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踐行者】最年輕院士鄧中翰:終結了中國無「芯」歷史

2020-12-17 央廣網

鄧中翰在展示他們生產的晶片。

大洋網訊 顏值頗高,身形高大,步履輕快,言語親和,在科學家隊伍裡出現的鄧中翰特別搶眼。這張充滿朝氣的年輕面龐,是中國最年輕的院士。

更讓人讚嘆的是,他被稱為「中國芯之父」,他將自主研發的數億枚晶片打入國際市場,徹底結束了中國無芯歷史。他所創辦的企業,如今成功佔領了全球計算機圖像輸入晶片市場60%以上的份額,位居世界第一。

有人說他是中國無「芯」歷史的終結者,鄧中翰微微一笑,前面的事業遠不止此,2016年,圍繞新一代人工智慧技術,他們研發出了一款晶片「星光智能一號」,具有深度學習的神經網絡處理器,而今年將發布能耗更低、運算速度達到第一代16倍的「星光智能二號」。

「未來,沒有晶片的安全就沒有信息的安全,也就沒有國家的安全。」鄧中翰向記者吐露:「我們希望能真正從過去的跟跑、並跑,走向領跑。」

鄧中翰在書寫一段傳奇,只是這位傳奇的主人公一直「渾然不覺」,每當遇到外界的褒揚,他總是保持著一副「當之有愧」的謙遜。

他是最年輕的中國工程院院士,41歲新增入院士名單,刷新了工程院院士的年齡線。

他曾在美國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工作,負責超大規模CMOS集成電路設計研究,並提交了多件美國發明專利申請。

求學階段,他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建校130年來第一位橫跨理、工、商三學科的學者。

認真勁敲開伯克利大門

從小在南京長大的鄧中翰和所有同齡的男孩一樣,喜歡科學,崇拜科學家。這種天然的喜愛和當時「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時代理想下,鄧中翰考入中國科技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系就讀。

鄧中翰的認真和「鑽」勁很快引起了老師的注意。大二時,在一次物理課上,胡友秋教授講解關於電磁學的一道題,鄧中翰認為老師講錯了,一口氣將自己的想法和五種試驗方法寫了8頁稿紙,投到胡友秋的信箱。沒想到這一「冒犯」之舉,得到了老師的賞識。胡友秋將他推薦給黃培華教授,自那時開始,一個大二的學生就開始走上了科研之路。

在1992年,一個中國學生能獲得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系的錄取是罕見的事,不過,發生在鄧中翰身上,大家覺得一點也不奇怪。在這個產生諾貝爾獎大師最多的高校裡,鄧中翰感受到矽技術和信息技術最前沿的衝擊,他決定選修與自己專業有一定距離的電子工程專業。面對學校對他「知識結構有欠缺」的擔憂,鄧中翰閉門苦讀,最終以全A的成績順利拿下到電子工程博士學位。

1997年,鄧中翰結束了學習生涯,來到矽谷自主創業。上天對鄧中翰似乎格外優待,他創辦的一家研製高端平行數碼成像技術的公司很快獲得了成功,公司市值頂峰時達到1.5億美元。看起來,他已經實現了富裕而安逸的美國夢。

就在這時,鄧中翰遇到了祖國科協主席周光召,他向鄧中翰提出了一個沉甸甸的問題,「中國半導體工業可能要走一條新的道路才行,你想想看,有什麼好的辦法。」聽完介紹,鄧中翰意識到:作為電子信息領域的核心,中國的晶片技術必須發展起來。

一種時代賦予的責任感讓鄧中翰心中為之一動。1998年,在一次中央領導的座談中,鄧中翰匯報了關於企業創新發展的大膽見解,他提出在中國科技體制下,不能僅僅靠國家實驗室的方法來創新,還要建立起支撐創新的產業,通過產業來推動國家的創新發展。

他的報告得到了高度讚賞,前方的路豁然開朗。1999年的7月,鄧中翰正式踏上了歸國創業之路。

打破中國「無芯」歷史

回國創業落戶中關村,接下來一系列實際的問題迎面而來。萬事開頭難。公司成立不久,就遇到了一些讓鄧中翰頗為費神的事:「為什麼註冊公司要先有辦公室?為什麼招聘的清華畢業生需要北京戶口?」

