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晶片在電子產品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若是在缺乏晶片的情況下,電子產品根本沒有性能一說,甚至會形如廢鐵。可是就這樣一個關鍵零部件技術,卻成為了制約我國科技發展的一大短板。根據相關數據顯示,僅2016年我國進口晶片總額便達到了2271億美元。
不可否認,晶片絕對稱得上新工業革命的代表產物,是中國每年進口產品中最多的一類,除了電子產品之外,包括高鐵衛星,超級計算器的頂尖產品,都離不開晶片的支持。當然軍工領域也是一樣的道理,無論是戰鬥機,航空母艦還是各種飛彈,都有著高性能晶片在默默運作和計算。
不過就是這樣,一個關鍵性零部件通常都是由美國佔據主導地位,我國想要獲得高性能晶片的機率很小,畢竟人家根本不願意賣給你,不論花多少錢也買不來。正所謂落後就要挨打,為了不讓中國裝備受到限制,曾參與研發兩彈一星晶片的黃令儀院士在得知這一情況後,選擇迎難而上,主持中國龍芯項目研發工作。
要知道黃令儀院士本該花甲之年過著退休養老的安逸生活,但為了中國科技的發展,選擇二次出山,堅守在龍芯研發第一線,龍芯研發的每個設計方案,每個版圖黃令儀院士都要一一過目,以確保萬無一失。經過多年的兢兢業業,龍芯終於在黃令儀院士82歲時研發成功,並打破了美國的技術壟斷。
目前龍芯已經成功實現100%國產,並成功搭載著我國「復興號」高鐵,殲20相控陣雷達,北鬥衛星等眾多高科技領域。就是這樣一枚看似微不足道的晶片,卻能卡住絕大部分企業的脖子,畢竟中國製造朝著中國智造轉變的過程中,集成電路是一道必須跨過的高山。因此,龍芯的研發成功,在我國晶片發展史上有著特殊意義。
如今在看到我國龍芯不斷更新換代升級後,黃令儀院士終於可以卸下肩上所扛下的重任。對此黃令儀院士也表示,「我這一輩子最大的心願就是匍匐在地,擦乾祖國身上的恥辱。」如今龍芯實現100%國產化,在打破美國技術壟斷的同時,也為中國芯的發展添磚加瓦,而這成功的背後,少不了那些像黃令儀院士一樣的國寶級科學家的默默奉獻。
實際上,除了晶片之外,目前在5G通訊人工智慧等高科技領域,我國基本已實現了彎道超車,躋身至了世界一線的前沿。在過去,我們一直扮演著追隨者的角色,可是在未來,我們必然會作為領導者。對此,大家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