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獻壽,平山縣邾坊村人,是八路軍120師359旅718團——「平山團」文化連指導員,南下遠徵期間,調任支隊政治處組織幹事。從12歲挨村動員鄉親參軍,到轉動紡車在南泥灣搞生產,再到轉戰途中浴血奮戰,盧獻壽在平山團的日子,成為他一生最懷念的經歷。筆者採訪了盧獻壽的大女兒盧雲霄女士等人,把他在平山團的記憶重拾,從幾段極為寶貴的回憶中,體會當年一名平山團戰士的熱血時光。
平山團戰士——盧獻壽
1937年,日寇的鐵騎踐踏著平山大地。盧獻壽看到日本鬼子進村掃蕩,自家的房子也被一把火燒光,激憤的抗日決心在他心中更加強烈。盧獻壽是家裡的老四,上面有三個哥哥,三哥盧介壽與平山縣黨組織創建者於光漢是十分要好的朋友。受盧介壽、李懷珠(於光漢)、解進波參加革命工作的思想薰陶,1937年盧獻壽在洪子店第二高小讀書畢業後,八路軍359旅一來平山擴軍,年僅12周歲的他就積極報名參軍,後被編入359旅718團。這支全部由平山子弟組成的獨立團,就是日後赫赫有名的「平山團」。
盧獻壽入伍後,主動分擔動員鄉親參軍的工作。他經常頭裹白頭巾,背著糞簍子,掩護成拾糞的樣子,走進十裡八村,給鄉親們講參加八路軍的道理。盧獻壽首先動員好朋友俠靜波、田興村張同合和石風祥等人參加革命隊伍。因他工作積極,很快成為骨幹。在平山團戰士張童河的回憶錄《我在「平山團」的經歷》中有段話寫道:這年10月份,村裡來了八路軍先遣隊,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同時設立了招兵站,動員青壯年報名參軍。記得招兵站有俠靜波(霍賓臺人,學生),盧獻壽(邾坊村人,學生)......報名後不久,我們這些新兵被帶往洪子店整編,經體檢和談話,說我的年齡太小,個字矮,步槍都拿不動,怎麼能跑路打仗,便交給我一塊銀元和一包鹹鹽(當時農村缺鹽吃),讓我回家......後來我找到在招兵站見過面的俠靜波和盧獻壽,邊哭邊表示,一定要參軍,絕不回家,且把銀元和鹹鹽退了回去。
當時在平山,百姓參軍熱情高漲。僅用了一個月零三天的時間,就有1700多名平山子弟參軍入伍。這支隊伍在日後的過程裡,創造了無數個傳奇!聶榮臻司令員稱讚平山團:「你們是平山的子弟,邊區的子弟,生長在太行山脈上,你們執行了捍衛家鄉、捍衛邊區的神聖任務。這特別證明了你們是平山子弟的優秀武裝,邊區子弟的優秀武裝,你們是太行山上鐵的子弟兵!」
盧獻壽有文化,聽從指揮,作戰勇敢,參軍不久通過連長和指導員的介紹光榮入黨。1941年,英勇的平山團與日軍進行一系列激烈戰鬥後,響應黨中央和毛主席的號召進駐南泥灣,開始大生產運動。南泥灣的日子雖然艱苦,但更加鍛鍊了盧獻壽。至今,盧獻壽的兒女們還能回想起父親常唱的一句歌:抓革命那呼兒嘿~促生產那呼兒嘿~盧雲霄說:爹會打毛衣、紡繩、紡棉花、勾鞋,手很巧。尤其是紡棉花,是他的強項。這些都是在南泥灣開荒的時候學的。
盧獻壽是平山團文化連的指導員,很多節目由他編排。南泥灣荒蕪之地,荊棘遍野,蒿草叢生。空閒的時候,平山子弟也會想念家鄉的滹沱河。這個時候,盧獻壽和文化連的戰友們就把一首首動人的歌曲,一場場精彩的節目奉獻給人民子弟兵,讓他們更加堅定信念,為保護和家鄉父老一樣苦難的人民而戰鬥!
