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一生只做了旅行一件事

2020-12-22 中國青年報

5月19日是中國旅遊日。這個日子的確定,緣自《徐霞客遊記》首篇《遊天台山日記》的開篇之日。徐霞客壯麗的一生為旅行家做了完整定義,我們再次講述徐霞客的故事,挖掘前所未知的史料,以他的事跡紀念「中國旅遊日」。今天倡導學習徐霞客,不是要人人成為徐霞客,而是要學習徐霞客精神,領悟旅遊真諦,在「宅風」日盛、動動拇指即妄談是非的時代背景下,更多地提倡外拓意識、踐行精神、實幹態度,從實踐中汲取更充實的營養。

題記:途窮不憂,行誤不悔。瞑則寢樹石之間,飢則啖草木之實。不避風雨,不憚虎狼,不計程期,不求伴侶。以性靈遊,以軀命遊。亙古以來,一人而已!——潘耒

我國古代的旅行家中,以平民身份聞名於世的,外有汪大淵,內有徐霞客。汪大淵的旅行重在海外,而徐霞客的旅行重在國內,這是一種獨特的互補。

和古今中外所有的旅行家相比,徐霞客最獨特的意義在於:他是以性靈遊、以軀命遊,是最純粹、最專業的旅行家。

父親徐有勉常帶家人往來於蘇杭之間進行「家庭遊」

少年時代的徐霞客和天下讀書人一樣,也參加科舉考試,希望走學而優則仕的道路。他15歲首次參加「童子試」,未中,從此便與科舉徹底告別,順應內心的召喚,準備問奇名山大川。難得的是,徐霞客的父母非常開明,他們放手讓孩子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徐霞客的父母是有遠見的。他們不僅明白自己孩子的天賦所在,而且相信他能闖出一條路來。

在父母的支持下,徐霞客從15歲開始便專注地投入到自己的志向中。史料記載,徐霞客從此開始博覽古今史籍、地理、地方志、山海圖經、遊記等書籍,盡一切努力為自己的旅行做準備。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徐霞客從家鄉江陰出發,赴浙江寧海旅遊。至此,他一生壯遊的序幕正式拉開。

江陰地處長江三角洲出海口南岸區域,是長江中下遊的控扼中心、內外窗口,境內河渠縱橫,襟江帶湖,土地肥沃,是魚米之鄉。應該說,江陰縣獨特的地理環境,為少年徐霞客發願問奇名山大川提供了一定的客觀條件。徐霞客在晚年著作《溯江紀源》中說:「江河為南北二經流,以其特達於海也。而餘邑正當大江如海之衝。邑以江名,亦以江之勢,至此大且盡也。生長其地者,望洋擊揖,知其大不知其遠;溯其源者,亦以為發源岷山而已。」之後,壯闊的旅行不斷延展,徐霞客踏訪了按現今區劃而數的21個省,100多座城市,探過500多個巖洞,遊覽的橋有1000多處。

中國人論功名富貴,首先喜歡講出身。我們探查徐霞客的身世,發現他的祖上,也就是他的高祖徐經曾是江陰巨富。到其曾祖徐洽這一代,家產也算富裕,曾擁有田產12000多畝。祖父徐衍芳時家道中落,但仍擁有較多田產。至徐霞客父親徐有勉基本就是普通人家了,但有一樣不普通,就是從祖輩傳承下來的家訓和藏書,這成為徐霞客成長的精神富礦。徐有勉常常帶著家人往來於蘇杭之間,進行「家庭遊」,這樣的家風對徐霞客的影響也是必然的。

徐霞客的母親王孺人是一位見識不凡、胸懷博大的女性,她是徐霞客這位曠古遊聖背後的英雄。徐母出生在江陰金鳳鄉東常村一個書香門第,耕讀世家,從小就聰明勤奮。19歲嫁到徐家,生下徐霞客。

少年時的徐霞客是一位「調皮搗蛋鬼」,應試科舉的書不好好讀,整天沉浸在古今史籍、山海圖經等「冷門」書籍中,還動不動就私自爬山、登峰、潛水,喜歡像鷹一樣飛在高空,像魚一樣暢遊水中,極盡個人所能,而且做得像模像樣。徐母對此因勢利導,鼓勵兒子立天地之志,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在母親的呵護鼓勵下,徐霞客一面如饑似渴地閱讀歷史地理和遊記類書籍,一面開始在家鄉附近遊歷。

