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02
2005年,國務院出臺《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讀制度。2006年,教育部專門下發了《教育部關於職業院校試行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的意見》,明確指出職業院校要大力推進工學結合、校企合作辦學模式,把此項工作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的重點,積極探索新形勢下推進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新思路、新措施和新方法。
多年來,東風汽車公司高級技工學校借鑑德國「雙元制」培訓模式,從職業教育的應用性特點出發,始終注重依託行業企業,全過程、全方位、零距離深度開展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探索與實踐,現將我校開展校企合作情況向大會做以匯報。
一、學校概況
東風汽車公司高級技工學校始建於1973年,是國家重點技校,佔地230畝,建築面積5萬?O。除湖北十堰校本部外,設有武漢、襄樊、廣州三個分校區,開設有機械製造等20多個專業,其中湖北省技工學校一級重點專業1個(數控技術應用),二級重點專業5個(電氣維修、汽車維修、數控工具機維修、模具製造與維修、冷作技術)。在校學生10000餘人,畢業生就業率達98%,形成了以東風汽車公司為中心,向全國各地輻射的就業網絡,得到了用人單位和社會的歡迎。2002、2007年學校分別被評為國家職業教育先進單位,2008年評為首批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2009年評為全國首批技工學校示範基地。
1985年,東風高級技校在國內率先引進了被譽為德國戰後經濟迅速發展的「秘密武器」――「雙元制」職業培訓模式,並與德國漢斯•賽德爾基金會籤署了合作辦學協議,開始引入德國雙元制一級(技術工人)培訓模式;1990年,引進德國職業教育的二級培訓,即車間主任、工段長等中層一線管理人員的培訓;2002年開始探索引進德國高等職業教育培訓模式(BA模式);2006年與德國工商行會合作,引進「AHK」技工認證證書。通過與德方20多年的良好合作,「雙元制」培訓特色得到了充分發揮和體現。
我校對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探索可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引進「雙元制」之初,可謂內涵豐富、基礎紮實。學校依託東風汽車公司,運用「雙元制」培養模式,開展校企合作的教學方式比較早,有多年校企合作的良好基礎。一是我校是國有大型企業所辦職業學校,有東風汽車公司這一國有特大型企業做堅強後盾。二是我校是全國首批引入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的國家級重點技工學校,而「雙元制」則是工學結合、半工半讀模式的成功典範。三是以東風神龍汽車有限公司與我校「定向培養」模式為主的多種校企合作方式基本成熟。學校以實施校企合作為基礎,積極改革以學校和課堂為中心的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大膽探索與實踐,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探索積累了許多有益的經驗,取得了良好成效,打造了東風職教品牌。
二、校企合作基本做法
多年來我校長期與企業合作,組織大量專業師資對市場進行反覆調研,並深入到企業中找到市場和企業最需要的專業,根據多年的企業培訓經驗,以及我校現有軟硬體條件,確定出科學合理的培訓計劃,認真開展校企合作、半工半讀實踐活動,基本形成了以「相互需要,互惠互利,互相參與,互相依存」為主要標誌的產學結合、半工半讀、校企一體化教育的辦學模式。
1、編制校企合作工作實施方案。學校成立了校企合作部,在總結學校前幾年開展工學結合經驗的基礎上,借鑑兄弟學校好的做法與思路,編制了我校開展《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實施方案》。方案共分10個部分,分別是工作計劃、方案總則、工作流程、信息溝通辦法、學生守則、教師工作職責、實習協議、獎懲辦法以及學生實習手冊和教師工作手冊。方案基本覆蓋了校企合作工作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和內容,從制度、職責和工作要求等方面對學校開展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工作進行了規劃設計,使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培養模式逐步規範成熟,對開展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具有指導意義。
2、開展市場調研和市場拓展。根據我校專業層次特點和學生工學結合時間、要求等情況,組織人員對十堰地區的企業進行調研訪問。先後對東風汽車有限公司、東風實業公司、特種商用車公司以及十堰市市屬企業、民營企業調研,了解各企業生產特點、工作崗位情況,並一一向企業推薦我校學生,介紹我校開展「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思路與想法,截止目前共與近40家企業建立合作意向,可提供實習崗位800個左右。針對專業特點,我們還在廣州珠三角、上海長三角的部分企業建立校企合作基地,可提供電工電子、模具類專業實習崗位400餘人,基本能滿足我校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需求。