1944年11月1日,南下第1支隊在延安機場誓師出徵,接受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領導的檢閱,毛澤東在會上作重要講話。當時每個團派代表上臺演講,盧獻壽作為團裡的代表,也上臺進行演講。每每想起父親給她講當時的情景,盧雲霄激動萬分:能當著毛主席和平山子弟進行演講,那是多麼光榮啊!之後,平山團作為第2大隊隨359旅主力向南挺進,只是沒想到,這次南徵讓年輕的盧獻壽更加體會戰爭的殘酷。
電影《南徵北戰》劇照
上海電影製片廠曾拍過一部電影叫《南徵北戰》,盧雲霄告訴筆者,電影上映後父親也去看了,可看到半道就開始啼哭得厲害,一邊哭一邊說:這和我們當時一樣,就是這樣的。已記不清是哪場戰鬥,敵人火力很猛,盧獻壽和戰友們拼命往前衝,忽然一梭子冰冷的子彈飛來,盧獻壽拽著旁邊的戰友想把他拉開,結果戰友還是倒下去了,子彈打中了他的腦袋。看著死去的戰友,盧獻壽也倒了下來,仰天喊著:完了,完了......
盧獻壽的左肩已中彈,開始泊泊流血,硝煙瀰漫中,天空一片灰暗。後來盧雲霄才知道,當時在南徵戰場上,我們的裝備不如敵人先進,父親和他的戰友們都是從死人堆上面往前衝,心裡只有一個目標:就算是死了也要往前衝。殺紅眼的時候,根本就不知道怕是什麼。每次打完仗,清點完人數,一群剩下的人圍抱在一起,一邊哭一邊喊:喃們還活著,喃們還活著......
在盧雲霄的記憶中,爹的身上有很多傷,左肩有子彈傷,右後背上有一條長長的刀傷。爹的腿很不好,是大冬天過河被冰冷的水給凍的。1946年,盧獻壽因傷病被部隊批准回家休養。因擔任過部隊文化連指導員,再加上有文化,在之後的生活中,盧獻壽先後任會口村小學教員,平山縣文化館館長,平山縣京劇團團長,南關中學(今平山中學)教導主任等職。在平山中學校史館裡,牆上掛著盧獻壽的照片,他是最初創建學校的7位教師之一。盧雲霄說,她外出工作時,曾遇到幾位父親的學生,提起父親,都十分懷念。
河北平山中學校史館內盧獻壽照片
1956年,盧獻壽在國家水電部土壤調查總隊工作,任總隊長黨組書記,常住石家莊。在經濟困難時期,他曾帶隊去北大荒。困難時期很快過去,又調回土壤調查總隊恢復正常工作。據盧獻壽的侄兒盧永堂根據其父盧介壽回憶整理:不知為何盧獻壽突然提出要求要退職回家,沒聽盧二光等家人勸阻,經領導批准後領了退職費,就回到平山縣老家邾坊村,從此過上了苦日子。當時的退職費被親戚借去何時還了帳否,人們都不知道。只知道後來這一家人的日子很困難。
1947年,因「家庭成分問題」,盧獻壽被下放回家,原因是盧家是「富農」。在那個年代,這個問題能直接影響家裡人的生活和前途。因為這個,全家人飽受歧視和迫害。最困難的時候,家人經常餓肚子。有一年,到了交黨費的時間,家裡窮得一點錢都沒有了,盧獻壽向侄子盧永廷借了1塊錢交黨費,這是他第5次借錢交黨費。盧雲霄說:「即便這樣,父親從不參加什麼派別,他只信黨,從未動搖。」
1991年盧獻壽因病逝世,終年69歲。抗日戰爭中,盧獻壽四次立功,八次受獎。在他去世後,家人把他身前的軍服、勳章整理好,伴他一起長眠地下。兒女們一致認為,這就是父親的東西,應該由他帶走。在女兒盧雲霄心裡,父親是很好的人,敢做敢當。能參加「平山團」,是他這輩子最值得驕傲和回憶的事。每到父親節,盧雲霄總把一首《父親》打開聽著,淚流滿面.....
感謝:盧永霄、盧永堂、盧永良 、盧永合、盧永軍、盧永興、盧永林、盧永廷、盧賽為本文提供採訪支持。
作者:愛平山網山川
參考資料:《鐵血丹心王者之師——平山團組建八十周年記》、《可愛的平山》、《滴水映光——平山新聞故事》、《中國老齡事業的開創者——於光漢》、《田興村抗日鬥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