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晶片之父」:最年輕院士,終結無「芯」難題,卻因老婆出名

2020-12-14 報科技

晶片一直是中國製造的痛,根據行業公開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集成電路進口量約3770億塊,進口額高達2601億美元,中國晶片的進口量佔到了全球50%以上,而其中的自主份額卻不到10%。今年發生的中興事件更是讓人心驚,偌大的一個中興竟然被小小的一顆晶片給制約住了手腳。我國大力發展半導體製造行業,勢在必行。

提起晶片,我們就不得不提起一個人,他被譽為中國「晶片之父」,終結了中國無「芯」的歷史,以41歲的年齡成為中國工程院最年輕的院士,卻因為老婆才被廣為人知。他,就是鄧中翰。

鄧中翰,1968年出生在江蘇南京市。1987年考上了中國科技大學。大學畢業後,鄧中翰又考上了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繼續進修,在五年時間內,他取得了電子工程學博士、經濟管理學碩士、物理學碩士三個學位,成為了該校建校以來第一位橫跨理、工、商3學科的學者。

1997年鄧中翰加入了IBM公司,擔任高級研究員,在IBM公司期間,他申請了多項發明專利,獲得「IBM發明創造獎」。在那邊工作一年之後,鄧中翰離開了IBM,到矽谷創立了集成電路公司PIXIM,INC。

1999年,鄧中翰收到國家號召,毅然決然的帶著團隊返回中國,並在信息產業部的倡議下,建立了「中星微電子有限公司」。要知道,在當時,中國的晶片研究可以說是一片空白,鄧中翰的回歸正好彌補了這塊漏洞。

2001年,經過兩年的艱苦研究,中星微出產了第一款晶片「星光一號」。這款晶片打破了國外晶片生產的壟斷格局,徹底終結了中國無「芯」的歷史,並且一經出產就大獲成功,相繼被飛利浦、三星等國際品牌,用於電腦攝像頭核心晶片。

2003年,中星微的多媒體晶片已經被廣泛地應用於pc和智慧型手機的攝像頭上,全球市場份額一度達到了60%以上。到了2005年11月份,中星微登陸納斯達克,成為了第一家,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晶片企業。同年,中星微的晶片還與神舟飛船一同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2013年,中星微的晶片再次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014年,中星微定義了人工智慧晶片,並開始著手研發,經過兩年的努力,在2016年正式發布星光智能1號。

截至目前為止,中星微公司已經有相關專利3000多件,也在開發新一代智能晶片,但是鄧中翰卻說,國內半導體產業底子薄、企業還很少,在人才、資金方面也很缺乏,雖然過去進行了很多研究,但實踐卻很少,沒有形成有效的產業突破點。

鄧中翰表示,中國晶片的路還很長,和西方國家差距還很大,第一,我們要在成熟的技術路線上追趕國際的巨頭。第二,我們要在市場旺盛的一些新興的國際巨頭,定好爭取彎道超車。第三,我們需要有換道超車,打造新模式和新產業鏈,在前沿領跑。

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鄧中翰和著名歌唱家譚晶結婚,因為雙方身份特殊,這段婚姻直到2014年才被大眾所知,而很多人知道鄧中翰也是因為譚晶,還傳出了很多傳言。一個中國晶片的奠基人,竟然需要明星老婆來為人所知,不得不說還蠻悲哀的。

如果大家覺得文章有用的話,歡迎點讚收藏加關注哦。

(報科技--每天提供最好看,最好玩,最有用的科技資訊。)

