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而不死是為賊」,孔子一句罵人的話,說出了年輕人的心聲

2020-12-15 奇有此理

壞人變老了,還是老人變壞了?誰也無法找到確切答案。當今社會,碰瓷兒、佔座、猥褻婦女這些違法犯罪行徑,屢屢見諸媒體報端,影響之巨、反響之大,不一而足。雖然是極個別行為,但是,卻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我們尤其是年輕一代對老年人這個群體的看法和認知。 怎樣重新定義老年人這個群體?我們不妨看看孔老夫子是怎麼說的吧。

中國是禮儀之邦,儒家提倡「仁、義、禮、智、信」五常,孔子更是首推仁、義、禮三個字。幾千年的傳統文化教導我們要尊老愛幼、兄弟和睦、鄰裡和諧。孝敬老人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基礎,更是維持家庭和諧、社會安定、民族延續、國家繁榮的根本。但是在《論語》中,孔子,這個儒家學派的開山祖師,卻一反常態地罵出了「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近乎於詛咒的話,其中原因或許可以反映出當前年輕一輩對極個別為老不尊的老年人的心聲。

「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近乎於罵街,近乎於詛咒。根據論語記載,孔子處事多以循循善誘為主,少有慷慨激烈之辭。老人家一輩子只罵過三句話,而獨以「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最為激烈。字面意思是:人老了,年紀大了,如果還不去死,就是個十足的敗類。是什麼契機激發了孔子這個和藹可親的教育家不惜自毀形象,在大庭廣眾之下直抒胸臆,快意人生?我們不妨看一看下面這個故事。

「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出自《論語·憲問》。原文是:「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大概意思是:有一天,原壤這個人見到孔子這個比自己年長的長輩之後,叉開雙腿,蹲著兩腳不坐不起,一副玩世不恭、吊兒郎當的樣子,就這樣等著孔子。孔子看到這種情況,怒罵:「你年幼時,不守孝道、不遵兄弟之禮。年長了,又沒有一點成就來教導後輩。只是那樣老而不死,你這等人就如同敗類一般。」說完之後,拿著手中拐杖狠狠地照著原壤的小腿踝關節砸去。孔老夫子如此這般大動肝火,是有原因的。先秦時期極重禮法,親疏有別,長幼有序的制度已然成形,無論是王公貴族還是黎民百姓,在會客時即使不起身作揖,也要彎曲雙腿跪坐在草蓆上表示對來客的敬重,叉開雙腿是極不尊重的行為,就像現在豎中指的手勢。

孔子本身就主張「不學禮,無以立」,那麼一個注重禮節的人,看到原壤那一副狂妄自大的熊樣,內心便起波瀾,無名業火噴薄而出,立馬開啟怒懟模式。毫不留情地說道:「你小時候就不懂孝順尊重長、輩愛護兄弟,長大了也沒什麼拿得出手的成就,不給年輕人做一個好榜樣,現在老了還不死,簡直就是一個禍害。」能讓孔子大動肝火而且絲毫不給情面的破口大罵簡直是讓人難以置信。其實,量變形成質變,孔子對原壤這麼一副爛泥扶不上牆的咬牙切齒的模樣是有原因的,那孔子和原壤是什麼關係呢?

孔子和原壤的關係,在《禮記·檀弓下》中有記載:「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槨。原壤登木曰:「久矣予之不託於音也。」歌曰:「狸首之斑然,執女手之卷然。」夫子為弗聞也者而過之。」這段記錄說的是原壤和孔子打小就認識,可以稱得上老相識,原壤的母親去世時,孔子還幫助他打點喪事。在喪禮上,原壤居然敲著他母親的棺木載歌載舞。孔子礙於情面沒有當場發作,只好拂袖而去,但是作為一個極度推崇禮節尤其是孝道的人,內心肯定對這個老朋友失望至極甚至感到羞恥。所以後來性情率真的孔子又碰上了這個坐沒坐相的老朋友,況且這個老朋友深得呼吸吐納之術,偏偏老而不死,盛怒之下就直接罵上繼而幹起仗來。

