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小說界的「言情女王」是誰?瓊瑤大概是當仁不讓的。
記得芽媽上高中的時候,閒暇之餘讀了不少瓊瑤的言情小說。
那時不得不佩服瓊瑤的強大,不僅每部小說常居暢銷書榜首,而且每部同名小說拍出來的電視劇都非常叫座。
雖然芽媽很長時間不讀瓊瑤的小說了,但是最近重新翻看她的自傳《我的故事》。
芽媽發現,原來寫了一輩子浪漫愛情故事的瓊瑤人生,其實比她筆下的任何一部小說都要精彩!
一、嬰孩時光短暫的幸福
瓊瑤本名陳喆,1938年4月20日出生於成都。她還有一個龍鳳胎的弟弟。
瓊瑤的父母是師生戀修煉成正果的。
她的媽媽袁行恕是典型的大家閨秀,出生於北京的一個規矩森嚴,家境富裕的名門世家。
袁行恕在兩吉女中就讀的時候,愛上了比自己大7歲的國文老師陳致平。
但陳致平家境貧寒,居無定所。這段門不當戶不對的愛情被袁家人百般阻撓,反對。
可是兩個熱戀中的戀人不顧一切走到了一起。
結婚的時候,袁行恕剛滿20歲,沒幾個月,她懷孕了。好勝的她不願因此而放棄學業,所以她一心不想要這個孩子。
可是陳致平不同意,他強烈希望能生下這個孩子。
夫妻倆為此爭執不休,待懷胎5月的時候,兩人又為瑣事爭吵,袁行恕動了胎氣,流產了。
失去孩子的袁行恕仿佛得到了解脫,她可以繼續完成學業。然而,七七事變爆發,兩人不得不離開北京,前往成都。
這時,袁行恕再一次懷孕,而且懷的是龍鳳胎。
就這樣,瓊瑤和弟弟在四月的一個溫暖午後出生了。
在成都的時光,袁行恕把所有的愛都傾注在兩個幼小的嬰兒身上,對他們百般疼愛。
那時候,瓊瑤和弟弟得到了父母最好的愛。
二、童年時光戰火紛飛,顛沛流離
1942年,戰爭進行得如火如荼的時候,4歲的瓊瑤再次當姐姐,媽媽又生下了一個弟弟。
這時,遠在湖南的祖父寫信給陳致平,希望兒子能回家團聚。
於是,夫婦倆拖兒帶女,跋山涉水終於回到了湖南衡陽縣的鄉下。
彼時,戰火還沒有蔓延到湖南鄉村,陳致平和袁行恕去了縣裡的南華中學教書,而幾個孩子則由祖父照管。
父母不在身邊,再加上祖父的疼愛,幾個孩子在山裡就像脫韁的野馬,漫山遍野到處瘋跑玩耍,自由自在。
很多年後,瓊瑤想起這段童年時光,依然無比懷念,在戰火年代,能享受這麼短暫的無憂無慮日子,確實是一種奢侈的幸福。
然而,這幸福終於還是被打破,日本部隊入侵,學校遭遇洗劫,被迫停課。全家人開始了驚心動魄的逃亡生活。
很多次,他們都是從日本兵的刀槍下死裡逃生。
尤其有兩次讓瓊瑤記憶深刻。
一次是,全家路上遇到日本部隊,一個日本兵看到年輕的袁行恕,立馬抓住她的手臂使勁兒往外拖。
陳致平和祖父去阻攔,卻被日本兵用槍柄打暈滾下了山崖。
瓊瑤和兩個幼小的弟弟害怕極了,放聲大哭。孩子的哭聲讓日本軍官動了惻隱之心,放過了他們,這才避免了慘劇的發生。
另一次則是兩個小弟弟失蹤了,全家人急瘋了,在找尋無果的時候,瓊瑤父母的情緒崩潰,想著小弟弟肯定是慘遭日本人的毒手,於是動了投河自殺的念頭。
所幸最後兩個弟弟找回來了。
日後,再次回憶起這段驚心動魄的經歷時,瓊瑤心裡依然心有餘悸。
童年的時光,瓊瑤有過短暫的幸福,更多的時候是顛沛流離和貧窮如影相隨。
三、少女時光敏感自卑帶來的痛苦
1945年,日本投降,抗日戰爭勝利。陳致平接到了同濟大學的聘書,於是一家人又輾轉到了上海。
這時,瓊瑤的小妹妹誕生!
多一個孩子,生活就往貧困上靠近一步。
那時,全家人擠在一間小小的房子裡,而房裡只有一張床和一張桌子。
白天,父母就在桌子上班辦公,晚上鋪上棉被,就成了幾個孩子的小床。
日漸長大的瓊瑤,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她迷戀上了寫小說,並且還發表了人生中的一篇短篇小說《可憐的小青》。
然而,內戰開始,又再次打破了全家人的平靜生。
陳致平帶著妻子和兒女開始了到處輾轉流離,居無定所的生涯,直至1949年去了臺灣。
到臺灣時,瓊瑤11歲,正慢慢告別童年,走向少女時代!
