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眾模式到非凡模式,使用黃金圈法則幫孩子建設內在驅動力

2020-09-10 王塞的空間

1、

Simon Sinek在著作《Start With Why》中提出了黃金圈的概念。他用三個同心圓來描述人的思維模式,從外到內依次是:做什麼(what)、怎麼做(how)以及為什麼(why)。

圖片來自網絡

大部分人思考行動和交流的方式都是由外向內的,也就是what—how—why。這樣的人關注的往往是「做什麼」等外在表現,但卻很少思考怎樣做才能把事情做的更好?為什麼要做這件事?這件事的意義是什麼?也就是很少思考why和how。

黃金圈法則鼓勵的思考方式,是從內向外的,也就是why—how—what。這樣的思考方式從「為什麼」開始,然後是如何做,最後才是做什麼。

因為,人的外在表現,是人的思維方式、價值認同的外在反映。

只有那些把 「為什麼」想清楚,從「為什麼」這個中心點出發的人,才會有堅定的信念和比較恆定的方向,能找到更好的做事情的方法,並且有信念、有能力影響和改變環境,從而有更好的表現。

圖片來自網絡

其實育兒也是一個道理。

現在的家長往往本末倒置,更加注重what,也就是孩子的成績、時間分配等外在表現;但是卻很少關心why,也就是孩子的心理狀態和心智認知等這些更加內核的問題。

比如依戀模式:爸媽愛我嗎?能接納我嗎?我安全嗎?我的要求能夠得到滿足嗎?

又如自我價值認同:我有價值嗎?我的存在是合理的麼?我值得被愛嗎?我應該如何面對我的感受和情緒?

再比如認知:我為什麼學習,我學習的東西和我的生活有什麼聯繫?對於我的人生有什麼意義?

再比如自主:我有選擇嗎?我能自己做決定嗎?我可以追求自己的興趣麼?我應該順從別人的要求麼?

圖片來自網絡

2、

這些核心模式是孩子還在懵懵懂懂之時,根據外界的反饋,對自己和外部世界所形成的一系列最重要的核心看法,這些看法慢慢成為孩子潛意識的一部分,驅動著孩子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

比如依戀模式。如果在生命早期,孩子的需求能得到照看者及時而穩定的反饋,比如哭了就有人抱,餓了就有人喂,哭了有人回應,就會形成一定的安全依戀。

或者更好一點。如果父母能夠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孩子感覺到父母能夠接納和理解自己,那這樣的孩子,對自我就會有較高的價值認同。

假如一個孩子的自我價值認同比較高,她知道自己是有價值的,她不怕別人的評價,因為她知道父母是無論如何都愛自己的,那她就可以不再擔心一兩次考試的結果,而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提升之上。

這樣的孩子對他人會更友善,並且表現出更高的創造力,有更大的意願去探索未知環境,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是有支撐的,所以相對沒那麼害怕犯錯誤,而敢於犯錯誤是創造力的基礎。

但假如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有條件的,孩子成績好就歡天喜地,一旦考的不好或者做錯了事就對孩子冷若冰霜,那孩子就會認為自己並沒有價值,自己的表現才有價值,因此他的自我價值認同就會比較低。

這樣的情況下,孩子當然會更看重自己的表現,就會畏手畏腳,不敢走出舒適區向外探索,因為他害怕輸,害怕批判和責罰。

關於學習的認知也是如此。

如果孩子認為學習等同於考試,等同於分數,那就是忽視了求知本身的意義和價值,如果學習的目標純粹變成了應付考試,變成了服從家長,那孩子失去了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學習效果當然不會好。

3、

要影響孩子的行為,只有兩個辦法:要麼靠操縱,也就是通過影響孩子的外在表現what達到自己的目標;要麼靠感召,也就是從why開始建設孩子的精神內核。

當今教育界的現實就是,操控成了常態。操縱手段的確能影響孩子的行為,通過讓孩子刷題、上補習班,確實能讓父母暫時安心。可是操縱帶來的是被迫服從,消滅了孩子的自主能動性。

但是操縱孩子會導致兩個問題:

