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工商學院:積極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 推進產教深度融合

2020-12-14 光明日報

校企合作是手段,產教融合是結果。按照「價值融合、產教融合、校地融合、要素融合」四個融合的總要求,廣州工商學院積極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學校的企業調研、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體系構建、實訓實習、教師實踐、就業創業等均有企業支持,企業的社會培訓、諮詢服務、實訓基地共建、員工的雙向兼職、人力資源招聘等也均有學校參與,校企雙方實現了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學院以均衡發展、培育精品為目標,與企業共建「教學指導委員會」,共建「產學研合作教育工作委員會」,出臺《廣州工商學院關於加強產學研合作教育的實施意見》《廣州工商學院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管理辦法(試行)》等系列政策措施,積極探索產教深度融合之道。目前與京東集團、廣州拜爾空港冷鏈物流中心有限公司、廣州粵嵌科技有限公司等200餘家企業建立了校企合作關係,建立本科專業校外實踐教學基地104家,共建實驗實訓室(產學研育人平臺)7個,訂單班10個,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為指導,創新了「行業引領、企業參與、技術牽引、共同發展」的長效運行機制,產教融合、產學合作的良好生態正逐步形成。

「校企商行」合作辦學

服務大灣區建設

2018年12月,學院與廣東省物流行業協會、香港物流商會、廣州拜爾空港冷鏈物流中心有限公司等共同發起組建粵港澳大灣區智慧冷鏈產業學院(以下簡稱產業學院),設置物流管理(智慧冷鏈物流粵港澳合辦)、工商管理(物流標準化粵港澳合辦)、電子商務(跨境電商粵港澳合辦)三個專業。產業學院在香港、泰國曼谷、非洲吉布地等「一帶一路」國際物流大通道重要節點設立辦事處,依託中央財政支持冷鏈物流特色實驗實訓基地及企業實踐教學基地和廣東省冷鏈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聘請產業經歷豐富、技術力量雄厚的企業、研究院、商協會等骨幹人員作為產業導師、產業教授,組建以「行業專家+技術能手」為核心、專業帶頭人引領的跨專業、跨校企的雙師型教師團隊,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產業學院以「育人為本、服務產業、融合發展、共建共管」為原則,實現各辦學主體共同管理、共享資源、共同發展。2019年10月18日,在廣州白雲國際會議中心舉辦的「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川貴廣—港澳—南亞國際物流大通道階段創新成果暨合作發展大會上,產業學院獲川貴廣—港澳—南亞國際物流大通道重點建設項目。2019年10月,產業學院組織師生參與「基於區塊鏈的安全高效可信可優化控溫供應鏈系統方法」和「基於區塊鏈的高水平高等教育系統及方法」兩個項目的中國專利和國際PCT專利申請,2019年11月5日2019級新生代表赴香港參加2019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物流科技與城市協作論壇,學習大灣區物流、冷鏈、大數據、區塊鏈、5G技術等前沿科技知識。2019年11月15日,產業學院首個發明專利《一種冷藏車廂能效測試方法》(ZL201711482329.6)獲批,專利權人:廣州工商學院。

2020年4月,產業學院與廣州拜爾冷鏈聚氨酯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共建的廣東省冷鏈標準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獲得各方面認定,雙方將共同加大冷鏈標準化領域的研發投入,著力提升冷鏈標準化工研中心的科研能力與水平,積極建設產教融合實習基地,為學院在校大學生提供實習環境、見習崗位及就業機會;著力加強產學研協同創新,開展冷鏈領域的技術攻關及科技成果轉化,提高在冷鏈標準化領域服務疫情防控的能力,保障廣東省相關行業科學復工復產。

創辦公司

推進產學研一體發展

2015年11月,學院會計系與廣州安立信會計師事務所、廣州君聯稅務師事務所、廣州尚宜企業服務有限公司共同創辦廣州市四柱清財務諮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公司)。公司利用區位優勢、資源優勢、技術優勢,以服務學生、服務學院、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宗旨,面向花都新華工業區汽車產業基地、獅嶺國際皮革皮具產業基地和花都空港物流產業基地的中小微企業及機構單位,開展會計、審計、評估、財稅、諮詢等服務業務,同時為全院師生提供生產實踐、實驗實訓、科學研究和科技創新的平臺。

