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的觀點總是缺少洞見?——黃金圈法則

2020-10-19 智卓見

你敢不敢挑戰一下?

但是請做好準備,80%的人會被我帶到溝裡,並以失敗告終!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周一早晨,你像往常一樣,9點前準時到公司,你永遠是第二個最早到達公司的。

在9點後的30分鐘裡,同事們才陸陸續續地來到了辦公室,然後吃早餐,刷新聞,整理辦公桌……30分鐘過去了,然後才慢慢開始投入到一天的工作中去。

這個時候老闆走了過來,把你請到他的辦公室喝茶……

老闆略帶無奈的語氣和你說:「當初創業的時候,只有三五個同事,大家激情澎湃,沒有任何規章制度都很努力奮鬥。

「現在隨時公司的發展壯大,已經發展到30多人了,但大家的積極性卻沒有以前那樣了,效率也很低……「

「……所以我想把你提拔為人事主管,希望你制定一套完整的規章制度,讓大家積極起來,迎接公司未來更大的發展機遇!當然了,只要管理好了,未來3個月內給你增加3000元底薪……」

你作為公司最初創始的員工,對於這個任務,你接還是不接?請思考3分鐘………

我想只要你有點上進心都會接,對嗎?為什麼?

第一,終於熬出頭了,從前臺當上了人事主管,手裡有更大的權利了。

第二,到時候做好了,漲薪3000,相當於翻了一倍,手裡有更多錢了。

第三,可以挑戰一下自己,往更高層次成長。

注意,關鍵點來了!

你接下任務,華麗轉身後,你開始思考:完善公司規章規則,讓大家更有組織紀律,這不是很容易嗎?

只需要百度一下,完整的規章制度、漂亮的模板多到不要不要的,我只需要結合公司的實際情況,修改一下就能成為公司的規章制度了……

比如:早上必須打卡,9點前來到,遲到扣工資,加入全勤獎等等。

如果你接了任務,你是不是也是這樣想,並且是這樣做的?

但是很遺憾地告訴你,如果你真的是這麼做了,公司整個氣氛會加劇,衝突會增加,各種問題接踵而來……

如果你經歷過,你相信你一定會有深刻的體會!特別是那種非常嚴格的公司,遲到3分鐘扣20元,遲到5分鐘扣50……每天上班都有一種匆忙和壓抑感。

可能你會你會覺得:這樣操作沒有錯呀!公司要從自身的利益考慮,而且社會上大部分公司不都是這樣的嗎?反正慢慢習慣就好了。

有沒有被我說中了?如果你是這樣思考,那你現階段註定是那80%思維層次的人。

真正關鍵且重要的決策,往往都是逆人性的!

參考別人或以往的做法本身沒有錯,並且還走了捷徑,也許大部分企業都會經歷過這麼的一個階段。但這樣結果往往也是不盡如人意,甚至可能是平庸的。

不知你平時有沒有留意這些企業報導:

據說國外的google公司、facebook公司辦公和娛樂是一體化的;

國內的華為狼性文化、阿里巴巴太極文化,辦公大樓通常是燈火通明到凌晨2點,並且很多時候都是自願的。

……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google、facebook制定這樣的規章制度?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華為、阿里巴巴的員工如何拼命加班加點?

可能你會說這是企業的文化,所以這樣。但是請注意,不要倒果為因!這些企業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一些規章制度,所以形成了這樣的企業文化。

我雖然不知道是什麼規章制度,但是我嘗試從「思維方式」的角度來解讀一下。

這裡沒有權威,更多的是一種成長後的感悟,但我能保證你一定會有所收穫。

接下來請容許我花點時間,慢慢道來。

請先欣賞下面一段約2分鐘的視頻,這段視頻是1995年Bob Cringely對賈伯斯的訪談,2013年才重見天日,被命名為《賈伯斯:遺失的訪談》。

視頻全長70多分鐘,我截取了其中2分鐘的視頻,下面請慢慢品讀:

「在生意場多年,我發現一個現象:我做事前總問為什麼,可得到的答案永遠是『我們向來這樣做『,沒人反思為什麼這麼做」。

是不是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你接手人事主管這個崗位後,是不是想著百度一下?因為其它大部分公司都是這樣做的,對嗎?

