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其實下一句才是經典,卻少有人知

2020-12-22 騰訊網

我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除了我們日常熟記於心的詩詞歌賦,也有經常使用的俗語諺語。俗語文化在我國可謂是歷史悠久,雖然與那些文人墨客喜愛的吟詩作對不同,但是在民間卻應用的極其廣泛。

很多人聽到俗語兩個字,第一印象就是風趣幽默,並且背後還蘊藏著深刻的哲理和智慧。我國的俗語文化數以萬計,大多數都是一句簡單甚至略顯粗糙的言語,讓人讀起來十分容易理解。

比如我們形容一個人沒有本事卻被強迫做某些事,都會用「趕鴨子上架」來形容,再比如形容一個人固執已見,都會說他「不到黃河心不死」,一個人在處理人際關係問題上,也常有「打工不去親戚家」等告誡之言。

經常品讀俗語,其實從本質上來說,是深入了解我國民間文化的一種有效途徑。能讀懂俗語,人生也會少走很多彎路,生活上也會更加的順利。

本期就和大家分享一句耳熟能詳的俗語,大家都聽到過「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這句話。其實我們從字面理解這句俗語,也十分容易。這裡的「賊」並不是狹隘意義上的偷盜之人,而是泛指一些壞人或者小人。所以解釋起來,就是說不怕小人明裡使壞,而是怕他背地裡打我們的主意,天天惦記著我們。

賊偷一次,其實損失不會很嚴重,但是一旦賊盯上我們只和,就會想方設法地摸清我們的底細,這個時候再下手,我們的損失就很慘重,甚至遠遠比被偷一次還要付出更大的代價。而這句俗語的出處,其實是相聲大師張壽臣在《賊說話》中的一句臺詞:「這賊呀,他盯上我啦。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嘛!

其實上半句俗語的本質含義,其實是告訴我們要嚴防壞人,對待壞人或者小人要時刻保持距離,不得罪,也不要親近,敬而遠之才是最佳的相處策略。

其實這句俗語還有後半句更加的精彩,但是卻少有人知,那就是「不怕家窮,就怕出懶蟲」。

後半句的俗語其實也非常容易理解,每個人的成長環境都不相同,有的人一出生就含著金鑰匙,比如富二代、官二代,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在物質條件可謂是得天獨厚,比別人的起跑線更高。但是有的人出身貧寒,家裡本身沒有什麼閒錢,甚至是捉襟見肘,這個時候想要發家致富,就需要一個人去外打拼,做一些苦活來維持生計。

但是倘若一個家庭本身物質條件不怎麼樣,而後代卻又十分懶惰,不思進取,整天遊手好閒不務正業,那麼就很難再有出頭之日。歷史上白手起家最後過上好日子的大有人在,比如晚清時期的胡雪巖出身貧寒,最後卻能成為當時的首富,其根本原因就是吃苦耐勞的精神加上常人所不及的經商頭腦。

作為普通人,吃點苦受點累,其實沒有什麼大不了,而想要改變生活,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是完全可以改變現狀。就怕一個人特別的懶,每天幻想著發財的好機會。做人其實還是要腳踏實地,才能把絕路走出生路。

我國的傳統文化俗語,其實細細品讀,裡面有無窮無盡的智慧,而以上這句俗語,看似簡單易懂,仔細研究一番,卻能感悟到很多人生的真諦。

今日討論:你對「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這句俗語有什麼獨到的見解,歡迎在下方評論區進行討論,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國學大觀園,每天和您分享中華傳統文化知識。