公司成立以來,共有1200多名畢業生參加公司組織的「會計快上崗」培訓和考證培訓,51名學生參與公司的經營與業務處理,進行畢業帶薪實習並順利就業。公司與學院合作編寫了《會計技能訓練》《中小企業會計實訓》《成本會計實訓》《稅收籌劃與稅務會計實訓》《會計電算化實訓》《審計實訓與典型案例分析》等「理實一體化」會計實訓系列教材,由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共同申報了省級課題《省級高職教育重點專業建設項目——廣州工商學院會計專業》《會計專業校內生產性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研究與實踐——校企合作創立財務諮詢服務公司(2014GXJK195)》《會計專業高技能人才「校企共育」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3項。

目前,公司運營5年,服務企業76家,承接的業務逐步拓展,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逐漸顯現。創辦公司,解決了四個問題:一是會計專業畢業生校外實習效果差、點面分散、管理難度大的問題:二是實現工學結合、真帳實做的問題;三是畢業生對口就業的問題;四是會計專業切實服務企業的問題。創辦公司,實現了「八個合一」,即教室與業務部合一、學生與核算員合一、教師與業務主管合一、教學內容與工作任務合一、教學資料與業務核算資料合一、作業與憑證帳表合一、教學與科研合一、育人與創收合一。

引企入校

建生產性實訓基地

2016年5月,學院經濟貿易系與京東集團共同出資建設「廣工商·京東校園實訓中心」(以下簡稱中心)。中心可用於學生實訓、培訓,開展京東客服業務,與通信運營商連接,實現呼叫中心90個座席的所有功能,並可作為相關課程實訓教學基地。中心由京東管理人員對學生進行實操訓練,全方位呈現在校客戶服務的整個流程,直觀的形式,規範的操作,豐富了學生的實戰經驗,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更好地培養了適合社會需要的客服人才。

中心申報建設了《電子商務應用服務協同創新發展中心》質量工程項目;開展了《大學生創業實務》等7項教學改革課題研究;發表《校企合作謀發展 協同育人鑄英才》等9篇論文;指導多名學生在校內外各類專業技能大賽中獲獎;為1000多名學生提供了企業真實的實訓,全面提升了學生的實操技能;同時京東實訓項目根據工作量給予學生一定的勞動報酬。中心為京東集團創造了良好的效益,在「6·18」「雙11」等電商大型活動中給予企業有力支持,服務客戶40餘萬人。

「廣工商·京東校園實訓中心」是「引企入校」共建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成功範例,學生在生產性實訓基地可以學習職業知識、職業技能,掌握生存的真本領,實現教學與企業對接,讓學生零距離接觸社會,真正實現學生頂崗實習,著眼於在實際工作中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素養與能力。

共建實訓室

踐行「教學做」合一理念

2017年9月,學院電子信息工程系、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與廣州粵嵌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粵嵌·眾創空間」,專注前沿科技發展,以網際網路+、物聯網、智能硬體、VR技術、工業4.0等為導向,以促進和實現科技領域新發展為目的,在硬體支撐、政商服務、技術支撐、教育服務、融資服務多領域,為廣大青年創客提供強大、全面的創新創業服務。通過利用「粵嵌·眾創空間」,逐步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電子信息工程系2018、2019屆本科畢業生有32人在該空間完成畢業設計(論文),企業工程師和專業教師雙重指導,使學生將理論成果有效地應用於企業的產品開發,實現了「教、學、做」合一,更好地適應了經濟社會發展對應用型人才的需要。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成立了第一屆創客協會、申請獲批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國家級4項、省級16項;學生參加校外專業技能競賽多次獲獎,其中2019計算機設計大賽省賽獲獎23項,國賽獲獎10項;教師成功申報公司的產學研協同育人項目13項。2019年10月30日,學院與廣州粵嵌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卓越工程師班」籤約,標誌著雙方合作向更深方向發展。

