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國內的頂尖高校,最容易想到的一定是清華北大及華東五校,考進這幾所名校,是無數家長和考生的夢想,不敢說從此平步青雲,但是在人生發展的路上,至少已經站在了更高的平臺。
對於農村的孩子來說,能夠考上國內的頂尖名校更是難能可貴。有調查顯示,在2010年前後,考進清華北大的農村生源比10%稍高一點,這也直接引起了「寒門難出貴子」的討論,之後隨著農村專項以及清華的自強計劃、北大的築夢計劃等著眼於教育公平的政策傾斜機制的實施,農村孩子進入名校的比例有較為明顯的提升,達到了接近20%的比例。
「讀書改變命運」,農村的孩子有機會進入名校,本應該是一件非常高興的事情,但因為城鄉基礎教育的差距,也讓不少家長感到擔憂。近日一位網友就表達了自己的焦慮:老家的山村裡一位孩子考上了復旦大學,自己為他感到高興,但也感到擔憂,生活在哪裡的人們,祖祖輩輩以種地為生,大山裡的孩子拿到這張通知書,沒有鮮花和掌聲,沒有升學宴和親朋好友送的紅包,甚至連 學費都要東拼西湊,孩子去了學校會不會有自卑感?
這樣的擔憂並非毫無道理的杞人憂天。今年高考剛結束的時候,一則「女生高考超一本線132分不敢算學費」的消息引起了熱議,來自山西漢中的王寶麗,高考成績583分,超過當地一本線132分,但因為家中收入每年只有三四千元,而6000元學費相當於全家一年多的收入,所以她不敢仔細算學費。
農村上大學面臨的困難遠不止經濟上的困難。最大的難題在於農村學生獲取資源的能力與上升通道途徑與城市學生相比有明顯的差距。而產生這樣差距的主要原因又在於成長背景上的鴻溝,農村的孩子「裝備」相對匱乏:後顧無憂的家境、輕車熟路的父母、高薪聘請的名師、跨洋陪練的外教,對他們來說都是奢望。網上曾流傳著一張上海五歲牛娃的簡歷,雖然有些誇張,但是也確實可以看出,在資源的獲取上,部分孩子從出生就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在學業基礎上,農村的孩子也可能相對薄弱。比如清華大學曾對「自強計劃」學生進行調查,受訪者普遍在外語和計算機方面較弱,存在學業上的挫敗感和心理上的自卑感。這正是源於教育背景上的差距,今年河南省理科狀元李昊,高考總成績724分,英語成績147分,但是他的英語聽力成績卻只有11分(總分30分,不計入高考總成績,只供高校錄取是作參考)。雖然通過勤學苦練能夠考出較高的成績,但是在部分實際運用的學科能力上,農村的孩子由於缺少相應的教學資源和環境,確實存在天然的劣勢。
2020年高考,農村考生中湧現出了不少優秀的代表,上面提到的河南理科狀元李昊,湖南省高考的文科狀元何潤琪,留守女孩鍾芳蓉,北大最小的新生屈詩穎,樓頂上蹭網學習的全傑通等,他們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標籤:留守兒童,但是他們卻以驚人的力量讓自己站在了金字塔的頂端。
進入了名校,他們可能面臨著更大的挑戰。鍾芳榮以湖南省第四名的成績選擇了北京大學考古專業,雖然在業界引起了強烈反響,但仍然有不少網友為她感到擔心:農村出來的孩子更應該選擇熱門專業,至少將來可以獲得更高的收入。這甚至讓人懷疑,農村的孩子為什麼就沒有追求自己理想的權利。
諸如清華北大華東五校等這樣的名校,對農村及貧困地區生源上有了一定傾斜,在資助體系也非常完備,能夠進入這些名校的同學,基本不用為學費生活費發愁,但是在學業和心理上還需要學校給予持續的關注和援助,讓他們能夠快速融入大學生活,通過名校打開視野,建立新的自信,完成由內而外的蛻變。
比接納更重要的是培養。通過錄取名額的精準投放,讓學農村的孩子有了更多進入名校的機會,但進校後的精準幫扶還得持續,讓農村的孩子有機會獲得更多平等發展的機會,不因出身影響自信,感到自卑。
當然,農村出來的大學生也有很多優秀的品質,他們更吃苦耐勞,更懂得珍惜時間和機會,進入大學後也需要把這些優點發揮出來,積極主動地適應大學生活,不攀比,不妄自菲薄,在新的平臺上不斷提升和完善自我,相信自己能夠圓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