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校園到處洋溢著美好與溫暖。《西湖教育官方微信》「微視角·大能量」專欄,專門分享來自西湖校園的暖心小筆,小細節、小故事、小篇章匯聚成一個大寫的愛。第四期,讓我們走進留下小學。
杭州小學生,大多在學校吃中飯,孩子吃得好不好,很多家長關心。學校食堂飯,經常成為話題。前段時間,留下小學一位家長,因為孩子吃了學校食堂中午的紅燒肉而拉肚子(孩子腸胃不能吃太油膩的菜),打電話質問孔慶根校長,孔校長做了回答。《南方周末》刊登了留下小學校長孔慶根寫的故事,《紅燒肉引發的家校對話》。一起來看看~
那天剛吃了晚飯,手機響了。一個女士的聲音:「孔校長,今天中午學校吃乾菜紅燒肉吧!」
我不知她是誰,為何問這個,便答:「是的,您是哪位?」
「我是你們三年級的家長。我孩子中午吃了紅燒肉,肚子吃壞了。下午就送了醫院。你們的菜太油膩。」
「你好!這是我2015年在這所學校做校長以來,第一次接到吃紅燒肉吃壞肚子的消息。孩子生病,會不會有其他誘因?」聽著她抱怨的口吻,我也有些不高興,當然我還是耐心作答。
「他早上去讀書,還好好的。我孩子之前在學校吃肉,也吃壞過肚子。你們能不能以後不做紅燒肉這樣油膩的菜品?」
「如果情況是這樣,會不會是你孩子體質特別,不宜吃肉?也正巧,我中午在班級分菜。我所在的班級,不少孩子吃了還來添菜。一盆紅燒肉吃了精光。我們學校的菜單制訂,是基於學生生長的營養需要,同時參考其他學校的菜單,也會面向學生和家長做些調查。我們考慮的是兩千多個學生的需要。如果你的孩子有特殊情況,那有幾種解決辦法。」
「孔校長,你說來聽聽。」
「那容我慢慢跟你解釋。學校是讀書的地方,為何要辦食堂?我們小時候,學校是不辦食堂的,學生中午回家吃了飯,再來上課。後來,考慮到有些學生路遠以及中午家裡沒人等困難,學校辦起了學生食堂。嚴格意義上來講,到學校就餐,是要提出申請的。如果沒人申請,那學校可以不辦學生食堂。你也知道,學生食堂是不以營利為目的的。在這方面,上級主管部門管得很緊。學生在校就餐,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老師們得去管理中餐,飯後還要管理學生的午間活動。你想想,如果學生都回家吃飯,老師們就可以午休,校園也會更清淨吧。所以,辦學生食堂,可以說是學校的一種擔當、一種奉獻。如果你有條件,可以讓孩子回家吃飯,學校是允許的。或者,你們把飯菜送到學校。這都可以。」
說到這兒,我停下來,等著家長接上。電話那頭,遲遲沒有回音。於是,我接著說了下去,「如果前面兩者不可行,那麼可以事先跟老師提,你的孩子不能吃油膩。遇到吃這些菜的時候,適當照顧。比如,吃紅燒肉的時候,給他選幾塊精肉。當然,也允許孩子把肥肉部分掐下來,不吃。如果這還不行,那可以再想想辦法。你看,這是否可以?」
「好的。孔校長,謝謝你!」家長的語速慢了下來,聽得出情緒也平復了。
「也特別感謝你!有問題,首先想著找學校,找我溝通。而且,你的電話也啟發了我。我們在面向全體的背景下,還要照顧好個體。」
第二天,我就跟後勤講了這件事,各班去做個調查,篩查個例,努力提供個別化服務。同時,找班主任摸了摸情況。當天放學後,班主任主動上門家訪。
孔校長的回答入情入理,既讓家長了解到了現實情況,還考慮到了個別化服務。《都市快報》的記者看到了孔校長的這篇文章,到學校採訪了孔校長。
孔校長笑著說,這是3月份的事了,當時覺得有點感觸,就寫了一篇小文章。給2000多個學生吃中飯,是件壓力很大很操心的事,食品安全不能馬虎,眾口難調也是很大原因,只能請家長理解。
孔校長說,為了保證飯菜質量,每天早上,學校一位校級領導,一位中層,一位教師組成一個小組,驗收每天的食材,包括價格和質量。14位食堂工作人員,要忙一上午,準備兩千多位學生的飯菜。另外,每周學校還要制定菜單,發送給家長。學校有膳管會,一些做大廚的學生家長也在裡面,為學校出謀劃策。
