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平山團》作者程雪莉:做一個忠實的歷史記錄者

2020-12-23 河北新聞網

《尋找平山團》作者程雪莉在第六屆徐遲報告文學獎頒獎典禮上領獎。

記者肖煜

「她用5年時光,從紅色西柏坡出發,輾轉兩萬裡,尋找那個承載國家和民族驕傲的團體。她在浩瀚的抗戰史冊中一頁頁細細查找,擷取可歌可泣的片段。她上百次地跟隨著抗戰老兵哽咽的講述而淚流滿面。而後,用不倦的筆,以55萬字的長篇,記錄和禮讚一個個非凡而普通的人民子弟兵。她用真情和真誠,挖掘了崇高、悲壯、英雄、慷慨的偉大民族精神內涵。」近日,河北省青年作家程雪莉創作的長篇報告文學《尋找平山團》獲得第六屆徐遲報告文學獎。

記者面前的程雪莉清秀溫婉,她滿懷深情地講述了《尋找平山團》的創作緣起,以及在追尋英雄足跡中無數的震驚和感動。

「前些年,我完成了歷史文化散文集《故國中山》後,曾認真思考了河北中西部的古中山國地域的文化精神特質。自古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我試圖給悲歌慷慨找個代言人。一個名字跳躍在我的眼前——平山團。」程雪莉說,抗日戰爭年代平山團戰功卓著,聲名赫赫,曾被聶榮臻司令員嘉獎為「太行山上鐵的子弟兵」。

尋訪和寫作《尋找平山團》的5年間,程雪莉從南到北尋找一切線索,足跡遍及平山縣村村落落,以及華北、西北、華南等地,並遠赴日本,走訪平山團老戰士及其親屬和烈士後代160多人,收穫了大量鮮為人知的歷史真相。「每到一個地方,每採訪一名老戰士,我的心靈都會受到一次震撼和洗禮。《尋找平山團》改變了我的人生觀、文化觀。」程雪莉說,從前她對抗戰和中國人民子弟兵的認識比較膚淺和模糊,過去覺得打洋鬼子就是振臂一呼、衝鋒向前那麼簡單,隨著老戰士的講述,她觸摸到了歷史的溫度,抗日戰爭不再是一個抽象的印記,她對文化、歷史、民族、國家的概念有了更加深刻與全面的認知。

程雪莉在第六屆徐遲報告文學獎頒獎典禮上發表獲獎感言。

因為閱讀了太多悲壯的故事,聽了太多老戰士們悲壯的講述,復原那些殘酷的戰爭場景,加之頸椎病的折磨,創作上的糾結,程雪莉一度非常痛苦。「我也許創作不出金聲玉振、流傳百代的作品,但我就是不想放棄。斯諾在《西行漫記》的序言中曾說,他的書從最實際意義上來講,是毛澤東以及諸多的紅色戰士們所創造,所寫下的,他們的那種不可徵服的精神、力量、熱情,不是一個作家所能創造出來的。歷史創造了豐富而燦爛的精華,作家只是一種記錄和解釋。我就想做一個忠實的歷史記錄者。」程雪莉語氣堅定地說。

作家出版社總編輯張陵認為,《尋找平山團》不僅是對歷史的緬懷和對英雄的讚美,更有鮮明的現實針對性和警示作用。雖然是寫歷史,但著眼點在當下。「在我們今天的現實生活中,那些革命先烈和英雄,正在淡出我們的生活。許多人現在推崇的是資本英雄和時尚英雄,這是非常偏頗的。民族的意識形態和核心價值,容易在這種淡出和遺忘中消解、坍塌。一個不崇敬英雄,沒有思想精神標杆的民族,也是失去核心價值的民族,是沒有競爭力、沒有前途的民族。我們重新找回英雄,就是找回我們的意志與魂魄、信心與價值,也是找回民族的精神與前途。《尋找平山團》就是想揭示這個最基本的道理。」

程雪莉深情地說:「遺忘就是甘冒再遭屠殺的危險。如果我們淡忘了日本侵華戰爭的那些殘酷屠殺、瘋狂侵略,又如何能要求日本反省反思。作為本土養育的作家,應當擔負起應有的文化責任,今後我將循著先烈的足跡,傳承紅色基因,繼續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創作出更多反映時代精神的報告文學作品。」

