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美國的《科學》雜誌刊登了一篇論文,叫做《全球公民的誠信Civic honesty around the globe》。
在文章中,研究人員說他們對40個國家進行了抽樣調查,而調查結果顯示:中國人的社會誠信全球墊底,比美國、肯亞、哈薩克斯坦等國都低…
《科學》雜誌,大家應該比較熟悉了,它與英國的《自然》是現在國際上最為知名的學術期刊。上面刊登的,都是各個學科最前沿最具有社會影響力的報告。
一篇學術報告要在《科學》雜誌上發表,通常都需要經過數位業內學術大佬和編輯的幾輪審核,來確認研究質量。也就是說,能見刊的文章,肯定是有專業人員背書的。
這就是為什麼《全球公民的誠信》這篇文章會引起中國學術圈這麼多人關注。因為這是正兒八經的學術報告,而不是什麼二流研究人員搞的不靠譜的研究。
這讓很多國人不得不自我發問:我們社會誠信是不是真的世界墊底…
在繼續討論之前,我們先來具體看一下這篇學術報告的內容和它的調查方法。
報姐在《科學》雜誌的官網上找到了這篇文章,文章內容不長。
文章作者上來先說了一大段,介紹社會誠信對國家有多重要,以及人為什麼要誠信,這裡先省略幾百字。
然後文章作者說:他們設計了一個實驗,來測試金錢誘惑對社會誠信有多大影響。
這個實驗這麼做呢?
簡單地說,就是他們找來了十來個德國地區的大學生,去全世界各地40個國家丟錢包,看看這些錢包能不能被拾到的人送回來。要是能送回來,那麼就說明這個國家的人誠信水平(Honesty)高。
當然錢包也不是隨便亂丟的。研究人員的做法是找到所在國家的:銀行、酒店、博物館、劇院,這類場所。把錢包交給前臺人員,表示「我剛剛撿到這個錢包,但我現在很忙,你能不能幫我處理一下」,然後就馬上離開。
(圖:研究人員去了世界各地的前臺分發錢包)
被丟給前臺的「錢包」是長這樣的:一個透明的塑膠袋,裡面裝有價值大概13美元的當地貨幣。除此以外還有一把鑰匙,一張購物清單,以及一張只有郵箱地址的名片。
研究人員就寄希望於收到錢包的人會給這個郵箱發郵件,告知對方自己拿到了他的錢包,並約定好歸還方式。
那麼怎麼研究金錢對社會誠信的影響呢?變量就是錢包裡面的錢。實驗人員進行了兩組實驗,一次錢包裡面沒有錢,另一次是錢包裡面有13元錢。然後通過對比兩次實驗結果,來判斷錢會不會影響普通人的誠信。
而實驗結果是:在有錢的情況下,歸還錢包的概率反而更大了。實驗人員把這個原因歸結於人們不想被當做小偷。當錢包裡面有錢的時候,廉恥感會逼迫他們去把錢還給失主。
實驗到這裡,其實沒有什麼可以挑錯的。他們在中國進行的實驗中也顯示了,當錢包裡面有錢的時候,中國人也會更傾向於把錢還給失主,歸還率高了15%左右。
但問題是,實驗人員在最後一段宣稱:除了金錢和誠信的關係之外,他們的實驗對於了解和比較每個國家的誠信度也是有意義的,還把國家排名也發了出來。
也就是說,他們認為這個排名,就是各國「誠信」的排名。瑞士挪威荷蘭第一,秘魯摩洛哥還有中國墊底。
作者還煞有介事地說:我們在補充材料中提供的分析表明,經濟上有利的地理條件,包容性的政治制度,國民教育,以及強調道德規範的文化價值觀也與公民誠實率正相關。
…
嗯。對於中國人誠信度墊底這個結論,報姐實在是有一肚子話要說。
主要的問題就是這個實驗在量化和測量「社會誠信」這個抽象概念上,實在是太粗暴了。大家肯定已經發現了:這個實驗在很多方面都很明顯沒有考慮中國國情。
中國人不怎麼愛用郵箱
實驗中被丟棄的錢包裡面唯一的聯絡方式就是郵箱,而沒有電話或者微信等別的聯繫方式。
美國人和歐洲人有使用郵箱的習慣,不論是公司還是親朋好友聯繫,發郵件都是很常規的做法。但中國卻不是這樣,我們更傾向於使用微信這樣的即時聯絡工具進行交流。
當然這不是說我們就不用郵箱了,在酒店這樣的環境下,工作人員用郵箱還是很常見的。但如果你只用郵箱作為聯絡工具,很顯然回應你的人就會少很多。
對於失物招領的處理方式不同
相信大家也會有這樣的邏輯:我們如果丟了東西,第一反應就是回到丟了東西的地方尋找。如果找不到,那麼就去丟東西地方的管理部門諮詢。
那麼在這樣的邏輯下,拾到錢包的那些前臺人員,第一反應肯定是幫失主拿著錢包等待失主回來搜尋。正是這個原因,較少人選擇直接聯繫失主,而是選擇守株待兔。
也就是說,這些沒有被歸還的錢包,並沒有像研究人員認為的那樣被丟棄或者私吞了,而是更可能依然在某個前臺或者失物招領處好好躺著,等失主前來領取…
把這種情況歸類於「不誠信」我覺得實在有些冤枉,最多只能算「不積極」。
錢包太可疑了
