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蓋源自佛教。佛經稱詳本為「大品」,簡本為「小品」。後人則將描寫人物、事件、風景,及個人感物興懷而成的短小文章,如書信、遊記、隨筆、雜感等,通稱為「小品文」。在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含義。在演藝界,通過形體和語言,採取單人表演或組合表演等方式,來表現一個比較簡單的場面或藝術形象,一般稱為小品。
1983年第一屆央視春晚,嚴順開表演的《阿Q的獨白》,首次運用了「小品」這一表演形式。1984年第二屆央視春晚,陳佩斯、朱時茂表演的《吃麵條》,使小品正式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表演形式。此後,「小品」成為央視春晚的固定節目形式之一。36屆央視春晚,陳佩斯、趙本山、宋丹丹、趙麗蓉等小品演員,奉獻了上百個經典小品。這些小品,在一次次燃爆全國觀眾笑點的同時,也深刻的反映出時代、國家、社會的巨大變遷。
一、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
自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中國被迫與西方列強籤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盧溝橋事變」爆發後,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幾乎將中華民族推入亡國滅種的深淵。所幸經過中國人民前赴後繼、浴血奮戰,最終取得了抗戰的偉大勝利。可悲的是,作為戰勝國的中國,依然擺脫不了被美、蘇列強宰割、擺布的命運。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的成立,徹底改變了舊中國積貧積弱的面貌,國際地位不斷提高。1972年,新中國恢復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成為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在國際舞臺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國家綜合國力日益增強,國際地位日益提升。在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先後爆發時,中國,以一個負責任的大國胸懷,和雄厚的國家實力,力挽狂瀾,避免了世界經濟的崩潰!在1999年、2002年央視春晚上,趙本山、宋丹丹、崔永元表演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及黃宏、凱麗、鞏漢林表演的小品《花盆》中,對此都有體現。
趙本山: 改革春風吹滿地,中國人民真爭氣;齊心合力跨世紀,一場大水沒咋地。……
宋丹丹:改革春風吹進門,中國人民抖精神;海灣那旮噠挺鬧心,美英合夥欺負人。……
趙本山:九八、九八不得了,糧食大豐收,洪水被趕跑。百姓安居樂業,齊誇黨的領導。尤其人民軍隊,更是天下難找。國外比較亂套,成天勾心鬥角。今天內閣下臺,明天首相被炒。鬧完金融危機,又要彈劾領導。縱觀世界風雲,風景這邊更好!
凱麗:申奧成功了,花盆賣瘋了。
黃宏:足球踢贏了,花盆走紅了。
凱麗:入世勝利了,花盆提氣了。
黃宏:APEC會在咱上海召開了,咱這鮮花就擺成一大街了。……
黃宏:看沒看見?小夥子,這說明人民幣還是堅挺的。亞洲經濟沒蕭條,全是靠它帶領的!
二、貧窮到富裕
自新中國成立以後,由於種種原因的影響,中國普通百姓,曾經經歷過幾個經濟比較困難的時期,如60年代的「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生活貧困,給幾代普通百姓,留下了難以忘懷的辛酸回憶。
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的提高。對過去苦難生活的回憶,對現代美好生活的讚美,成為1983—2000年代央視春晚小品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陳佩斯、朱時茂在1985年央視春晚上表演的小品《拍電影》,對此有所體現。如在《拍電影》中,陳佩斯飾演的「王老五」拿著一沓十元鈔票,嚷嚷著「鄉親們吶,我王老五活了這半輩子,我從來沒見過這麼多錢吶。鄉親們,一五,一十,十五,二十,二十五……」。
1994年央視春晚,趙麗蓉、李文啟等表演的小品《吃餃子》,也反映出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
趙本山、宋丹丹在小品《昨天今天明天》中,既有對以往貧窮生活的回憶:
宋丹丹:說出來都不怕大夥笑話,他家窮的管啥玩意沒有。
趙本山: 別巴瞎,當時還有一樣家用電器呢!
崔永元: 還有家用電器呀?