相關焦點

  • 弘揚抗戰精神 程雪莉力作《尋找平山團》出版首發
    長城網 孫賓偉 攝  長城網8月26日訊(記者 孫賓偉)8月26日上午,青年作家程雪莉創作的長篇紀實文學《尋找平山團》一書首發式在中國國際展覽中心舉行。該書是為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由中國作家出版社、花山文藝出版社重點推出的一部抗戰題材力作。作者以飽滿的熱情、細膩的筆觸追蹤記述了平山團這一英雄群體的偉大抗戰歷程。中國作協黨組書記錢小芊出席首發式。
  • 【傳承紅色基因】平山團與「子弟兵」的由來
    平山縣還有一個值得驕傲、值得載入史冊的團體,這就是平山團。河北女作家程雪莉用5年時間,從紅色西柏坡出發,輾轉2萬裡,尋找那個承載國家和民族驕傲的團體——平山團,而後用真誠的情感、真實的筆觸,以55萬字的長篇報告文學《尋找平山團》,記錄和禮讚了平山團一個個非凡而普通的人民子弟兵,挖掘了平山團可歌可泣、英勇悲壯的往事。
  • 人物:平山團戰士——盧獻壽
    在平山團戰士張童河的回憶錄《我在「平山團」的經歷》中有段話寫道:這年10月份,村裡來了八路軍先遣隊,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同時設立了招兵站,動員青壯年報名參軍。僅用了一個月零三天的時間,就有1700多名平山子弟參軍入伍。這支隊伍在日後的過程裡,創造了無數個傳奇!聶榮臻司令員稱讚平山團:「你們是平山的子弟,邊區的子弟,生長在太行山脈上,你們執行了捍衛家鄉、捍衛邊區的神聖任務。這特別證明了你們是平山子弟的優秀武裝,邊區子弟的優秀武裝,你們是太行山上鐵的子弟兵!」
  • 決勝2020——程雪莉‖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樹石村裡情依依》
    代表作有《尋找平山團》《故國中山》《夢想家園》《立雪散文》等,曾三次獲河北省「五個一工程獎」、第十二屆河北省文藝振興獎、第四屆全國冰心散文獎、第六屆徐遲報告文學獎等,2018年榮獲河北省第三屆「十佳青年作家」稱號。
  • 宣傳民警楊烈:疫情防線上的忠實記錄者
    「累了,一個聲音就會在耳邊迴響『你是警察,身邊的戰友還在戰鬥,你有什麼理由後退』……」談到自己的戰疫歷程,順慶公安分局政治處宣傳科副科長楊烈眼中,除了從容,還寫滿了篤定。聞令而動  奔赴「戰場」「全體民警回崗待命!」大年三十,楊烈接到單位緊急通知。「收到!」
  • 小小年鑑記錄者採風活動在滬啟動 上海通志館接受捐贈
    這些感人而珍貴的歷史記憶,除凝固在古蹟舊址外,都被記錄在上海地方志書中,載錄於百科全書式的《上海年鑑》裡。小小年鑑記錄者採風活動旨在充分利用好地方志系統的平臺優勢與資源優勢,立足自身親歷親見與親聞,「講活紅色故事,用活紅色資源」,更好地把青少年的培養戰略融入到身邊的「四史教育」之中。活動邀請100位青少年參加,涵蓋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階段的在校學生。
  • 人物|葉文銳:我只是一個觀察者和記錄者
    在交流中,對於自己拍攝的這一段記錄短片,阿葉認為「一個城市的特殊時期需要有人為它做一段有意義的記錄,不被後世所忘「。「我本身就是一個很有記錄習慣的人」從大年初三開始,阿葉便開始記錄廣州在疫情下的空城狀態。
  • 特寫 | 為「記錄者」做的記錄
    他們是現場的記錄者,有時也是活動的參與者。他們用鏡頭、文字、創意、責任向大家傳遞了校慶的信息,記錄了校慶中的一個個精彩瞬間。「沒有困難的工作,只有勇敢的海鷗!」這是最近海鷗們調侃最多的一句話。海鷗是學生也是記者,既是上經貿大歷史的見證者、參與者,更是上經貿大歷史的創造者與傳承者。」龍怡霖參與了校史館開館專題採訪後,感慨頗深。喜迎六十華誕,今年學校對校史館進行了全面改造升級。10月11日下午,作為校慶系列活動之一,校史館開館儀式暨校史、口述史發布會在校史館舉行。
  • 忠實記錄課程的瞬間丨如何用一個「布娃娃」開啟冬日學習之旅
    記錄者:趙樂山媽媽 #製作娃娃的材料抖森想要一個「汽車娃娃」,小時候的衣服都派上了用場。穿針引線,姥姥說起小時候幫太太姥姥穿針線的記憶,如今姥姥也需要幫忙了。對於不善手工的媽媽爸爸來說,姥姥的加入如有神助。抖抖會幫忙修改設計圖,填充棉花。因為酷愛汽車,所以所有的汽車玩具都是買來的,自己做的還是頭一個。買的好還是做的好?
  • 林振壽:福州古厝的忠實記錄者