孔校長開玩笑說,如果可以的話,真希望學校不要管吃飯的事情。「我記得以前學生都是回家吃飯,現在很多家裡根本沒有條件準備中飯,學校準備中飯,也是為學生家長排憂解難。前段時間我去深圳學習,發現那邊的小學就不管午飯。如果學生不在學校吃飯,那老師中午就不用給學生分飯,中午可以休息一下了。」
不僅是孔校長,很多校長也說,吃中飯是讓他們害怕的問題。「最怕食品安全問題。吃什麼也是一個大問題。魚不能吃,刺太多。醃製食品不能吃,不健康。骨頭太多的不能吃,怕卡住……」
參觀了留下小學的食堂。臨近中午,食堂裡收拾得窗明几淨,大師傅燒好了飯菜,飄著濃濃香味。師傅們要用扁擔挑到各個教學樓走廊裡,在不鏽鋼餐車裡存起來。
學校學生每天夥食費是7元錢,包括了一個葷菜,一個素菜,一個水果。昨天的菜,是紅燒翅根,還有冬瓜榨菜肉絲湯,還有一根香蕉。
11點50分,開飯。食堂阿姨們各人推著餐車,到各教室,和老師、值日生一起分飯。
開飯了,同學們都歡呼雀躍,大家排隊盛飯盛菜。先盛一團飯,再在飯上面放兩個翅根,再用另一個不鏽鋼碗盛湯,拿到各自桌子上,攤開一塊小桌布,把飯菜放在上面開始吃飯。
在一年級的幾個班級裡,大家吃飯都很安靜。有男同學,腮幫子吃得鼓鼓的,手裡拿著翅根,還在不斷地啃。有的女同學,吃得比較斯文,調羹舀半勺飯放進嘴巴,要嚼很長時間才會咽下去。嘗了學生的夥食,冬瓜湯和紅燒翅根,味道還是不錯的。
記者隨機問了二年級一個班學生,是否滿意學校的飯菜,班級45個學生有30多個說滿意。
孔校長說,學校的菜,一直是一葷一素,很簡單,這是普遍的標準。問了六個各城區公辦小學,校長們都說,一葷一素,就是公辦小學的中餐標準了。
杭州學校午餐費,一般在7元或8元,這個價格,已經維持了四五年了,價格提不了。學校只能「螺絲殼裡做道場」。之前,有家長群在討論學校吃飯的問題。10多位家長都說,孩子在學校吃中飯吃得一般,只能晚上給孩子吃好一點。其實家長很願意再給孩子加幾塊錢改善夥食。」
吃好點,漲點錢,家長無所謂,但是物價部門不同意。為什麼中飯價格不定得高一點,給學生吃得好一點?主要是考慮到食堂人力空間和貧困家庭的承受能力。
一位校長說:「再要多炒一個菜,學校食堂人力和空間安排不過來,現在學校空間多緊張啊,教室都不夠用。」另一所小學校長也說,他們學校餐費也是7元。「以我們學校食堂的工作人員和場地,燒一個葷菜和一個素菜,已經是極致,這是最大一個原因。其實教育局對學校食堂是補貼了水電費和煤氣費的,不然學校食堂維持更加艱難。在外面7塊錢怎麼能吃到一塊大排一個蔬菜再加一個水果呢。」
位於杭州市中心一所學校的校長說,他們學校午餐價格是8.5元,包含一個葷菜、一個素菜、一個湯和一個水果。「這個價格,說實話,現在真的不高,現在沙縣吃個拌麵也要5塊錢了,但是根據物價局規定,公辦小學中午的餐費,最高只能收到這個錢。這點錢,再要給學生改善夥食,有點難。這也是為了考慮貧困家庭的承受能力。」
每個孩子或多或少有喜歡吃不喜歡吃的菜,一味遷就會讓孩子養成挑食的習慣。挑食問題折射的是家庭教育問題,家長要起到帶頭示範作用,做好孩子的榜樣,告訴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不同的營養,吃不同的才才能得到不同的營養,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同時如果孩子真的有對某些食物過敏等其他情況,一定要及時和學校老師溝通,以便學校更好地做一些準備工作。
無論是學校還是家長,都希望能讓孩子有一個更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學生中午在校用餐,誠如孔校長所說是一項便民舉措,是學校的一種擔當。上千個人的用餐做不到像家裡那麼豐盛全面,需要大家理解;學校竭盡全力做得更好,保障安全、健康和營養,也非常值得肯定!
通過家校對話,學校能關注全體和個別,為細心的孔校長點讚!
發現愛,傳播愛,感受愛
歡迎大家投稿分享
身邊的暖心小事~
來 源:留下小學 都市快報
責任編輯:莊曉婷
投稿郵箱:hzxhedu201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