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鵬程|篆書有一種人性的,甚至過分人性的氣氛

2020-12-11 藝術文化生活

(龔鵬程作品:花有清音、我舞霓裳。1370mm×2670mm)

篆字,現在大家多半不認得了。但它其實既有古趣,也頗具新情,值得介紹。

正、草、隸、篆,是我國文字的幾種基本字體,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也許還有許多人不知道:其中篆書卻不像正書楷體那樣,只是一種字體。

篆書是個體系,泛指古代的各種字體。例如秦朝,《說文解字》說:「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這裡面,除第八種隸書之外,都可歸入篆書範圍。

直到清朝,《乾隆御製三十二體篆書盛京賦》仍將鳥蟲書、龜書等等,與雲篆同歸於篆書。

各種篆體,頗不相同。像摹印,由於印章多為方形,所以印文字形亦為方形,要求字形填滿空間。故凡筆畫轉折處都以方折為主而極少圓轉,小篆中圓轉的弧線,遂多變為方折,是橫豎的屈曲纏繞。只有橫畫、豎畫和折畫,也有點疊畫、弧筆和斜筆等。稱為繆篆。

本來這種字體只用於摩印,但後來清代桂馥《繆篆分韻》將漢魏印採用的多體篆文統稱為「繆篆」。由此可見篆書之複雜。繆篆本只是篆書這體系中之一種字體,後竟也成為一個小的體系,包羅了許多種篆文。

這些古代字體,因為古老,故自有一種渾樸古雅之美,是其他字體不容易具備的。因而為許多書家所愛寫。

又由於其中包含了許多種字體,因而篆體又有極大的豐富性,對於書法寫作者來說,其實是個寶庫。像楷書、隸書,寫它的人固然可以有很多風格、筆法的差異,卻沒能有這麼多迥異的字體可以選擇。

如剛剛講到的繆篆,我師臺靜農先生就常寫為書法作品。大家都知道臺公的字,行書學倪元璐、隸學《石門頌》,而其實篆書也很有特點,多參入繆篆及權、量之金文。這也使得他的隸書比《石門頌》更方整、更有古意。

我另一位長輩王壯為,是臺灣篆刻第一高手,當然精熟繆篆,但書法則頗寫侯馬盟書。

這些取徑,便迥異於吳昌碩。吳氏寫篆,於秦書八體中,獨取大篆,且再往上遡,取法號稱是西周文王、成王或宣王時的《石鼓文》。

從前教我詞的傅試中老師,曾開玩笑跟我說他「一生吃定姜白石」,吳昌碩就是這樣。但取精而用宏,寫行書、畫畫,也都用這種筆法。

另一位以寫《石鼓文》馳名的是吳稚暉,字跟吳昌碩卻是兩樣。先生為國民黨大老,但為人佚蕩,據《無錫地方志》說晚清時江蘇學政楊頤乘畫舫宴客,微服狎妓。時為秀才的吳稚暉與一同伴手持草紙一束,上船大呼「生員叩見大人,請賞花酒三杯」。楊學政大怒,將兩人革去秀才,趕出書院。如此人物,寫篆卻不粗豪,比吳圓秀清和,有靜氣。

這是因為他的大篆,工夫其實由小篆來。臺灣商務版《民國書畫家匯傳》稱其:「篆得李陽冰神髓,圓潤挺秀,蒼勁高古。「後面是胡扯,蒼勁高古跟圓潤挺秀難以並存,但說他得李陽冰神髓是對的。陽冰之書就是小篆。晚年的吳稚暉篆書還融入了《天發神讖碑》的一些結構特點,體勢較勁,用筆方折,與吳昌碩更為不同。

此外篆法名家當然還很多,但取法其他篆體的卻很少。例如鳥蟲篆,早在春秋楚國王子午鼎銘文、越王勾踐劍銘文「越王勾踐,自作用劍」即已有之。戰國時期,楚、蔡、宋、吳、越等地亦盛行鳥書、鳳書、龍書等,一直延續到秦漢。但近代幾乎已無書法家寫了,江湖賣藝者以楷體加鳥頭花尾寫成的,也不登大雅之堂。

(春秋楚國王子午鼎銘文拓片<局部>)

