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老而不死是為賊」,應該怎麼理解?

2020-12-11 劉二哥雜談

偶爾聽到一些不孝的兒女,用「老而不死是為賊」來說自己的爹媽,心裡聽著很不舒服,單純從從字面上看,意思是年齡很大了,卻沒有去世,白白吃糧食,像賊一樣。

此話出自聖人之言,真的是這個意思嗎?

原畫出處

該句話出自《論語》,原畫如下:

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

其意思是:如果一個人在小時候的時候,不懂得孝順父母,(孫弟:同「遜悌",孝悌的意思)長大之後,也沒有什麼值得稱讚的地方,還活那麼大年齡,的確是個禍害。

其實,聖人說這句話的時候,多多少少帶有詼諧的意思,他是對原壤說的這句話。原壤是誰呢?原壤是聖人多年的至交,不過和聖人嚴肅的形象不同,原壤放浪形骸,不守禮法,常常我行我素。

有一次,聖人去找他,按照起碼的禮儀,原壤肯定要出門迎接,但是原壤沒有迎接,兩人在談話中,原壤反而兩腿平伸,而此時,原壤的母親剛過世不久,原壤還在唱歌。

原壤的作態不符合聖人的禮法,所以聖人就數落他幾句話。其實,也就是很好的朋友之間,我說你幾句,你說我幾句,也許沒有別的意思,可能是後人過分解讀了。他們兩位本身就是好朋友,朋友之間相互懟幾句,也很正常。

聖人的話好多都被人誤傳了

其實,在後世中,聖人的話,很多都被誤傳了

1,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

很多沒讀過幾本書的人,常常那這句話來詆毀、批評聖人,聖人原話是「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意思其實很簡單,聖人說的「女子」不是天下女子,而是指的妾,妾和僕人,你離他們太近,他們就不知道謙遜,離他們太遠,他們又要抱怨。

其實這個道理,永遠存在,尤其是當老師的,如果和學生關係太好,學生根本就不怕你,也不聽話,和他們保持一定的距離,又招到學生的抱怨。

2,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這句話經常被引用到電視劇裡面,尤其是古代官員,常常說這句話,聖人原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就是一件事,如果百姓可以做,就讓他們去做,如果不可以做,就要讓他們知道為什麼不能這麼做。

3,以德報怨

這個成語很好理解,電視劇中也非常常見,其實是斷章取義了,聖人原話是子曰: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4,無毒不丈夫

「無毒不丈夫」,經常被電視劇裡的壞人引用,殊不知聖人說的是「無度不丈夫」,意思是沒有肚量的,不是大丈夫

5,無奸不商

聖人說的是「無尖不商」,意思是做買賣、賣糧食用的鬥或是升,都要帶尖,意思要給得多,這樣回頭客才多,這才是做買賣的正道,絕不是「奸商」

為何被誤傳

聖人的話,怎麼會被誤傳了千百年呢,有客觀原因,在傳頌過程除了錯,但更多的事人為原因導致,就像「女子無才便是德」,牢牢的把女子禁錮在閨房之中。

試想,聖人行天之道,教化民心,至善如水,教百姓學為好人,又怎麼會說一些不符合禮教之話呢?

