一步充實了學習內容,鞏固了學到的知識。5月26日,第四大隊和第六軍分區地方武裝攻克安陽以西的嶺頭據點,俘偽軍200餘人,打擊了日偽軍的活動。1942年至1943年,豫北地區大旱,災情嚴重。在這種形勢下,要發動群眾,開闢新區,首先要進行救災。一方面,部隊節衣縮食,救濟災民;另一方面,與地方黨組織聯繫,向富戶借糧和從老區運谷糠賑災,並組織群眾生產自救,積極開展鞏固新區的工作。」

    C

    開闢林南抗日根據地

    林州市委黨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員趙生吉介紹,關於六分校參與開闢林南工作,在曾任林縣縣委書記萬達的文章《林縣革命歷史的回憶》中也清楚地提及:「1943年春季,日寇又發動大規模『掃蕩』,除對林北進行『掃蕩』外,也『掃蕩』林縣南部,國民黨40軍軍長龐炳勳、新五軍軍長孫殿英,率部投降日寇。之後,日本人除留臨淇據點外,全部撤走,南部成了大片空隙地帶。中共太行區黨委、五地委決定組織大批幹部,並調抗大六分校的學員進入林南開展工作。」

    據《中共安陽黨史1919-1949》記載:「為了開闢太行豫北地區為抗日根據地,4月下旬,八路軍129師、晉冀豫區黨委根據太行分局溫村會議精神,決定組織豫北工作委員會和豫北指揮部南進,開闢以林南為中心的豫北新區。豫北指揮部以太行五分區司令員皮定均為首,下轄太行五分區三十四團、五分區一團、抗大六分校一部和林北獨立營等部隊……5月2日,(豫北工委)與豫北指揮部部隊配合,組成5支武裝工作隊,深入林縣城南臨淇、合澗、東姚一帶,著力打擊出擾之敵,鎮壓漢奸、土匪,廣泛開展宣傳活動,安定社會秩序,穩定人心……林南淪陷後,日軍雖然侵佔了林縣城,但無力控制廣大農村,八路軍挺進林南,廣大貧苦農民熱烈歡迎。」

    「從以上資料可以看出:在1943年4月下旬,日軍對林縣、林北縣等豫北地區進行掃蕩。」趙生吉一邊查閱資料一邊告訴記者,「雖然他們迅速佔領林縣縣城,但無力控制廣大農村,為八路軍開展農村工作提供了空間。按照太行分局開闢豫北新區指示精神,抗大六分校5月份即奉命進入了林縣,與太行五分區部隊一起,配合豫北工委組織的工作隊,一起開展了社會宣傳、爭取地方上層人士抗日、以救災為中心發動群眾、建立抗日政權等工作。開闢新區工作如火如荼,六分校學員也在工作戰鬥中得到快速成長。

    D

    參加林南戰鬥

    1943年7月10日,日偽2萬餘人侵佔林縣縣城及周邊地區。為鞏固新開闢的地區,擴大太行抗日根據地,八路軍129師決定發起林南戰役,在林縣的抗大六分校參與了著名的林南戰役。

    《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史》記載:「8月份發起林南戰役。以6個團組成西地區兵團,由第四軍分區司令員黃新友、副政治委員何柱成指揮;另以6個團及第六分校組成東地區兵團,以第七軍分區司令部(注:此處應該是第五軍分區,林南戰役後第七軍分區才成立,皮定均轉任司令員)和第六分校軍事教育科組成東地區兵團的指揮機構。由第六分校校長徐深吉和第七軍分區司令員皮定均指揮,執行此次戰役任務。校機關、直屬部隊轉移至林縣任村,第一、三、四大隊分別在原康、臨淇、東姚等地區,積極開展遊擊戰,襲擾和牽制敵人,配合主力部隊作戰。第二大隊移駐兵團部附近,作為兵團的戰役預備隊。

    「林南戰役自8月18日開始,至26日勝利結束,殲滅日偽軍7000餘人,並擊落日軍飛機一架,收復了林縣以南、輝縣以北擁有40餘萬人口的廣大地區。第六分校的4個大隊,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務,經受了戰火的考驗,得到了實戰的鍛鍊。」