文 | 國學大觀園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國學大觀園

相關焦點

  • 俗語:「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還有後半句,很少有人知道
    但是小編卻對這麼一句話影響深刻,「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相信大家都有聽過吧。而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其實這句話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對於小偷來說,他如果想要投什麼東西,你在保護也是沒用的,因為肯定遲早都會被偷走;而小偷盯上了你家,但是卻遲遲不下手,你明明知道,卻沒有證據,這種感覺其實很難受。所以就會有了這句話。
  • 俗語:「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還有後半句,只是無人知道!
    往往,這些故事到最後都永遠流傳了下來,而且是以最特別的方式,「俗語」每當看見這些俗語,都讓人不覺自醉…為什麼叫「俚語」?其實很簡單。真正地。它意味著最本質的真理,即真理的意義。如果你仔細閱讀俗語,你會得到一個深刻的真理。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你能讀到10句俗語,這比10年前讀起來更有效。
  • 俗語:「飽暖思淫慾」,下一句才是經典,卻少有人知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聽到一些民間俗語,有些俗語聽起來很貼切我們的生活,話語很簡單,聽起來也很容易理解。俗語一般都是有上下兩句組成,可是我們經常聽到的不是只有上半句,就是只有下半句,所以很多俗語我們知道的都不完整。
  • 農村俗語「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是啥意思?
    古代人打更很少有人知道了。我們也只在電影裡面看到,在古代有專門的打更人,拿著銅鑼竹板提著燈籠的,每到更點的時候,就會咣咣梆梆的敲幾下。其實裡面是有學問的,也不是隨便的敲打,那不亂套了?古代人沙漏計時,夜晚分為五段,並用銅鑼竹板敲打報時,提醒睡覺的農民,現在幾時了,幾更天了?古代對夜間的時段劃分,有五更五夜五鼓的規定。夜間有四十刻四段五節點,五個節點就是五更。
  • 「飽暖思淫慾」,下一句才是經典,卻少有人知!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聽到一些民間俗語,有些俗語聽起來很貼切我們的生活,話語很簡單,聽起來也很容易理解。俗語一般都是有上下兩句組成,可是我們經常聽到的不是只有上半句,就是只有下半句,所以很多俗語我們知道的都不完整。俗語都是來源於生活,是老祖宗在平時的日常勞動中,總結出來的一些經驗之談。今天給大家分享的這句俗語,關於它還有一個故事。
  • 「飽暖思淫慾」,下一句才是經典,卻少有人知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聽到一些民間俗語,有些俗語聽起來很貼切我們的生活,話語很簡單,聽起來也很容易理解。俗語一般都是有上下兩句組成,可是我們經常聽到的不是只有上半句,就是只有下半句,所以很多俗語我們知道的都不完整。俗語都是來源於生活,是老祖宗在平時的日常勞動中,總結出來的一些經驗之談。今天給大家分享的這句俗語,關於它還有一個故事。這句俗語的上半句就是「飽暖思淫慾」,其實下一句才是經典,揭露人性,卻少有人知。
  • 「飽暖思淫|欲」,下一句才是經典,卻少有人知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聽到一些民間俗語,有些俗語聽起來很貼切我們的生活,話語很簡單,聽起來也很容易理解。
  • 俗語說:「好馬不吃回頭草」,其實下半句才是經典,卻少有人知
    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句農村傳出來的俗語,上句是「好馬不吃回頭草」,下半句才是經典經典,但是卻少有人知。「好馬不吃回頭草」,顧名思義就是作為一匹上乘的馬匹,是不會回頭吃草的。馬這種動物原是生長在大草原上,在馬看來,廣闊無垠的食物是吃不完的,要成為一匹合格的馬,只能一往無前,低頭啃食眼前的青草,不瞻前顧後,不挑肥揀瘦,即使錯過了一片上好的草地,也不會回頭。
  • 古人講「老而不死是為賊」,為何把老人比作「賊」?有何歷史淵源
    這句俗語就是「老而不死是為賊」,如果但從字面意義上去理解,可以發現一句侮辱人的話。指的是一個人活得太久而且年齡很大,但是對社會卻沒有任何貢獻,這樣的人就應該被稱作賊。「老而不死是賊」的出處任何俗語都與生活息息相關,正所謂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
  • 俗語:常病無孝子,下一句一直少有人知,看完卻讓人醍醐灌頂
    俗語:常病無孝子,下一句一直少有人知,看完卻讓人醍醐灌頂其實現在我們的生活每天都在進步,而為了社會的發展,我們也需要不斷的進步。所以在現在這個社會中,我們要不斷拋棄一切舊的觀念,去接受一些新的觀念。才不會與這個社會脫節。如果一直固守一些舊的觀念,也會影響自己的發展。當然對於一些比較好的傳統觀念,我們還是要繼續傳承的。從古時候到現在也是流傳下來了很多的俗語。而這一些俗語都是很多的勞動人民根據生活的經驗一點點積累出來的。所以在當時的時候對於他們也是很有價值的。可能有很多的俗語放在現在並不合適。
  • 為啥偷車賊越來越少?聽內行人說完這個原因,我要是賊我也改行!
