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人變老了,還是老人變壞了?誰也無法找到確切答案。當今社會,碰瓷兒、佔座、猥褻婦女這些違法犯罪行徑,屢屢見諸媒體報端,影響之巨、反響之大,不一而足。雖然是極個別行為,但是,卻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我們尤其是年輕一代對老年人這個群體的看法和認知。 怎樣重新定義老年人這個群體?我們不妨看看孔老夫子是怎麼說的吧。
中國是禮儀之邦,儒家提倡「仁、義、禮、智、信」五常,孔子更是首推仁、義、禮三個字。幾千年的傳統文化教導我們要尊老愛幼、兄弟和睦、鄰裡和諧。孝敬老人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基礎,更是維持家庭和諧、社會安定、民族延續、國家繁榮的根本。但是在《論語》中,孔子,這個儒家學派的開山祖師,卻一反常態地罵出了「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近乎於詛咒的話,其中原因或許可以反映出當前年輕一輩對極個別為老不尊的老年人的心聲。
「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近乎於罵街,近乎於詛咒。根據論語記載,孔子處事多以循循善誘為主,少有慷慨激烈之辭。老人家一輩子只罵過三句話,而獨以「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最為激烈。字面意思是:人老了,年紀大了,如果還不去死,就是個十足的敗類。是什麼契機激發了孔子這個和藹可親的教育家不惜自毀形象,在大庭廣眾之下直抒胸臆,快意人生?我們不妨看一看下面這個故事。
「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出自《論語·憲問》。原文是:「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大概意思是:有一天,原壤這個人見到孔子這個比自己年長的長輩之後,叉開雙腿,蹲著兩腳不坐不起,一副玩世不恭、吊兒郎當的樣子,就這樣等著孔子。孔子看到這種情況,怒罵:「你年幼時,不守孝道、不遵兄弟之禮。年長了,又沒有一點成就來教導後輩。只是那樣老而不死,你這等人就如同敗類一般。」說完之後,拿著手中拐杖狠狠地照著原壤的小腿踝關節砸去。孔老夫子如此這般大動肝火,是有原因的。先秦時期極重禮法,親疏有別,長幼有序的制度已然成形,無論是王公貴族還是黎民百姓,在會客時即使不起身作揖,也要彎曲雙腿跪坐在草蓆上表示對來客的敬重,叉開雙腿是極不尊重的行為,就像現在豎中指的手勢。
孔子本身就主張「不學禮,無以立」,那麼一個注重禮節的人,看到原壤那一副狂妄自大的熊樣,內心便起波瀾,無名業火噴薄而出,立馬開啟怒懟模式。毫不留情地說道:「你小時候就不懂孝順尊重長、輩愛護兄弟,長大了也沒什麼拿得出手的成就,不給年輕人做一個好榜樣,現在老了還不死,簡直就是一個禍害。」能讓孔子大動肝火而且絲毫不給情面的破口大罵簡直是讓人難以置信。其實,量變形成質變,孔子對原壤這麼一副爛泥扶不上牆的咬牙切齒的模樣是有原因的,那孔子和原壤是什麼關係呢?
孔子和原壤的關係,在《禮記·檀弓下》中有記載:「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槨。原壤登木曰:「久矣予之不託於音也。」歌曰:「狸首之斑然,執女手之卷然。」夫子為弗聞也者而過之。」這段記錄說的是原壤和孔子打小就認識,可以稱得上老相識,原壤的母親去世時,孔子還幫助他打點喪事。在喪禮上,原壤居然敲著他母親的棺木載歌載舞。孔子礙於情面沒有當場發作,只好拂袖而去,但是作為一個極度推崇禮節尤其是孝道的人,內心肯定對這個老朋友失望至極甚至感到羞恥。所以後來性情率真的孔子又碰上了這個坐沒坐相的老朋友,況且這個老朋友深得呼吸吐納之術,偏偏老而不死,盛怒之下就直接罵上繼而幹起仗來。
所以,老而不死,就是害人蟲嗎?這句話是否有不尊重老年人之嫌?「老而不死是為賊」意思是「老而不死,真是害人精」, 有違儒家「尊老敬長」的孝悌思想。為什麼人老了就應該去死,不死就是害人蟲?何況孔子比原壤更老,豈不是說自己更該死嗎?所以這決不是孔子說此話的本意。孔子說「老而不死」是針對到具體的個人的,這個人就是不遵守公序良俗的原壤,而不是指老年人這個大的群體。「老而不死是為賊」是有前提基礎的,前提就是「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 」,也就是從小不講仁義道德,長大了還沒什麼作為,老了也沒有長者風範,不能給年輕人做出好的示範和表率的人,可不就是浪費國家資源、禍害社會的害人精嗎?
因此,我們現在用這句話來形容任意一個老年人,是非常不恰當、不禮貌的,但是那些帶壞社會風氣的老年人可以除外。
你怎麼認為呢,請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