2018年,學院與新道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成面積達1000餘平方米、可同時容納260人實驗、技術設備先進的虛擬仿真財務共享專業實驗室與跨專業綜合虛擬仿真實驗中心,也是集教學實驗、競賽訓練、師資培訓、技能測試,以及社會服務「五位一體」綜合實訓基地。「VBSE跨專業綜合實訓」「VBSE財務共享服務」中心,深受學生喜愛。通過「VBSE財務共享中心實踐教學平臺」訓練,使學生了解在共享財務模式下企業財務工作在組織、崗位分工、業務與管理流程等方面的變化,認識共享財務組織內不同崗位的核心業務流程、工作內容及財務信息系統工具,熟悉業務財務人員的工作任務、流程及信息系統工具,了解共享財務與業務財務之間的數據需求和數據服務內容,體驗「大智移雲」(大數據、智能化、移動網際網路、雲計算)等新技術在共享財務模式下的應用。通過「VBSE跨專業綜合實踐教學平臺」訓練,學生可在多類社會組織中從事不同職業崗位工作,學習在現代商業社會中從事經營管理所需的綜合執行能力、綜合決策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了解複雜市場營銷環境下的企業經營,學會工作、學會思考,從而培養自身的全局意識和綜合職業素養。

加強對外交流合作

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

2017年,學院外語系與廣州金嗓音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建立合作,公司提供國際化錄音棚實訓平臺,接收日語、商務英語專業學生實習和就業,並向同行業推薦學院的應屆畢業生,公司代表參與人才培養、專業建設等活動,教師代表參與公司項目開發,成果推廣。外語系郭敏婷等同學申報的《「網際網路+」多語種配音服務——「天聲絕配」項目》(2018年廣東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的實施和結項工作,得到了公司的指導與支持。「天聲絕配」項目依託「網際網路+」線上平臺,通過網際網路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有效利用校企合作,致力於整合專業配音、專業翻譯、營銷媒體等資源,打造以聲音為載體的服務平臺,向周邊獅嶺皮革城企業乃至全球企業提供多語種配音服務。

同時藉助毗鄰廣交會的優勢,學院外語系與北京展創、北京榮峰、深圳中澳通等大型企業建立了穩定的校企合作關係,每學期都選派560餘名商務英語專業學生赴廣交會、跨國公司實習實踐,在涉外商務活動,如商務會展、經貿洽談產品推薦等方面積累經驗,培養能力。為幫助學生獲得跨國公司、國外大型企業工作的經歷,外語系分別與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美國等建立了國外學生實習基地,每年均選派商務英語專業學生赴國外帶薪實習,拓寬了學生的國際視野,提高了學生的國際交流能力。在經濟全球化與區域化背景下,以國際視野培養應用型人才已成為外語系"走出去"戰略的重要舉措,其發展理念和實踐舉措對於高校開展國際化辦學具有一定的示範作用。

承接合作項目

真學真做

2015年6月,學院美術設計系與萬信達(廣州)房地產有限公司達成協議,承接了萬信達集團《芙蓉春曉》樓盤弟子規人文社區近4萬平方米壁畫設計與製作項目,項目歷時10個月,至2016年4月竣工,創收共計66605元。從立項、設計、施工到竣工驗收,由8名專業教師及50餘名學生組成的施工團隊全程參與,學生們一邊完成學校學習任務,一邊在教師的帶領下到現場施工,有序進行工學交替。在真實情境下,真學真做,教師的專業能力和教學項目設計能力,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都得到了鍛鍊和提升,學生也獲取了薪資,作為「校園人」,體驗了「職業人」的感悟與收穫。企業通過項目宣傳了自我,促進了樓盤的銷售。「壁畫設計與製作項目」的實施是基於企業真實項目的真學真做,讓學生掌握技能知識的同時熟知整個工作過程的操作環節,在真實職業情境中提升了職業核心能力。師生團隊在對「壁畫」精益求精地雕琢、完善過程中,始終抱有負責、認真的職業態度,更好地理解了工匠精神的內涵。

