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知不足,不知足

2021-01-08 漯河統戰網

來源:儒風大家(ID: rufengdajia)

人這一生,面對大千世界,有三種心態:

知足,知不足,不知足。

在知足中感受幸福,在知不足中找到方向,在不知足中獲取動力。


《莊子》裡有一則小故事:

獨腳的夔,羨慕多腳的蚿,走起路來毫不費力;

多腳的蚿,羨慕無腳的蛇,不用動腳也能前行;

無腳的蛇,羨慕無形的風,可以來無影去無蹤。

它們都不知足,也都沒有發現,自己擁有的,正是別人羨慕的。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中說:

「生活中的許多煩惱,都源於我們盲目和別人攀比,而忘了享受自己的生活。」

其實,我們沒必要與他人做無謂的比較。

若沒有知足的心態,又怎麼快樂得起來呢?

不羨慕比自己幸福的,不嫉妒比自己優秀的,懂得享受自己所擁有的。

一個人能知足,才能保持愉悅的心情。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對自己擁有的一切,永遠心懷感激。

讓我們在知足中感受幸福吧。


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人會活得更通透。

冰心先生的祖父謝子修,曾撰寫過一副對聯:

「知足知不足,有為有弗為。」

一個人先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放平自己的心態,才能想明白什麼事能做,什麼事不能做。

《孟子》有言:「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人們總是將錯誤推給別人,誇大自己的成績。

自以為有一點小聰明,就自我感覺良好。

這種人,往往沒什麼大出息。

中國有句老話:「人貴有自知之明。」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

每個人都有缺點,如果你害怕它,迴避它,它就永遠是你的硬傷;

只有正視它,克服它,才能看清前進的方向。

讓我們在知不足中找到方向吧。


大多數人之所以平庸,是因為太容易滿足,而不思進取。

一旦找到舒適安逸的位置,便開始得過且過混日子。

磨平了稜角,喪失了鬥志,不再努力工作,也不再認真生活,只剩下混吃等死。

莊子曰:「夫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在莊子看來,如果你活得心如死灰,那倒不如死了算了。