當我第一次看到研究人員用的錢包的時候,怎麼說呢,這也太寒磣一點了。普通人可能都不覺得這是一個錢包。
與其說是錢包,不如說就是個透明袋子。研究人員解釋說這是為了方便收到錢包的人在不打開錢包的情況下就能知道裡面是什麼…
但是,對於具體拾到這個錢包的人來說。第一,他們會覺得,這個東西實在太不值錢了,並沒有很大動力去歸還。
第二,錢包裡面只有一張名片,名片上還只有郵箱?如果是我自己的名片的話,肯定不止一張吧?如果是一張名片,那麼更大概率這是收到的別人的名片,而不是自己的。那麼聯繫也是白搭啊?
第三,在網際網路詐騙盛行的今天,這東西還有可能被人以為是在釣魚,如果你發郵件到那個郵箱,你就會被黑客盯上…
也就是說整個實驗方法其實是針對歐美國家設計的。包括裡面的各種細節:郵箱、購物清單,等,都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會讓人覺得普通的事物。
包括用郵箱回復,也是西方人更喜歡的聯絡方式。
而如果把這套東西套用到中國,乃至日本或者韓國,實驗過程中就會出現太多與誠信無關的變量。從而導致實驗結果不準確。
事實上,研究人員並不是沒有考慮文化差異,只是沒有考慮中國的文化差異。
眼尖的同學應該已經發現了,這個榜單上面沒有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研究人員其實已經在論壇裡給出了解釋:
We originally planned to include Japan but after some initial pilot testing we realized that the country was unsuitable for methodological reasons. Japan has a lot of small 「police booths」 where people can return lost objects. During our pilot tests, we found that Japanese citizens would not contact the owner but instead drop them off at a nearby police booth. This feature made it virtually impossible for us to assign individual wallets to particular drop-off locations.
我們最初是想要包括日本的。但在最初的測試實驗之後,我們發現那個國家因為一些方法的問題並不適合這個實驗。日本有很多小的派出所,人們可以把見到的東西交給那些派出所裡面。
在我們最初的實驗裡,我們發現日本人不會去主動找失主,而是選擇直接交給警察。正是這個原因,我們丟錢包的方法就不太合適了。
你們能發現日本的文化原因,所以不去研究日本,那麼你們就沒考慮過中國的文化和習俗?
這不就是徹徹底底的雙標嗎?
說到底,這篇實驗報告的問題,就在於亂扣誠信的帽子。
它只證明了一件事情:在中國,如果你丟了一個錢包,且錢包裡面只有你的郵箱,那麼撿到它的人用郵件聯繫你的可能性比較低。
除此以外,與什麼「社會誠信」或者「中國的國民性」的關係實在有限。
若是為了點擊量和曝光度,故意取了一個標題黨的標題,去《科學》雜誌發表,那麼還尚可理解。
但考慮到他們對中國缺少研究,以及對中國和日本之間的雙重標準,不得不讓人懷疑這些研究人員對中國充滿了惡意。而他們的研究,也正好給那些反華的勢力提供了彈藥。
對於這類研究報告,其實大家大可不必放在心上。
單篇研究報告當然有它的價值,但以此就把它奉為圭臬,就太不符合科學精神了。運用獨立思維,提出合理的批判和質疑,才是最好的態度。
中國的確處在發展過程中,在社會誠信建設上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沒有錯。但這些年我們也的確是有長足進步的。
比如支付寶做的「街頭社會實驗」:在全國多地幼兒園門口放置了「信用借還櫃」,放了各種各樣的玩具。
小朋友們玩完之後,在家長的監督下把玩具還了回去。歸還率100%
再比如中國做的比較好的就是社會治安問題,很多大城市的街道上半夜都很安全。與之相比,美國的各大城市一入夜就會很不安全,普通人不敢上街。
這些是不是也是社會誠信的一種體現呢?
我們中國自己的變化,大家都看在眼裡。
沒有必要妄自菲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