你是不是沒有問自己:「為什麼要設定這樣規章制度?」

像賈伯斯這樣的人物,他是什麼樣的一種思維方式?我想你一定很想知道,對嗎?

所以請不要離開,下面才是最精華的部分:

我們絕大部分人面對問題時,都是先思考如何操作、實現層面,比如你接手人事主管職位後,就想著要制定一些規章制度、條件約束來達到目的。

只有極少數的人思考「怎麼做」,比如:我如何制定這些規章制度?找百度還是請教資深人士?我什麼時候落實這個規章制度?以何種方式落實?是直接一次性公布所有制定的規章制大家只需嚴格執行,還是循序漸進方式推進?

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我相信真的沒有幾個人會這樣思考:「為什麼要制定這些規章制度?」也就是思考「為什麼要這樣做?」。

事實上,包括賈伯斯在內,這是一種被稱為「黃金圈法則」的思維方式。

那麼什麼是黃金圈法則呢?百度一下,你就知道!

但是很遺憾告訴你,就算百度之後,絕大部分人依然是一知半解,因為找出來的內容,要麼很多是重複的,要麼是講得雲裡霧裡的,讓人費解。

那麼我根據我的理解,嘗試用一種通俗的語言來表達,但是我不能保證這是絕對正確的,你只需要理解它主要想表達的意思即可。

下面是黃金圈法則模型: 

黃金圈由三個部分組成,分別是:What、How和Why,表示什麼意思呢?

What:就是問題的表象,做些什麼?

比如上面說到的:員工多了,上班遲到是常態,工作不積極了,要制定一些規章制度來約束TA們。這就是what(做什麼),完善公司的一些規章制度。

How:就是解決問題的一些方法論,如何做?

比如上面說到的:我如何制定這些規章制度?找百度還是請教資深人士?我什麼時候落實這個規章制度?以何種方式落實?

Why:就是問自己為什麼要這樣做?

比如上面說的:我為什麼要制定這些規章制度?

你可能會說:無規不成方圓呀!公司制定規章制度不是很正常嗎?別的公司都是這樣的。

那麼請問,制定這些規章制度,就是為了員工規規矩矩地上班嗎?這裡我就留一個疑問,你思考一下。

現實生活中,很多問題問一個Why是問不到本質的,需要多次追問下才能問到問題的本質。

比如:你為什麼這麼晚才回家?因為我喝醉了;

請問為什麼要喝醉?因為我心情不好;

請問你為什麼心情不好?因為今天因工作失誤,讓公司白白損失了10萬塊;

請問你為什麼工作失誤?因為一個騙子冒充老闆QQ號讓我轉帳,我沒有檢查好就轉了。

在多次的追問下,原來這麼晚回家是因為被騙子騙了。知道了這個根本原因後,才能對對症下藥。

從圖中可以看到,大眾模式」就是絕大部分人的思維方式都是從外向內,從清晰到模糊,解決問題從表象入手,往往也只能停留在表面,換一種說法就是治標不治本。

非凡模式」是極少數人所掌握的,TA們解決問題往往是從本質開始(Why),然後尋找有效的方法論(How),再到如何去實踐和操作(what)。

偉大的賈伯斯就是這種思維方式。

理解了什麼是黃金圈法則,那如何應用到實際工作和生活中呢?

在這裡我給出兩個思路:

一種是通過「刻意練習」獲得;另一種是在平時生活工作中「刻意思考」一些問題。

刻意練習,是一個獨立的思維模型,它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論。任何領域技能,只要通過科學的規劃,刻意練習達成所有設定的目標後,就能掌握這個領域技能。

刻意思考,這個是我自創的一個詞,但對於我來說,它是如此的深刻。簡單來說,就是當你遇到一個問題或者一個項目,你不要急著表達你的觀點或者思想(除非你對這個問題或者項目已經有很深刻的了解和洞見),先把黃金圈法則模型從你的腦海中提取圖像出來,然後回憶一下why、how、what各是什麼意思?想清楚後,最後根據why→how→what來闡述你的觀點,提出你的解決方案。