首先,被塑造出來的孩子雖然會暫時領先,但後勁不足,自尊感和幸福感都較低。

其次,不僅摧殘了孩子對知識的渴求、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力,還可能讓孩子的真正天賦被埋沒。

操縱會給孩子、包括父母,帶來一個持續的結果:巨大壓力。當操縱成為教育行為的主流,孩子的頹勢、甚至崩潰是唯一符合邏輯的結果。

做同一件事,不同的目的,會給孩子帶來完全不同的感受,也會帶來完全不同的結果。

吸引孩子持續前進的,不是「我是做什麼的」,而是「我為什麼這麼做」。如果孩子對「為什麼」沒有清晰的認識,心理情感得不到健康的發展,就切斷了心智成長的途徑,也失去了自我驅動力量的來源,路也會越走越窄。

「為什麼」跟我們如何看待自身、看待世界緊密相關,是一種更為深刻持續的情感反應,這種驅動比恐懼或功利的眼光,更能保障一個人的長遠發展。

我們可以用操縱短期內影響孩子,但只有意義感召才能帶來可持續發展。唯有建設好孩子的心理內核,把「為什麼」弄的清楚明白,真正的正面循環才會建立起來。

4

why的作用太大了。認清why就代表著我們知道自己為了什麼出發,代表著一種有意識的行為。

不是努力沒用,但是方向更重要。就好像你想要去西藏, 卻沒有準備西藏的地圖和路線, 你以為只要努力走就可以了, 實際上你可能永遠到達不了。

養孩子這件事情更是如此。

不要覺得孩子的成績就是和時間和精力投入有關。當家長對於孩子的外在表現不滿意,多想一想孩子的自我認知建設的夠不夠?孩子是不是有健康的精神和心理狀態?

為考試而學習,考試也不會好。不要讓孩子為了迎合外在的標準而失去了與自我的連接,不要為了目前的高分而放棄自然的學習和表達方式。鼓勵孩子形成自己的思維認知、把自己和世界萬物聯繫起來、找到自己人生的目標和意義,這才是孩子長遠發展的保障。

家長都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實際上家長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線。

還是那句話,比起天天陪孩子寫作業、給孩子報補習班,家長能從why開始,引導孩子、接納孩子,幫助孩子建設健康的心理認知,創造空間讓孩子心智得到成長,這才是一個有眼界的家長應該做的事。