所以,老而不死,就是害人蟲嗎?這句話是否有不尊重老年人之嫌?「老而不死是為賊」意思是「老而不死,真是害人精」, 有違儒家「尊老敬長」的孝悌思想。為什麼人老了就應該去死,不死就是害人蟲?何況孔子比原壤更老,豈不是說自己更該死嗎?所以這決不是孔子說此話的本意。孔子說「老而不死」是針對到具體的個人的,這個人就是不遵守公序良俗的原壤,而不是指老年人這個大的群體。「老而不死是為賊」是有前提基礎的,前提就是「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 」,也就是從小不講仁義道德,長大了還沒什麼作為,老了也沒有長者風範,不能給年輕人做出好的示範和表率的人,可不就是浪費國家資源、禍害社會的害人精嗎?

因此,我們現在用這句話來形容任意一個老年人,是非常不恰當、不禮貌的,但是那些帶壞社會風氣的老年人可以除外。

你怎麼認為呢,請在評論區留言。

相關焦點

  • 孔子也罵人!他的老而不死是為賊到底是什麼意思?
    孔子是文質彬彬的君子,後來更被尊為「聖人」和「至聖先師」,但真實的孔子是個血性男兒,對看不慣的事情,也要痛罵一頓。在《論語》中,記載了好幾次孔子罵人的故事。罵的最多的人是子路。對子路,孔子是一三五小罵,二四六大罵,周日不休痛罵。用明代思想家李贄的話說就是,「先生每於子路下毒手」。
  • 「讀史隨筆」禮節篇 「老而不死是為賊」,究竟是不是罵人的話?
    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孔子雖是個講禮的人,但他也曾罵過人。事見《論語·憲問》:「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論語》注家將「夷」解釋為「踞」,即蹲、坐的意思。古漢語有一個名詞叫做「箕踞」,指人在坐著的時候將兩腿分開,呈八字形。這屬於失禮的舉止。俟,就是等待的意思。
  • 為什麼孔子會說「老而不死是為賊」?真相讓人淚流滿面!
    為什麼孔子會說「老而不死是為賊」?真相讓人淚流滿面!孝敬父母贍養老人本該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可是早在春秋時期老子卻說出「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到底有何深意呢?其實翻譯成現在的話大概就是「老不死」吧,聽起來根本就是有咒罵老者的嫌疑,對他們極其不尊重,真的難以想像這句話為什麼會在後世流傳這麼久遠,而且更加讓人不敢相信的是,這句話其實還是孔子說出來的。那麼到底是出自於什麼原因孔子會這麼說呢?又或者說並沒有什麼原因,只是孔子在隨意調侃或者發牢騷?今天小編就跟大家一起去看一看吧!
  • 古人講「老而不死是為賊」,為何把老人比作「賊」?有何歷史淵源
    有一句傳承了三千多年的俗語,一直被很多不明真相的人所誤解。這句俗語就是「老而不死是為賊」,如果但從字面意義上去理解,可以發現一句侮辱人的話。指的是一個人活得太久而且年齡很大,但是對社會卻沒有任何貢獻,這樣的人就應該被稱作賊。
  • 「老而不死是為賊」,原來是這意思,你知道嗎?
    「老而不死是為賊」就出自儒家的經典《論語》,講的是儒家聖人孔子與他的同鄉好友原壤的事。原壤這個人在孔子看來很不靠譜。當原壤母親去世,孔子過去幫忙清洗棺木,突然發現原壤神經病發作一樣敲著棺木,還唱起來:狸首之斑然,執女手之卷然。
  • 孔子為何說「老而不死是為賊」?難道真的希望老人早點去世?
    孔子為何說「老而不死是為賊」?難道真的希望老人早點去世?孔子也曾說出許多名言,創作許多作品,給後代人留下了不少的生活經驗,也告誡了我們如何的面對生活,如何的做人。然而,孔子說的一些話,也總是讓人感到質疑,到底言語之意,想要表達什麼呢?「老而不死是為賊」有何用意?
  • 「老而不死是為賊」到底是什麼意思?很多人都誤解了