然而歷代熱愛篆書、推廣篆書的人其實仍有不少。唐代李陽冰、宋代夢英就是著名的例子。

夢英是和尚,法號宣義,北宋初年衡陽郡人。與六朝陳僧智永、隋僧智果、唐僧懷素齊名,號為「瀟湘四僧」。明陶宗儀《書史會要》說他「與郭忠恕同時習篆,皆宗李陽冰。」書跡有《篆書千字文》《篆書夢英十八體詩刻》《篆書說文偏旁字源並序》及《論十八體書》。對研究漢字的淵源、演進以及篆體書法都很有裨益。

(夢瑛十八體篆書)

(夢英篆體千字文碑)

另外值得特別一提的是宋徽宗。

徽宗的書法造詣,人盡皆知,楷、草尤妙。現在看不到他的篆書,但顯然他是感興趣的。他信奉道教,對於道家所傳一種古老的篆字,非常讚嘆,甚至著迷。現今還能看到他推介雲篆的這個碑刻。說是天神下降,留下了二十八個字。徽宗看不懂,第二天召見道士林靈素,才知怎麼回事。所以命林靈素模寫下來,並刻碑為記。

徽宗是個醉心道教的藝術家,故「君子可欺之以方」容易受騙;所寵信的蔡京、林靈素都是壞蛋,都哄著他玩。但也因此留下了難得的藝術資料。

林靈素偽造的這些「龍章雲篆」,是道教符書之一種,來歷說得非常神奇神秘,乃篆書之一體。但除了早期道士們還能寫寫,後世誰也不會。宋代顯然已十分罕見,否則騙不過徽宗這位道教大行家。林靈素寫的也不標準,可能是故作狡獪,添加了一些其他筆法,要不就是他其實也不太會寫,故頗有些只是後世字形的變造。

要看真正的雲篆書法,哈哈哈,那還只有我寫的。

原來宋徽宗信仰的是道教中的神霄派,自號「教主道君皇帝」。神霄派是北宋年間從天師道演化出來。擅長的,一是雷法,可以呼風喚雨,符合官員祈雨之需。二是符籙。其符法,除了龍虎山天師道的淵源,還吸收了靈寶派的。神霄之名,也來源於《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該經就是傳授「真文」的。宋徽宗那方碑文說的「雲篆龍章」所指即此。

《賓退錄》卷一《林靈素傳》說政和六年(1116年)京師大旱,林靈素乞雨無效,乃奏請徽宗召王文卿來應急。王文卿是江西人,史書上說是南豐,我曾去上饒靈山縣考察到他老家,找到家譜。總之是鷹潭龍虎山附近的人,其法術出於龍虎山,不足為奇。林靈素寫雲篆,則由王文卿來。

龍虎山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大真人到臺灣後,我為其義子,耳濡目染,故於符法尚不陌生;後來又通讀《道藏》、編《中華續道藏》、辦了中華道教學院。因此才能堂而皇之在學術上講「道門文字教」、在書法上試圖恢復雲篆寫作。

2017年我還曾以「雲篆龍章」為題,在山東銀座美術館專門辦過一次書法展。其他的書法展也都會搭配點雲篆作品,以資推廣。

這,一方面是繼吳昌碩寫石鼓,羅振玉寫甲骨之後,想再為書壇開拓視域,灌注活水。一方面也展示了一種介入當代藝術的雄心,為當代藝術之視覺性,符號性取向提示了與傳統不斷裂的審美新途。對長期困擾這一問題的人來說,我認為非常具有延伸開來的話題性。其書,條條舒展、高古雄渾而具有神秘感,尤具審美價值。

(書法展期間,餐廳人員很喜歡,竟用紅豆和白米拼成「雲篆龍章」的字樣)

但我這裡並不是要推銷我的雲篆,我只是說篆書既高尚古雅,又極豐富,值得現代人再做開發。吳昌碩寫大篆,吳稚暉有取於小篆、開母闕、天發神讖,臺靜農先生寫謬篆、王壯為先生寫侯馬盟書等等,都是很可效法的。我自己雖因家世淵源,有點責任推廣雲篆,但想恢復的其實是整個篆書體系。

