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唯一獲準退休院士:院士要幹一輩子是種錯覺

2020-12-11 中國新聞網

3日,北京石景山,退休院士秦伯益在家中接受採訪。新京報記者 王叔坤 攝

    秦伯益 藥理學家,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曾任軍事醫學科學院研究員、院長。

    「院士退休」聽起來不是個陌生的詞彙。但迄今為止,全國兩院院士中,獲準退休的,僅秦伯益一人。9年前,70多歲的他卸下軍事醫學科學院的職務,保留了院士頭銜。隨後一人獨遊全國,同時不忘就社會問題發聲。

    近日,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革院士遴選和管理體制,實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等。還有院士發出了羨慕秦伯益的聲音。這一切,使得人們再次把目光投向了秦伯益。

    「退休這事,我就算不承認也是異類」

    新京報:當年,退休想法是突然冒出,還是醞釀很久?

    秦伯益:按軍隊規定,我65歲可以退休。但我60歲左右就考慮退休後的安排了,60歲後開始選定、培養接班人。

    新京報:你真正退休時,已是70多歲了,是因為評上院士延緩了嗎?

    秦伯益:1994年,我成為中國工程院第一批院士。那時我62歲,在第一批院士裡算年輕的。好多評上院士的老教授都沒退休,我馬上退不太合適。直到2004年,我72歲時才正式向組織呈報想法。

    新京報:退休過程順利嗎?有沒有遭遇一些阻力?

    秦伯益:軍事醫學科學院對我很了解。報到總政,就不好處理了,因此前沒先例。查遍所有文件,既沒說院士什麼年齡能從單位退休,也沒說院士不能退。程序怎麼處理?誰來批?最後又從總政報到中央軍委。第二年批了下來。

    我覺得因為自己想退,很堅決,加上各級領導的理解,所以能退下來。

    新京報:有沒有想過因為評上院士,乾脆不退了?

    秦伯益:我認為院士只是一個榮譽稱號,對晚年安排沒什麼影響。後來不知為什麼,院士自己也好,院士所在的單位也好,社會也好,都有一種錯覺,覺得終身榮譽就意味著終身工作,要幹一生。但我沒有這樣的「錯覺」。

    新京報:當時周圍的人怎麼看待你?

    秦伯益:單位的人很理解。單位外的人對我有一些其他解讀。但我不介意。我一輩子做事,老實講,不太顧及別人怎麼看我。到最後大多數人還是能接受我的。

    新京報:也有贊同的吧?

    秦伯益:有,但他們會問,你退休下來經濟損失多少?我說我沒去算,也不在乎。

    新京報:你覺得自己是學術圈裡的「異類」嗎?

    秦伯益:整體來看,我覺得自己不算異類。但對待院士退休這件事情上,我就算不承認也還是異類。

    「院士頭銜對發聲有幫助」

    新京報:退休後卸去職務,心情會失落嗎?

    秦伯益:沒有失落,我老早就準備了。譬如這些書,是我40年的積累,從「文革」後開始收集,現在已有上萬冊,就是為了晚年退休後能慢慢看。

    另外,院士頭銜我沒退,退的是軍事醫學科學院職務。

    新京報:你退休後,遊遍了中國名勝古蹟,寫了兩部遊記,這也是此前計劃的嗎?

    秦伯益:大規模旅行不是,是慢慢積累的。但我一直有走走看看,了解社會的想法。

    新京報:你後來也到大學或在學術會議上作報告?

    秦伯益:這些不是我主業。我現在更關心國家大事,政策方針。朋友來看我,總結兩句話:別人怕退休以後沒事幹,你是怕不退休幹不完想幹的事。

    新京報:你怎麼看待你現在的生活?

    秦伯益:我自封自由撰稿人,經常在政府和民眾之間做溝通,反映民眾心聲。

    新京報:院士頭銜,對你這種發聲有幫助嗎?

    秦伯益:帶來了正面的作用。說什麼話,大家比較信服,就算尖銳,大家也能聽,也能接受。

    新京報:未來的生活,你還有哪些規劃和打算?

