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喬葉:我為什麼不喜歡同學聚會?

2020-12-16 騰訊網

[摘要]《深夜醒來》一書是小說家喬葉的一本散文集,內容涉及對逝去親人的回憶、對日常生活的感悟、對旅行意義的哲思。

《深夜醒來》,喬葉 著,當代中國出版社

本文摘自《深夜醒來》,喬葉 著,當代中國出版社,出版時間:2015年1月。

拒絕迫害

餘華曾經在一篇名為《關於時間的感受》的隨筆裡以頗有些撒嬌的語氣這樣寫道:「這是時間對我們的迫害,同樣的距離,展望時是那麼漫長,回憶時卻如此短暫。」——我也是廣大被迫害者中的一員。為了不讓自己不爽,也為了讓自己少發那些矯情的感嘆,平時我有意迴避這種被迫害的感覺。但不久前的一個夜晚,一個大學同學的電話讓我不得不直面這種迫害。他在電話裡長嘆了一聲,道:「二十年了啊。」

是的,畢業已經二十年了。二十年,彈指一揮間——每當用到這些詞語的時候我就會納悶:到底是誰在彈指?相比於長著指頭的我們,彈指的更像是沒有長指頭的時光。他老人家無指勝有指,只需吹氣一般打個小小的哈欠——或許還用不了一個哈欠——我們就被它彈出了肥胖的體型、水腫的心靈、橫生的皺紋、粗笨的老繭……

同學說的是畢業二十年同學聚會的事。電話裡,他語重心長,諄諄教誨:「二十年了,多不容易啊,一定要來啊,同學情意值得珍惜啊……」

我只沉默。心中無比平靜、清涼。

我不打算去。不,我對同學們沒有什麼成見,我的大學生活過得還算可以,是最正常、最普通、最平凡的那種生活。有被窩臥談的紅顏知己,也有秋波曖昧的青衫之交,有著最簡單的煩惱,也有著最沒創意的歡樂,一些些浪漫,一些些愉悅,一些些歡喜,一些些感傷……總之,該有的我都有,包括偶爾想起便會微笑的美好回憶,不該有的我都沒有,包括那種讓我無法面對舊人的幽暗繁複的心理頑疾:我想說的是,我之所以不想去參加這個聚會,和我的學生生涯本身毫無關係。

有關係的,只是我自己。梳理了一下,大致原因如下。一、隨著年齡漸長,我的生活越來越孤獨,越來越不喜歡參加任何形式的集體活動,因為只要參加集體活動,就得符合集體活動的某些規則和潛規則,就得耗費掉我珍貴的身心自由。對現在的我來說,不自由,毋寧死。二、在所有的集體活動中,我尤其不喜歡同學聚會這種形式以及與這種形式搭檔的常規內容:二十年前個個純真如玉晶瑩剔透的神仙少年變換成了腦滿腸肥庸俗不堪的中年男女,試圖在燈紅酒綠推杯換盞中製造些許青春幻覺——做了小官的人控制不住習慣性的頤指氣使和揚揚得意;混得不如意的坐在角落裡低頭耷臉,落落寡合;曾經月朦朧鳥朦朧過的戀人互相打量,感慨萬端;座位離得八丈遠叫名字都得想十分鐘的那些則熱火朝天地說著工資獎金、老公老婆、兒女學業、健身養生,琢磨著誰或許以後是用得著的,再小心地奉上些言不由衷的恭維和誇讚……用腳趾頭都能想像得到,無非這些。

還會怎麼樣呢?還能怎麼樣呢?

至於同學情意這個詞——不,對於加在情意前面的任何定語,我都抱著很頑固的懷疑態度。師生情意,同事情意,鄰居情意……算了吧,情意這個主語和前面的定語有什麼普遍的關係呢?師生不過意味著那人在講臺上站著而我在講臺下坐著,同事不過意味著在同一個辦公室聽過彼此的喝茶聲,鄰居不過意味著牆那邊傳來的吃喝拉撒的零碎動靜,同學不過意味著我們在同一個大園子裡的同一間大屋子裡過過大致相同的表面生活,如此而已。大學四年,所有的同班同學裡,我只和三個人結下了真正的友誼,在我共計二十多年的學生生涯裡,這個成績已經算是碩果纍纍了——其中就包括打電話通知我參加聚會的這個。我相信這三個人就是一輩子沒有同學聚會也會經常聯繫,且是有質量的聯繫,既然我最珍視的情意就在他們三個身上,那我幹嗎要去趕全班聚會這種熙熙攘攘的大集呢?