趙本山: 手電筒麼!……
也有對改革開放後富裕生活的描畫,和對未來的憧憬:
趙本山:改革開放富起來之後,我們倆蓋起了二層小樓。……
宋丹丹:我是生在舊社會,長在紅旗下,走在春風裡,準備跨世紀。……
趙本山: 我覺著我們倆現在生活好了,越來越老了,……下一步我準備領她出去旅旅遊,走一走比較大的城市。
宋丹丹: 我就尋思度蜜月之前,我得先美美容,把這倆門牙裝上,裝個烤瓷的。然後再整整容,做個拉皮兒。
三、「生男生女都一樣」
古代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歷來有重男輕女的傳統觀念。隨著新中國的建立,「男女平等」、「婦女能頂半邊天」的觀念日漸深入人心。
這一觀念,體現在生育方面,就是「生男生女都一樣」觀念的逐漸樹立。郭達、楊蕾等,及黃宏、嚴順開分別在1987、1990年央視春晚上表演的《產房門前》、《難兄難弟》,就是「重男輕女」、「生男生女都一樣」觀念交替轉變時期的真實體現。飾演「丈夫」的郭達,苦口婆心的勸別人「生男生女都一樣」;自己的妻子生了女兒後,卻是另一幅嘴臉。反映出當時「生男生女都一樣」觀念的宣傳雖已普及,但「男女平等」觀念的真正深入人心,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值得一提的是,由宋丹丹,黃宏在1990年央視元旦晚會上表演的小品《超生遊擊隊》,更深刻的揭示了八九十年代之際,人們思想觀念中根深蒂固的「重男輕女」觀念和惡果。
黃 宏:你現在主要任務是給我生兒子。
宋丹丹:你沒看人家報紙上講呀?時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樣。
黃 宏:你聽錯了。那是說,實在不行了,男女才一樣。……
宋丹丹:自打有了「海南島」、「少林寺」和「吐魯番」,你瞧你媽那個樣,成天的嘟著個臉拉得老長,像長白山似的。
四、老年人婚戀和精神追求
由於受傳統「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好女不嫁二夫」封建倫理思想的影響,很多人曾將老年人的「黃昏戀」鄙視為「老不正經」的行為,倍加排斥和指責。趙本山、黃曉娟在1990年央視春晚喪表演的小品《相親》,就揭露出傳統倫理道德對人性的扭曲和扼殺,以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父母老年婚戀的理解和支持。
黃:我是有點兒害怕呀。
趙:怕誰呀?
黃:怕兒女們反對,怕大伙兒說三道四唄。……
黃:小紅媽要改嫁,兒女們又說又鬧尋死上吊,小紅媽一咬牙,差點兒趴了火車道兒!
趙:這些兒女全盤無義無孝,就許他年輕人打情罵俏,連摟帶抱,老年人就得一個人幹靠。
趙麗蓉、鞏漢林等於1992年、1999年;蔡明和潘長江於2013年央視春晚上分別表演的小品《媽媽的今天》、《老將出馬》;《想跳就跳》,反映出新時代的老年人,也有豐富的精神世界和不懈的追求。
趙麗蓉:「你以為我們老年人吃點兒好的,穿點兒好的,再找個老伴兒,……不對,不對,我們還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媽媽的今天》)「我就衝你說的這句話,我就讓你看看啥叫跨世紀的老太太。」(《老將出馬》)
五、中華一家親
中華民族是由漢族和55個少數民族組成的大家庭,「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儘管很多華人遷居或隔絕海外,但他們內心根深蒂固的中華一家親的觀念,卻不會因此而泯滅。恰如張明敏《我的中國心》所唱「可是不管怎樣也改變不了,我的中國心!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
這種觀念,在魏積安和趙連甲,潘長江和黑妹,黃宏和凌峰分別於1991年、1998年、2000年央視春晚表演的小品《鄉音》、《一枚郵票》、《小站故事》中,也有明顯的體現。無論是一句簡單的煙臺方言「夥計」,一枚小小的「風箏」郵票,還是一張報導震情的報紙,連接起大陸和臺胞割捨不斷的濃濃血緣親情。
六、新時代新面貌
改革開放,不僅改善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也改變了人們的精神觀念。傳統觀念中,農民就是「面朝黃土背朝天」,只知土裡土氣的刨食,沒有任何的精神追求,更與時尚不搭邊。趙本山、範偉在1997年影視春晚表演的小品《紅高粱模特隊》,充分展現了新時代農民的勤勞奉獻,緊跟時代步伐的精神追求。
趙:範師傅,我覺得你們哪個服裝是穿上給別人看的,我們的服裝表現的是衝到勞動第一線的。
範;你為什麼總扯到勞動上去呢?
趙:範老師,你怎麼這麼不熱愛勞動呢?
範:勞動和美是兩碼事。
趙:範老師,我覺得勞動者是最美的人。沒有普天下勞動者的辛勤勞動,吃啥?沒有普通者的勞動,穿啥?吃穿都沒了,你還臭美啥?
文史君曰
藝術創作只有來源於生活,才會有永久的生機和活力,才會成為經典,歷久彌新。隨著改革開放的啟動,無論是中國國家綜合國力,還是普通平凡百姓日常生活,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1983年—2018年創作的央視春晚小品中,很多小品都是形象、直觀的反映了這一偉大歷史轉折與新徵程,而成為家喻戶曉、傳承不衰的經典之作。堅持將改革開放繼續推向深入,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我們的人民,將會收穫更多的豐碩成果,將會有更加輝煌、絢爛的美好明天!
參考文獻
1.姚相羽:《電視對新生代農民工身份的重建——以2011年後央視春晚典型小品為例》,《新聞研究導刊》,2018年第11期。
2.劉利群:《媒介話語傳播與內容監管——從春晚小品看男女平等價值觀的傳播》,《婦女研究論叢》,2015年第3期。
3. 宋華:《解讀改革開放三十年女性形象的變遷——以春晚小品中的女性形象為例》,《理論觀察》2008年第3期。
(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郛生)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文中使用圖片均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