    秦伯益:90歲以前主要是寫作。明年開始,計劃用3年時間,寫我們這一代人看到、想到的一些問題。

    新京報:你希望其他人能夠和你一樣,在能退的時候退嗎?

    秦伯益:最好這樣,但很難做到。我們這一代科學家,一直為了國家需要,堅持做一件事。很多人除研究之外,沒有別的興趣和愛好。我覺得很多科學家苦,是因為心靈的孤獨。

    「活到老乾到老,年輕人幹什麼」

    新京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院士應該有退休和退出機制,你覺得這個話題為什麼會在此時出現?

    秦伯益:隨著社會情況越來越複雜,兩院受到各種各樣影響,爆出一些醜聞。到了重新理順內部關係的時候了。

    近期原因是農工黨的提案,提出改進兩院院士選舉制度。三中全會提這個有它的必然性和推動因素。

    新京報:有人提議,對兩院院士年齡一刀切,到一定年限,不再擔任,你怎麼看?

    秦伯益:一刀切不利於晚年成熟的院士。比如達爾文,李時珍,都是在生命最後取得了最輝煌的成就。但目前來說,院士榮譽不定年齡線,也不行。起碼對非院士科學家不公平,因為並不是所有做出重大貢獻的都評上了院士。

    新京報:也有人不願退休。

    秦伯益:過去的教育要我們活一天幹一天,老當益壯。我老早就否定這種價值觀了。那是人才緊缺時的觀念,現在年輕人都找不到工作,你老人家活到老乾到老,年輕人幹什麼?

    新京報:有人不願退,和這個院士帶來的榮譽和利益有關嗎?

    秦伯益:榮譽是主要的。利益,我估計也不小。有些院士,身兼數職。都不是白兼的,很多是被高薪聘請。但真正的科學研究工作者,做好自己課題,足以花掉一生精力,廢寢忘食,日以繼夜,怎麼兼職?

    居裡夫人獲得第一個諾貝爾獎之後,擁有很多頭銜,她一口氣辭掉了106個。她說科學家被這些事情糾纏的話,就沒法在科學上進步。去世的院士王選也是,他說科學家經常在電視上出現,他的研究生命就結束了。

    「院士選拔形式嚴格,漏洞也多」

    新京報:近年來院士候選人學術造假、抄襲剽竊事件屢屢爆出,你怎麼看?

    秦伯益:總的來說,不正之風不光是學術界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的問題。需要國家整體的反思。我們的教育,重物質,輕精神。在政治文化、經濟文化的衝擊下,純正的學術文化人已不多了。

    新京報:你怎麼看待關於兩院院士的選拔制度?

    秦伯益:院士選拔形式嚴格,漏洞也很多。比如遴選是很嚴謹的。材料公示,誰都可以投訴,哪怕是匿名投訴。有實質性的內容,還要去調查。

    但確實也有公關行為。不公關要吃虧,因為競爭太激烈,隔行如隔山,不公關就不了解你,不了解你怎麼選你?現在會有單位組織專門的班子去公關。

    新京報:現行評選制度還有行政力量介入。如果院士只由院士來評選是否好一些?

    秦伯益:單由院士評選也有弊端。院士也有人性弱點。最好由同行評選,但也難免片面性。同行裡有冤家和親家。中國同行多半是今天你幫我說話,明天我幫你說話。

    新京報:目前來看,最合適的院士選入制度是怎樣的?

    秦伯益:中國科協主席韓啟德院士講過,科學家成績的評審,要靠學術共同體。本單位同事認可,專業領域認可,就行了,興師動眾到全國關注沒必要。另外,評選的人也必須要有自己獨立的人格、真正的見識,不能帶著私心。

    名詞解釋

    何為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

    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對院士制度改革:「改革院士遴選和管理體制,優化學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實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