我承認回憶很美好,我承認那些想把美好回憶再恢復的同學們的想法很美好,但是恕我不能苟同。美好的東西就讓它們在水晶瓶裡自顧自地美好去吧,幹嗎一定要把我們現在滿是灰塵的手再伸進去,給它們弄上些細菌呢?幹嗎要懷著不可理喻的無聊的熱情把它們再糟蹋糟蹋呢?從小學到大學,我從不喜歡回母校,也不喜歡回故鄉。就像我從不約見曾經戀愛過的男友,即使他約見我,我也絕不相見。

所以,不去。堅決不去。有人愛趕就讓他們趕去,我絕不允許自己去趕同學聚會這種一眼望到底的大集。我拒絕任何形式的這種大集。我絕不在接受時光無形迫害的同時,再委屈自己去接受集體有形的迫害。我不是受虐狂。

我能想像出對於我的這種態度,同學們會有什麼說辭。那就隨便他們說我什麼吧,高傲也好,孤僻也好,麻木也好,心冷如鐵也好,任何一頂道德綁架的大帽子都在我的想像之中。反正我已經是一家帽店的老闆了。

六年

歲末,一個雜誌社的女孩子約我吃飯。這是一頓工作餐。我和她已經六年沒見了。六年前,她約我在她的雜誌上做一個專欄,當初謀劃的時候吃了一頓飯。後來就只是郵件聯繫,雖然在一個城市,卻再也沒有見過。這個專欄一做就是六年。對於我來說,這是從未有過的事情。六年的漫長歲月早已經讓我對這個專欄審美疲勞,我屢屢推辭,卻屢屢未遂。這次見面的由頭,便是她要遊說我繼續做下去,而我的目的是遊說她將我休掉。

走進約好的飯店,在預定的座位上,我看見一個珠圓玉潤的少婦正在看菜單。我看了一眼她的輪廓,不是記憶中的那個女孩。轉身欲走,聽見她喊我的名字。我一邊答應著一邊斟酌著她的面貌:是她嗎?真的是她?

「是我,不認識啦?」她笑著報上自己的姓名。那一瞬間,我方才確認,真的是她。

坐下,點菜,吃飯。我們說著雜誌社的事,說著稿子的事,漸漸地,飯局行將結束。事也已議定——我終於辭了這個專欄,她也無奈地表示同意。在等服務員上餐後水果的空當兒裡,因為百無聊賴,我便沒話找話,問她現在的生活情況如何。她說她的兒子已經兩歲,家在市中心的一個很有名的小區。記得六年前那次吃飯,她說她剛結婚,在一個城中村租房子住。這麼說她發展得還挺好。

「那個小區位置不錯。房子多大?」

「160平。 」

「四室兩廳?」我吃了一驚。

「嗯。」

「發財了吧?買了豪宅。」我笑,「房子太空會沒有安全感的。」

「人多。都住滿了。」

「怎麼那麼多人?」

「我和老公,兩個孩子,還有婆婆。」

「你是少數民族嗎?不然怎麼能生兩個?」

「是我老公前妻的女兒。」

我沉默片刻:「他前妻……」

「得癌症死的。」

「那,六年前……」我惶惑了。

「不是那個人。我的第一個丈夫,也死了。」

我說不出話來。她也沉默。但她的沉默很平靜,看起來絲毫沒有被我揭開傷疤的痛苦。於是我靜了一會兒,繼續問下去——既然已經揭開了,不繼續揭下去似乎也是不對的:「他是怎麼回事?」

「他喜歡喝酒。那天,他喝多了酒,去陽臺抽菸,身體失控,就一頭栽了下去。腦漿都摔出來了。」她依然平靜地說著,吃著一片雪梨,「我那時候還懷著孩子,四個月了。後來就做掉了。」

