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頁手算解決物理學爭論——相變、對稱性破缺與時間晶體

2020-12-12 DeepTech深科技

自發對稱性破缺能夠神奇地導致許多新材料出現。所謂「對稱性」,就是在如空間、時間、能量等相應的方向上,物質的結構、性質以及物理定律不變。當對稱性破缺時,物質就會產生一系列物態、導熱性、導電性、應力特徵等方面變化。

圖丨問題是對稱的,解決方案不對稱;自然法則是對稱的,物質受法則支配的狀態不對稱,這就是自發對稱性破缺

如果把這個話題應用在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其最直接的表現就是物態變化。如冰晶體中的水分子從左到右、從上到下的排列呈現一個高度有序的狀態,也就是在空間上具有平移對稱性。舉例而言,冰融化成水的過程實為一個平移對稱性破缺的過程,破缺後的液態水高度無序,並達成了所謂的相變。

毫無疑問,在數學上,高度有序的晶體淺顯易懂的——它們在標準大氣壓下有著確定的熔點和沸點,且物理學家早已提出了一系列理論以概括其物理性質。但對於包括玻璃、冷凍食物、塑料等非晶體的相變過程,目前還沒有得出普遍接受的理論。

圖丨顯微鏡下的非晶體(左)和晶體(右)結構

不得不承認,在長達 30 年的時間裡,物理學家們一直對於非晶體是否有相變過程的問題爭論不休,該相變過程僅存在於理論模型中,還無法在現實非晶體物質中得到驗證。

然而,在粒子物理學的幫助下,杜克大學研究員 Sho Yaida 不久前終於通過幾十頁的長篇手算解決了這個持續了 30 年的爭論。

圖丨通過三十頁的手寫計算,杜克大學的研究者Sho Yaida終於結束了關於玻璃等「無序」材料在低溫下的相位問題。該相位可能是一個全新的理論物態

對此,Sho Yaida 的導師、杜克大學化學系教授Patrick Charbonneau 表示,他們找到了這種相變存在的線索,但換做以前沒人敢這麼說,因為學術界認為這種相變是不可能存在的。無論如何,他們的研究結果已經證明了,這種相變完全有可能存在。

對於這位化學系教授而言,這項研究最奇異的地方在於:把玻璃和其他無序系統的數學模型放在假想的高維宇宙中其實更容易解。在維度無限的情況下,他們的性質能被展開得更加簡單易懂,就像我們在三維圖像上解決晶體的相位問題一樣。

然而,這一相變也在三維中存在嗎?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有一個研究團隊通過數學計算否定了這一可能。所以,在過去三十年中,學界的普遍觀點仍然是,存在於高維的計算結果在三維世界中無效。

直到最近,Charbonneau的模擬實驗才發現,三維玻璃上也存在相變的蛛絲馬跡。

圖丨早期的計算無法在相位圖中找到一個交點(左圖),也就不能確定相變的明確時機。而Yaida的研究確定了該點的位置,並找到了玻璃在低溫條件下的相變條件

然而,在看了運算結果後,有著粒子物理背景的 Yaida 突然意識到,過去的研究並不能全盤否定這相變存的在可能,也許稍微進一步的計算就能找到這一物態變化的時機節點。於是,歷時一個月,在30頁紙手算的嘗試後,Yaida終於做到了。

對此,他不禁感嘆道:「這個努力的過程就是我投身於科學的原因,這個小小的定點對於這個領域的研究人員來說意義重大。它使七八十年代研究所探尋的奇異物態在真實的三維世界中有了意義。」

圖丨杜克大學博士後研究員 Sho Yaida (左) 和其導師Patrick Charbonneau (右)

實際上,新的研究動力在於,這一步驟很有可能存在於玻璃形成的過程中,而且一旦證明非晶體相變真實存在,將對材料領域帶來不可估量的影響。對此,Charbonneau 表示,「我們必須認真對待該點在三維世界中存在的可能性,它影響了聲音的傳播,熱的吸收,對信息內容的傳導。該研究深刻地影響了我們對非晶體的認識,無論它們是一團塑料、一盤散沙、還是一塊玻璃。」

在嚴格審查過後,這項手算獲得的成果終於發表在 5 月 26 日的《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