正當徐霞客躊躇滿志為自己的人生壯遊做準備時,父親徐有勉不幸病逝。這一年徐霞客18歲。欲問奇於名山大川,又不能把日益年邁的母親丟在家裡,徐霞客心裡矛盾之際,母親卻鼓勵他好男兒志在四方,不必顧及自己。為了鼓勵兒子遠遊,徐母特意為他製作了一頂帽子,史稱「遠遊冠」。從此,徐霞客帶著母親的激勵和叮囑,一次次出發,「定向而往,如期而返。」這是他與母親的約定,也是他堅守的孝道。

有一次,徐霞客在遊武當山時,「忽憶日已清明,不勝景物悴情。遂自草店,越二十四日,浴佛後一日抵家。以太和榔梅為老母壽。」當時的榔梅樹不僅屬於珍稀樹種,且被奉為武當山「聖樹」,其果實也被寺廟列為「禁果」。曾有道士偷偷帶出去三四枚,被發現後受到嚴厲懲罰。徐霞客為了表達對母親的孝心,主動向觀主索要,在遊記中他說:「形狀和金橘相同,滲出蜂蜜一樣的液汁,金的外表,玉的質地,非凡品也。」這次,他一共得榔梅果8枚,除自己嘗一枚外,其餘全部帶回給母親做了壽禮。

徐母不僅在教育孩子方面成功,在治家方面也很在行。徐有勉病逝後,徐母在操持家務之餘,發揮自己紡紗織布的特長,開設工作坊,帶領村民從事紡織業。經她手紡織的布密而細,平整光滑,購買的人都能清晰辨認出「徐家布」,在當地集市上成為搶手貨。

徐母還是一位有遠見的女性。為了保存先賢的書畫、詩文作品,她與兒子商量建立了晴山堂,將94篇詩文墨寶刻於石上留傳下來,成為重要的文化遺產。

徐母的這種愛,是大愛,她被東林黨首領高攀龍讚譽為「東海賢母」。而作為兒子的徐霞客,他的孝,是大孝。父母健在時,他孝父母之志,遊必有方,定期而往,如期而返,不讓父母擔心。父母去了,他收起行裝,守孝三年。

「窮遊」的他一點不比今天的「背包客」舒服

曾有學者測算,僅徐霞客最後西行雲南三年的旅費,折合人民幣就為16萬到20萬元,這在今天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那麼徐霞客長年的旅費來源有哪些?他在旅途中的「吃住行遊購娛」是怎麼進行的?

答案如下:家庭支持。徐母所織的「徐家布」有很好的效益,這應該是徐霞客早期的主要旅費來源。徐母去世後,徐霞客也靠變賣、抵押田產作為支撐。

朋友接濟。如在雲南受到土司木增的幫助。還有官員朋友送他一塊馬牌。馬牌是古代官員擁有的「公務證件」,有了馬牌,徐霞客可在全國任一驛站免費休息,還可以徵用民夫為其抬轎,用處很大。

僧人道士的幫助。徐霞客一介布衣,既需要僧人作嚮導,又需要在寺廟借住,並用齋飯。

自己克服困難。「暝則寢樹石之間,飢則啖草木之食」。

總體來說,徐霞客是「窮遊」,而且一點不比今天的「背包客」舒服。

徐霞客特立獨行的旅程,不僅描繪出精彩的山河圖景,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崇高而有趣的靈魂。

他的旅遊是愉悅非凡、充滿無限驚奇的:「停足仙筏橋,觀石樑臥虹,飛瀑噴雪,幾不欲臥。」

他看到的風景是驚心動魄的:「兩壁石質石色,光瑩欲滴,垂柱倒蓮,及若鏤雕,形欲飛舞」;更有「龍秋之瀑,轟然下搗潭中,巖勢開張峭削,水無所著,騰空飄蕩,頓令心目眩怖。」

「時浮雲已盡,麗日乘空,山嵐重疊競秀。怒流送舟,兩岸穠桃豔李,泛光欲舞,出坐船頭,不覺欲仙也!」就連我們的大文豪魯迅先生,讀此遊記後也不禁寫下「獨鶴與飛」的遐思,他多麼想變成一隻仙鶴,與徐霞客一起到這奇異的世界裡遨遊啊!