相關焦點

  • 古人講「老而不死是為賊」,為何把老人比作「賊」?有何歷史淵源
    這句俗語就是「老而不死是為賊」,如果但從字面意義上去理解,可以發現一句侮辱人的話。指的是一個人活得太久而且年齡很大,但是對社會卻沒有任何貢獻,這樣的人就應該被稱作賊。「老而不死是賊」的出處任何俗語都與生活息息相關,正所謂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
  • 「老而不死是為賊」的意思有正反兩面,許多人都理解錯了
    「老而不死是為賊」的意思有正反兩面,許多人都理解錯了文·段宏剛知書明理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老而不死是為賊」這七個字,所引發的爭論經久不衰,被歷朝歷代學者從不同角度解釋過其意思,但一個個學者的觀點似乎無法讓所有人信服。
  • 「老而不死是為賊」到底是什麼意思?很多人都誤解了
    「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真的是孔子說的嗎?答:的確是孔子他老人家所說,但這句話被世人所誤解,斷章取義了。這句話是有具體語境的,並非是孔夫子在「口吐芬芳"。弟子問道:老師,這樣的人,您應該和他絕交啊?孔子說:算了……親人終歸是親人,故友終歸是故友。以上這是《禮記》中的說法,而《論語》中孔子對原壤的表現卻是另外一種反應。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 「讀史隨筆」禮節篇 「老而不死是為賊」,究竟是不是罵人的話?
    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論語》注家將「夷」解釋為「踞」,即蹲、坐的意思。古漢語有一個名詞叫做「箕踞」,指人在坐著的時候將兩腿分開,呈八字形。這屬於失禮的舉止。俟,就是等待的意思。這段話翻譯成今天的白話,大致為:「原壤踞著雙腿,接待孔子。
  • 「老而不死是為賊」,原來是這意思,你知道嗎?
    春秋戰國時,天下大亂,諸侯國你打我,我打你,為稱王稱霸不擇手段。人們的道德習俗經受著血與火的考驗。諸子百家興起,一般人以為百家嗎,就是100家名人的言行,其實真實數量更大,是一百八十九家。 「老而不死是為賊」就出自儒家的經典《論語》,講的是儒家聖人孔子與他的同鄉好友原壤的事。原壤這個人在孔子看來很不靠譜。當原壤母親去世,孔子過去幫忙清洗棺木,突然發現原壤神經病發作一樣敲著棺木,還唱起來:狸首之斑然,執女手之卷然。
  • 「老而不死是為賊」,孔子一句罵人的話,說出了年輕人的心聲
    但是在《論語》中,孔子,這個儒家學派的開山祖師,卻一反常態地罵出了「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近乎於詛咒的話,其中原因或許可以反映出當前年輕一輩對極個別為老不尊的老年人的心聲。「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近乎於罵街,近乎於詛咒。根據論語記載,孔子處事多以循循善誘為主,少有慷慨激烈之辭。
  • 老而不死是為賊?為了不做「賊」,怎麼才能過好我們的老年生活呢
    導語:「老而不死是為賊」,並不是說人歲數大了卻總是活著不死,就變成了賊。而是說如果一個人老了還給別人做壞榜樣卻不去死,就是個苟且偷生的害人賊。孔子說這句話是告訴我們人老了更應該給別人做個好榜樣。孔子當時若無其事的走開了,有學生問孔子為什麼不制止他唱歌,孔子淡然地說:老朋友了,不能為這事鬧僵了。可見孔子是很不待見這位發小的。現實生活中確實存在一些老人,越老越沒個人樣的情況。懂周易的人從周易八字的角度可以給出印證,有的八字會很明顯的體現老年生活情況。
  • 為什麼孔子會說「老而不死是為賊」?真相讓人淚流滿面!
    為什麼孔子會說「老而不死是為賊」?真相讓人淚流滿面!孝敬父母贍養老人本該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可是早在春秋時期老子卻說出「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到底有何深意呢?首先我們先來理解一番這句話,它是出自於《論語·憲問》,原文是:「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原來是要連起來通讀才能理解一番。有一次孔子去找自己的朋友原壤玩耍,可是原壤非但沒有起身迎接而且叉開著雙腿就這麼等待著孔子,可以說極其沒有禮貌。
  • 孔子為何說「老而不死是為賊」?難道真的希望老人早點去世?
    孔子為何說「老而不死是為賊」?難道真的希望老人早點去世?「老而不死是為賊」有何用意?或許很多人也偶讀認定,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總是有人希望老人應當早點的去世,甚至在言語之中,我們也都會聽到一些怒斥與嫌棄的意思。那麼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他的老而不死是為賊到底是什麼意思?