圖丨玻璃在低溫下的「無序」狀態可能是一種新的理論相位

回到對稱性破缺的話題上,除去在晶體物態變化上有著顯著作用,該理論與物理學界的各大熱門話題都密不可分。比如,規範對稱性破缺就能將導體變成超導體,非阿貝爾規範場的破缺則能賦予基礎粒子以質量。

實際上,最近大熱的時間晶體也是物質在時間對稱上的破缺。物質在各個時間的狀態應該是連續的,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外界的影響上一秒的結構和下一秒的結構應該是連續的、一樣的。如果物質自發性地在隨著時間的漸進而呈現出周期性的變化,「時間晶體」就誕生了。

2016年8月,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系助教授 Norman Yao 在《物理評論快報》上發表的論文表明,在他們製造的鈣離子阱中,能引導鈣離子環在磁場中開始永久地轉下去,並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回到最初的位置上,從而形成一個個在時間上重複排列的「晶格」,時間對稱性由此被打破。

圖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時間晶體實驗說明:通過電場將鈣離子圍繞在一個100微米寬的「陷阱」中,使它們形成晶體圓環。科學家們相信,靜磁場會使圓環轉動

儘管如同石墨烯最初一般,時間晶體到底有些什麼應用現在還並不明確。但至少有一點是肯定的,時間晶體的超級穩定性可以作為對抗退相干效應的有力武器,來保證一個量子態的壽命。如果量子態可以被強化,它還可用作製造更穩定的量子計算機內存,和進行更精確的測量。