    但院士怎麼退?有哪些條件和程序?截至目前,尚未有過具體規定。

    大體而言,院士退休指的是退出工作崗位,不再擔任相關職務等,但並不等於卸下院士這一榮譽稱號。

    退出指的則是不再擁有院士這一榮譽稱號。目前退出制度只在院士犯重大錯誤或出現學術腐敗等問題時才實施。

    新京報記者 朱柳笛

相關焦點

  • 院士為什麼不退休?
    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委員說,「院士這個榮譽稱號是終身制的,我們講退休,應該是說讓院士所在的職位和職務有年齡限制,而不是說這個榮譽稱號要在一個年齡『退休』。」   如曹雪濤所講,媒體有時將「退出」和「退休」混為一談。實際上,所謂「院士退休」,是退出他服務的單位。現狀是,科研人員一旦有院士頭銜,所在單位就不會請他退休。即使有人想退也困難重重。
  • 中科院退休研究員4次當選中國院士,當選卻院士留任中國
    當地時間美國國家科學院公布了當年當選的72名院士和18名外國院士名單。其中李愛甄教授就是其中之一,她成為第一位獲得此獎項的女性科學家。院士對大多數科學家來說意義重大,他不僅是一個頭銜,更是光榮學術榮譽和科學家學術成就和無私奉獻的專業認可。
  • 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我是一個會種莊稼的農民」
    新華社昆明12月2日電 題: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我是一個會種莊稼的農民」  新華社記者伍曉陽、嶽冉冉、陳聰  他潛心鑽研農業生物多樣性控制作物病蟲害的重大課題,成果在《自然》雜誌發表,應用於農業實踐以億畝計;  他帶領團隊紮根邊疆村寨,用科學知識幫助農民發展致富產業
  • 李寧院士,判刑12年,成為第3個被除名「院士」資格的人
    毫無疑問,那就是兩院院士,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成為院士,那就是一級教授,可謂終身榮譽。只要當上了院士,基本上一輩子不退休,因為一個院士,那不單單是一個人,而且是代表這個一個團隊,一個專業發展方向。
  • 又一院士離去,中國工程院院士、骨科泰鬥盧世璧院士逝世!
    據中國工程院官網消息,中國工程院院士盧世璧於2020年3月28日逝世,享年90歲。盧世璧(1930.07.08-2020.03.28)是我國著名的骨科專家。1951年,盧世璧考入中國協和醫學院醫療系,畢業後任中國協和醫學院外科住院醫師。1958年調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成為一名骨科醫生,師從骨科主任陳景雲教授。1960年,由於蘇聯專家的全部撤走,盧世璧在景雲教授的提點下,開始去去攻克人工關節的研究,填補我國醫學空白。
  • 國內唯一模具材料院士將在泊頭建院士工作站
    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戴紹志 通訊員鄧羽)日前,泊頭興達模具集團與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副總工程師、目前國內唯一模具材料方面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蘊博,達成共建院士工作站的合作協議。院士工作站建立後,對進一步提升滄州模具產業整體水平將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 朱有勇院士為小學生上了堂立志課
    師專附小月牙塘校區學生畫畫感謝朱院士 一輩子只解一道題 大學本科畢業因為這道題,我幹了一輩子。一輩子一道題,做到極致,就成功了。 我研究的,是遺傳工程化學,用通俗易懂的話說,就是研究生物間的相剋相生。其中一個理論,我打個比方來加以說明:假如我們這100人都來自同一對父母,我感冒了,打個噴嚏,全部都會傳染。但因為我們來自不同的家庭,五湖四海,我們並不會全都感冒。
  • 這位院士「有點甜」!
    許多瓜農就是種著她培育出的新品種,過上了富裕日子。吳明珠院士挽救了一批瀕臨絕跡的品種資源,填補了我國北瓜南移的空白;在主產區實現了甜瓜品種的第一次更新,延長了優質瓜的供應期;先後培育出甜瓜新品種16個,西瓜新品種10個,打造了中國領先的哈密瓜育種技術平臺,是業界公認的開拓者。
  • 兩院新增104名院士 702所蛟龍總設計師徐芑南入選
    中科院新增選院士53名,中國工程院新增選院士51名。中科院的53名新院士是從391名有效候選人中脫穎而出的。新當選的中科院院士平均年齡54歲,其中60歲及60歲以下的佔85%。中國工程院的51名新院士是從560名有效候選人中產生的。新增院士中年齡最大的是「蛟龍」號載人深潛器總設計師、77歲的船舶設計製造專家徐芑南,最小的年齡48歲。平均年齡56.9歲,60歲及60歲以下的42人,佔82.4%。
  • 中國工程院院士幹勇:關鍵礦產、材料產業供應鏈面臨的問題
    原標題:中國工程院院士幹勇:關鍵礦產、材料產業供應鏈面臨的問題   「我國重要礦產高度依賴海外,其中石油
  • 2019年新晉院士名單公布!院士是什麼行政級別呢?
    隨著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評選逐漸落下帷幕,新晉的60位中國科學院院士也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而對於這60位中國科學院院士,究竟有多厲害?
