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美麗鄉村,人人喜愛。遠處是綠樹掩映的民居,乾淨整潔的路面,近處是排列整齊的蔬菜大棚,宣傳文明風尚的文化牆。來看一看,全國人大代表、遼寧省營口市老邊區柳樹鎮太平山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陳秀豔是如何帶領村民們搞種植和養殖,全心謀發展,過上了好日子……
2020年5月,全國人大代表陳秀豔在北京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遼寧省人大常委會供圖)
《中國人大》全媒體記者王萍 通訊員王丹9月3日北京報導:美麗鄉村,人人喜愛。來到遼寧省營口市老邊區柳樹鎮太平山村,小山村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清新而美好:遠處是綠樹掩映的民居,乾淨整潔的路面,近處是排列整齊的蔬菜大棚,宣傳文明風尚的文化牆。
「別看現在這樣吸引人,以前都不好意思和別人說自己是太平山村的。村民們現在搞種植和養殖,全心謀發展,過上了好日子……」7月16日,走在村裡四通八達的柏油路上,全國人大代表、太平山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陳秀豔向《中國人大》記者講述著太平山村的今昔。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扶貧開發同基層組織建設有機結合起來,真正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堅強戰鬥堡壘。」
採訪中記者發現,正是因為有力加強了農村基層黨建,充分發揮了基層黨組織和黨員的引領和模範帶頭作用,才有效帶動了太平山村村民脫貧致富奔小康。
「火車跑得快,全憑車頭帶。在我們村,思路就是先抓『兩委』班子建設,抓黨員骨幹隊伍建設,全體村民團結一心,擰成一股繩,村裡發展越來越好!」陳秀豔高興地告訴記者:「近年來,村黨支部帶領村民依託本地資源,搭建蘑菇大棚,建立合作社。同時,積極招商引資,成功吸引多家企業落戶,不僅為村民提供一批就業崗位,也讓村集體經濟實現增收。」
2017年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到遼寧代表團參加審議,陳秀豔曾向總書記匯報了農村基層工作,聆聽了總書記的囑託。
三年過去了,陳秀豔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依然激動:「我跟總書記說如今的太平山村已經是土槍換炮,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基礎設施跟城裡一樣,村民們精神狀態都特別好,致富的勁頭可足了。」
陳秀豔說,「槓槓的精氣神就是咱的最大財富,太平山村是百姓身邊的幸福村屯,我們還要繼續擼起袖子加油幹,讓太平山村更加美好。」
2017年全國人代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陳秀豔在遼寧代表團的小組會上發言。(陳秀豔供圖)
為了鄉親們挺身而出,成為太平山村「當家人」
在太平山村,太平山與長喜屯靜靜地翹首相對,僅從名字就能感受到鄉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與渴望。
村民們清晰記得,2000年11月,在村民的一致推舉下,時任村婦女主任的陳秀豔成了村裡的新帶頭人。
說起為啥選陳秀豔當村裡的「領頭雁」,村民們都有一肚子的話要表達——大家看好她,是因為她抬頭做人光明磊落,彎腰幹活肯於吃苦,更難能可貴的是作為先富起來的農民,陳秀豔對鄉裡鄉親的困難從不袖手旁觀。
村民們說,陳秀豔家生活富裕,有自己的企業,吃穿不愁,無憂無慮。她是不忍心看到鄉親們還過著苦日子才挑起全村這個沉重的擔子。
但那時的太平山村可謂名副其實的「爛攤子」:破落的村部,帳本裡記著村裡欠下的70萬元外債;唯一一條村路下雨就成「爛泥塘」,由於欠水費,村民只能從外村拉水喝……
「我是黨員,鄉親們這麼信任我,我不能讓他們失望。」陳秀豔告訴記者,當選為黨總支書記後,她就暗下決心:幹就要幹出個樣子來,要改變太平山村的貧窮落後面貌,讓鄉親們把腰板挺起來!