所謂高手,所謂有洞見的觀點,讓人如浴春風,醍醐灌頂之感,往往都是從問題的本質開始,逐層往外剖析。

正如《論語·學而》所言:「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相關焦點

  • 黃金圈法則:偉大領袖如何激勵和影響人的行為?
    黃金圈法則,是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領袖都在用的思維模式。它揭示了偉大的領袖是如何激勵和影響人們的行為的。運用這個法則,無論個人、組織還是企業,都將獲得別人無法複製的競爭優勢。一、為什麼要用黃金圈法則來思考?
  • 需求分析:揭露原型圖背後的黃金圈法則
    而作為基礎功的原型圖,你知道它背後的黃金圈法則嗎?本文將從四個維度對此進行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西蒙·斯涅克在他的《從「為什麼」開始》一書中提出了「黃金圈法則」的概念。他發現,人們一般向別人表達或者激勵時,常規路徑是:先現象,而後措施,最後是結果,這種路徑收效甚微。而真正能動人心的路徑應該是:先理念,而後措施,再到現象,最後是結果。
  • 黃金圈法則都用不好,怎麼升職加薪?又怎麼能在面試中脫穎而出?
    黃金圈法則大家應該都知道吧,沒了解過的再看下視頻。一般人關注的是我要做什麼,怎麼去做好,是從外向內的思考順序;而極少數人是從內向外思考的,會優先考慮我為什麼做這個事情。
  • 【分享】黃金圈思維模型——偉大的領導者如何激勵行動
    黃金圈模型的提出者西蒙·斯涅克就告訴我們,大多數人在思考一個問題的時候,都是從這個黃金圈的外側開始。也就是先跟大家介紹自己是做什麼的,然後再說怎麼做的,最後才說為什麼這樣做。但是實際上,把這個順序倒過來才是正確的思路。也就是說,你一定要先說自己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然後再說怎麼做,最後說你是做什麼的。一、黃金圈思維模型有哪些不同?
  • 《二十不惑》姜小果電梯面試,巧用麥肯錫30秒電梯法則,職場小白也...
    姜小果不服,追問面試官為什麼連問題都不問一下。結果面試官周總出了三個高難度問題,學霸姜小果一問三不知,只能羞愧離開。 憑藉著這次機會,這也正是電梯法則,讓周尋看到了姜小果對待工作的專業度,和做事的執著,姜小果也成功進入職場。開啟了自己敢闖敢拼的職場生涯!
  • 姜小果電梯面試法寶,巧用麥肯錫30秒電梯法則,職場小白也能逆襲
    姜小果不服,追問面試官為什麼連問題都不問一下。結果面試官周總出了三個高難度問題,學霸姜小果一問三不知,只能羞愧離開。在第一次面試失敗後,主動找周尋請求再加一面,跟著面試官闖進了電梯,把之前沒有答上來的問題條理清晰的重新答了一遍。
  • 「不見外」教授潘維廉講述「黃金圈法則」
    1.為什麼要講中國故事?潘維廉教授說,一百多年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中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是美國甚至世界對中國的了解還仍舊停留在十年前甚至一百年前的某一個時間點。所以,早在二十多年以前,國家領導人在福建時就提出「講好中國故事,讓世界了解中國」這一重要理念。
  • 從大眾模式到非凡模式,使用黃金圈法則幫孩子建設內在驅動力
    他用三個同心圓來描述人的思維模式,從外到內依次是:做什麼(what)、怎麼做(how)以及為什麼(why)。為什麼要做這件事?這件事的意義是什麼?也就是很少思考why和how。黃金圈法則鼓勵的思考方式,是從內向外的,也就是why—how—what。這樣的思考方式從「為什麼」開始,然後是如何做,最後才是做什麼。因為,人的外在表現,是人的思維方式、價值認同的外在反映。
  • 為什麼有些人總是好運連連?原來他們掌握了這樣的幸運法則