相關焦點

  • 黃金圈法則:偉大領袖如何激勵和影響人的行為?
    黃金圈法則,是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領袖都在用的思維模式。它揭示了偉大的領袖是如何激勵和影響人們的行為的。運用這個法則,無論個人、組織還是企業,都將獲得別人無法複製的競爭優勢。一、為什麼要用黃金圈法則來思考?
  • ——黃金圈法則
    事實上,包括賈伯斯在內,這是一種被稱為「黃金圈法則」的思維方式。那麼什麼是黃金圈法則呢?下面是黃金圈法則模型: 黃金圈由三個部分組成,分別是:從圖中可以看到,「大眾模式」就是絕大部分人的思維方式都是從外向內,從清晰到模糊,解決問題從表象入手,往往也只能停留在表面,換一種說法就是治標不治本。
  • 從大創賽選手到評委 趙子龍:創業要有"內在驅動力"
    他希望年輕的創業者們都要結合自己的「內在驅動力」,去用心的愛自己的工作,不管遇到多少困難都不要停止奮鬥的熱情,同時要不斷的給自己創造「外在驅動力」,也就是創業的良好環境。這個網站也就成了後來眾所周知的人人購(也稱作爬爬網),並且為國內的網絡銷售開闢了一種全新的購物模式——團購。  2008年的第一屆杯賽伯樂大學生創業大賽成為了趙子龍創業史上的轉折點,雖然大賽強者雲集,但是趙子龍「人人購」的創新電子商務模式還是讓他的項目脫穎而出,獲得了大賽的一等獎。
  • 人類動機的所有重要謎團,如何讓孩子擁有內在驅動力!
    為什麼很難讓孩子擁有內在驅動力呢?最新的科學研究能告訴我們胡蘿蔔加大棒的功效嗎?什麼是心流,我們如何進入它?有趣的是,當你和一個十幾歲的孩子的父母談話時,同樣的主題會反覆出現:「他/她只是沒有動力去學習/工作/做任何事情。」一個人失去動力越多,他們在工作中表現出的興趣就越少,在他們身上發現的價值就越少,他們付出的努力也就越少。」因此,失去動機是一種可見有形的「價值」,它能真正影響一個人在生活中的成功。
  • 黃金圈法則都用不好,怎麼升職加薪?又怎麼能在面試中脫穎而出?
    黃金圈法則大家應該都知道吧,沒了解過的再看下視頻。它講的是關於Why-How-What的思考模式。
  • 社交媒體互動圈層傳播模式:驅動力及社會價值
    小到人們的日常溝通交流,大到新聞輿論引導、國家媒體經濟戰略規劃甚至政治格局改變等方面,都有社交傳播的影子。換言之,社交媒體在新聞輿論引導、社會共識凝聚、社會治理動員以及公共利益維護等方面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在此背景下,探討社交媒體傳播模式、驅動力及社會價值,對理清社交媒體的傳播規律、服務社會治理發展有一定的理論及現實意義。
  • 需求分析:揭露原型圖背後的黃金圈法則
    而作為基礎功的原型圖,你知道它背後的黃金圈法則嗎?本文將從四個維度對此進行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西蒙·斯涅克在他的《從「為什麼」開始》一書中提出了「黃金圈法則」的概念。他發現,人們一般向別人表達或者激勵時,常規路徑是:先現象,而後措施,最後是結果,這種路徑收效甚微。而真正能動人心的路徑應該是:先理念,而後措施,再到現象,最後是結果。
  • 想激發孩子學習的內在驅動力,可利用自我決定理論,父母要清楚
    也就是說,沒有內在驅動力的孩子,就像一個玩具,需要父母在背後擰上發條,才能噠噠噠跑上一段,沒有發條就會原地踏步。因此,不要再把心思放在兢兢業業,監督孩子寫作業這件事上了。這種情況下,只要離開大人,孩子隨時都會變成一盤散沙。倒不如多花點時間想想,怎麼樣才能激發孩子學習的內在驅動力,這點父母一定要清楚。
  •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喚醒孩子學習的內在驅動力,方法超簡單
    孩子的學習問題牽動著每一個父母的心,按理來說,我們為他們報了各種補習班、自習室可成績為什麼提不上來呢?道理很簡單,因為缺少了內在驅動力。驅動力主要分為兩種,即內在驅動力與外在驅動力。孩子不上心:因為外在驅動力是靠獎勵或懲罰來促進孩子學習的,孩子自己沒有認識到學習的必要性,自然也就「不上心」。沒「後勁兒」:孩子每天都在長大,等到他步入青春期之後,還會拿你的「棒棒糖、打手板」當事嗎?
  •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喚醒孩子學習的內在驅動力,方法很簡單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同齡人中的佼佼者,但是放眼望去,有的孩子能夠主動學習,廢寢忘食,而有的孩子每天花同樣多的時間學習,卻沒有一點效果.這是為什麼?雞蛋,從內部打破才有生命力,孩子亦如此.父母想讓孩子成為佼佼者,就必須喚醒孩子的內在驅動力.