相關焦點

  • 他終結了中國無芯的歷史,是中國芯之父!也是最年輕的工程院院士
    他是最年輕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他是數字多媒體晶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他是「星光中國芯工程」總指揮他也是中星微集團創建人和董事長他放棄了美國大好前程 毅然回國發展他就是被稱為「中國芯之父」的鄧中翰鄧中翰在1997年加入了IBM公司 做上了高級研究員負責超大規模CMOS集成電路設計研究申請了多項發明專利 並且獲得了「IBM發明創造獎
  • 【中國夢·踐行者】最年輕院士鄧中翰:終結了中國無「芯」歷史
    鄧中翰在展示他們生產的晶片。大洋網訊 顏值頗高,身形高大,步履輕快,言語親和,在科學家隊伍裡出現的鄧中翰特別搶眼。這張充滿朝氣的年輕面龐,是中國最年輕的院士。更讓人讚嘆的是,他被稱為「中國芯之父」,他將自主研發的數億枚晶片打入國際市場,徹底結束了中國無芯歷史。
  • 無雙國士馬偉明: 」電磁彈射器之父「, 最年輕的中國工程院院士
    馬偉明是海軍工程學院碩士、清華大學電機專業博士、最年輕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動力與電氣工程專家,長期致力於艦船綜合電力技術原始創新研究。90年代,海軍曾向國外進口一套發電機,對方專家對馬偉明提出的問題不屑一顧,深深的刺激到了他,他帶領團隊經過5年的實驗,終於發明出了帶穩定繞組的多相整流發電機。再一次見面時,對方專家狡辯:「你們的理論太離奇,聽不懂。」
  • 中國最年輕院士盤點:比顏寧還開掛的科研人生!
    當時伯克利校長田長霖說「你這個中國留學生創造了一個奇蹟。」  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網站上,他被這樣描述—「星光中國芯工程」總指揮、第八屆中國科協副主席、數字多媒體晶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最年輕的工程院院士鄧中翰:「他的企業,成功佔領了全球計算機圖像輸入晶片市場60%以上的份額,位居世界第一。」
  • 這位院士曾立志娶個老婆煎雞蛋,卻逆襲成為985大學最成功校長?
    有這麼一個人,他的理想曾經只是娶個老婆煎雞蛋,這樣的理想聽起來讓人忍俊不禁。不過他卻通過自己的努力奮鬥,相繼成為中國煤炭部最年輕的司長,中國礦業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和四川大學最成功的校長。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四川大學校長謝和平教授。
  • 晶片奇才梁孟松請辭中芯國際,中國芯又將何去何從?
    據昨日報導,現中芯國際CEO梁孟松向公司遞交了請辭信,就此離開中芯國際。然而梁孟松的離開,對於中芯國際來說是一大損失,而對於正在追趕國際晶片水平的中國來說更是一大損失。提及梁孟松,對於從事晶片科研的工作者都有所耳聞,他是一個傳奇的人物!
  • 荷蘭職員:中國人最讓我佩服的,就是即使無「芯」可用也依舊從容
    每次一說到中國得科技發展,所有人心中應該會不由得升起一股自豪的晶片,在過去的數十年時間裡,我們見證著中國一次又一次的崛起,在各種科技領域不斷的突圍,一項又一項的打破外國的技術壟斷,甚至創造出了很多讓人難以置信的奇蹟。
  • 「最年輕院士」,被撤銷院士稱號!因貪汙獲刑10年
    導讀:1978年恢復高考不久,只有16歲的李寧考入江西農業大學前身的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總校學習,他在2007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時,只有45歲,是中國當時最年輕的院士。頭頂「中國最年輕的工程院院士」「中國動物克隆體系創始人」等光環,擔任國務院常務會議批准、經費約200億元的重大科研專項副總工程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的李寧卻因侵吞科研經費,於2014年6月被吉林檢方逮捕。作為1949年建國後首位被逮捕的院士,李寧一案受到司法界和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此案一度被稱為「中國院士第一案」。
  • 寧波「芯」如何擎畫?聽聽「中國半導體之父」張汝京博士怎麼說
    近日,由集成電路材料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協同北侖區政府、寧波電子行業協會聯合舉辦的「中國半導體材料創新發展大會」在北侖召開。會上,中芯國際創始人、素有「中國半導體之父」美譽的張汝京博士和臺積電、芯擎科技等國際晶片巨頭的專家大咖齊聚一堂,為寧波集成電路(半導體)產業的發展獻計獻策。
  • 「中國小麥遠緣雜交之父」李振聲院士
    」李振聲  繼趙先生之後,小麥育種大師當推在楊陵生活和工作了31年的中國小麥遠緣雜交育種奠基人,被譽為「中國小麥遠緣雜交之父」 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振聲研究員。為解決小麥條銹病這一世界性難題,李振聲另闢蹊徑,開始對遠緣雜交進行深入研究和探索。  從青絲到白頭,這一幹就是20年。