    「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真的是孔子說的嗎?答:的確是孔子他老人家所說,但這句話被世人所誤解,斷章取義了。這句話是有具體語境的,並非是孔夫子在「口吐芬芳"。以上這是《禮記》中的說法,而《論語》中孔子對原壤的表現卻是另外一種反應。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論語》這便是「老而不死是為賊」的出處!
  • 孔子怎麼罵人?他的罵人「金句」,有的竟成為今天的俗語
    ——《論語·先進第十一》這句話的意思是,四位弟子侍奉孔子,其中的閔子騫侍奉在側,一派中正平和的樣子;子路是一副剛猛強悍的樣子;冉有、子貢則是溫和快樂的樣子。孔子看著他們,很高興。但是,孔子最後說了一句:「像子路這個樣子,恐怕會不能善終啊!」
  • 「老而不死是為賊」的意思有正反兩面,許多人都理解錯了
    「老而不死是為賊」的意思有正反兩面,許多人都理解錯了文·段宏剛知書明理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這句話的意思為,原壤(孔子朋友)叉開雙腿蹲坐在地上等待孔子到來拜訪。
  • 揭秘「老而不死是為賊」的含義
    一聽這句話就知道是罵人的,孔子一直提倡「尊老愛幼」的觀念,而且孔子還是個溫順之人,他認為不孝順父母的就一定要罵他,可是孔子為什麼要這樣說呢?那就要從他的背景開始說起了。孔子有位從小一起長大的髮小叫原壤,原壤是道家人物,話說原壤的母親去世後,孔子去弔唁,但是當孔子到了原壤家裡的時候,發現原壤叉開雙腿,很不雅觀的坐著看孔子,孔子認為他一點都不嚴肅,簡直要氣炸了,拿起手杖就打原壤的小腿,嘴裡叫罵著:你這個傢伙,小時候不孝順父母,長大了一無所成,這麼老了還不死,簡直就是殘害世界,殘害自己。注意,賊在這裡,是動詞,殘害的意思。
  • 老而不死是為賊?為了不做「賊」,怎麼才能過好我們的老年生活呢
    導語:「老而不死是為賊」,並不是說人歲數大了卻總是活著不死,就變成了賊。而是說如果一個人老了還給別人做壞榜樣卻不去死,就是個苟且偷生的害人賊。孔子說這句話是告訴我們人老了更應該給別人做個好榜樣。有一次孔子家鄉的老熟人原壤在等待孔子的時候岔開雙腿姿態很不禮貌,孔子見了非常生氣毫不留情地說他:「你小時候就不懂孝順尊重長輩愛護兄弟,長大了也沒什麼拿得出手的成就,現在老了還不死,簡直是禍害!」然後就拿起手杖敲打他的腿。原壤這個人在孔子看來屬於吊兒郎當那種吧。
  • 「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只有這類人配使用,其他人都沒有資格
    「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大家應該很熟悉,這是現代社會年輕人咒罵老人的一句話,但是在古代這句話並不是這樣使用的,而孔子一開始說這句話的意思,也並沒有咒罵的意思。而且在古代這句話,只有這類人才配使用,其他人都沒有資格。
  • 老而不死是為「賊」(散文)
    在這披紅掛綠、喜慶熱鬧的氛圍中,一個小廝又送來一副壽聯:上聯:國之將亡必有下聯:老而不死是為康有為逐字低吟,頓時拈鬚的手都僵直了,氣得臉色鐵青,嘴角眼尾的紋路好半天才慢慢恢復原位。顯然,這是一副罵人的對聯,散發出赤裸裸的惡意。
  • 老祖宗留下訓誡:「老而不死是為賊」,原來是這意思,你知道嗎?
    老祖宗留下訓誡:「老而不死是為賊」,原來是這意思,你知道嗎?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背景相當複雜,諸侯國之間都是明槍暗箭的算計,各種鬥心勾角為稱王稱霸不擇手段,殺妻棄子也是常有的事。題目所言「老而不死是為賊」是出自儒家經典文學作品《論語》一書當中,這內容講的便是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和他的朋友原壤之間的故事。原壤這個人在孔子看來特別不靠譜。原壤母親去世時,作為朋友的孔子就幫忙去清洗棺木,好傢夥,這原壤竟突然敲打著棺木,有節奏的唱起了歌來:花狸貓的頭,牽住她溫柔的手變得柔軟。
