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說,抱著一顆純粹的心去交換吧
在普羅大眾眼中,交換生如彼岸花般的存在,很美麗卻遙不可及。他們好像很幸福既能夠在國內高校接受傳統教育,又能到國外去體驗生活增長見識;他們好像很難當交換生的名額很少,選拔的條件很苛刻;他們好像很遺憾脫離大學生活的關鍵一年,也許與許多機會失之交臂。撕開層層假象和面紗,交流生們到底是怎樣的?
交換生們說……
量力而行,認真剖析自己的特質再做交換的打算。
抱著一顆純粹的心,不為賺績點,不為功名,不為吃喝玩樂。
交換了,要敢於跨出自己的文化,敢於放膽嘗試新鮮事物。
把握在異國的每一分每一秒,好好學習的同時,也要好好享受。
可以的話,一定要去交換一次試試,你會看到一個新的自己,會得到一個新的視角。
分享嘉賓
黃琳,暨南大學新聞傳播專業,大三下學期到加拿大聖瑪麗大學交換一學期
孫璇,暨南大學英語專業,大三一學年交換到美國威斯康星大學
黃小玲,福建華僑大學,大三上學期交換到臺灣義守大學半年
想當一名交換生?需要什麼資格?我要準備什麼?
選拔條件
1.在校學習二年級、三年級本科學生,專業不限。
2.學年度學分績點和綜合測評均在本專業前列(每所高校要求不同,有些高校不作要求)3.四六級有效成績單;雅思或新託福的成績單(視外方大學要求而定)。
Tips:如果想申報北美或澳大利亞的院校,託福或雅思的成績是必須的,一般是雅思6.0分或新託福80分以上;不少亞太地區院校現在對雅思託福成績無硬性要求,比較理想的大學英語四六級成績也可用來申請(如570-600分以上)。
選拔流程
1.查詢項目信息:時刻關注學校網頁或外事處網站,查詢並了解當年的交換留學項目的具體信息(包括可申請的大學、名額、要求、待遇、申請截至時間等)。注意訪問外方大學的網站查看是否有與自己的專業相同或相似的專業可申請。
2.提交申請材料:在申請截至時間前,將申請材料經由院系審批後,交至外事處。
3.項目筆試面試:外事處公布候選人名單後,學校統一組織相應的筆試、面試,篩選出最終的候選人。
Tips:不同學校的選拔方式不一,大致需要考查英語讀寫能力、英語會話能力以及人文素養及綜合素質,尤其是學校會考慮你是否能代表學校的形象,作為使者出外交流。
4.等候外方結果:外事處負責將候選學生的申請材料郵寄至外方大學,收到外方確認接收函後,通知候選人結果。
Tips:通過校內選拔只是獲得校內的被推薦資格,最終是否錄取由外方學校決定。外方學校將審核你的申請資料並綜合考慮你的外語水平、所學專業、個人表現、資金情況等因素決定是否最終錄取你。
談學習壓力比留學生還大
「很多人覺得交換生很輕鬆,待的時間短而沒有學業壓力,其實我們的壓力比留學生更大。」大部分交換生是為了更好的出路出國、保研、工作而來的,因此不會浪費機會去選簡單的課程,也會儘量主動表現,拔高績點,「畢竟在如此短的時間內適應學習並嶄露頭角並非易事。」
據了解,學校裡的資源遠不止選修的課程,「只要你有精力,想融入,圖書館、學術研討會、調研、講座都是很好的途徑。」她遺憾地表示,因為當時沒有給自己加壓,因此沒有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其實完全可以去旁聽沒有選修的課程,申請擔當學術研討會的義工,那樣能學到更多東西。」
國內的大學環境在一些人看來就是考前突擊的「混日子」,如此將一學期的發奮壓縮到考前兩星期的異軍突起很容易引起惰性。對此,孫璇表示自己當初渴望出國交換是希望給自己一個鞭策,不要荒廢大學生活。英語專業的孫璇在美國交換的一年中所修的也是英美文學方面的課程,「能夠學到正宗的英美文學也是我此行的目的之一,雖然我要比去學理學商的學生付出更多的心力。」
孫璇一學期修5門課,但是她壓力卻不小。美國的大學課程和國內很不一樣,在美國每節課都有討論或者書寫的作業,而且一學期有四次非常重要的大考,一刻都不能鬆懈,「我在美國一年內讀的書比我在國內的舍友過去三年讀的書都要多。」孫璇坦言,因為主修的文學類對於不將英文作母語的中國人來說很有難度,圖書館成了她待得最久的地方。
據小玲介紹,臺灣大學課堂氣氛活躍,大家想說什麼說什麼,討論很積極。老師是服務者的角色,態度好,脾氣好,有時還發棒棒糖來鼓勵同學回答問題。最讓小玲印象深刻的一堂課是休閒社會學,在課上經常討論一些社會問題,比如你怎麼看待同性戀。「一整節課基本就在討論中度過,課下每個同學都要寫報告。這是臺灣的教學特點,報告形式類似於PPT,雖然沒什麼技術含量,但是臺灣的學生很能說,很擅長推演自己的觀點。」