我看著她。她看起來粉光脂豔,成熟豐美。我以為對於她來說,這六年是平靜的六年,不是手機資料裡那風起雲湧的六年。2005年,連戰光臨北京,馬英九當了國民黨主席。2006年,農業稅退出歷史舞臺;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穿越凍土裡程最長的高原鐵路青藏鐵路進入試運行,結束西藏不通鐵路歷史。2007年,「高音 C之王」帕瓦羅蒂在義大利的摩德納因病逝世,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甲運載火箭將嫦娥一號衛星成功送入太空。2008年,四川省汶川發生 8.0級特大地震,死了八萬人;北京成功舉辦奧運會,中國拿了 51塊金牌;此外,還有什麼?對了,還有豔照門。2009年,中央電視臺新大樓火災,3G正式登臺亮相,羅京病逝,鄧玉嬌案,烏魯木齊「七五」事件。2010年,王家嶺發生透水事故,青海玉樹地震,死了兩千多人;上海世博會,看一個沙特館要排隊九小時。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福島核電站核洩漏等級為最高的七級,無數中國人將超市裡的鹽搶購一空……

面前的這個小女人,我以為她的美,她的安恬,是歲月自然沉澱的結果,卻沒有想到她經歷了這麼多深淵般的歷練:喪夫,流產,寡居,認識第二任丈夫,再生子,成為母親兼後母,還和不知脾性如何的婆婆同住……走在大街上,誰看得出這個秋波無痕的漂亮少婦經歷過這麼多呢?真是應了泰戈爾的那句詩:天空中沒有翅膀的痕跡,而我已經飛過。

——當然,我早就明白這個道理,但是,當活生生的例子一次又一次擺在我的眼前時,我還是忍不住要震驚。如同親愛的朋友心臟病突發差點兒死去,辦公室同事的孩子得了自閉症,一個同學在開車時因不期而至的癲癇而翻車致殘……那些傳說中的不幸,似乎十分遙遠,但其實就潛伏在我們的身邊,隨時都可能朝我們舉槍射擊。我們無處躲避,防不勝防。也因此啊,每當走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看著一張張似乎平靜甚至冷漠的面孔,我都會止不住自己的好奇:在他們的身上,究竟發生過什麼?正在發生什麼?還將發生什麼?

沒有人知道命運將會對他們進行怎樣的安排。我當然也不知道。我知道的只是,我心裡充滿了對他們的心疼。心疼。

告別的時候,她再次對我請求,讓我考慮將專欄再做下去。我知道她此時已經不抱希望,只是客氣。但我改變了主意,同意了。她喜出望外,沒有問為什麼。我也沒有做別的解釋。我知道自己不必對她解釋,我自己明白就行了——人生是如此不易,需要我們忍耐,再忍耐。相比於其他的忍耐,如果說不能再繼續忍耐一個並不怎麼費力且能賺可觀稿費的專欄,那實在是有些矯情。