  • 退休院士親歷:甘油三酯6.2,戒掉3種食物以後,血脂穩穩下降
    62歲的胡院士之前體檢的時候查出高血脂,甘油三酯的水平已經高達6.2mmol/L,自從退休之後,他有了更多的時間調理身體,通過兩年的時間,成功降血脂降到了2.0mmol/L,他自己說明顯感覺身體素質比之前好太多了,心慌胸悶的現象也明顯少了。
  •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以下簡稱院士),是中國設立的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中國工程院院士由選舉產生。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是對年滿80周歲的院士授予的稱號。資深院士不擔任院及學部的領導職務,不參加對院士候選人的提名和選舉,可以自由參加院士會議及諮詢、評議和學術交流等活動。享受資深院士津貼。
  • 聚焦|幹細胞與中醫藥,鍾南山院士這樣說
    11月21日,由大連高新區管委會與大連醫科大學共同主辦,遼寧省細胞生物學會、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與大連幹細胞與精準醫學創新研究院承辦,中國腫瘤微創聯盟精準醫學專委會與中國抗衰老促進會腫瘤營養專委會協辦,「第二屆中國(大連)幹細胞與中醫藥國際峰會暨腫瘤營養及精準治療高峰論壇
  • 95歲院士,累計捐款千萬,資助貧困學生,一件夾克穿30年
    誰能想到一名95歲的院士,沒有選擇默默地安享晚年,反而將自己一生的積蓄捐獻,去資助那些貧困的學子們?誰又能想到如此「大方」的一個人會對自己如此吝嗇,一件夾克一穿就是30年?但他會,他就是國內知名金屬材料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崔崑教授。
  • 同濟大學兩教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兩校友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同濟大學兩教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兩校友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http://www.huaue.com  2015年12月10日  來源:同濟大學
  • 國寶級院士二次出山,打破美國技術壟斷,為中國芯發展添磚加瓦!
    不可否認,晶片絕對稱得上新工業革命的代表產物,是中國每年進口產品中最多的一類,除了電子產品之外,包括高鐵衛星,超級計算器的頂尖產品,都離不開晶片的支持。當然軍工領域也是一樣的道理,無論是戰鬥機,航空母艦還是各種飛彈,都有著高性能晶片在默默運作和計算。
  • 著名數學家龍以明院士退休暨傑出貢獻獎頒獎典禮舉行
    中國數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民盟中央副主席、北京大學教授田剛,天津市第十七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永川,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講席教授、首都師範大學交叉科學研究院院長方復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葉向東教授,南開大學原校長侯自新、山東大學副校長劉建亞等到場祝賀。典禮由南開大學陳省身數學研究所所長白承銘主持。
  •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教授吳建平當選英國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據清華新聞網消息,英國皇家工程院9月30日宣布,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計算機系主任吳建平教授當選2019年英國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吳建平院士成立於1976年的英國皇家工程院(Roy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RAE)是英國工程學界的最高學會,由工程科技各領域的專家組成。當選皇家工程院院士被視作英國工程師的最高榮譽,其每年接納的新院士最多不超過50位。
  • 中國工程院院士待遇,中科院院士是什麼級別
    院士,是中國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為終身榮譽。中國工程院院士由選舉產生。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是對年滿80周歲的院士授予的稱號。資深院士不擔任院及學部的領導職務,不參加對院士候選人的提名和選舉,可以自由參加院士會議及諮詢、評議和學術交流等活動。享受資深院士津貼。中國工程院院士工資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