    E

    六分校的三大貢獻

    林南戰役後,太行軍區將鞏固林縣以南新開闢的根據地和改造偽軍俘虜兩項任務交給了第六分校。《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史》記載:「由於學員即將畢業,校領導當即以校部教職員為主組成了『第129師補充團』,進行改造俘虜的工作。改造俘虜是一項新任務,是分校沒有遇到過的新課題。分校領導和全體人員認真學習和貫徹執行黨的俘虜政策,對俘虜進行階級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榮辱教育,在提高其政治覺悟的基礎上,開展慎重、細緻的政治審查工作。1943年冬,補充團人員經過三個月的教育整訓,除少數政治不純和思想落後者被遣送回家外,大部分自願參加八路軍。補充團圓滿地完成了改造俘虜的任務。此時,太行軍區進行整編,第六分校除留下第二大隊改編為『抗大太行大隊』外,其餘人員都分配到軍區各部隊工作,第六分校宣告結束。」

    採訪中,崔國紅找出一封發黃了的書信給記者看,這是時任抗大第六分校政治部主任張力雄在1984年10月寫給林縣黨史辦的信。信中,張力雄對抗大六分校在林縣的情況作了回憶:「六分校在林縣主要做了三件事:1.分校駐林北縣姚村時就派若干武裝工作隊(組)深入林南地區活動(註:1940年,林縣分為林北縣、林縣兩部分),主要是了解敵情,開展政治攻勢等,緊接著奉命直接參加了林南戰役,同時協助地方做了大量的戰勤工作。2.從分校抽調300多名學員,組成數十個工作隊(組)分赴林縣城關、臨淇、合澗、東姚等地區,宣傳組織發動群眾,進行剿匪反霸、減租減息、生產救災、建立抗日民主政權、發展黨團組織。3.分校還抽調出200多名幹部學員,加入林縣地方幹部行列,在當時起到了骨幹作用。」

    「從以上資料可以看出,抗大六分校自1943年5月份至該年底,校機關及幾個大隊就駐紮在林縣,邊學習邊戰鬥,取得了很大成績,為打擊日偽軍、開闢林南新區、保衛解放區、支持地方建設等作出了傑出貢獻。」崔國紅十分肯定地說。

    抗大六分校暫停後,抗大太行大隊依然存在。1945年3月,太行軍區根據形勢需要,提議以抗大太行大隊和太行軍區參謀訓練隊為基礎,組建新的抗大分校,仍沿用抗大六分校名稱,並報請中央軍委和十八集團軍總部審批。4月4日,中央軍委批覆抗大第六分校正式成立,軍區司令員李達兼任校長。5月至8月,共組建了10個學員隊,開始正規辦學。10月份,根據形勢需要,併入晉冀魯豫軍政大學。

    「此後,晉冀魯豫軍政大學和晉察冀軍區軍政幹部學校合併為華北軍區軍政大學,後與華東軍政大學一部分於1951年1月組建南京軍事學院,後於1985年12月組建為國防大學。從這個發展線條看,抗大六分校也是今天國防大學的淵源所在。」崔國紅分析說,「另據資料表明,抗大六分校同時也是今天的解放軍空軍工程大學、解放軍海軍工程大學、西北工業大學、重慶工業大學、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南京理工大學、解放軍理工大學工程兵工程學院等知名院校的前身。」