    為什麼有的人總是有好運氣,有的人運氣卻總是很差呢?人們經常會把答案歸結到「命運」、「風水」等非人力能控制的因素上。英國心理學家理察·懷斯曼,對「運氣」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並專門寫了一本書《總能做出正確決定的幸運法則》。
  • 有邏輯的闡述你的觀點-MECE法則
    小網同學文思如泉湧,不到2個小時便寫完了,結果領導一看,就給他破了冷水,嚴厲地說:「你的PPT邏輯層次混亂,別人看了難以理解,更無法突出產品的特點」。相信以上小網同學的經歷,大家看了都似曾相識。那我們到底要怎麼表達,才能讓別人更好的理解我們的觀點呢?
  • 從「像領導者一樣行事的四個要點」到「魅力領導黃金圈」
    你思考的方式來源於你過去的經歷。在沒有「像領導者一樣行動」之前,你沒有辦法「像領導者一樣思考」。道理很簡單,我在中提醒過你:警惕虛假指標。領導者和非領導者的指標不一樣,所以你如果還沒有「像領導者一樣行動」,你不躬身入局,就不會了解這些指標,也就談不上了解「領導者的秘密」。
  • 王牌特工2:黃金圈:狂野奔放的政治特工
    這裡殺姐要多說一嘴,為什麼主角的狗狗要叫JB呢?因為《007》系列的James Bond、《諜影重重》的jason bourne以及《反恐24小時》的Jack Bauer,幾乎所有特工名字縮寫都是個JB,所以這是導演對經典的另類致敬....
  • 寫作的黃金圈規則:為什麼,寫什麼,怎麼寫《寫作7堂課》秋葉
    我總覺得動力中缺少一些變化,直到我遇到了秋野叔叔的《寫作 7 堂課》。這本書於出版,作者是秋野大叔,他身上的標籤是驚人的,比如PPT秋野的創始人,與百萬粉絲的大V,百萬暢銷書作家,中歐商學院的私人導師,新媒體商學院創始人等等。讀了他的書後,我提到我為差不多寫作了這讓我更加欽佩他,想知道他的寫作習慣和動力來源是什麼?
  • 如何達成自己的目標,這個思維你要懂
    這讓我想起黃金圈法則可以解釋如何達成自己的目標。黃金圈把思考和認識問題的方式分為三個圏層,從裡到外依次是:為什麼、怎麼做、做什麼。最裡層是「為什麼」,是我們為什麼做這件事的本質原因。中間層是「怎麼做」,是我們如何實現我們想要做的事。
  • 二元法則、3法則和7定律
    一、二元法則二元法則是定位大師艾·裡斯(Al Ries)與傑克·特勞特(Jack Trout)在《22條商規》中提出的觀點。二元法則是說在任何一個領域,最終都只會有兩個品牌主導市場。二、3法則3法則是美國知名學者傑格迪什·謝斯(Jagdish Sheth)和拉金德什·西索迪亞(Rajendra Sisodia)在《企業定位法則》(原書名為「三法則」,The rule of three: surviving and thriving in competitive markets)一書中提出的觀點。
  • 女生為什麼擰不開瓶蓋?原來是她缺少……
    為什麼有些美女總是擰不開蓋?藏在心裡多年的疑惑被解開了!瓶蓋是通過與瓶口的配合緊固在瓶口上的,是為防止瓶內物質洩漏,以及外界細菌的侵入。擰緊瓶蓋後,瓶口深入瓶蓋頂到密封墊,瓶口的內測凹槽與瓶蓋的螺紋相互緊密接觸,為封合面提供壓力,幾道密封結構能有效的避免瓶內物質滲漏或者變質。瓶蓋外沿還有很多的條狀防滑溝槽,這是便於開蓋時增加摩擦力。
  • 《黃金圈》沒能嗨起來!《王牌特工3》應該這樣拍《下篇》
    《王牌特工2:黃金圈》可以說到目前為止這部電影的評價嚴重兩極分化,幾乎所有影評人都認為它相比馬修·沃恩火力十足的第一部倒退了一大步。(由於分為上下篇,若有小夥伴沒看第一篇的可以先去觀看第一篇的文章哦~).
  • 李玫瑾:你什麼語氣,孩子就是什麼態度(摘自洞見)
    憑闌 洞見 昨天洞見點擊標題下藍字「洞見」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地延伸閱讀。如果想要孩子對你態度有所改變,那麼父母平時說話就得注意語氣。因為你說話的語氣,決定著孩子對你的態度。中國式父母喜歡以理服人,在與孩子進行溝通時,總是不自覺以高姿態的方式,去打壓並試圖說服孩子聽自己的。殊不知,不會說話,不懂得好好溝通的父母,越說,孩子越反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