    為啥偷車賊越來越少?聽內行人說完這個原因,我要是賊我也改行!不得不說前段時間被稱為「竊格瓦拉」的周某刑滿釋放了,他曾經靠著一句「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成為了一名網絡紅人。「偷電瓶」也成為了一個梗,一個靠著偷盜的犯罪分子靠著一句話成功走紅網絡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不過現在的他表示自己要好好做人不會再去做那些偷盜的事情了。像周某這樣的偷車賊在五年前可是有很多的,甚至有的賊還專門偷汽車,不過現在偷車的人就少很多,甚至是幾乎看不到什麼車輛被偷的新聞,這點真的是變化很大。那麼為什麼現在的社會上偷車賊越來越少了?
  • 俗語:「不怕虎狼當面坐」,下一句才是人性醜陋,很多人不知道
    我們今天要講的就是老祖宗總結出的一句與人性有關的俗語,它就是:「不怕虎狼當面坐」,並且其下一句更經典,揭示了人性中的醜陋,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俗語說:「不怕虎狼當面坐」,講的是什麼?「不怕虎狼當面坐」,從字面意思來看,我們並不怕這兇猛的「虎狼」坐在我們面前。為什麼老祖宗們要說不怕虎狼坐在我們的面前呢?其實,這裡的虎狼所指的並不是真正的虎狼,而是像「虎狼」一樣的人。
  • 俗語「出外做客,不要露白」什麼意思?聽不進的人將吃大虧
    「出外做客,不要露白」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老祖宗要告訴我們什麼道理?為什麼聽不進,不執行的人最後都吃虧了呢?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的國家,世世代代的人民在這片土地上耕耘、繁衍,在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下,衍生出了許多俗語,而我們今天講的俗語,就是人民群眾所創造,並以口語形式在群眾中流傳下來的語句,這些句子雖然簡短,卻蘊含了豐富的人生道理!
  • 俗語「金窩銀窩不如狗窩」,其實下一句才是精華,只是少有人知道
    中國地大物博,文化底蘊深厚,而在中國民間流傳著各種各樣的俗語,它是我們祖先通過摸索總結,更有一些是吃了很多虧,走了很多彎路才換回的經驗教訓,有著很高的實用價值和實戰經驗。它是我們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文化的瑰寶。
  • 俗語:酒中不語真君子,其實下一句才是重點,能做到的男人不多了
    而到了現在,君子,其實還可以用一句非常通俗的詞語形容:好男人。這麼說,其實還是有一點不具體,在國學經典《增廣賢文》中,就對「君子」,「好男人」這兩個形容,做了具體的描述,這句話的上半句大家都很熟悉,那就是「酒中不語真君子」。這句話的意思很好理解,就是指喝酒之後不會亂說話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
  • 俗語「老而不死是為賊」,應該怎麼理解?
    偶爾聽到一些不孝的兒女,用「老而不死是為賊」來說自己的爹媽,心裡聽著很不舒服,單純從從字面上看,意思是年齡很大了,卻沒有去世,白白吃糧食,像賊一樣。此話出自聖人之言,真的是這個意思嗎?其實,聖人說這句話的時候,多多少少帶有詼諧的意思,他是對原壤說的這句話。原壤是誰呢?原壤是聖人多年的至交,不過和聖人嚴肅的形象不同,原壤放浪形骸,不守禮法,常常我行我素。有一次,聖人去找他,按照起碼的禮儀,原壤肯定要出門迎接,但是原壤沒有迎接,兩人在談話中,原壤反而兩腿平伸,而此時,原壤的母親剛過世不久,原壤還在唱歌。
  • 俗語:「半路夫妻硬如鐵」,下一句才是精華,卻少有人知!
    傳統文化對我國的影響是很深遠的,而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和繼承,傳統文化流傳到今天,已經形成了一套自己獨特的文化體系,包括科技,文化,醫學和生活方方面面的人文形態,是我國歷史上的一顆明珠,時至今日,傳統文化仍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在生活的每一天裡,我們都能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就比如老一輩人經常掛在口中的俗語
  • 俗語:「兩腮無肉不可交」,其實經典是下半句,卻少有人知
    因為面相所使用的地方非常廣泛,久而久之,在生活中便也傳出了很多的俗語,例如:「兩腮無肉不可交」,那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為何他們覺得這種人不可以做朋友?俗語:「兩腮無肉不可交」,其實經典是下半句,卻少有人知一、兩腮無肉不可交這句話從字面意思理解就是,臉兩邊腮幫子的地方沒有肉的人是不可以交朋友的。他們認為男的長這樣心腸就會歹毒,並且非常狡猾,用通俗的話說就是「尖嘴猴腮」。
  • 下句更經典卻少有人知
    俗語說「舉頭三尺有神明」,很少有人知道,下半句7個字才是關鍵。第一、「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句俗語已經有300多年的時間了,最早出自乾隆年間官員葉存仁之手。這位官員為官三十載一直都甘於淡泊,從來都不會向蠅營狗苟屈服。
  • 男子偷40個奔馳車立標:想打銀手鐲。警方:3千一個,不鏽鋼的
    男子偷40個奔馳車立標:想打銀手鐲。警方:3千一個,不鏽鋼的俗話說,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這不,浙江義烏40輛奔馳車讓賊人惦記上了。步行至目標車輛前方立標位置,稍作停留後才離開。經過分析研判,民警找出了嫌疑男子的落腳點。9月27日,民警在諸暨將犯罪嫌疑人在落腳的出租屋內抓獲,在其出租屋床鋪下查獲了40餘個奔馳車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