    歷史的塵煙雖已散去,但在林州學習戰鬥過的抗大學員們的英勇事跡,早已彪炳史冊,光耀千秋,抗大精神永放光芒。

相關焦點

  • 東華池塔下的抗大七分校
    在晉西北,一座特殊學校悄然成立,這就是抗大七分校。8月18日,「講述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網絡媒體行」活動走進慶陽市華池縣抗大七分校舊址。抗大七分校院內石窯洞外景。抗大七分校院內石窯洞外景。抗大七分校舊址紀念館位於華池縣林鎮鄉東華池村,也是華池最早的古縣址所在地,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了。抗大七分校是1941年7月26日成立的,起初校址設在黃河東岸的山西省興縣李家灣。
  • 抗大七分校的隴東歲月
    在這種形勢下,黨中央研究決定:一方面從前方抽調部分有戰鬥經驗的部隊,保衛邊區;另一方面,為保存革命力量,電令將戰鬥在敵人後方的抗大附設中學和陸軍中學調回隴東,重新組建抗大第七分校,邊生產勞動,邊進行訓練,為人民事業儲備幹部,以便將來奔赴前方建功立業。
  • 記蘇北抗大九分校:悠悠墾牧搖籃情
    東南中學四合院——記蘇北抗大九分校東南中學四合院是蘇北抗大九分校舊址。也就是在這個四合院裡,誕生了著名的蘇北抗大九分校。1942年5月,新四軍一師根據華中局的決定,將抗大蘇中大隊正式改為抗大九分校,粟裕師長親自擔任校長,劉季平擔任副校長,張日清擔任教育長,謝雲暉擔任政治部主任。學校設軍事隊、政治隊、參謀訓練隊、青年學生隊、地方武裝隊、電臺訓練隊、會計培訓隊等7個隊,另附設一個醫務幹部訓練隊,全校教職員共600餘人。
  • 愛國教育基地——蘇北抗大九分校修繕竣工
    蘇北抗大九分校蘇北抗大九分校舊址,位於啟東市海復鎮東南中學內。該校前身為清末狀元張謇於1920年所建的墾牧高等小學。蘇北抗大九分校在2002年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該校佔地面積4490.64平方米。坐北朝南,三進兩院,東西兩側有廂房,房屋共80間。部分房屋年久失修,嚴重腐蝕,2002年被鑑定為D級危房。
  • 【講述紅色故事 傳承紅色基因】東華池塔下的抗大七分校
    在晉西北,一座特殊學校悄然成立,這就是抗大七分校。 8月18日,「講述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網絡媒體行」活動走進慶陽市華池縣抗大七分校舊址。 抗大七分校院內石窯洞外景。 抗大七分校,全稱是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簡稱抗大七分校),它的前身是「中國抗日紅軍大學」。
  • 國慶小長假 紅色旅遊龍崗抗大八分校舊址受熱捧
    國慶長假期間,在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龍崗抗大八分校舊址,不少外地遊客和當地市民慕名來到這裡回顧歷史、了解文化、感受變化,共慶新中國69周年華誕。請10月2號,伴隨著清涼舒適的天氣,在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龍崗抗大八分校舊址,這裡人潮湧動,迎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大家踏著革命前輩的足跡,去感受那段崢嶸歲月,追尋今天幸福生活的源頭
  • 軍中老照片:1939年抗大二分校運動會,學員們士氣飽滿,鬥志高昂
    1939年7月2日,抗大二分校運動會入場式文章摘自老照片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從1937年創辦到1945年結束,在長達1938年冬,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和總政治部主任王稼祥聯名向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副司令彭德懷,晉察冀軍區、一二〇師、一一五師發出電報:「為準備對付敵人之進攻西北,為減少財政糧食之困難,為擴大抗大學員數目,為更加聯繫理論與實際,決定在晉東南、晉察冀建立兩個抗大分校。」電報中還通告了各分校的組成、人數以及正副校長的任命等。
  • 「四史」記憶丨為什麼「抗大」能夠愈抗愈大?
    為適應抗日根據地發展,使抗大教育能更能適應抗戰需要,1939年7月中共中央決定,抗大總校分出兩個分校,分批從延安挺進敵後。抗大總校仍留在延安,按既定教育方針和校訓,一如既往開展各項工作。特別是,還開展了大生產運動,建立了抗大農莊,開荒二萬畝,幫助部隊解決穿衣吃飯的問題。
  • 林州:大美山城亮太行