我曾寫了個冊頁《吉金文錄》,乃是從羅振玉先生《三代吉金文存》中摘選了可供書法家效學的幾十例子,都很有意思:

(龔鵬程作品:吉金文錄)

跋文很能說明我的態度,錄於後:「金石之學,邈焉久遠,今世出土則尤多。羅振玉《三代吉金文存》所收,即達四千八百餘器;於今知見,蓋倍蓰之。然自來治金石文字與書藝作字者為兩途:一者廣徵搜羅,務極其多;一者約取,篤守一二鼎彝碑石,專意臨撫,意即已足,若吳缶老之寫《石鼓》者是也。此其精詣深至、功力彌滿,曷可非議?然金石之博廣浩瀚,竟無由窺見矣,豈不深可惜哉!石且勿論,金則鼎、彝、鍾、簠、簋、爵、尊、盨、匜、盤、壺、卣、觶、罍、甗、甋等,形制殊異;東西方土,文字亦頗不同;鑄工刻手,尤相別趣,故其風格極其繁複。爾時文字,又兼刻畫之法,以毛錐擬寫之,另成韻味,實與臨寫後世法帖墨跡不同,皆可以益人神思也。弗能取資,未見其為智者之行檢也。中秋涼寒,不出門訪友、縱酒,閒錄數器,遂自以為得計;又略說摩錄周金之故以自喜。賢者幸勿嗤之。」

龔鵬程

龔鵬程,1956年生於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博士,當代著名學者和思想家。著作已出版一百五十多本。

辦有大學、出版社、雜誌社、書院等,並規劃城市建設、主題園區等多處。講學於世界各地。並在北京、上海、杭州、臺北、巴黎、日本、澳門等地舉辦過書法展。現為美國龔鵬程基金會主席。