同時,美術設計系陳岫嵐教授創立了時尚皮具品牌「廣尚花」,服務獅嶺鎮皮具產業發展,經由大家皮具設計研究院及企業聯合推向市場。2016年至今,美術設計係為大家皮具設計研究院開發產品外觀設計專利139項,多個產品推向市場,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訂單式」培養模式

服務學生實習就業

2019年10月,學院會計系與廣東金帳房智慧財稅有限公司合作舉辦「廣東金帳房訂單班」,由企業在職人員任教,對2016級財務管理專業和會計學專業部分本科生,經過三個月24學時的培訓,使學生真正學會商貿企業小規模納稅人、一般納稅人全盤帳務處理及稅金計算(含增值稅、城建稅、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費附加),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崗位能力和職業能力。

2018年9月,學院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與廣州天翌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舉辦天翌雲「訂單班」,天翌雲藝術總監擔任主講教師,對15級數字媒體技術中39名學生以《數字媒體作品綜合設計》為載體進行集中實訓,經過4個月的企業項目體驗,學生在三維設計、建築表現、後期處理等方面的實踐動手能力與實戰能力得到了明顯提高。公司為訂單班學生提供畢業設計選題,經過雙導師指導,學生順利完成畢業設計(論文)任務。部分學生參加公司面試獲得實習崗位,實習結束,經考核合格的學生成為公司正式員工。

「訂單班」形式,實現了與企業的「無縫對接」,通過將企業精神、企業文化、企業員工的基本素養融入「訂單培養」中,推進產業文化進校園、企業文化進課堂,培養企業急需的創新性、應用型、複合型人才。

在推進產教深度融合的目標下,廣州工商學院董事會領導和學院領導集聚各方力量,發揮各方作用,深化校企協作和產學研結合。學院升本以來,先後組織全體中層以上管理人員赴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參加「高校領導幹部教育管理高級研修班」,學習研討如何辦好應用型本科院校。2015年以來,每年組織中層及以上管理人員外出考察,五年來共赴山東、浙江、上海、福建、陝西等省市考察了12所同類型院校,在互通有無、取長補短中,不斷探索與實踐,凝練提升研究成果,也取得了顯著成效。學院先後出版了《創建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的探索與實踐》《應用型民辦高校內涵發展研究與實踐》《應用型民辦高校校企合作探索與實踐》等編著;獲得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立項有56項,廣東省校企合作協同育人項目立項11項,社會服務項目100項;與行業企業共同開發教材27部,課程開發15門;校企合作論文122篇,畢業設計(論文)選取企業課題為211篇;企業支持技能競賽贊助27項。十三五期間,學生在省級及以上校外學科專業技能競賽中,獲得三等獎以上獎勵共計242項;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397個,其中國家級15項、省級65項;獲「挑戰杯」創業大賽等省級一等獎95項;在校生發表科技論文及作品共計383篇(項),其中科技論文376篇,著作權6項、外觀設計專利1項。產學合作各方共同發揮人才、智力、資源優勢,強強聯合,優勢互補,不斷增強教育內驅力,積極培養更多能夠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產業轉型升級和公共服務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走出了一條集聚資源、協同創新、引領發展、服務地方的融合發展之路。(姜雲霞)

(廣告)