到了1999年冬天,辦公地的暖氣不足,而且下班之後暖氣就停了。初創企業,節約為本,鄧中翰想著省一省,熬過這個冬天就好了。到了2001年,帳面上真的只剩下100萬美元,資金斷流的危險即將顯現。經過反覆權衡,鄧中翰和幾位創始人狠下心,決定用他們的個人存款、房產和股票抵押給銀行貸款。

除了資金「斷流」,鄧中翰還面臨人才「斷流」,當時,國內幾乎找不到有經驗的晶片設計人才,鄧中翰不得不親自上陣,到清華去兼任教職,培養晶片人才。

直到2001年,第一枚百萬門級超大規模數碼圖像處理晶片「星光一號」正式研製成功,第一塊具有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世界領先的多媒體晶片誕生,終結了中國「無芯」的歷史。

之後的幾年,中星微的發展進入了快車道。「星光一號」到「星光五號」數字多媒體晶片接連推出。2005年11月,中星微順利實現了又一次華麗轉身——在美國成功上市,成為中國第一家憑藉核心技術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大陸高科技公司。

如今,中星微電子多媒體晶片全球銷量更是突破了幾億枚,成功佔領計算機圖像輸入晶片市場份額65%以上。

對話

科技工作者的責任更大了

廣州日報:「星光中國芯」團隊現在晶片研發的現狀如何?

鄧中翰:近期圍繞新一代人工智慧技術,我們研發出一款晶片「星光智能一號」,它具有深度學習的神經網絡處理器,簡稱「NPU」,今年將發布「星光智能二號」,這個晶片能耗更低,運算速度達到第一代的16倍。

我們與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合作牽頭推動我國GB25724公共安全視頻監控、數字視音頻編解碼國家標準的制定,為我國在「十三五」期間能建成全域覆蓋、全網共享、全程可控、全時可用的天網工程和雪亮工程,打下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廣州日報:目前我國晶片發展情況怎樣?

鄧中翰:過去,我們在信息產業裡沒有核心的晶片,沒有話語權。當時3G推遲,也是因為我們有標準,沒晶片。這些年來,我們申請了大量的專利,並推出了我們核心的晶片,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相關國家標準,推動了整個圍繞著智能化的天網工程、雪亮工程,為老百姓打造平安城市、平安中國。中國在安全方面,已經是世界上的一個名片。

然而,我國的晶片產業與世界領先水平相比還是有很大差距,今後主要三條路同時進行:第一,要在成熟技術路線上追趕國際巨頭;第二,要在市場旺盛的一些新興領域與國際巨頭並跑,爭取彎道超車;第三,需要有換道超車的思維,敢於在國際前沿的無人地帶自主創新,制定標準,打造新動能、新模式和新產業鏈。

避免出現「帽子人才」

廣州日報:現在應如何吸引高端人才回流?

鄧中翰:這些年來,國內晶片設計企業如同雨後春筍一般不斷冒出來。據統計,現在有1000多家晶片企業在國內。

國家首先要提供一個創新創業的環境。第二,要在風險投資、證券市場和資本市場上有所扶持,這也是吸引高端人才的一個重要方面。矽谷創新創業這麼火熱也是因為有納斯達克、有創新創業的神話。應該說,從融資成功、上市角度來說,要更多發揮國家政策的力量來扶持。這樣高端人才看到成功故事後,就會更嚮往在國內紮根,為國家的創新創業做貢獻。