3、加強實踐環節學生管理工作。開展工學結合的一大難點是學生管理,我們在廣泛聽取企業意見和學生意見的基礎上,設計了一套較為完善的又具有人性化的崗位實習管理體系,即尊重學生,尊重學生選擇企業崗位的權利,在學生下企業前開展企業崗位講評,描述企業崗位工作狀況,講清企業要求,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實習崗位,並組織學生學習實習守則,講清校紀校規與學業成績和學生就業推薦的關係,使學生提高對企業實習的認識,提高對企業的重視程度。另外,我們還根據具體工作情況,從企業聘請有豐富經驗的已退休的中層幹部擔任實習指導老師,這些老師有較強的工作責任心,懂一些管理知識,有一定組織能力,對學生有耐心、有愛心,無論是從經驗上、心理上,企業和學生都比較容易接受。
4、注重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校企合作是使學生養成良好職業道德和嚴謹工作作風的基礎。我們注重對學生開展質量、安全、敬業和誠信為重點的職業道德教育,突出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職業技能,不斷培養和提高學生主動適應企業需要的綜合職業能力。按照國家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切實做好學生實習中的勞動保護、生產安全等工作,為參加工學結合、頂崗實習的學生提供必要和合理的勞動報酬和保險,建立健全學生實習期間的勞動保護制度和安全保險制度。學校建立了三層次安全教育制度,學生下廠前,由學校開設安全教育教室,通過講座、報告、展版等形式,生動、形象、直觀地對學生進行安全意識教育。每一批下廠實習學生都要進行3-4學時的安全教育和動員會,內容主要有企業工業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社會治安消防教育等。學生下廠後,由企業結合本單位實際對學生進行為期一周的針對性安全生產教育;學生下廠期間每天上班前開展崗前安全教育活動,通過一系列安全教育內容的學習,學生安全意識得到加強,基本杜絕重大設備、人身事故的發生。
三、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主要形式
1、工學交替型。 即「工」在企業,「學」在學校,學生實行半工半讀。企業為學校提供實訓場地、設備和實訓教師,學校按照不同學習階段,安排學生多次下企業頂崗實習。這一模式以學校為主,企業成為學校固定的實習基地,實習的內容、時間段多按學校教學需要協商。這種方式主要運用於日常教學計劃安排。
早在2006年2月,學校數控教研室2005級機加專業94名學生首次將「教室」 搬到了東風制動系統公司的數控加工、ABS和裝配的三個車間內,成為學校第一批「半工半讀」的學生。這種模式按照基礎部分和工厂部分分階段制定教學計劃,讓學生一邊在工廠實習,一邊在學校學習現實習崗位上的理論知識。學生在學校完成規定課程,經考核合格後獲得相應的學分,學生在企業的實習,接受車間師傅的考核,並獲得相應的學分。通過一學期的試行,效果十分明顯。一方面學生工學交替,在生產和學習過程中熟悉了生產情況,掌握了工藝技能,提高了適應生產環境、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緩解了學校辦學條件的不足,學生通過勞動獲得了收入,減輕了學業上的經濟負擔,構建了企業、學校、學生「三贏」的良好局面。
2、學企合一型。即學校按企業的要求構建專業教學體系,由學校企業雙方共同制定人才培養目標,學校招生與企業招工同步,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同步,學校管理與企業管理同步,學生畢業與上崗就業同步。這一模式以企業為主,要求學校成為企業固定的培訓基地,教學實習內容安排多按企業生產需要協商。
如:2007 年 7 月, 東風高級技校受武漢神龍汽車有限公司委託,分三批為其組織生源並進行汽車塗裝專業培訓,以滿足生產的需要。神龍汽車公司對此次培訓提出了具體且較高的要求,並與東風高級技校一道,多次對教學理論大綱進行修訂;技校派出骨幹教師前往神龍公司生產線每個關鍵崗位與班組長切磋技藝,然後回校授課;神龍公司為使學習能夠與現生產同步,無償向學校提供企業最先進產品品種的實物樣品和實際生產加工工具,幫助學校建了一條模擬現生產的實習教學生產線,按照實際生產節拍,不斷訓練學員操作技能;為了使操作更為規範,神龍公司專門抽調一名技術人員進行了實際指導培訓,並經常到學校對教師的教學日誌、教學大綱、計劃、教案、考試成績、學生考勤紀錄及考試試卷給予詳細核查、考評、指導。按照這種模式開發出來的塗裝專業,注重教和學的過程,其培訓內容和方式適應經濟發展要求,適應企業技術需要,所培養的學生深受企業歡迎。
四、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特點