相關焦點

  • 校企合作以產定教 探索產教融合新模式
    11月3日,矽湖職業技術學院與TCL集團旗下TCL教育科技、北京奧鵬教育,TCL華星光電達成合作協議,共同探索產教融合以產定教的校企合作模式,共建「矽湖-華奧現代產業學院」,合作籤約暨揭牌儀式在矽湖職業技術學院舉行。
  • 深化校企合作 促進產教融合——中澳科技學院一行赴皖嫂公司考察
    深化校企合作 促進產教融合——中澳科技學院一行赴皖嫂公司考察為推進校企深度合作,拓寬育人渠道,建立校企協同育人的長效機制,8月26日,院長王德潤,副院長姚明會,教務處副處長歐陽傑、國際商務系副主任蔡興懷一行赴安徽省皖嫂家政服務有限責任公司考察交流,就進一步推進校企合作、促進產教融合進行深入交流。
  • 深化校企合作 助推產教融合
    聯盟成立後,將進一步加強區域職業院校與相關行業、企業的合作,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推動大健康職業教育和產業高質量發展,同時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促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在大健康產業領域的發展。這是職業院校與相關企(事)行業在技能人才培養、校企協同方面的又一力舉,更是在資源上的互補與共享。
  • 深入探索產教融合新模式 積極培育校企協同新動能 自治區第二屆產...
    「抓好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抓好職業院校和專業布局結構調整,抓好產教深度融合、校企緊密合作,抓好職業教育融合發展。」12月10日召開的自治區第二屆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對接會明確了「十四五」期間,全區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總體思路、主要目標、重點任務、重點工作、環境營造等任務。
  • 產教融合 賦能高質量發展--江西旅遊商貿職業學院打造校企合作「3+3」模式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的基本辦學模式,是辦好職業教育的關鍵所在。為此,江西旅遊商貿職業學院大力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創新推出 「3+3」的人才培養合作模式,走「雙元」育人的路子,由學校和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編制教材、共同進行課程設置、共同進行課堂教學、共同進行實踐教學、共同進行實習實訓等。
  • 長春一高校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
    12月18日下午,"現代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產業學院"校企合作籤約儀式在長春舉行。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與八家企業現場集中簽約,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構建職教發展新格局。
  • 雲浮中專舉行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籤約儀式
    ,打造特色學科,為雲浮實現高質量發展培育出更多實用型本地人才,推動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再上新臺階,12月23日雲浮市中等專業學校與廣東萬事泰集團、愛高電業(東莞)有限公司籤署校企合作協議。市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梁道彬表示,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以及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的舉措,以為企業解決實際問題為目標,推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
  • 推進校企深度融合,學穗積極搭建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共享平臺
    本次會議圍繞「積極服務地方新舊動能轉換,著力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主題,立足青島實際,聚焦產教融合,旨在推動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創新,促進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深度融合。遠程教育學院副院長郭成主持了當天上午的會議。張樂勇在致辭中介紹了學校和學校繼續教育的基本情況,闡述了學校繼續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和特色,希望通過學校、協會組織、企業等的多元對話交流,搭建校企深度對接、人才共育共享的平臺,共同推動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創新,不斷提升高校繼續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 山東畜牧獸醫職院混合所有制辦學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
    多年來,學院在省教育廳正確領導下,積極探索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創新混合所有制治理結構和運行機制,打造校企命運共同體的「山牧模式」。一、混合所有制辦學實踐學院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從小規模養殖場、獸藥廠起步,到建立資產公司,再到合資合作成立股份有限責任公司,經過了30多年實踐探索。
  • 西北工業大學軟體學院院長鄭江濱:校企深度融合視域下特色化示範性軟體學院建設探索與實踐
    中國電子報特策劃推出「建設特色化示範性軟體學院·探索軟體人才培養新模式」專欄,邀請高等院校、地方工信部門、骨幹企業相關專家和負責同志圍繞特色化示範性軟體學院建設、產教融合培養路徑、創新軟體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對建設指南進行深入解讀,分析我國軟體人才現狀和存在問題,並提出推動特色化示範性軟體學院建設的舉措建議。敬請關注。本期為西北工業大學軟體學院院長鄭江濱的署名文章。
  • 廣東南華工商職業學院召開首次產教融合大會
    12月27日,廣東南華工商職業學院隆重召開2020年產教融合大會,與地方政府領導、龍頭企業代表、行業協會代表面對面,共商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發展大計。  英德茶產業學院揭牌  李和森代表省總工會對大會召開表示熱烈祝賀,他指出,黨的十九大以來,產教融合已從制度供給上升為國家戰略,要從更髙站位認識產教融合改革的重大意義:一是要全面認清形勢,準確把握產教融合的核心內涵;二是要推進深度融合
