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網9月19日訊(YMG記者 孫朝軍)越到高潮處,節目越精彩。9月17日晚,在《煙臺日報》創刊70周年暨大小新聞正式上線文藝晚會第三樂章———《飛得更高》中,主持人簡單幾句激情澎湃的開場白,把觀眾引入了節奏活力四射的器樂演奏《老鷹之歌》中。記者採訪這支音樂的編曲———煙臺歌舞劇院器樂團團長仲兆光時,他說,面對新媒體的衝擊,煙臺日報社的媒體人依然勤奮努力,在雄關漫道上的再次出發,血脈裡創新、思變的基因,鼓脹起「而今邁步從頭越」的豪情。而受到報社媒體人精神的鼓舞,演奏團隊排練時非常刻苦,排簫演奏者王笑在練習排簫時,差點都暈倒在訓練室。
《老鷹之歌》是南美洲最具代表性的一首民謠,寧靜,深邃,高遠。讓人豔羨高飛的雄鷹,在40歲時要經歷一次瀝血重生:磨掉尖喙,剝掉利爪,拔光羽毛,當它再次舒展羽翼時,迎接它的是一片更高的天空。仲兆光說這首曲子的寓意就是祝賀煙臺日報社也如雄鷹般,展翅高飛再鳴沖天。
仲兆光起初拿到《老鷹之歌》的音樂,旋律優美,輕緩抒情,但曲子中只有排簫演奏,大劇院舞臺太大,一個人從頭到尾演奏的話,略顯單調,調動不起觀眾的興致。於是經過近兩個月的編排,仲兆光加入了蘇格蘭風笛,又加上了打擊樂,演出內容更加豐富,音樂節奏也更加明快,能給觀眾帶來視覺和聽覺上更大的衝擊。
在編排後的《老鷹之歌》中,仲兆光負責鍵盤;王笑是主奏,演奏排簫;小提琴手是楊超;曲東亮吹奏蘇格蘭風笛;於寶軍徒手演奏非洲鼓。
王笑的專業是嗩吶,是市歌舞劇院年輕的臺柱子,平常也會吹排簫,但演奏水平還不足以拿到大劇院的舞臺上。而《老鷹之歌》的主奏就是排簫,在接到演出任務後,仲兆光就把重擔交給了王笑。排簫和嗩吶有著非常大的區別,排簫吹口多,需要很大的肺活量,經常是吹奏一曲下來,王笑用功到幾近暈倒,在排練室都站不住了。但即使如此,王笑依然堅持練習,終於獲得了圓滿的成功。
蘇格蘭風笛的吹奏者是曲東亮,他是中國竹笛北派代表人曲翔老師的衣缽傳人。因為竹笛太偏民樂了,《老鷹之歌》則不需要太多民樂的色彩,仲兆光在編排時試了好多樂器,考慮到音色和舞臺效果,最終加入蘇格蘭風笛。本身就是吹奏高手的曲東亮吹奏蘇格蘭風笛也沒有太大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