(本文為騰訊文化獨家籤約的合作方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喬葉從散文創作轉向小說:誠實寫作是第一位的
    >   誠實寫作是第一位的  ——訪著名作家喬葉  河南省作協副主席、著名作家喬葉在河南文藝出版社推出新作《拆樓記》,這部被《人民文學》雜誌社定為「非虛構小說」的作品講了一個關於拆遷的真實故事。「我看到其他一些作品寫得比較慷慨激昂,作者往往有著鮮明的立場,而『我』在《拆樓記》中卻是沒什麼道德立場的,『我』沒有指責政府、村民等任何一方,而只是儘量在客觀地陳述這個事實。」喬葉說,她在寫作《拆樓記》時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如何定位自己,是義憤填膺地站在政府的對立面,還是指責村民的算計?最終,她選擇了不偏不向,「尊重真實和人性才是第一出發點,我沒有資格立場鮮明地指導讀者怎麼想。」
  • 喬葉|缺少一點「缺少」
    看老師久久無語,學生按捺不住,問老師:「 我畫得怎樣? 「少了一一點兒留白。」老師微笑。 「留白?那並不很重要吧? 「那點兒留白在國畫裡,就是寧靜遼闊的天空,飛流直 下的瀑布,潺潺而來的清泉,飄逸遊走的雲朵和爽朗靈動的微風。你說,重要不重要呢?」老師慢慢地說。
  • 一「葉」知秋共享書香 喬葉和6萬餘書友分享寫作心得
    1993年2月,中國青年報副刊發表了喬葉的散文處女作《別同情我》,從此一發而不可收,應邀撰寫散文專欄,出版散文集。全國各地的讀者紛紛給她寫信,還有人跑到村裡,上門拜訪他們通過散文認識的喬葉老師。  「讀書是自我排解的需要,最初看著報刊文章覺得我也可以寫,通過寫作我開始和自己對話,想不明白的問題會通過寫作自我救贖。」喬葉這樣回憶寫作的初衷。
  • 我們為什麼要搞同學聚會?
    點擊上面藍字
  • 人到中年,為什麼不喜歡參加各種同學聚會,總結原因就三點
    但是對於那些已經在社會上打拼了很久的人來說,特別是年過40歲的中年人,在社會上生存了這麼久對於很多人來說早已經有了自己的事業,所以經過那麼多年在一起相聚,無非就是在一起炫耀自己而已,要知道那麼多年過去了,很多感情早就已經變了味沒有以前那麼的單純了,所以這就是很多中年人不喜歡同學聚會的一個重要的點。
  • 為什麼同學聚會的都是「差生」?理由很現實
    同學情在我們的情感部分佔據了很大一部分,上學時的感情付出也是最真摯的。畢業後分東離西,能聚到一起也不容易了。逢年過節放假時,難免搞個同學聚會,但是,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聚會的人數越來越少,似乎當年班裡的「差生」,似乎更願意組織或參加同學聚會,那些所謂的「優等生」,反而很少或不願意在同學聚會上露面。這是為什麼呢?
  • 為什麼現在參加同學聚會的人,越來越少
    為什麼現在參加同學聚會的人,會越來越少呢?,同學聚會一般回憶多,也是一個互相幫忙的通道,所以同學聚會參加比較積極。也許有的同學認為沒有必要,認為都有自己的圈子沒有必要再去同學圈子,有的同學比較成功在聚會上比較顯擺嘚瑟,讓其他同學不願意再去聚會。有的同學身體不好也就不參加聚會。
  • 同學聚會,為什麼有的人從來都不參加?原因很現實
    導語:同學聚會,為什麼有的人從來都不參加?原因很現實最近,同學聚會成了人們一個熱議的話題。本來同學之間聚個會,這是再普通不過的事情,但是由於人們參加聚會時,各自抱有各自的目的,然後在聚會的過程中,又展現了各種人間百態,導致現在人們一提到同學聚會,就感覺聚會的目的不再是那麼的單純簡單。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同學聚會已經變了味道。職場中總有一部分這樣的人,他們從來不參加同學聚會。他們為什麼不去參加聚會呢?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想法。
  • 大學、高中、初中、小學同學聚會有何不同?同學聚會有多大意義
    其實,同學聚會中這種不正當的風氣早就應該得到改善,同學聚會不應該比來比去,如果,你來到這裡就是懷有私心,想要和大家攀比一下,比一比誰過的好,誰過的不好,那我建議你還是不來為好,因為同學聚會肯定不會歡迎你這種愛攀比、愛顯擺的人。大家真正喜歡的是那些能放下一切做自己的人,只有你真正的放下所謂的面子和這幫老同學好好坐在一起,吃個飯聊聊天追憶一下青春,你才會被大家所接受和認可。