    從黑白底片到彩色照片,再到數碼照片,他用鏡頭記錄著福州古厝的保護、開發和利用,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歷史影像資料。2008年,林振壽光榮退休,退休後的林振壽有時間就拿起相機,目前,他已自費拍攝283組比較完整的福州古厝組照。  今年,為給福州美術館籌辦的新展提供照片,從3月份到6月份,他跋山涉水,早出晚歸,在福州各區縣駕車奔波近2萬公裡,再次把鏡頭對準福州的古建築。
  • 中國公益記錄者在線傳統文化記錄者一行開展傳統文化遊學活動
    中國公益記錄者在線河北訊(記錄者:張立國)2020年1月8日到13日。中國公益記錄者在線傳統文化記錄者孟令娜和小記者吳卓潤以及陳彥妮,馬蘊韜,鄭佳琳,梁恩澤,孟鼎寒等一行以記錄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把握正確方向,弘揚民族精神為己任,走進四川成都杜甫草堂、三星堆遺址、武侯祠等地進行一系列的傳統文化遊學活動。據了解,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區青華路37號,是中國唐代大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
  • 《時間的記錄者鐘錶》金錢豹子-協助拍攝
    時間的記錄者鐘錶【第1幅圖】此作品由包頭攝影愛好者殳先生在著名的廊坊地區拍攝時間的記錄者鐘錶【第2幅圖】此作品由秦皇島攝影愛好者那先生在著名的南京地區拍攝時間的記錄者鐘錶【第3幅圖】此作品由南寧攝影愛好者談先生在著名的紹興地區拍攝
  • 羊城晚報第二十五屆手抄報創作大賽啟動:「2020 我是記錄者」!
    同時,活動現場公布了今年大賽的主題——「2020我是記錄者」,並邀請特別記錄者作客分享,及組織觀禮學生開展了創意讀書互動,分享閱讀成果。 本屆大賽由羊城晚報報業集團、少先隊廣東省工作委員會聯合主辦,亞太森博(廣東)紙業有限公司旗下「百旺」複印紙冠名,並連續5年提供戰略支持。
  • 家庭歡聲笑語的記錄者—Baby Home
    Baby Home的產品理念是讓實用的產品變得更加生動、有趣,把陳舊的產品變得更時尚;將健康安全與實用生動有趣相結合,用最專業的團隊打造最放心的玩具,讓每一個產品都成為每一個家庭歡聲笑語的記錄者,讓寶寶快樂,安心的在玩耍中健康成長
  • 攝影記疫|林宏賢:生活萬歲,做一個坦誠的記錄者
    「我常常覺得,作為攝影師,需要強大的共情能力,才能走入他者的內心,做一個坦誠的記錄者。」林宏賢說。此次,他通過影像,為我們講述了3個不同的故事。故事1:疫情之下,雲上逛街王體能是一名90後,念完大一後輟學,經歷過三次創業失敗。
  • 小小年鑑記錄者訓練營開營暨上海通志館接受捐贈儀式舉行
    「我們在這裡看到、學到了課本上學不到上海歷史的細節,很有收穫。」在7月29日舉行的「尋初心,伴成長——小小年鑑記錄者訓練營開營暨上海通志館接受捐贈儀式」上,徐匯中學、12歲的吳沁珥同學這樣對記者表示。他表示,「作為一名青少年,我要通過學習,用自己的視角去體察、去發現,去做上海城市發展的小小見證者,城市變遷的小小記錄者」。上海市世界外國語小學、10歲的曾新然同學說:「今天的活動讓我更加認識到記錄歷史的重要意義,歷史會給我們很多啟發,讓我們能夠更好地學會做人做事,「期待更多和我一樣的小朋友愛上歷史,在歷史的學習教育中成長」。
  • 招商銀行App7.0: 做美好生活的記錄者
    對於記帳與理財,別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須先由小河川開始,是一句話至理名句,換言之,也闡述的就是小錢與大錢的一個日積月累的關係。因此,記帳,是一個理財是習慣,更是一個重要的觀點。或許,剛剛過去的「雙十一」,你的手似乎剁的可爽,是心潮澎湃,一不小心就花掉一年積蓄,還是淡定理智,做一枚冷靜的妹紙。
  • 自然記錄者王辰:耳聽鳥鳴 腳蹤獸跡
    王辰:因為青藏高原環境跟咱們這邊完全不一樣,原來我們拍照片都是走走停停,見到東西隨時拍,2011年的時候去雅魯藏布大峽谷,這一次是純為了趕路,我們要從雅魯藏布大峽谷駐地大概海拔3100米的地方,去走山路,走一整天,走到海拔4500米的這樣一個山上的埡口,然後再翻到海拔4200米這種高山湖湖畔的一個營地,我就從早上應該是9點多開始走,一直走到下午六點多,就覺得整個人都要走的虛脫了,然後到那個埡口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