    孔子是文質彬彬的君子,後來更被尊為「聖人」和「至聖先師」,但真實的孔子是個血性男兒,對看不慣的事情,也要痛罵一頓。在《論語》中,記載了好幾次孔子罵人的故事。罵的最多的人是子路。對子路,孔子是一三五小罵,二四六大罵,周日不休痛罵。用明代思想家李贄的話說就是,「先生每於子路下毒手」。
  • 老而不死是為「賊」(散文)
    需要說明的是,這是一幅嵌字聯,截取了《中庸》裡的一句:「國之將亡,必有妖孽;老而不死是為賊。」送來壽聯的作者巧妙地將後面半截去掉了,言下之意是妖孽和賊人禍亂國家,同時將上聯的「有」和下聯的「為」合在了一起,正好是康有為的名字。雖說罵得很含蓄,但給老壽星心理陰影面積比直眉赤眼當面辱罵還要大。
  • 「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只有這類人配使用,其他人都沒有資格
    「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大家應該很熟悉,這是現代社會年輕人咒罵老人的一句話,但是在古代這句話並不是這樣使用的,而孔子一開始說這句話的意思,也並沒有咒罵的意思。而且在古代這句話,只有這類人才配使用,其他人都沒有資格。
  • 老而不死謂之仙?
    1好像是上小學時候,有個男語文老師,有一天突然興致勃勃地對我們這群啥也不懂只會瞪眼賣萌的生瓜蛋子們說了一句與我們這個接受能力極不匹配的話:「生而有靈謂之神,老而不死謂之仙
  • 俗語:「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還有後半句,只是無人知道!
    往往,這些故事到最後都永遠流傳了下來,而且是以最特別的方式,「俗語」每當看見這些俗語,都讓人不覺自醉…為什麼叫「俚語」?其實很簡單。真正地。它意味著最本質的真理,即真理的意義。如果你仔細閱讀俗語,你會得到一個深刻的真理。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你能讀到10句俗語,這比10年前讀起來更有效。
  • 俗語「窮怕親戚,富怕賊」怎麼理解?說明窮人富人各有各的煩惱
    文·段宏剛俗語「窮怕親戚,富怕賊」在民間流傳很廣,深刻揭示了窮人和富人都有各自的煩惱。窮人致窮的原因有很多種,要麼是好吃懶做,不學無術,自己缺乏上進心,成天混日子。美女豪車關於窮人的俗語非常多,有些俗語聽起來刺耳,但話糙理不糙,比如,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 俗語「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其實下一句才是經典,卻少有人知
    俗語文化在我國可謂是歷史悠久,雖然與那些文人墨客喜愛的吟詩作對不同,但是在民間卻應用的極其廣泛。 很多人聽到俗語兩個字,第一印象就是風趣幽默,並且背後還蘊藏著深刻的哲理和智慧。我國的俗語文化數以萬計,大多數都是一句簡單甚至略顯粗糙的言語,讓人讀起來十分容易理解。
  • 揭秘「老而不死是為賊」的含義
    注意,賊在這裡,是動詞,殘害的意思。而不是說老了不死就是小偷。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是我們的至聖孔子所說的,出自於《論語·憲問》。原文是:「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 孔子怎麼罵人?他的罵人「金句」,有的竟成為今天的俗語
    對於宰予,我還能怎麼批評啊?」對這句話,還有不同的解釋。比如,康有為認為,「宰予晝寢」中的「晝」,實際上應該是「畫」(繁體的「畫」是「畫」,繁體的「晝」是「晝」,字形相近),因此這句話應該解釋為宰予在臥室裡畫了很多畫。南懷瑾認為,孔子說的那句話,並不是在批評宰予,而是因為宰予身體不大好,白天上課時打瞌睡,孔子提醒告訴學生要體諒宰予。
  • 老祖宗留下訓誡:「老而不死是為賊」,原來是這意思,你知道嗎?
    老祖宗留下訓誡:「老而不死是為賊」,原來是這意思,你知道嗎?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背景相當複雜,諸侯國之間都是明槍暗箭的算計,各種鬥心勾角為稱王稱霸不擇手段,殺妻棄子也是常有的事。諸子共百家,你要知道的事:並非是正正好好的一百家名人的言行,其真實的數量更大一百八十九家(不知道為什麼沒寫,應該覺得百家字少省事)。我們經常能夠在第一時間想到的應該就是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名家、醫家等。
  • 俗語「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怎麼解釋?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能聽到這樣一種說法: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每個人的一天都是不多不少的24小時,最重要的是怎麼去分配和利用這些時間,在現代社會,二十小時制度是全世界都通用的計時方法,而且時間已經可以精確到每一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