因此,今年 3 月出版的《自然》雜誌,也將這一發現作為封面文章進行了詳細解讀。

圖丨2017 年 3 月出版的《自然》雜誌封面文章:《時間晶體》

相關焦點

  • 對稱性和對稱性破缺
    自發對稱性破缺的概念最先在凝聚態物理中提出,用於解釋超導現象。1961年日本物理學家南部陽—郎在粒子物理學研究中引入這個概念,發現了強相互作用中的對稱性自發破缺現象,尤其是手徵對稱性自發破缺,他也因此獲得了200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 對稱性破缺的勝利
    雖然對稱與守恆是現代物理學的核心,但物理學依然執迷於對稱中的「破缺」。 2008年10月,諾貝爾獎委員會第三次將物理學獎授予在對稱性破缺領域作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
  • 對稱破缺——凝聚態中的物理美
    此外,朗道提出的相變理論與對稱性破缺理論相關,讓我們能夠用序參量來描述凝聚態系統的宏觀態,使用對稱性來給不同物相進行分類。 一般的物質有固、液、氣三態,這是初中物理告訴我們的知識。後來,現代物理的研究結果,將「物質三態」的概念擴大——有了等離子態、波色-愛因斯坦凝聚態、液晶態等等,見圖3。再後來,又擴展細分到物質的許多種不同的「相」。
  • 關於物質-反物質對稱性破缺的發現
    向左旋轉的小球和向右旋轉的小球遵循著相同的物理規律,帶有正電荷的物體和帶有負電荷的物體同樣遵循著相同的物理規律,甚至,如果讓時間倒流,運動的物體依然會遵循和我們真實世界相同的物理規律。近代的物理學家則進一步證明了各種對稱性和各種物理守恆定律之間的關係。
  • 宇稱時間對稱性聲學
    例如,物理過程在空間反演和時間反演下能夠回到初始狀態,對應於物理學中兩個基本對稱性:宇稱和時間對稱。對於人眼看不見的微觀過程,宇稱和時間對稱依然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確保了物理可觀測量為實數和機率守恆。
  • 自發對稱破缺與南部—戈德斯通定理,開啟了希格斯機制的大門!
    200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之一。從20世紀60年代起,他就在粒子物理領域開展了許多先驅性的研究工作,發現了亞原子物理學中的自發對稱性破缺機制,提出了南部·約納·拉西尼奧模型,是弦理論的奠基人之一。2008年10月7日南部陽一郎因為發現次原子物理的對稱性自發破缺機制而獲得2008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 。
  • 物理學中的演生現象
    一滴水有多少個分子很容易算出來,2mm 直徑的水滴,算一下它的體積,乘上阿伏伽德羅常數,除上18,差不多是1020個水分子。從日常生活當中大家都有經驗,水在正常的大氣壓下被加溫到100°C時,就變成蒸汽,蒸汽升高到天空中形成彩雲。同樣,一滴水在正常的大氣壓下降溫到0°C 的時候會結成冰,冰的晶體是非常漂亮的(見圖4)。
  • 物理學中的演生現象|眾妙之門
    類似地,一個小磁體,沒有外場時可指向任意方向,具備旋轉對稱,但在外場中它指向外磁場方向,旋轉對稱性就破缺了。這裡主要討論的不是這類例子,而是非平庸的,即當體系的「粒子」數趨向無窮大時(熱力學極限下)的對稱性破缺問題。從數學上看,有限自由度的體系和無限自由度的體系有根本性的不同。
  • 對稱、反對稱、對稱破缺
    另有一文《數學迭代的形像美》(《科學中國人》2004.7)涉及「自相似」、「比例」、「對稱」等美學要素。     本文擬對另一個重要美學要素「對稱」以及「反對稱和對稱破缺」作比較全面、系統的論述。     對稱有虛實之分,實的對稱可以用物理學對稱操作討論;虛的對稱是概念性的,如左旋、右旋,手性等。
  • 劉可亮‖從小類字的「同質性」與「差異性」細察對稱性破缺
    從小類字的「同質性」與「差異性」細察對稱性破缺 劉可亮 「對稱性破缺」是事物差異性的方式,任何的對稱性都一定存在對稱性破缺。於詩賦偶句或對聯而言,如何理解和解釋這個論斷呢?有人會說,「嚴對」之中也包含「對稱性破缺」,這個我能認同。可是,假設有這樣的偶句或對聯作品:處處平仄對立,字字小類工對,上下比節奏、語流、詞性、結構嚴謹一致。這時,它的「對稱性破缺」在哪兒?下面我們試從中宏觀略為轉向微觀,來探討「小類工對」的兩個漢字的「同質性」和「差異性」,並回答好這個問題。
  • 破缺的宇宙:墨西哥帽中的終極秘密
    而隨著物理學和天文學的發展,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裡,我們逐漸認識到:這個問題,並不僅僅有形上學層面的魅力——絢麗的宇宙和虛無縹緲的真空,與對稱性破缺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Credit:NASA/JPL-Caltech/R.
  • 對稱性!對稱性!還是對稱性!
    你的大腦的PET掃描圖像是對稱的這個巧合看起來很是不可思議,但卻不是唯一一個理論走在實驗前面的例子。對於對稱性的特殊關注導致了許多現代物理學中的發現。我們一般只會把對稱性當做視覺上的對稱性,但實際上它是內涵更廣的概念。對稱性指的是變化中的不變性。正方形之所以對稱是因為它繞中心的軸轉動90度後看起來和之前完全一樣。
  • 進展|時間反演對稱破缺-磁性Weyl半金屬實驗實現
    因此,外爾費米子的出現需要打破空間反演對稱或時間反演對稱。在凝聚態固體中,前者對應著非中心對稱體系,而後者則對應著自旋極化的磁性體系。在磁性外爾體系中,時間反演對稱破缺由系統磁性保證,並可受外磁場控制,易於通過溫度或磁場實現對拓撲態的操控和調製。
  • 肖豔紅小組首次實現宇稱-時間反對稱性光學體系—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8月16日上海訊(記者黃辛)復旦大學物理系肖豔紅課題組在一項最新實驗上首次實現具有宇稱-時間反對稱性(Anti-PT對稱性)光學哈密頓量的相關結果。今天,《自然·物理》(Nature Physics)在線發表這項重要成果。據悉,該項研究工作是肖豔紅課題組與美國耶魯大學蔣良教授和溫建明博士理論團隊的合作成果。
  • 拓撲相和拓撲相變的量子模擬
    Thouless 首次在二維凝聚態體系中提出了物質的拓撲相和拓撲相變的概念。區別於普通材料的朗道相變理論,拓撲材料的拓撲相是由體系能帶特徵的拓撲不變量來表徵的。拓撲不變量的一個最常見的例子是陳數,其在數學上的表達是物體幾何的空間曲率沿表面積分的結果。在凝聚態物理中,固體材料能帶的布裡淵區和其量子態的貝裡曲率對應著經典幾何中的表面和空間曲率。
  • 理論物理所電弱對稱破缺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國際上,關於解釋電弱對稱破缺動力學機制最多的是Higgs作為一個複合粒子的情況。  近日,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舒菁課題組在上述問題上取得了階段性進展,提出了通過新的對稱性(Maximal Symmetry)完美解釋電弱對稱性自發破缺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