  • 為什麼有錢人年薪百萬,卻不願意參加同學聚會?背後原因很現實
    為什麼有錢人年薪百萬,卻不願意參加同學聚會?背後原因很現實 在我們很多人的印象中,只有那些畢業很久後還是混得不好,工作薪資比較低,生活比較拮据的人才會不太願意去參加同學聚會,而那些有錢人,就會爭著搶著想要促成同學聚會,這樣才好在之前的同學面前進行炫耀,為自己吐一口氣。
  • 同學聚會,很少看到公務員同學,為什麼「請」不動他們?
    大學畢業後,很多同學都會隔個三年五載舉行一次同學會。但是,奇怪的是很少能看見公務員同學的身影。他們不參加的理由往往是:不方便、忙著加班、最近任務重。有人說學生時代是值得懷念跟回憶的,如果長時間不見的話會變得生疏,但是現在同學聚會:公務員,事業單位編制人員,這些人都不熱衷參加,這是為什麼呢?
  • 楊冪同學聚會,姚晨同學聚會,吳磊同學聚會 ,看到林志玲:檸檬了!
    要說起來同學聚會,我們大家並不陌生,在畢業後,每年都要有一次的聚會的,來加深彼此的感情,而娛樂圈明星也是一樣,他們也是要有同學聚會,我們來看一下,他們和自己的同學聚會合照,是不是很養眼呢?
  • 關於同學聚會
    以前,我們的初中同學總會每隔一兩年聚會一次。那時候總覺得再也遇不到這樣好的人了。後來,很多人都結婚了,每次大家聚會的話題就變成了孩子考試得了第幾名,自己家裡買了幾套大房子,自己買了什麼包... ...不知道是這個社會物質了,還是以前的人不在了。現在的聚會真的充滿了「俗氣」。
  • 參加完同學聚會,我總算明白了
    有的人,把同學聚會當成一種樂事,積極參加;有的人,從不在同學聚會露面;還有一些人,要進行一番心理鬥爭,才決定是否參加。過年老同學聚會,你去還是不去?來看一場線上辯論賽,有請正反方登場~你好,青春見證人!
  • 同學聚會邀請函怎麼寫?同學聚會文化衫
    天氣轉冷,新年也逐漸臨近,不管是擁有漫漫長假的學生們,還是一年難得幾回休的職場人,都會選擇這段時間舉辦或是參加聚會。學生時期是很多人心中的「黃金時代」,年節之際,也是同學聚會舉辦最頻繁的時候。作為同學聚會的舉辦者,面對眾多許久未見的老同學的同學聚會邀請函應該怎麼寫呢?
  • 同學聚會AA制,班長發來帳單,當地同學:這錢我反正不出
    我母親60歲了。除了看寶寶,她還喜歡跳廣場舞。以前,因為疫情的原因,不敢跳舞,也不敢和跳舞的姐妹們聚在一起。現在國內疫情得到控制,應該上學的孩子都已經上學了,母親可以自由預約舞伴一起吃飯了。因為她們都是女人,而且餐費都是AA制的。大家很高興,並交換了感情。他有一種幸福感和成就感。這也使我們這些孩子不必總是惦記著老人。每天都有活動。
  • 「體制內」的成功人士都不願意參加同學聚會?同學聚會意味著什麼
    那麼通過我自己的親身經歷,來聊聊「體制內」的人為何都越來越不願意參加同學聚會?我了解到有以下主要幾點原因:「體制內」的身份近年來,國家的發展迅速,大多數信息也是公開透明的。只要在網上一查自己就能了解每一種行業發展的趨勢和相關工作的收入。
  • 一個中年女人的悔悟:參加了一場同學聚會,毀了我幸福婚姻
    導語:很多男人其實都不希望自己的老婆去參加同學聚會,因為同學聚會上難免會遇到自己的初戀,有些女人就是因為參加了一場同學聚會,所以毀了自己幸福的婚姻。今天來說說連女士的故事。連女士:我今年45歲,因為參加了一場同學聚會。
  • 喬葉《最慢的是活著》,讀書筆記,讀起來特別溫暖
    真的是一口氣讀完的一本書,無論是語言文筆,還是真情實感,作者喬葉處處有著她自己的獨一無二,流暢的表達,一氣呵成的抒情,發自肺腑的感慨,毫無保留的自我剖析自己的羞恥心,真是讓人敬佩和感動。奶奶重男輕女思想的桎梏,導致主人公從小就對奶奶充滿牴觸與偏見,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她似乎在重走奶奶的路,也漸漸理解了奶奶對生活的執著,兩人相互不喜歡卻又相依為命。最終在奶奶去世時候,她徹底原諒奶奶,面對周而復始的生活。本書是敘述時間線,以生命的延續,講解活著的永恆。活著就是一種希望,喬葉是站在女性的角度講。女性的細膩情感,文字緩緩划過心間,留下溫情。
  • 「這次同學聚會,男的AA,女的免單」「我有事,去不了」
    當然,適當的照顧一下女同學無可厚非,怕的就是有些人,慷他人之慨,道德綁架同學會上的所有男性,必須為女性買單。同學聚會本應該是開開心心聯絡感情的事情,若是遇到了這樣的事情,怕是同學聚會都會失去原本的意義,變得虛偽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