談課餘時間分配好,學習玩樂兩不誤
對自己在美國的一年生涯,孫璇表示很滿意,「我想不出來有什麼遺憾的地方,真的非常值得。」在她看來,自己該學的、該玩的一個都沒有落下,「只要時間安排得當,可以學習玩樂兩不誤。」美國的假期比較長,感恩節、聖誕節、春假等常有十幾天的時間,可以將一個學期劃分成若干段,平均下來一兩個月的學習和考試就會有十天左右的假期,十分利於勞逸結合。
「在一兩個月的學習生活裡,身邊的同學都十分刻苦,無形中形成了十分好的學習氛圍,能夠潛心治學。」而在小長假的日子裡,孫璇也充分地利用身處美國這個難得的機會,將這個國家好好地探索了一遍,利用幾個假期把芝加哥、紐約、華盛頓、洛杉磯等的著名地區都飽覽一番。她還曾經跟隨學校組織的一個tour(類似於課外實踐活動項目)到美國南部遊歷,與美國當地學生同吃同住,「南部因為歷史遺留問題大部分都是黑人居住,那種幾十年後仍存在的隔離感讓同去的美國學生自身都覺得深有感觸,透過他們的眼睛我也感受到了很多文化的東西。」
談到交換生最大的收穫,她表示是開闊眼界,但感受新鮮事物的同時也有煩惱,「到臺灣交流期間氛圍是比較輕鬆,我就完全放鬆了自己。到現在回到內地後很難重新適應這邊競爭這麼激烈的環境,還是想要一周出去旅行一次,靜不下心學習。」鑑於此,小玲建議在交流期間要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時間和計劃,旅遊和學習都不要落下,這樣會更充實更有意義。
談相處人脈是最大的財富
閩南人的小玲,自認為與臺灣當地學生在語言交流方面沒什麼問題,「臺灣學生其實很好相處的,他們熱情也愛交朋友。我參加一個叫慈愛社的社團,每個星期三都要去給小朋友輔導功課,下了課9點多,臺灣學生會騎機車把我們送回學校。」有時候小玲還會與臺灣學生一起去小吃街吃宵夜,大家拼成一大桌開始聊天,臺灣學生很喜歡聽內地的事,也會講很多臺灣好玩的地方。「適應新環境,最重要的還是主動,主動去認識新朋友、適應新環境,學習新文化。」
孫璇將自己這一年的收穫歸結到一個「人」字上,她說在那邊結識的教授、舍友、同學、家庭,都是能綿延一生的情誼,「人情是最大的財富」。學校當時將每個交換生與當地的一個家庭「捆綁」起來,作為遇到困難時提供幫助和指導的角色,而接待孫璇的是一對30多歲的年輕夫婦和他們的兩個小女兒。「我們相處得非常融洽,周末的時候我常常去他們家吃飯,他們也常帶我在城市裡到處遊玩,我們一起去了很多地方。」孫璇說直到如今自己和這家人仍聯繫緊密,保持著每個月都有email的往來。
因為課程的特殊性,孫璇選的每門課上都只有自己一個亞洲人,開始的時候她也有膽怯畏縮的時候,但後來她主動地坐到第一排與老師互動,「當你邁出那一步時就會發現其實大家都十分地友善,老師也對唯一的亞洲學生很感興趣,常常向我發問,一來二往就熟識了。」有兩位教授跟自己已經好到可以到雙方家裡玩的程度,直到現在都保持聯繫,「2010年我想申請美國研究生的時候,兩位教授都非常熱情地為我引薦,而且很主動地為我寫推薦信,真的很讓人感動。」
談原因經歷是一種資本
談到當初想要出國交換的原因,黃琳表示,除了體驗另一種生活、增長見識、開闊視野這樣司空見慣的理由外,還與畢業後想要出國的打算有關。「有了在外交換這段經歷,以後申請海外學習也會容易很多,在那邊若能獲得教授的賞識,日後也容易得到他們的舉薦。」黃琳一位去汶萊大學交換的同學,表現出色,畢業後被教授推薦到劍橋大學深造。「交換的經歷為日後的留學做了很好的鋪墊。」
雖然最後黃琳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實現當初的留學深造夢,但談及當交換生的最大收穫,她斬釘截鐵地說「就是這段經歷,有跟沒有很不一樣。」這短短的幾個月給她帶來的不僅是求職、工作上的如虎添翼,更是看待問題觀念的蛻變。「現在在處理跟出國、海外有聯繫的問題時,我都十分得心應手,而且對於很多問題的理解都更加客觀和深刻了。」如今的黃琳更能理解外國人的想法和思維,「去了之後才知道,原來他們是這樣看中國人的,原來他們是這樣想的。」(記者 譚嘉穎 實習生 江雪文 何聲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