  • 漳州衛生職業學院:深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 推進醫學檢驗技術...
    近年來,漳州衛生職業學院根據學校自身辦學實際狀況,確立了以「保障學生就業、增強服務產業」為導向,以專業群建設為出發點,圍繞「構築育人創新平臺、加強技能實踐能力、增強科技創新服務」三個方面,著重進行「『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進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群建設及人才培養」教改課題研究,深入推進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群建設及人才培養綜合改革。
  • 推進產教融合 發展協同育人丨德州學院泰山體育產業學院揭牌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王金剛 通訊員 馬曉敏 許文豪 劉偉東為推進產教融合、發展協同育人,12月11日,德州學院泰山體育產業學院揭牌儀式舉行,進一步著力精準培養應用型人才。德州學院作為德州的大學,建設現代產業學院,是推進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有效形式,是高等教育服務行業、產業和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推動地方高校特色發展的重要舉措。
  • 2020職業教育提質培優產教融合高峰論壇暨石家莊理工職業學院產業...
    活動現場本次大會圍繞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深化產教融合,進一步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增進校企、校校合作發展,搭建校企命運共同體,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石家莊理工學院毛磊院長致辭作為此次大會的主辦方,石家莊理工職業學院院長毛磊在開幕辭中表示,校企聯合培養人才是職業教育的必由之路,成立石家莊理工職業學院產業學院是推進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方式
  • 校企深度融合探索山東工程職業技術大學鼎利學院辦學特色和優勢
    校企深度融合探索雙主體育人模式 ——山東工程職業技術大學鼎利學院辦學特色和優勢為了培養社會急需的高層次技術技能型人才,山東工程職業技術大學作為全國首批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院校,不斷加強內涵建設,持續推動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在與多家企業合作共建專業
  • 銀豐資產管理學院成立!破解產教深度融合瓶頸 聚力培養應用型人才
    山東省教育廳總督學邢順峰在致辭中指出,目前山東省屬各高校正圍繞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探索和落地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強化產教融合的舉措和方案。作為一所應用型本科院校,山青院在轉型發展、產教融合等方面開展了積極探索,這次「山東青年政治學院銀豐資產管理學院」的正式成立,是我省公辦本科層次院校探索產業學院建設的重要成果,希望學校和企業努力打造本科高校的產業學院樣板,為應用型人才培養、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創出新模式、趟出新路子。
  • 黃河科技學院:產教融合駛入「快車道」
    創新引領、產教融合、校地校企合作……確定了這樣的理念,從科研定位到合作機制,從平臺搭建再到成果轉化,黃河科技學院重新系統謀劃學校教學科研框架,探索出了一條產教融合創新發展的新路徑。而「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則是破解產教融合困局的關鍵所在。在黃河科技學院,許多老師都有著「雙重身份」:他們既是教師,也是工程師、律師、會計師……學校堅持外引內培,致力於打造一支「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確保產教融合順利推進。外部「引進來」做「增量」。
  • 推進產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我校校企合作籤約儀式圓滿成功
    9月17日,廣東羊城技工學校校企合作暨籤約儀式圓滿舉行。通過不斷的溝通與交流,真正做到產教融合。關雪峰副校長就如何深入開展校企深度合作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他希望雙方互補互助,共尋深層次合作項目希望通過合作,接下來的合作能幫助學生做好各專業的職業規劃,也能讓學生們感受到企業的魅力,把我們需要的人才培養出來,學校今後將持續以企業的需求為動力,堅持走產教融合的道路,在與企業的合作中實現優勢互補、利益共享,增強學校發展的活力。
  • 2020產教融合品牌校企合作洽談會在成都隆重召開
    、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實施和國家教育事業發展「進一步深化產學研協同創新、提升高等教育創新創業工作質量,堅持以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需要為導向,著力服務「中國製造2025」等國家戰略及十四五規劃,緊密對接經濟帶、城市群、產業鏈布局,全面深化綜合改革,推進產學研合作,深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品牌提升,要求創建品牌院校、開設品牌班級培育品牌人才、促進品牌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結構要素的全方位融合,實現校企共生
  • 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政策落地情況分析
    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推進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舉措。但國家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政策的落地和實施需要地方政府的積極配合,各地只有通過細化具體舉措,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作用才能有效體現。各地對國家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政策的落實情況如何?是否根據本地區實際細化或出臺了促進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地方法規?是否在推進過程中形成了地方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