一個人最大的悲哀,莫過於此。

魯迅先生說:「不滿足是向上的車輪。」

人們不滿足刀耕火種,才發明出牛耕鐵犁;不滿足茹毛飲血,才創造出八大菜系。

唯有不知足,才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讓我們在不知足中獲取動力吧。

轉自:洞見

相關焦點

  • 「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學問要不知足」
    今日翻看,仍然感動,覺得裘老的醫德及其精神品質仍不過時,特此曬出。裘法祖何以感動眾人○ 黃團元中共黨員、著名醫學家、我國資深院士裘法祖6月14日在武漢病故。杏林失巨擘,噩耗驚天下,8000多封來自世界各地的唁電悼念他。
  • 五月知竹,人生知足
    五月知竹,人生知足,讓我們一起品讀詩歌,品味知足人生。 這就是知足! 人生總有遺憾,總會不完美。坦然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多想想生活中好的一面,這就是知足。
  • 知足是一種智慧,知止是一種境界!
    知足是一種智慧,知止是一種境界!,知止不殆知足、知止,是中國哲學中獨有的一種智慧,最早見於老子的《道德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增廣賢文》則將這個道理總結為兩句易於傳頌的警句:「知足常足,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知足的人就常能感到滿足,一輩子都不會被欲望所控制而辱沒自己;做事有分寸的人就常能有所節制,於是一輩子都不會因為自己不恰當的行為而蒙受羞恥。
  • 原創流行歌詞《知足》
    》不奢望太多擁有一種幸福就足夠不期待太多擁有一抹陽光就灑脫失去和獲得一路長途跋涉到最後還是平衡不了白費力氣疲憊著不試探太多擁有一個答案就足夠不煩惱太多擁有一個微笑就快樂勇敢和懦弱一路風雨交錯到最後還是欺騙不了
  • 初中作文素材:知足
    知足,是一種心態。     廣廈千間,夜眠不過七尺;珍饈百味,日食只需三餐。     簡單,再簡單一點,這就是生活。     也許有人會說,知足,意味著滿足現狀,不再追求,會對社會發展不利。但我所說的知足,不是意味著沒有進取心,安於現狀,而是在物質追求上不要計較太多。
  • 知足者富,得閒是福,知足才能常樂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意思是說懂得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遇到危險,這樣才可以長久的平安。知足者富,小富則安,小愛則滿。這不是不知進取,只是做人的良好心態,更是做人的智慧,這才是很多人心中的一種理想生活。
  • 八首竹子詩詞:五月知竹,人生知足
    五月知竹,人生知足,讓我們一起品讀詩歌,品味知足人生。《竹石》 清·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人生總有遺憾,總會不完美。坦然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多想想生活中好的一面,這就是知足。《嚴鄭公宅同詠竹》唐·杜甫綠竹半含籜,新梢才出牆。
  • 南懷瑾:知足常樂,知足即富!
    知足,是對生活的一種態度,也是做人的一種成熟。所謂的知足,不是停止進步,不是放棄理想,而是沒有太多的欲望和私心,能看淡一些財富,能看輕利益好處。人生才幾十年,生活上如果物質欠缺,卻能知足、守本分,有餘力則付出;如此雖物質貧困,但心靈世界卻很豐富。
  • 知足(深度好文)
    文| 國文人生沒有不幸福,只有不知足。老子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人這一生,想要平安順遂,首先要懂得知足。懂得滿足之人,便不會招來屈辱,知道適可而止,才不會遭遇危險。不知足的人永遠都擺脫不了世俗的困境,對眼前的一切都感到不滿。曾經有個學者四處尋找世界上最快樂的人,可是他見到的很多人都說自己不快樂。一天,他走到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面前,心想,居住在這裡面的人一定無比快樂。
  • 「知足」應是領導幹部的內在品質
    「知足」一詞來源於老子,在《老子·儉欲第四十六》經典語錄中,老子指出,「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不知滿足,進而強求,必定會帶來災禍,只有知足,才能有快樂,這就是所謂的「知足常樂」。
  • 道德經:「禍莫大於不知足」,真正富足的人,常以知足心態行事!
    很多人把知足,當成一種安貧樂道。其實老子的本意,不是如此。《道德經》說,「禍莫大於不知足」,懂得知足的人,才能常足。真正富足的人,常以知足心態行事!大多數禍害的根源,源自人性的弱點:貪得無厭。禍害最大的根源,源自人性的貪婪,不知足,貪得無厭。知足,是一種自控力,能做到知足的人,才能平安富貴。有的人說:「我一點都不物質,每天下午能吃上一塊抹茶點心,加一杯咖啡,就很知足了。為什麼別人還說我物質?」
  • 讀書,要「知不足」
    大學四年,在舊書市場「淘寶」得來的各種書籍不下千冊,甚為喜愛。如今,由於各種各樣的理由或藉口,學習的時間真的很少了。工作後,自己讀了幾本書,但越發覺得自己知識的不足。《禮記·學記》中說:「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我們為什麼讀書?我想,「知不足」是很重要的因素。
  • 人生兩境界: 一個知道,一個知足
    知足天地寬,貪得宇宙隘。——曾國藩10. 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紀昀《訓次兒》關於知足常樂的名言大全:1. 富貴貧賤,總難稱意,知足即為稱意。——張英曾《聰訓齋語》2.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 《老子·第四十四章》3. 隱隱聚若雷,噆膚不知足。晚唐文學家 皮日休 《蚊子》4.
  • 做人,要知理、知趣、知足
    點擊標題下藍字「洞見」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來源:哲學人生網(ID: zxrsnet)俄國著名作家列夫·託爾斯泰曾說:一個人必須把他的全部力量用於努力改善自身,而不能把他的力量浪費在任何別的事情上。
  • 啥叫知足?
    圖文視頻來自網絡,侵權刪除知足,是對生活的一種態度,也是做人的一種成熟。所謂的知足,不是停止進步,不是放棄理想,而是沒有太多的欲望和私心,能看淡一些財富,能看輕利益好處。知足,是保持愉快的心情,不和別人衝突。知足,是做個善良的好人,不把別人算計。知足,是放下不值得的事,不會斤斤計較。
  • 知足的人,最幸福
    記住了,幸福很簡單,不羨慕比自己幸福的,不嫉妒比自己優秀的, 對自己擁有的一切,心懷感恩,你就無比幸福。 從古自今,完美的人生,是不存在的!
  • 懂得知足,是一個人最大的富有!
    不管你多有錢,也不管你多有權,如果你總是不滿足於當下所擁有的一切,即使你再富有再有社會地位,你也感受不到幸福和快樂。所以,一個人最大的悲哀就是不懂得滿足,一個人最大的快樂和幸福就是珍惜所擁有的一切。懂得知足,是一個人最大的富有!懂得知足的人,才能最大程度地享受幸福!
  • 《二十四史》經典24句:知進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
    4、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 ——《後漢書·楊震傳》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能說沒人知道呢?人生在世,要有所敬畏,懂得慎獨。任何時候,都不應做有悖道德和原則的事。學識越高越應謙恭卑下,名氣越大越應謹小慎微,俸祿越多越不該索取分外之物,唯此才能功成天下。8、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 永不知足才能與成功握手
    這句話用在養生上尚有一定道理:你看,「知足常樂」,常知足就常常樂,常常樂就常知足。天天樂呵呵的人,那身體自然也就會好。但這句話用在人的發展上,卻是大大的謬誤。因為知足,人們容易滿足現狀,小富即安、不思進取;因為知足,人們便很容易放棄拼搏與努力,也就失去了繼續攀登高峰的動力,不求上進。
  • 長大後才恍然大悟:原來是懂事的孩子,造就了「不知足」的父母
    讓人感到可怕的是,在大人們的世界裡,似乎永遠不懂得「知足」二字。不論我們再努力去扮演一個乖孩子,在他們的眼裡:我們永遠都是不夠好的壞小孩。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始終相信:或許是因為我的不足,所以才讓他們生氣了。可是越是長大,才在不經意間明白:原來不是我們不夠好,而是大人們真的不懂「知足」二字到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