第三,避免創新創業中出現「帽子人才」。我們的人才還是要「以用為本」,一定要發揮作用。

文、圖/廣報全媒體記者杜安娜

相關焦點

  • 他終結了中國無芯的歷史,是中國芯之父!也是最年輕的工程院院士
    他是最年輕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他是數字多媒體晶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他是「星光中國芯工程」總指揮他也是中星微集團創建人和董事長他放棄了美國大好前程 毅然回國發展他就是被稱為「中國芯之父」的鄧中翰鄧中翰在1997年加入了IBM公司 做上了高級研究員負責超大規模CMOS集成電路設計研究申請了多項發明專利 並且獲得了「IBM發明創造獎
  • 中國「晶片之父」:最年輕院士,終結無「芯」難題,卻因老婆出名
    提起晶片,我們就不得不提起一個人,他被譽為中國「晶片之父」,終結了中國無「芯」的歷史,以41歲的年齡成為中國工程院最年輕的院士,卻因為老婆才被廣為人知。他,就是鄧中翰。鄧中翰,1968年出生在江蘇南京市。1987年考上了中國科技大學。
  • 鄧中翰:我的「中國芯」
    ◆鄧中翰:  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無黨派人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星光中國芯工程」總指揮,中星微集團創建人兼首席科學家。  「一個海外學子成為一名愛國創業者,他將閃亮的‘中國芯’成功植入世界IT的銀河,微米的小空間是他創新的大舞臺——‘中國創造’。」2005年12月28日,CCTV2005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揭開謎底,「星光中國芯」總指揮、中星微電子有限公司創建人鄧中翰捧走了分量最重的年度大獎。
  • 【中國夢實踐者】鄧中翰在華盛頓向中、美、英三國發出倡議:以創新...
    繼前兩屆論壇的主旨演講人比爾·蓋茨、馬雲等世界知名人士之後,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人大代表、中星微集團董事局主席鄧中翰,受中、美、英三國工程院院長致函邀請做主旨演講。在論壇現場,他用流利的英文向來自三國的院士專家、學生代表等講述中國應對全球重大挑戰的決心、行動與成果,向世界推介中國工程科技領域的原創突破與重大成就,深入淺出地講述中國故事,振聾發聵地傳遞中國聲音。
  • 中國最年輕院士盤點:比顏寧還開掛的科研人生!
    當時伯克利校長田長霖說「你這個中國留學生創造了一個奇蹟。」  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網站上,他被這樣描述—「星光中國芯工程」總指揮、第八屆中國科協副主席、數字多媒體晶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最年輕的工程院院士鄧中翰:「他的企業,成功佔領了全球計算機圖像輸入晶片市場60%以上的份額,位居世界第一。」
  • 鄧中翰向中、美、英三國發倡議:以創新、合作、遠見應對全球重大挑戰
    繼前兩屆論壇的主旨演講人比爾·蓋茨、馬雲等世界知名人士之後,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人大代表、中星微集團董事局主席鄧中翰,受中、美、英三國工程院院長致函邀請做主旨演講。在論壇現場,他用流利的英文向來自三國的院士專家、學生代表等講述中國應對全球重大挑戰的決心、行動與成果,向世界推介中國工程科技領域的原創突破與重大成就,深入淺出地講述中國故事,振聾發聵地傳遞中國聲音。
  • 鄧中翰院士講座旁徵博引、深入淺出
    與會的福建省省直機關相關單位代表們表示,鄧中翰院士講座深入淺出、旁徵博引,十分精彩。福建省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委外宣辦、網信辦主任徐姍娜出席並主持講座,徐姍娜稱,「鄧中翰院士的授課為我們增長了學識,啟發了思路。
  • 祝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位校友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當地時間2月6日,美國國家工程院公布了2020年新當選院士與外籍院士名單,中國科大817校友張捷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877校友、中國工程院院士鄧中翰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自2019年1月起張捷受聘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大師講席。
  • 2013中國夢踐行者致敬辭
    2013中國夢踐行者——曲格平、馮侖、雷軍、鬱亮、廣州恆大足球俱樂部(代表:康冰)、李冰冰、郭敬明、梅葆玖(代表:胡文閣)、快遞員(代表:順豐快遞員秦永輝),在沃爾沃2013中國夢踐行者致敬盛典現場接受了致敬。中國夢踐行者 曲格平
  • 江北新區這所高中走出兩位院士
    這是繼大廠高級中學87屆校友鄧中翰於2009年當選為中國最年輕的工程院院士之後的又一重大喜訊。中國最年輕的工程院院士鄧中翰小北了解到,南京市大廠高級中學已經走出兩位院士。鄧中翰院士是學校87屆畢業生,高分考入中國科技大學,大學畢業後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學習,1997年畢業時取得電子工程學博士、經濟管理學碩士、物理學碩士學位,是該校建校130年來第一位橫跨理、工、商三學科的學者,畢業後加入IBM公司做高級研究員,並獲得IBM發明創造獎。