相關焦點

  • 順人性與逆人性是個偽命題
    當時,憑藉著「三分天下,必有華為」的發展願景,以及「不讓雷鋒穿破襪子、不讓焦裕祿得肝炎」的人才管理理念,華為深深地戳中了這些知識分子們的痛點,成為了知識分子們「依靠知識改變個人命運」的理想舞臺。千千萬萬的60後、70後在為公司創造價值的同時擺脫了「一貧如洗」的生活窘境,過上體面生活,甚至成為家庭與家族的經濟頂梁柱,獲得了家人、朋友、同學的羨慕與尊敬。
  • 什麼是人性,正確認識人性,善用人性規律
    人性的話題總是沉重的,但又無法迴避。人性總有善的一面,也有惡的一面,善惡的展現,不在於人,而在於環境。所謂的好人,在適當環境的誘導下,也會心起惡念,甚至做壞事;所謂的壞人,適當環境的誘導下,也會心起善念,甚至做好事。
  • 人性是什麼?人性本善嗎?
    一直以來,我都想寫一篇有關人性的文章。關於人性是什麼的問題困惑著我,對人性的客觀認識一直也是我想追求並提高的。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筆者閱歷尚淺,涉世不深,走入社會工作的這些年來,對人性有了一點點認識。所以,今天我們來談談。
  • 英語學習|詞彙力——人性豐富多彩,你的性格是什麼樣的?
    人性的豐富生而為人,而且是群居的社會性動物,我們對人性有必要清楚地了解,這樣才能與不同性格的人和諧共處、尊重包容、通力協作、互利共存。人性的複雜多變是眾所周知的。隨著科學,尤其是心理學的蓬勃發展,關於人的性格分類,已經有許多理論可以參考。
  • 議論文:人性的弱點
    人性弱點的一方面就在於此-虛榮。虛榮在於過分看重別人的評價。我們都想成為父母口中別人家的孩子,同學眼中值得深交的朋友,於是我們極度在乎別人對我們的評價,這可以理解成喜歡聽「好話」,然而這樣會害了自己。如果當初他沒有聽劉邦的趨炎附勢,也就不會有當時的慘敗。過分的看重別人的評價,導致自己的家破人亡。虛榮在於極度炫耀。古往今來喜歡炫耀的人不在少數,尤其是女性。人們總想把最好的拿出來給別人觀賞,就為了得到別人羨慕的眼光,一些人甚至為了向別人炫耀而幹出荒唐的事來,這就是虛榮心。還記得高中課本裡的羅塞瓦德夫人嗎?
  • 師瑾:你想不想成為人性高手洞察人性,抓住人性,操控人性?
    師瑾社群創業你想不想也成為人性高手,洞察人性,抓住人性,操控人性?人也好,東西也好,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事情經歷多了,人經歷多了,自然,知道,真假,騙不了自己!為啥他們能利用人性做定位?做產品?做成交?賺錢?因為他們都是人性高手!為啥他們能成為人性高手?很簡單!特別簡單!
  • 什麼是人性?8句老話道破人性,直指人心!
    其實人性也是有跡可循的。熟知人性,才能更豁然地面對這個世界。人性都是現實的,都有趨利避害的天性。一旦知道幫你麻煩費事又無利可圖,哪怕關係再好也會躲你躲得遠遠的。人性的弱點:想依靠別人,殊不知,別人是最靠不住的。
  • 人性的乖謬
    「先知」在以色列代表最崇高的地位,在屬靈地位上是最高的,甚至高於君王,但是在當地或家鄉,是不受重視的。這不但是以色列的現象,全世界都一樣,我們這裡有俗語說:「本地姜不辣」或「牆內開花牆外香」。耶穌、摩西、保羅當時很受歡迎嗎?反對、反感的人有許多!日光之下無新事,都在不斷重複。有一些知名作家教授感嘆道,即使外面有很多粉絲,但他的子女從不看他所寫的書,甚至很不以為然。
  • 沈從文很諷刺現實中人性的名言,道出了他想要的人性,發人深省!
    現實中人性是什麼樣的?有什麼好諷刺的?倘若不讓大家去讀沈從文的語錄,也不讓大家往下讀,大家會怎麼回答這個問題呢?相信很多人只要靜下心來,就一定能回答出很多來。比如說現代很多人的人性都很醜陋,很多人都是嗜錢如命,為了錢可以出賣自己靈魂,甚至可以違背自己良心和道德,不擇手段去損害他人的利益。再比如說很多人的人性是弱肉強食、欺軟怕硬、一直都沒有改變叢林法則,一直都在為了錢、權利、名利、私慾在互相競爭,甚至不正義的競爭,不擇手段地競爭,競爭中是耍盡了陰謀詭計,耍盡了一切手段,只想把對方打敗,打倒,踩在地上。
  • 為什麼性惡論是錯的,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深入探討人性之一
    5認為人本性惡的,列舉了人的種種惡行、惡念,包括自己的,但是我們應該這樣看:如果人性本惡,人又怎會如此揭露、批判、懺悔自己的惡?人揭露、批判、懺悔自己的惡,不正證明人心中有善?如果人的本性中沒有善的話,又怎會自我懺悔、要自我約束、要去除己惡呢?我們看到一些有名的西方人物的自我分析,對自身和人類的惡那麼自責,甚至感到恥辱抬不起頭,真是令人感慨。
  • 呂生榮:營銷就是解讀人性,兩個字為你揭秘人性讓你掌握人性營銷