    林州城鄉處處呈現出宜人的風景、醉人的風情,源於全域旅遊理念鴻篇巨製式的實踐。旅遊做強 百業興旺「林州不僅是一幅天開圖畫,更是一幅精妙絕倫的人工圖畫,這樣的圖畫讓林州旅遊業始終展現著勃勃生機。」這是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李海濤2020年8月初在林州採風時寫下的感受。
  • 文物|抗大畢業證章
    尺寸:第一至五期、第八期:直徑3.6釐米、厚0.1釐米 第六期:長4釐米、寬3釐米、厚0.1釐米 第七期:長3.5釐米、寬2.5釐米、厚0.1釐米 質地:銅這是抗大總校第一期至第八期畢業證章,證章正面有抗大校訓「團結、緊張
  • 【誠摯邀請】2019,歡迎您到林州來!
    5月25日—27日,林州市迎來了第二屆中國研學旅行大會暨紅旗渠研學旅行論壇系列活動,500多名專家學者和旅行商代表共議紅旗渠研學旅行,林州與中國研學旅行聯盟城市攜手共進,與各大院校深入對接,與旅遊企業互利共贏,讓「人工天河」紅旗渠再創研學旅行新奇蹟。2、林州是旅遊度假勝地世界奇蹟人工天河紅旗渠青山蕩波,綠水含笑;百裡畫廊天下太行大峽谷群峰如黛,喜迎賓客。
  • 林州兩大文旅項目籤約,打造太行水鎮和高端民宿村
    林州市委書記王寶玉主持籤約儀式時介紹:「當前正值疫情防控關鍵時期,兩個招商引資項目——太行水鎮、擔子坡民宿將在林州市籤約落地。這是我們貫徹落實中央、省、安陽市決策部署,兩手抓、兩不誤、雙勝利的重要成果,也為林州2020年發展帶來濃濃春意。」
  • 【林州歷史文化2017一期】牛揆丨新發現元好問寫的詠林州詩 《寶巖紀行》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林州歷史文化」,「關注」後再點擊
  • 林州旅遊首選這六個地方,景色一個美過一個,全去過就是林州通了
    林州是一個旅遊資源非常豐富的地方,這裡不僅有著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紅旗渠精神文化,還有著南太行最美麗的自然風光。以前的林州還叫林縣,那個時候林州極其缺水道路也不夠發達,去哪兒都不方便,旅遊資源雖然非常不錯,但是都沒有被好好地開發,外面的人都不太知道南太行的林州有這麼美的地方。
  • 林州有車一族注意:林州將啟用一批新的電子警察和卡口
    ★新朋友點擊上方 林州生活網訂閱本刊
  • 快看|證監會決定對林州重機立案調查
    資料顯示,林州重機現有主營業務涵蓋煤礦機械及綜合服務業務、鑄造生鐵兩大業務板塊,其中,煤礦機械及綜合服務業務為公司核心業務板塊。財報顯示,2014年至2018年,林州重機實現營收分別為18.74億元、12.33億元、14.51億元、16.52億元、20.63億元;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分別為5093.52萬元、-2.97億元、-396.01萬元、3506.81萬元、-1.46億元。
  • 林州建築職業技術學院首年招生800人 5大特色專業育全方位人才
    河南華信陽光教育科技集團副總經理、林州建築職業技術學院理事長谷建光做客《鳳凰網河南會客廳》,為廣大考生分析國內職業教育前景。河南華信陽光教育科技集團副總經理、林州建築職業技術學院理事長谷建光(左)做客《鳳凰網河南會客廳》立足「中國建築之鄉」 林州建築職業技術學院5大特色專業培養優質人才
  • 林州一「淡定老賴」拖欠30多萬元不還 被林州法院強制拘留
    成功將李海某拘傳至法院 申請執行人楊某與李海某民間借貸糾紛一案,經林州法院審理後判決被執行人李海某於本判決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內償還楊某借款本金31.6933萬元及利息,但李海某未按期履行義務,楊某於2020年4月20日向林州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 [公告]林州重機:獨立董事述職報告(李相啟)
    (二)股東大會 2010年度,公司共召開二次股東大會,分別是2009年度股東大會和2010年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本人均親自出席了會議。2010年度,公司董事會、股東大會的召集、召開符合法定程序,重大經營決策和其他重大事項均履行了相關程序,合法有效。本人未對公司任何事項提出異議。
  • 「抗大」人物之劉鼎
    1940年11月4日,抗大總校奉命移駐邢西縣(今邢臺縣)漿水一帶辦學,在此進行敵後正規化辦學兩年零三個月,在各抗日根據地創辦了9所分校,培養了二十餘萬名優秀的軍政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