  • ...國內十大半導體公司「的它竟要登陸A股,實控人還是「中國芯教父...
    前身是國內十大半導體公司這就要說到公司前身,其原為中星微的全資子公司,首家美國上市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中國晶片設計企業,名為開曼中星微,於2015年私有化。中星微到底有多牛?1999年,在原國家信息產業部的直接投資和領導下,以及財政部、科技部、國家發改委、北京市等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鄧中翰、楊曉東等一批來自美國矽谷的留學回國博士在北京中關村創立了中星微電子集團。2001年9月,百萬門級超大規模晶片「星光一號」實現產品化,並成功打入國際IT市場,結束了中國無「芯」歷史。
  • 美國工程院新增院士名單公布:李飛飛、鄧中翰等7位華人當選
    當地時間2月6日,美國國家工程院(NAE)公布了2020年新當選院士、外籍院士名單,此次共增選了87名新院士和18名外籍院士。其中共有7位華人科學家當選,包括人工智慧領域著名學者、史丹福大學教授李飛飛,當選為美國國家工程院士;中星微電子集團創始人、首席科學家鄧中翰當選為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增選後,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人總人數達到2309位,外籍院士數量達到281位。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是工程師獲得的最高專業榮譽之一。
  • 院士們比39歲顏寧還開掛的科研人生!不要問我為什麼跪在電腦前
    當時伯克利校長田長霖說「你這個中國留學生創造了一個奇蹟。」  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網站上,他被這樣描述—「星光中國芯工程」總指揮、第八屆中國科協副主席、數字多媒體晶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最年輕的工程院院士鄧中翰: 「他的企業,成功佔領了全球計算機圖像輸入晶片市場60%以上的份額,位居世界第一。」
  • 【中國夢·踐行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景中:化繁為簡的數學之美
    【中國夢·踐行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景中:化繁為簡的數學之美金羊網  作者:吳曉嫻  2018-12-03 少年時的張景中,徜徉在法布爾的昆蟲世界和化學王國裡,科學之美在他心中烙下了淺淺的印記
  • 李飛飛等7位華人入選美國工程院院士!其中兩人畢業於中科大
    院士這個頭銜可以說是科研領域的最高的榮譽,有很多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國家的科研事業,把自己奉獻給了祖國,但是最終也不一定能夠拿到院士這個頭銜,而院士也是一個終身的榮譽。像我國的袁隆平,雖然是中國工程院的院士,但並不是我國中科院的院士,而且他也是66歲才評上中國工程院的院士的,而像饒毅這一類的對我國具有重大貢獻的人,也沒有評上中國科學院院士。
  • 無雙國士馬偉明: 」電磁彈射器之父「, 最年輕的中國工程院院士
    馬偉明是海軍工程學院碩士、清華大學電機專業博士、最年輕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動力與電氣工程專家,長期致力於艦船綜合電力技術原始創新研究。90年代,海軍曾向國外進口一套發電機,對方專家對馬偉明提出的問題不屑一顧,深深的刺激到了他,他帶領團隊經過5年的實驗,終於發明出了帶穩定繞組的多相整流發電機。再一次見面時,對方專家狡辯:「你們的理論太離奇,聽不懂。」
  • 何質彬院士到茂名市田家炳中學作「航天夢·中國夢」航天科學報告會
    茂名網訊   12月25日上午,在茂名市田家炳中學東校區階梯會議室,我國知名的航天專家、國際宇航科學院何質彬院士受邀為學校師生作「航天夢·中國夢」專題報告會。何質彬院士激情洋溢地作題為《中國夢,航天夢》的航天科學報告會,從中國「兩彈一星」事業的輝煌成就;中國航天強勢崛起,讓世人矚目驚嘆;秒殺軟肋,決勝制高點;發揚「兩彈一星」精神,加快成長為國之棟梁四個篇章,結合時政熱點、科研前沿
  • 資訊—萬眾期待中國芯
    在專家看來,規模龐大的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長期處於產業鏈的最下遊,即使像中興這樣的全球領先企業,主要晶片和元器件卻大多來自於美國廠商,中興則類似於高端的「封裝組裝」,核心晶片受制於人。如果海外的晶片企業一旦斷供,企業即陷入「無米下炊」的尷尬境地。缺「芯」之痛長期以來一直束縛著中國企業的健康發展。
  • 中國現代化實踐對「歷史終結論」的終結及其意義
    然而,中國的強勢崛起引發了全世界對中國道路的高度關注和理論探討。中國以實實在在的發展成就證實了歷史並未終結於自由民主制,這使得「歷史終結論」面臨空前的衝擊和挑戰。從理論與實踐的辯證關係出發,剖析「歷史終結論」的理論缺陷,澄清中國的現代化道路本身對克服全球現代化危機的可能性,釐清中國現代化實踐對「歷史終結論」的終結邏輯,對展現中國現代化道路的建構價值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