    營銷就是解讀人性,如果你了解人性,順應人性,滿足人性的需求,銷售就成為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這是經常有人(甚至包括某些身經百戰的企業大佬),在我耳邊叨叨的話題。當我問他們到底什麼是人性的時候,雖然他們都能夠講一大堆,但是給我的感覺並不是那麼通熟易懂,甚至是一頭霧水。
  • 你,有哪些人性的弱點?
    人性是有弱點的。比如,我一直很清楚自己人性中最大的弱點,就是「懶」,其次才是「天真純潔」中的一點點騷氣。
  • 資中筠講「人性」:人性善惡並非一成不變
    著名學者資中筠在香港書展開講《人性·文化·制度》。  深圳商報記者 鍾華生 實習生 荊靜 文/圖  「這次講座的題目《人性·文化·制度》是怎麼想到的呢?此外,資中筠還是一位資深的翻譯家,譯有巴爾扎克、薇拉·凱瑟、阿蘭·德波頓等人的著作。  正如此次香港書展資中筠講座的主持人梁文道所言,當下許多人之所以尊敬資中筠先生,是因為她從外交職務上退下來以後,還書寫自己的獨立見解。「尤其是最近幾年,大家感覺到資先生雖然年紀越來越大了,但是下筆卻越來越明快和直爽了,甚至在外人看來,她的文章態度很『辣』。」
  • 北大教授龔鵬程:易經不是算卦用的
    [摘要]《易》由一部佔卜之書,提升為一部足以拓揚人性、導引人生的義理智慧之書,端在孔子拈出「元亨利貞」四字,強調「四德」,否則就只是術數而已。《易經》開卷第一卦是乾卦,所以第一句話就說:「乾,元亨利貞。」
  • 文化屬性 人性
    與其說是「殺富濟貧的商戰教科書」,倒不如說是用哲學對「文化屬性」「人性」的大討論。電視劇保持了小說的原汁原味,甚至連臺詞基本用的都是小說裡的原話,用普通的語言闡述深奧的哲學思想,通俗的語言描繪人性的善與惡,有些道理咱說不出、想不出,但一咂摸確實是那個理兒。劇中多次出現「文化屬性」一詞。
  • 疫情之下:災難是人性的試金石,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這是一部關於人性的片子。古代對於人的本性,有性善論和性惡論兩種觀點。人有內心柔軟的地方,但不等於其大愛無私。魯迅在經驗中寫到:「在中國,尤其是在都市裡,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車摔傷的人路人圍觀,或甚至高興的人盡有,有肯伸手來扶助一下的人,確實極少的。」小時候覺得魯迅先生的文字深奧,現在看來,卻真真是很貼切現實了。前幾年的春晚小品《扶不扶》在社會中掀起了一段對於人性的思考與探討。
  • 人性,就有一種跟風的心理狀態
    這個季節,正是秋季最絢麗的時節可以用色彩斑斕,眼花繚亂來形容由於種種原因,有的景區,人聲鼎沸,熙熙攘攘,而有的景區,門庭冷落,冷冷清清至於有這種狀況,原因多種多樣,不可名狀歸根結底,還是人為原因為多數這不,就有一種人,對於人氣不旺的景區,就持有疑問和觀望的態度,說什麼,這裡怎麼沒有看見人啊,言外之意是說這個景區是不是不好看,沒有值得欣賞的景點其實不然,景區人多與否,與景區是否好看,並不是有必然聯繫的
  • 心理學:人性、潛意識、智慧、情緒的深度認知,共勉
    人性心理學:什麼是人性?人性也就是人的天性。要知道:人一旦沒有了利益往往就會很難維持自己的生命,因此,大多數人為了自己的利益,往往都喜歡去攻擊別人,甚至還會貪得無厭的向別人索求,這就是赤裸裸的人性。不過,人也都是有理性的動物,人的理性往往很好控制,但是人的天性一旦爆發,往往是很多人都無法去掌控的。潛意識心理學:什麼是真正的潛意識?如果抬著頭走路的人被全世界人都認為是一個壞人,那麼那些真正的壞人也必將低著頭去走路,這就是潛意識行為。
  • 人性存在及其解釋——從弗洛伊德《釋夢》開始
    在西方,從柏拉圖便開始普遍討論「正義」、「公平」、「善惡」、「幸福」以至於討論一種形而上意義的「理性」。這種「道德」「理性」的討論經過中世紀至於近代延續了兩千多年。這種討論多是一種形而上普世意義上的討論。從弗洛伊德開始,則開啟了人類對於人性中非理性設定的承認。人性中除了一種「道德」「理性」使人成為獨立自主的「人」,同時也存在著「非道德」和「非理性」。
  • 道德教育作為一種人性平衡術——一種對於德育本質的盧梭式探討...
    盧梭一方面看到現代道德教育歸根結底是一種社會建制,是與人的自然本性截然對立的,其甚至會破壞上帝一開始就賦予了人的內在品質;但另一方面也清醒地意識到這種現代道德教育對於人性的侵蝕一旦建立,就不再可能被終止,而只能被改變。於是,盧梭試圖從理論上給出一種新的方案,即試圖培養出一個「生活在社會中的自然人」,以實現人身上自然性和社會性的完美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