  • 史上最會罵人的4句話,沒有一個髒字,沒文化還真聽不懂
    但是大家知道嗎,罵人也是有講究的,這其中還有不少學問呢。我們國家的人爆粗口喜歡拖家帶口地罵,連對方的父母親以及先祖都要罵上一邊才甘心。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史上罵人最狠的四句話,這四句可以做到一句都不帶髒字,一般沒有文化的人都還聽不懂呢。第一句便是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字面上的意思便是說第一個罵髒話的人沒有後人,更直接一點便是斷子絕孫。
  • 史上有名的6句「髒話」,罵人不帶一個髒字,別誤認為是在誇你!
    後來,人們直接將用於形容瞭然的「禿奴」表達為「禿驢」,是對不守規章的和尚的一種諷刺,簡直是罵人不帶髒字。在我國歷史上,還有6句罵人不帶髒字的金句,雖然沒有直接將其含義表現出來,但也足以令人印象深刻和無可反駁。 一、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 這一句是來自於五代十國時期,後蜀的花蕊夫人徐氏所寫的《述國亡詩》。
  • 黃軒一句經典臺詞,說出不少年輕人的心聲
    這部劇注入了當代年輕人對生活嚮往,以及對夢想的不懈追求。在《創業時代》這部劇中,郭鑫年這一角色由黃軒飾演,女一號那藍由楊穎飾演!然而,雖然這部劇剛播,但是從彈幕中有不少網友對楊穎與黃軒的演技做出了評價!大多數網友都表示認可。在此,不知道你覺得呢?《創業時代》這部劇,講述了一位年輕少年(郭鑫年)隨著時代的發展,面對多變的網際網路,展開了一段創業的艱辛歷程。
  • 史上最有名的6句「髒話」,罵人都不帶一個髒字,別誤以為是在誇你
    文化是,或者說應該是,對完美的研究和追求;而文化所追求的完美以美與智為主要品質。—阿諾德 「狗啃河上骨,水流東坡詩。」論起罵人不帶髒字,這兩句話最為經典。蘇東坡與自己的好朋友佛印對罵的時候,蘇東坡吐出了「狗啃和尚骨」,佛印和尚也不妥協,用「水流東坡詩」來回懟。
  • 孔子被弟子氣到罵人,罵人的話竟被千古傳頌,成了老師們的口頭禪
    他就是孔子。孔子身為萬世師表,歷來被眾人推崇和學習。從古至今,孔子說過的話都是指引我們人生的精華。包括現在也是,凡是讀過書上過學的人就都讀過論語。什麼「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什麼「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還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都是我們隨口就可以吟誦出的。
  • 俗語「老而不死是為賊」,應該怎麼理解?
    偶爾聽到一些不孝的兒女,用「老而不死是為賊」來說自己的爹媽,心裡聽著很不舒服,單純從從字面上看,意思是年齡很大了,卻沒有去世,白白吃糧食,像賊一樣。此話出自聖人之言,真的是這個意思嗎?原畫出處該句話出自《論語》,原畫如下: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其意思是:如果一個人在小時候的時候,不懂得孝順父母,(孫弟:同「遜悌",孝悌的意思)長大之後,也沒有什麼值得稱讚的地方,還活那麼大年齡,的確是個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