  • 「中國半導體之父」張汝京,新紀元締造者
    12月3日,川普政府以涉軍為由,將中國晶片製造巨頭「中芯國際」和石油巨頭「中海油」列入所謂的黑名單。關於被拉黑這事,中芯國際是很冤的。它作為中國大陸最大的晶片製造商,一直是獨立運營的國際性企業,投資人、客戶遍及全球,產品也是用於民用、商用,從未涉及任何軍事用途。
  • 鄧中翰:我的「中國芯」
    ◆鄧中翰:  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無黨派人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星光中國芯工程」總指揮,中星微集團創建人兼首席科學家。  身為中國晶片先行者,21年來,鄧中翰帶領團隊堅持自主創新,實施「星光中國芯工程」,實現15大核心技術突破,擁有3000多項國內外專利,開發出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數字多媒體晶片,結束了中國無「芯」的歷史,鑄就了第一個在國際市場具有領先地位的「中國芯」……  ■夢想成為科學家  出生於江蘇南京的鄧中翰,從小的夢想是成為一名科學家
  • 「一生一芯」國科大本科生帶著自己設計的晶片畢業
    新京報訊(記者 樊朔)7月25日,中國科學院大學公布了該校首期「一生一芯」計劃成果。該成果在國內首次以流片為目標,由五位2016級本科生主導完成了一款64位RISC-V處理器SoC晶片的設計並實現了流片。晶片可以成功運行Linux作業系統以及學生自己編寫的國科大教學作業系統UCAS-Core。
  • 北京大學:中國晶片夢起之地
    ▲王陽元王陽元的成就不止在於學術界和教育界,它還為中國晶片製造業貢獻了一個關鍵的裡程碑——中芯國際。,他被稱為中國芯教父級人物。今年6月,該公司宣布其XY1100晶片通過中國電信NB-IoT晶片入庫認證,即將完成中國移動晶片入庫和中國聯通入庫認證,軟硬體均宣告進入量產狀態。
  • 3年突破7nm製程,晶片大佬梁孟松或離開中芯,中國晶片遭重創
    根據報導,中芯國際聯合CEO梁孟松遞交了書面辭呈,或將出走中芯,而梁孟松的出走無論是對中芯國際,還是中國晶片產業,都是巨大的損失。 幫助三星提前掌握FinFET技術,領先臺積電 所以梁孟松出走臺積電,來到了三星,當時,晶片行業又面臨了另外一個難題,那就是20納米的突破。
  • 北鬥晶片都是「中國芯」
    建設高性能、高可靠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是我國科技領域中長期發展規劃的16個重大專項之一,歷時近30年建設,北鬥系統是我國迄今為止規模最大、覆蓋範圍最廣、服務性能最高、與百姓生活關聯最緊密的巨型複雜航天系統。「北鬥系統是由空間段、地面段、用戶段的工作衛星、四十多個地面站、成千上萬的用戶終端等一起織就的一張『天羅地網』。」楊長風說。
  • 美國晶片巨頭正式官宣,中國院士發出嚴厲警告:必須阻止它
    消息一經傳出,全世界的晶片企業頓時開始緊張起來,作為全球最流行的晶片架構之一,ARM實在太重要了,如果被美國企業成功收購,萬一美國拿它當「武器」來用,全球一半以上的晶片企業都要被
  • 中國芯 中國夢!國科大「一生一芯」培養解決卡脖子關鍵技術人才
    晶片設計專門人才培養是解決我國信息領域「卡脖子」問題的關鍵,亟需通過5-10年在中國本土培養大量的晶片設計、尤其是處理晶片設計優秀人才,才能在信息領域與發達國家形成戰略平衡。國科大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以下簡稱計算機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計算所)所長孫凝暉院士對「一生一芯」計劃做了總體介紹。他指出,處理器晶片被公認為晶片產業皇冠上的明珠,設計複雜度高、難度大。
  • 中國院士突然宣布,中國晶片發起「反擊」!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韻潔正式宣布,南京網絡通訊與安全紫金山實驗室,已經研製出了CMOS毫米波全集成通道相控晶片,目前已經完成封裝和測試。也就是說,我們國家已經在成功突破了5G毫米波晶片技術。也是成功打破了西方國家的壟斷,並且這項技術是由我們國家自主研發而成,可以將5G晶片的成本降低98%。
  • 最硬核畢業證:帶著晶片畢業,國科大本科生交付"一生一芯"首期成果
    ,被網友稱為「最硬核畢業證」。這是國科大「一生一芯」計劃的首期成果,也是五位本科生珍貴的畢業紀念品,被網友稱為「最硬核畢業證」,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引發熱議。五個月後,美國商務部產業安全局(BIS)又將 28 家中國實體加入「實體清單」,包括海康威視、大華股份、科大訊飛、曠視科技、商湯科技、美亞柏科等多家科技企業。在步步緊逼的態勢下,我們必須承認,中國需要中長期的先進技術,更需要的是處理器晶片設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