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平山團》作者程雪莉在第六屆徐遲報告文學獎頒獎典禮上領獎。
記者肖煜
「她用5年時光,從紅色西柏坡出發,輾轉兩萬裡,尋找那個承載國家和民族驕傲的團體。她在浩瀚的抗戰史冊中一頁頁細細查找,擷取可歌可泣的片段。她上百次地跟隨著抗戰老兵哽咽的講述而淚流滿面。而後,用不倦的筆,以55萬字的長篇,記錄和禮讚一個個非凡而普通的人民子弟兵。她用真情和真誠,挖掘了崇高、悲壯、英雄、慷慨的偉大民族精神內涵。」近日,河北省青年作家程雪莉創作的長篇報告文學《尋找平山團》獲得第六屆徐遲報告文學獎。
記者面前的程雪莉清秀溫婉,她滿懷深情地講述了《尋找平山團》的創作緣起,以及在追尋英雄足跡中無數的震驚和感動。
「前些年,我完成了歷史文化散文集《故國中山》後,曾認真思考了河北中西部的古中山國地域的文化精神特質。自古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我試圖給悲歌慷慨找個代言人。一個名字跳躍在我的眼前——平山團。」程雪莉說,抗日戰爭年代平山團戰功卓著,聲名赫赫,曾被聶榮臻司令員嘉獎為「太行山上鐵的子弟兵」。
尋訪和寫作《尋找平山團》的5年間,程雪莉從南到北尋找一切線索,足跡遍及平山縣村村落落,以及華北、西北、華南等地,並遠赴日本,走訪平山團老戰士及其親屬和烈士後代160多人,收穫了大量鮮為人知的歷史真相。「每到一個地方,每採訪一名老戰士,我的心靈都會受到一次震撼和洗禮。《尋找平山團》改變了我的人生觀、文化觀。」程雪莉說,從前她對抗戰和中國人民子弟兵的認識比較膚淺和模糊,過去覺得打洋鬼子就是振臂一呼、衝鋒向前那麼簡單,隨著老戰士的講述,她觸摸到了歷史的溫度,抗日戰爭不再是一個抽象的印記,她對文化、歷史、民族、國家的概念有了更加深刻與全面的認知。
程雪莉在第六屆徐遲報告文學獎頒獎典禮上發表獲獎感言。
因為閱讀了太多悲壯的故事,聽了太多老戰士們悲壯的講述,復原那些殘酷的戰爭場景,加之頸椎病的折磨,創作上的糾結,程雪莉一度非常痛苦。「我也許創作不出金聲玉振、流傳百代的作品,但我就是不想放棄。斯諾在《西行漫記》的序言中曾說,他的書從最實際意義上來講,是毛澤東以及諸多的紅色戰士們所創造,所寫下的,他們的那種不可徵服的精神、力量、熱情,不是一個作家所能創造出來的。歷史創造了豐富而燦爛的精華,作家只是一種記錄和解釋。我就想做一個忠實的歷史記錄者。」程雪莉語氣堅定地說。
作家出版社總編輯張陵認為,《尋找平山團》不僅是對歷史的緬懷和對英雄的讚美,更有鮮明的現實針對性和警示作用。雖然是寫歷史,但著眼點在當下。「在我們今天的現實生活中,那些革命先烈和英雄,正在淡出我們的生活。許多人現在推崇的是資本英雄和時尚英雄,這是非常偏頗的。民族的意識形態和核心價值,容易在這種淡出和遺忘中消解、坍塌。一個不崇敬英雄,沒有思想精神標杆的民族,也是失去核心價值的民族,是沒有競爭力、沒有前途的民族。我們重新找回英雄,就是找回我們的意志與魂魄、信心與價值,也是找回民族的精神與前途。《尋找平山團》就是想揭示這個最基本的道理。」
程雪莉深情地說:「遺忘就是甘冒再遭屠殺的危險。如果我們淡忘了日本侵華戰爭的那些殘酷屠殺、瘋狂侵略,又如何能要求日本反省反思。作為本土養育的作家,應當擔負起應有的文化責任,今後我將循著先烈的足跡,傳承紅色基因,繼續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創作出更多反映時代精神的報告文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