1、在培養目標上,實現了學校培養與企業需求「零距離」。我校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突出實踐環節,強調動手能力,按照基礎部分和工厂部分分階段制定教學計劃。學生1―2學期在學校接受基礎理論與基本技能的教育,3―4學期除在學校學習專業理論知識外還要在企業接受相關技能的培訓。第5學期學生在企業參加生產實踐,並要在學校接受技能強化培訓。第6學期再到企業進行畢業實踐。學生在生產實習期間4到8周更換一個崗位,一般每個學生能在企業更換6到8個崗位。模式中的人才培養計劃以企業為主制定,企業真正參與職業教育,體現了企業(社會)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要求。學生的學習過程在實踐中學、在實踐中做,使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充分體現了以就業為導向的原則。由於在企業的多個崗位進行了鍛鍊,學生把學校所學的知識和企業的崗位能力需求緊密地結合起來,為未來就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學校與東風汽車公司各個專業廠都籤訂了學生培訓合同,一般採取不斷更換學生,保證在合同期內企業的崗位上始終有人幹活。通常學生只需要經過一周或更短的時間就能適應企業的崗位,學生在實習期間就能為企業創造效益,多數企業非常歡迎我們的學生下廠實習。今年是全球金融危機年,而東風公司的生產任務卻異常繁忙,在企業需要的時候,學校克服各種困難,及時調整教學計劃,在放暑假期間快速組織學生提前開學,先後為22廠、43廠、59廠、62廠、72廠等企業解決了用工困難,累計組織700餘名學生參加頂崗生產實踐,較好地保證了生產任務的完成,為東風公司高產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2、在教學改革上,實現了學生畢業與就業「零過渡」。訂單式培養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人力資源開發的必然選擇。企業對人力資源的開發越來越具有戰略眼光,特別是對於新增勞動力,很多企業由被動選擇轉向了主動開發。校企合作培養模式採用學校和企業雙方協商制定培訓課程,學校學習與企業崗位培訓相結合,積極發揮企業在人才培養工作中的作用,通過合作和共建,逐步形成一批不同類別、各具特色的訂單教育,探索出一條產學研結合發展的「訂單式」人才培養新路。學校為東風渝安公司開辦焊接工專業、與東風有限精鑄公司定向培養質量檢測與設備維修、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為東風乘用車事業部開展塗裝、模修、電工、鈑金、汽車返修等專業定向培訓,深受企業歡迎。特別是學校與神龍汽車有限公司合作開展的定向培養取得了良好成效。企業通過學生下廠期間可以較長時間的觀察,對優秀學生進行挑選,真正達到優化用工。
目前,神龍汽車有限公司塗裝、鈑金、模修、鉗工、電工、汽車電器返修六大工種技能培訓基地在我校全面啟動,雙方籤定定向培養協議,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校企聯合共同培養高質量的多種專業人才,實現了學校、企業和學生互動多贏的局面。第一批定向班學生為神龍公司塗裝生產二線順利投產發揮了重要作用。自開展校企合作以來,學校已成功為神龍汽車有限公司輸送了2000多名員工和各類優秀的技術人才,如今有不少已經走上了技術和管理崗位。到目前為止,東風高級技工學校已與東風公司40多家企業籤訂了校企結合、半工半讀意向協議。學生就業率超過了98%,其中75%分布在東風公司所屬企業。東風本田3000多名員工中我校畢業生有1000多人,東風汽車乘用車公司800多名生產員工中我校畢業生就佔了600多人。
3、在學生教育上,實現了學校管理與企業管理「零對接」。校企合作、半工半讀模式除了在教學內容和技能訓練上充分體現學校和企業雙方的意向外,還將企業文化導入學生在校學習過程中,使企業精神、使命、遠景、價值觀和經營理念滲透到學生的思想之中,使學生儘早地融入企業文化圈,使輸出端的學校管理與輸入端的企業管理同步,緊密銜接,使職業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能更好地適應企業的崗位要求,受到企業的歡迎。
我校神龍汽車有限公司定向班教室的文化氛圍,完全依據神龍公司的要求設置。教室四周的掛圖如企業員工標準、工藝要求等全由神龍公司提供。在學生管理工作上,學校根據神龍公司的要求制定了學生培訓一覽表,安排專人對學生進行嚴格考核管理,考核細則參照神龍公司標準進行量化評價,真正實現學校與企業共同管理。同時,神龍公司還賦予學員「神龍公司準員工」身份,使學員在校期間既是學生角色,又是企業的協議受聘員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校企雙方共同管理極大的提高了學生教育管理的有效性。
五、推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取得的成效
1、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進一步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是發展職業教育的關鍵,推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模式,促進了學校教師隊伍成長。學校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學校制定了教師下廠實習計劃,分期分批派中青年骨幹教師到企業鍛鍊,針對技術進步了解企業的生產工藝,將其分解並開發指導教學文件組織教學;同時把企業的人事管理者、技術人員和能工巧匠請到學校來,聽取他們的用人需求和學校培訓工作的不足,更重要的是聘請全國勞動模範、東風汽車公司有經驗的高級技師和專家做學校的兼職教師,如:王濤、劉良振等,為廣大教師傳授技藝,使本專業的產學結合和實踐技能培訓優勢更為突出,為提高教師素質起到了較好的作用。目前學校有全國技術能手2人、湖北省金牌校長2人、金牌教師3人、東風公司高技能人才專家5人。
