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太平天國》電視劇的人,可能就對譚紹光這個人非常熟悉,他在劇中戲份極多,曾先後跟隨過陳玉成、李秀成兩位名將,為了傅善祥屢次冒險,最後更是娶了傅善祥為妻,只可惜在蘇州慘死在叛徒手上。那麼歷史上真實的譚紹光又是什麼樣的人呢?
與電視劇相同,譚紹光也是廣西人,少年時期就參加了太平天國起義,並跟隨洪秀全等人一路到達了天京。因為年齡比較小,譚紹光在太平天國中還只屬於牌尾。所謂「牌尾」,裡面全都老幼病殘之人,很少會出現在戰場上,就算到了戰場上也主要負責清掃後勤工作,並不屬於正規作戰部隊。與同出於牌尾的陳玉成相比,譚紹光還只是一個寂寂無名的小角色。
一直到1858年,李秀成率軍西進,與陳玉成聯手攻破清軍江北大營時,譚紹光才逐漸嶄露頭角。此後,譚紹光跟隨李秀成在江蘇、浙江等地南徵北戰,立下了許多戰功,官爵也不斷向上提升。
1863年,譚紹光奉命與黃文金一起猛攻湖州,最終將這個三省的咽喉要地攻了下來,他也因功被封為慕王。此後譚紹光再次對上海發動了第三次進攻,也是最後一次進攻。面對洋槍隊和淮軍的強大火力,譚紹光失利之下只得暫時撤回蘇州,他想不到的是,他再也沒有接近上海。
因為上遊的節節失利,天京陷入了湘軍重重包圍之中,洪秀全不得不再三下詔讓李秀成率軍向西救援天京。隨著太平軍主力的西走,東面戰場上的太平軍再也無力抵擋淮軍和洋槍隊的猛攻,常熟、太倉、崑山等地先後失陷,譚紹光等人被迫困守在蘇州城裡。、
眼看敵人越來越接近大本營蘇州,李秀成不得不拿出錢財賄賂洪秀全,才讓他放自己回到蘇州。然而此時的李秀成手下部隊也折損嚴重,進北救南行動中,大批太平軍陣亡,讓他已經難以解圍蘇州了。
無奈之下的李秀成只得召集眾將,商議放棄蘇州,大家集體向外圍轉移。然而譚紹光、郜永寬等人都不同意棄城而走,主張繼續堅守,李秀成無奈之下只得組織軍隊包圍蘇州。此時蘇州的各路太平軍總共才四萬多人,外圍光淮軍就有六萬,更別提尚有常勝軍和英法軍隊的支援。這種情況下,太平軍無論如何也無法守住蘇州。
隨著戰爭的繼續,太平軍在寶帶橋、滸墅關、虎丘等地先後失利,戰事逐漸到了蘇州城下。李秀成知道無力再戰,只得再次將提出放棄蘇州,這一次譚紹光依然不同意,他表示願意獨自率軍堅守蘇州。李秀成無奈之下只得自己離開,與譚紹光揮手作別。
譚紹光沒想到的是,與他一起留在蘇州的納王郜永寬等人早已經有了貳心,他們與太平軍的叛徒、清軍副將鄭國魁早已經搭上了線,通過他秘密投降了淮軍將領程學啟,並且由康王汪安鈞親自出城在陽澄湖上與淮軍達成了協議。
在郜永寬等人出工不出力的情況下,太平軍屢戰屢敗,譚紹光也終於察覺到郜永寬等人想要投降的事情。譚紹光知道光靠他自己的力量根本不可能除掉郜永寬等人,便抱著萬一的想法,在慕王府召開軍事會議,希望自己能夠說服郜永寬等人,好讓他們能夠回心轉意,大家齊心協力保衛蘇州。
可惜的是,譚紹光實在是打錯了算盤,他在會議上首先講解了兩廣老戰士的忠勇,並認為兩湖籍的太平軍不靠譜。這一下可就讓郜永寬等人慌了神了,他們全都是出身於兩湖地區,譚紹光這擺明了是懷疑他們。既然事情已經敗露,郜永寬等人索性直接發難了。汪安鈞等人趁著譚紹光沒有防備,搶先出手將他砍倒在地,武王汪有為隨即上前砍下譚紹光的人頭。可憐一心為國的譚紹光,就這麼白白死在了叛徒手裡。
比較有意思的是,郜永寬等人也沒有得到什麼好下場,他們向淮軍投降以後,就被李鴻章以加官進爵的名義召到了淮軍大營中,然後將八位降王一起殺死。只可嘆城中剩餘的兩萬多太平軍將士,也因為郜永寬等人而慘遭屠殺。郜永寬等人殺害同僚投降敵人,最終被殺死,也算得上的是罪有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