生活變得安定,越來越好時,瓊瑤卻越來越痛苦。
原來,在四個孩子中,身為長姐的瓊瑤卻是個典型的「學渣」,數理化從來沒有及格過。
她曾拿著考了20分的數學試卷讓媽媽袁行恕籤字的時候,卻發現小妹妹坐在玄關那裡嚎啕大哭。
袁行恕一臉漠然地對瓊瑤說:「你妹妹因為只考了98分,沒考到100分而哭。」
瓊瑤當時猶如電擊,晚上就鬧了一次自殺(吞安眠藥)。
姐姐是學渣,弟弟和妹妹的功課卻非常優秀,都是妥妥的學霸!
於是,父母心裡的天平失了重心,漸漸往弟弟妹妹那邊偏斜。
加上兩次大學考試落榜,讓一直活在弟弟妹妹的陰影下的瓊瑤痛苦極了!
這時,無法排解苦悶的她愛上了大自己整整25歲的國文老師。
神奇的命運安排,瓊瑤母女倆都是在19歲的時候愛上了自己的國文老師。
然而,袁行恕卻對女兒沒那麼寬容,性格強勢的她不僅棒打鴛鴦,還把所有的錯都歸咎到老師身上,並去警察局告他誘騙少女。
「父母就是師生戀,憑什麼不允許我也師生戀?」瓊瑤的心裡充滿了委屈。
而經母親這一鬧,瓊瑤的國文老師也失去了工作,瓊瑤快要崩潰了,她抑鬱得想要自殺。
電影《窗外》劇照
於是,她開始瘋狂寫作,把所有的精神寄託都放到了文字上面。
這時,瓊瑤的長篇小說處女作《窗外》發表,父母看了小說後,差點與她決裂。
在陳致平和袁行恕的眼裡:這就是家醜!家醜怎可外揚?!
隨後,小說被搬上了大屏幕,瓊瑤功成名就的同時,換來的是父母的不理解。
瓊瑤和當時飾演《窗外》女主角的林青霞
勉強看完電影的袁行恕忍不住對著瓊瑤大罵:
「為什麼我會有你這樣的女兒?你寫了書罵父母不夠,還要拍成電影來罵父母!你這麼有本事,為什麼不把我殺了!」
就算瓊瑤立馬跪下道歉求原諒,但母親依然很生氣,甚至還鬧起了絕食。
而父親更是一臉冷若冰霜,冷冷地對女兒說:「你永遠會為這件事後悔的!」
父親的話一字字戳痛了瓊瑤的心!
四、人生就是一部精彩的小說
如果說瓊瑤年輕時的人生充滿了波折和痛苦,那麼中年後的瓊瑤可以算是過得比較風光如意。
隨著一部部小說出版,她賺到的錢也越來越多。
她在臺北買了一套大房子,把全家老小都接過來住在裡面。
可是,35歲的她依然沒能得到父母的認可。
從內心上說,瓊瑤是極度缺愛的,也是矛盾的。
原生家庭在她的性格底色裡注入了許多色彩,讓她自卑又自戀,敏感而堅強,叛逆卻務實。
其實,我覺得雖然瓊瑤並不像弟弟妹妹在學業上是學霸,但在文學上面她也是妥妥的學霸一枚。
比如,在她的小說裡,古詩詞常常是順手捏來,用得很溜,也用得非常恰當。
我覺得瓊瑤的父母並不是真的不愛她,至少在教育方面,袁行恕和陳致平對幾個兒女都是公平一致的,竭盡所能給他們最好的教育,在生活中,也儘可能保護他們不受傷害。
只不過瓊瑤從小就有異於常人的敏感,所以她對各種情緒的體驗更加細密,這樣無形中成就了她的小說寫作事業。
瓊瑤的這一生比她寫下的任何一部小說都要精彩,我很佩服她身上的那股韌勁兒,似乎這世上沒什麼可以打倒她。
你看,就算到了60歲了,她依然能寫出一部逆天爆紅的小說《還珠格格》,並拍成電視劇,火遍亞洲。
到了70歲,她在照顧病重的丈夫平鑫濤的同時,也不忘跟抄襲她的小說《梅花烙》的編劇於正撕逼打官司。
在社交媒體上,瓊瑤以理據爭,不卑不亢羅列出來對方抄襲的證據,讓網友不得不佩服這位老太太的邏輯思維之清晰,理性。
80歲,她開始寫遺囑,將50年前的恩怨情仇一件件掰扯清楚,並將自己名下的公司做了妥當的安排。
這種精神頭和毅力,簡直讓人佩服得不要不要的。
瓊瑤的作品裡,我看到了許多瓊瑤的影子和她的經歷折射。
比如《情深深雨濛濛》裡的依萍,不被父親所喜歡,性格叛逆,就算被父親鞭子抽打也不服軟。
文字是作者心靈的投影,她其實像依萍一樣,身上一直有一股氣,這股氣與愛情無關,與事業有關,是一種精神的力量,支撐著她必需走向成功。
正是這股叛逆的,自由的,不管不顧的精神氣成為了那個年代年輕人心中最美好的嚮往。
所以,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瓊瑤能流行那麼久,不是沒有原因的。
那些她又愛又恨的人都離開了,她沒必要再跟自己的前塵往事較勁。
上個月,瓊瑤在社交媒體留下離別寄語。
她說:這三年來,自己遭遇了很多負面的事情——生離死別、背叛、栽贓、謊言、抹黑、顛倒是非....
她感受到了負擔,時光匆匆,感覺自己視力、精力都大不如前,所以,她要去「尋找生命中最後的樂園」。
在離開社交媒體的現在,希望瓊瑤奶奶能活出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