「幹就幹出個樣子,改變太平山村貧窮落後的面貌」
只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升級,鄉村發展才有底氣,農村生活才能搭上快車。陳秀豔上任後,辦的第一件事兒就是讓村裡停了幾年的自來水恢復供水。村裡窮,欠了幾萬元的水費,停水已經兩三年。陳秀豔先從家中取來5000元錢,又四處籌措,湊足了水費。在她上任的第五天,清涼涼的自來水又從村民家的水管裡流出。
接下來修路。她多次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徵求意見,得出的結論是:要想改變環境,就得先修路。經多方溝通協調,在上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村裡的砂石路動工了。從此,陳秀豔一心撲在修路上,幾乎天天都在施工現場,積極協調和解決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問題。村裡的黨員、群眾看到她的辛苦付出,也紛紛行動起來。有的黨員出錢給村裡買修路材料與工具,有的黨員加入到修路的隊伍中。就這樣,憑著這股韌勁和不怕吃苦的精神,陳秀豔帶領太平山村的黨員和群眾修建了戶戶通的砂石路,2008年,砂石路翻新成了柏油路。陳秀豔還把自家位於高速公路服務區的飯店無償交給村裡經營,收入全部用於改善村容村貌、還外債。
修路、栽花植樹、安裝路燈、實施農廁改造、建秸稈燃氣站、重建村部、建垃圾箱,建健身廣場……陳秀豔帶領班子成員、黨員和村民加大村內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改造,太平山村一年一個大變樣:100盞太陽能路燈亮了起來,村道兩側的排水溝用水泥砌得乾淨整潔,各家各戶的柴草都收進院子裡。村裡的債務還清了,村子的環境變好了,村民的生活質量也提高了。
陳秀豔興奮地告訴記者:「你來的時候走的是進村的主幹道,現在太平山村四通八達,去哪裡都很方便。」
在太平山村,無論是修路清淤、建設秸稈燃氣站,還是幫助村化肥廠築壩排水、轉移物資、最終成功免於洪災損失,陳秀豔都是第一時間帶領村「兩委」幹部以身作則,衝鋒在前,用實際行動聚集起「千軍萬馬」。
「眾人拾柴火焰高,眾人搖槳開大船」,在陳秀豔的帶動下,全村百姓都圍繞著致富奔小康想事幹事,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村民的心順了,心齊了,大家十分信賴和愛戴他們的「當家人」。村裡有個大事小情,老少爺們二話不說,全能齊上陣。
全國人大代表陳秀豔(右一)帶領村民搭建蘑菇大棚,建立合作社。圖為陳秀豔和村民一起摘蘑菇。(陳秀豔供圖)
實行「雙跺腳掙錢」法,讓老百姓的錢包鼓起來
村集體有了家底兒,陳秀豔開始帶領鄉親發展種植養殖業。陳秀豔說,她的願望是讓每家每戶都能過上好日子。怎樣讓老百姓的錢包鼓起來,是最讓她牽腸掛肚的事兒。如今,她帶領村民們實行農忙時在家務農、農閒時外出打工的「雙跺腳掙錢」法,讓太平山村徹底變了樣。
採訪那天正是入伏第一天,天氣炎熱,酷暑難當。陳秀豔帶記者來到蔬菜大棚看個究竟。走進棚內,一片綠油油的經濟作物長勢喜人,村民李丹正忙活著為網紋瓜秧掐尖兒、掰腕兒。李丹告訴記者:「像我這樣50多歲的人現在出去找工作非常不容易,村裡弄蔬菜棚子,我負責一些技術、管理,每月能收入三千多。」
扶貧先扶志。陳秀豔經常用村裡的大喇叭對村民講,「坐著吃不如走著吃,出去掙錢才有出路」。她在村裡培養了幾個技術示範戶,包括瓦工、鉗工等多個工種,平均每個示範戶都帶了十幾個人出去務工掙錢,一個個都能掙個3萬、5萬。
一個村的發展不能只靠外出打工,怎樣發展農業最合適?陳秀豔找到懂行的農業專家,一起論證探討,最終確定了露天茄子種植。
平坦的村路旁,是太平山村的「黑又亮」茄子基地。「黑又亮」茄子是太平山村的金字招牌,也讓太平山村的村民走上了致富之路。種植茄子的成本低,收益卻相對高得多。一畝地種玉米只能有幾百元收益,而種茄子能收入近萬元。
開始也有很多村民反對:「種了一輩子的玉米,要改種茄子,萬一收成不好怎麼辦?」陳秀豔理解村民的顧慮,率先種起了茄子。功夫不負有心人,茄子長得黑又亮,村民也吃了顆定心丸。村民種「黑又亮」茄子的勁頭足,村裡的閒人少了,家家戶戶每天都很忙碌,村裡一派紅火的樣子。
值得一提的是,陳秀豔得知「十星」文明戶道德信貸金卡工程在營口市啟動,她和9名黨員一起湊齊了擔保資金,幫助全村78戶農民獲得道德信貸金卡。有了發展生產的資金,村民們脫貧致富的路越走越寬廣。
「百姓富了,村民的文明程度也提高了」
2017年,為了進一步壯大村集體經濟,村裡建了3棟高標準蔬菜大棚,大棚裡栽培上了鮮蘑,成立了合作社。為了帶動老百姓發展經濟,黨員幹部紛紛帶頭入股。2018年春節前,鮮蘑成熟後批發價一度高達4.5元/斤,平時也保持在2.5元/斤,收益很好。
2018年,村裡以合作社的名義建起十來棟大棚,村民可以通過合作社承包大棚,每個大棚承包費1萬元,也可以用土地入股,將土地的租金投入到合作社獲得分紅。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既可以入股分紅,也可以到合作社打工,讓貧困戶脫貧致富。
村民們告訴記者,「現在示範戶帶著外出務工,再加上村裡的種植大戶幫著村民致富,大家都是戶看戶比著幹,家家有收入,人人有事幹。過去溜牆根的,打小牌的,現在都把時間和精力用在想方設法多掙錢、提高生活水平上。」
陳秀豔說:「我是土生土長的太平山人,我從內心深處熱愛農村,想為鄉親們做點兒事,幫助村裡推動脫貧攻堅和更好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陳秀豔任職二十年間,太平山村集體財產由負債70多萬元變為擁有200多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由2800元增長到1.9萬元。全村有11戶因病、因災致貧,陳秀豔安排每個黨員重點幫扶1名貧困戶,目前已全部實現脫貧。
百姓富,村容美,民風淳。走在太平山村平坦的柏油路上,記者看到村民自發地在清掃保潔,為綠樹紅花鋤草澆水;夜色降臨,黨員們在村裡開展義務巡邏……陳秀豔告訴記者,百姓富了,村民的文明程度也提高了。
「我要把土地變成黃金,讓村民的日子過得比蜜甜!」陳秀豔說,在太平山村的規劃裡,將再蓋20棟大棚,種植果木、特種蔬菜等,並在村裡發展鄉村採摘旅遊、垂釣等項目,太平山村人將過上更富裕喜樂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