2、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推動學科專業建設。根據不斷變化的形勢及時快速調整專業,是東風高級技工學校一直遵循的規律,更是其貼近市場辦學的制勝法寶。幾年來,學校多次在武漢、襄樊、十堰基地成功地召開了校企合作座談會,共邀請各類企業近200家,通過與企業面對面的溝通和交流,校企雙方得到了進一步了解,搭建了校企合作的良好平臺,促進了校企之間的相互交流。通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學校在鞏固傳統專業、改造老專業的同時,對市場需求做了深入細緻的調查分析,在原有專業的基礎上,新開闢了數控技術應用、汽車技術應用、模具製造技術、汽車塗裝美容等新專業,專業設置具備前瞻性。按照校企合作模式開發出來的新專業,注重教和學的過程,其培訓內容和方式適應經濟發展要求,適應企業技術需要,所培養的學生深受企業歡迎。
3、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促進實訓基地建設。職業學校要培養出高素質、高技能的應用性人才,需要有高質量的校內外實訓基地。開展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為校企資源共享,促進學校辦學條件改善和提高創造了條件。東風公司的許多企業生產設備先進,引入企業資源,在校內建立實訓基地,既節約了學校的辦學資金,又使學生不出校門就能接觸到先進的生產技術。學校在開辦數控維修專業時,東風汽車公司變速箱廠一次就無償提供80萬元的數控系統;汽車專業在化油器發動機轉換成電噴發動機時,神龍汽車公司無償提供教學用車10臺,不同型號的電噴發動機20餘臺,手動、自變速箱50臺和大型汽車模具等等。學校還建立了穩定的校外實訓基地拓展學生能力培養的空間。我們選擇生產規模較大、生產設備先進、技術含量較高的企業作為學生的校外實訓基地。校企合作過程中學校可以獲得企業大量的新設備用於學生技能培訓,對於一些新的技術參數與企業籤訂保密協議用於教學之中。學校既減輕了設備投入負擔,也為企業培養了急需的人才。
近兩年,學校積極爭取國家政策,建設了數控技術和汽車技術兩個實訓基地,有力的促進了學校教學質量的提升。2006年,學校數控專業被國家教育部、財政部確定為「中央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國家財政部劃撥了360萬元專項資金,用於數控專業購置數控加工中心、數控車銑床、數控銑床、數控實驗臺等先進數控儀器設備。2008年,爭取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共同投資專項國債資金570萬元,一棟面積5000平方米的教學實訓大樓竣工並交付使用,使學校實訓基地辦學水平和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
4、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實現多方共贏局面。通過開展校企合作,實現了「三受益、五滿意」。所謂 「三受益、五滿意」是指:學校、學生、企業三方受益,辦學有活力,學生有能力、企業有效益;學生、家長、學校、企業、社會五方滿意。對學校來說,能進一步實現培訓的教學環節和企業實訓環節的有效銜接,完善和健全培訓環節的過程控制,解決了實訓陣地設備不足的問題,及時適應企業需要,提高了教學質量,拉動了招生就業,辦學有活力;對學生而言,通過企業實踐,對現代化工廠員工的基本要求、應具備的職業素質有了較深刻的體會,在實踐中啟發、訓練創造性思維,提高敬業合作意識、自律意識,能夠迅速適應企業環境,增強社會適應能力;根據企業的性質不同和籤訂的合同不同,學生在校企合作過程中從企業獲得600―3000元的不同報酬,能夠減輕家庭負擔,為困難學生解決了學費和生活費的問題,家長滿意;對企業來講,將員工的崗前培訓前移至職業學校,不僅減少了培訓成本和時間,也有效的提高了全員勞動生產率,同時還進一步了解了接受培訓的新員工的基本情況,減少流失率。校企合作實現了社會、學校、企業、學生多方共贏的良好局面。
5、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深化學校國際合作。「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是東風高級技工學校的品牌。從企業與學校「雙元」角度出發,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與「雙元制」模式二者異曲同工,相輔相成,在進一步深化培訓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德合作20多年來,德方給予學校大量教學設備設施的援助,包括汽車、數控、電控等共計200多臺套。開展校企合作以來,學校從三個方面加強國際合作。一是向國家教育部積極爭取中等職業學校專業骨幹教師出國進修項目,二是與國家教育部和德國國際繼續教育與發展協會協商「中德職教合作赴德獎學金生項目」,三是繼續保持和擴大與德國漢斯•賽德爾基金會「雙元制」培訓項目,從2006年至今,學校已有20餘人通過以上項目培訓到德國進修學習,費用共計120萬元主要由德方承擔。2009年初至目前已有12名教師到德國參加基金會和國家教育部組織的進修學習。通過交流合作,學習先進的教學培訓方法,引進更多更好的新技術、新工藝,不斷推動教育教學工作,促進學校事業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