  • 孩子的內在驅動力,需要被「喚醒」,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想讓孩子學習好,這真的是讓很多家長頭疼的問題。學習好只是單純的考高分嗎?我想不是。學習好是要背誦很多古詩文嗎?也不僅限於此。想要孩子自身的素質好,不是任何一項能力就可以說明的。每一個孩子的大腦,都有無限開發的可能性。有育兒專家說道:"想要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必須得喚醒他的內在驅動力。"什麼是內在驅動力?
  • 喚醒孩子內在驅動力的覺醒,做好這兩件事就夠了
    我們昨天發的文章:我家的孩子實在是太普通了!可他媽非要讓他上「清華北大」 。為了孩子上清北,文科媽狠狠心重拾高中理科,比用自己高考還大的勁頭親自給孩子輔導功課,硬生生把兒子推進了武大。作者,也就是孩子他爸感嘆:到最後,孩子依舊無緣清北,他媽媽倒成了超級媽媽。文章發出後,後臺留言「炸」了,爭議特別大。
  • 孩子怯於表達?巧用黃金思維圈引爆孩子演說驅動力,培養小演說家
    書中認為,中國學生一直以來接受灌輸式教學,老師教學生聽、媽媽說孩子聽是最常見的教育模式,沒有人去重視孩子演說力的培養與練習,孩子「愛說」與否,全憑天性;而如果家長能夠根據孩子的脾氣性格,幫助孩子愛上演說,並創造良好的演說環境,引爆孩子的演說驅動力,那麼,每一個孩子,都可以培養成小演說家。
  • 輔導孩子無從下手?「GROW法則」告訴你:責任歸屬引領驅動力
    按照常理來說,學習確實是一件比較枯燥乏味的事情,尤其是在我國應試教育的背景之下,學校課堂都是"一鍋燉"的教學模式,這就會導致因為孩子們因為接受能力參差不齊而出現分化現象。所以身為孩子的監護人,家長也應該重視和承擔起孩子的教學引導責任,要幫助孩子一同面對和處理問題。今天這篇文章,就是針對於家長們"如何輔導孩子學習"這個問題,來向大家介紹一下"GROW法則"——通過責任歸屬引領驅動力一:什麼是GROW法則?
  • 6招幫孩子切換到開學模式
    編譯 | 何欣洋 如何幫孩子在長假之後儘快適應集體生活?我們可以參考國外媽媽的一些建議。艾迪妮·米歇爾是英國某私立小學的資深教師、教育專欄作家,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對於幫孩子調整心態,她有一些自己的看法要分享:「假期其實是父母了解自己孩子真實學習狀態的好機會,有的孩子貪玩,有的孩子較自律。但孩子開學後,父母絕對不可以有以下幾種心態。」1.開學了,我可以啥也不管了。
  • 心理學:《每一種孤獨都有陪伴》,揭露出內在關係模式的四種類型
    所謂的性格,其實是「內在的父母」與「內在的小孩」的關係。我們童年時和重要親人(主要是父母)的人際關係互動,都會被我們內化到內心深處(潛意識)。我們的一生,就是將這些內在的關係(潛意識)投射到外部的人際關係上的一生。
  • 輔導孩子無從下手?"GROW法則"告訴你:責任歸屬引領驅動力
    所以身為孩子的監護人,家長也應該重視和承擔起孩子的教學引導責任,要幫助孩子一同面對和處理問題。今天這篇文章,就是針對於家長們&34;這個問題,來向大家介紹一下&34;——通過責任歸屬引領驅動力一:什麼是GROW法則?
  • 6招幫孩子切換到開學模式!
    有的父母會覺得:送去學校就終於擺脫「神獸」的折磨了,不用給他定時做飯,不用和他鬥智鬥勇,不用再被他煩,也不用盯著他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其實,父母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越是逃避眼前的現實,越會陷入痛苦的境地。2.開學了,孩子就不會這麼懶散了。孩子在假期不早睡早起,不願認真寫作業、貪玩……這些其實是在長假裡養成的習慣和觀念。
  • 孩子學習沒動力,運用自我決定理論,尋找孩子內在驅動力自主學習
    對於孩子而言,學習本身就是一種高需求,成就動機所需要的也正是孩子對於學習的這種需求,以此來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而獲得成功。也就是說,成就動機就是一種內在的驅動力,它能夠去影響到孩子的行為活動以及思維方式。反觀孩子不會去主動學習,就是因為他們自身缺乏「成就動機」。
  • 吳道傑:打造鳳山服務模式的「非凡鳥」
    作為服務隊隊長,他總結前人經驗,結合自身優勢,帶領團隊摸索出以「規範化、項目化、品牌化、本土化、陣地化」為著力點打造志願服務的「鳳山模式」,多渠道籌集資金25萬餘元,組織開展志願活動240餘場次,助力鳳山縣獲得「2014—2015年度全國西部計劃優秀項目辦」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