在遊雁蕩山時,有時「如行刀背」,而且所經境地,難以容足。徐霞客在山崖上躊躇再三,不敢再由原來的小道返回,只能叫僕人脫下裹腳布接成布繩,依次從懸崖上懸空而下。等下到石級處,僅能容納雙腳,再沒有多餘的地方。遙望懸壁下面,深有百丈。後來,他們竭盡全力挽布繩騰空跳躍,才攀到上一層的巖石上,得以脫險。

除了自然之險,還有人禍:如衡陽遭遇劫匪,靖州遭遇小偷,到雲南,一直跟隨多年的旅伴顧僕竟然攜款潛逃,捲走了麗江土司送給他的「黑香白鏹十兩、黃金四兩」。

他走出洞口對眾人說,洞裡沒有鬼怪,卻有奇特壯觀的風景

在赴雲南的萬裡遐徵中,徐霞客有一位同伴靜聞和尚,他曾用指血抄寫了一部佛經,他要和徐霞客一起去大理,將這部佛經供奉於雞足山道場。不幸的是,他們在湘江遭遇劫匪,悲慘逃命,靜聞受劫匪刀傷,幾天後病死在廣西。

「必窆骨雞足山。」這是與徐霞客萍水相逢的「驢友」靜聞留下的遺言。一位日益年邁、在萬裡孤旅中跋涉的人,要為一位已死的人實現遺言嗎?回答是肯定的!

一年後的冬天,徐霞客背著靜聞的遺骨和那部經書抵達雞足山。他抵達的時候,雞足山古寺中的眾僧無不動容。這是徐霞客對諾言的履行,對逝者的告慰。雖然萍水相逢,當事人已逝,我也要跋山涉水,不遠千裡來完成他的遺願!

一次,徐霞客準備進入湖南的麻葉洞。當地鄉民拿著鐮刀、木棒守在洞口,其他人則放下手中的勞作,把洞口團團圍住。他們擔心徐霞客能否活著出來,因為傳說洞中有神龍、妖怪,還有蟒蛇,會吃人。徐霞客面帶微笑,從容拿起火把進入洞中。在洞中,他親身感受了洞裡的天然奇景。完成探險後,他走出洞口,對守在洞口的一百多人說,洞裡沒有鬼怪,卻有奇特壯觀的風景。大家看到徐霞客神清氣爽,講得神採奕奕,無不敬佩。

徐霞客不僅挑戰一切,而且從不迷信權威。他痛恨因襲附會,以訛傳訛。他說「山川面目,多為圖經志藉所蒙。」登頂天都峰,徐霞客感覺「萬峰無不下伏,獨蓮花與抗耳」,再爬上蓮花峰頂,果真發現「其巔廓然,四望空碧,即天都亦俯首矣」「峰居黃山之中,獨出諸峰上」,因而得出蓮花峰是黃山最高峰的結論。這一發現令今天的測繪專家嘖嘖稱奇,因為現代技術測定,蓮花峰海拔為1864米,天都峰海拔為1810米,兩峰高度相差54米,而兩者相距1100米,一般人是很難通過目測發現這一差距的。

53歲的徐霞客準備繼續西行進入緬甸時,遭到了土司木增的善意阻攔,木增說,五月的叢林中瘴氣甚厲,還有野人出沒,隨時會有性命之憂。而此時,由於長年奔波,徐霞客的身體狀況已經很不好了,最重要的是雙腳磨爛,用他自己的話說「兩足具廢,心力交瘁」,權衡再三後,徐霞客最終放棄了進入緬甸的念頭,這是徐霞客旅行30多年來第一次主動放棄。雲南,也成了徐霞客人生旅程的終點。

這一年是1640年,徐霞客再也走不動了,而且病情不斷加重。看到這種情況,木增果斷派遣八個精壯納西族漢子,將徐霞客用竹椅抬回幾千裡之外的江陰老家。這些納西族漢子遵照木增的囑託,穿山越嶺,披風瀝雨,歷時半年,把徐霞客平安抬回了老家。幾個月後,徐霞客在病中與世長辭。

據說,徐霞客臨終時對兒子交代,他死後頭要朝向雲南方向,意在表達對木增的感激之情。徐霞客在麗江期間,對這位木土司熱衷中原文化十分欽佩,便「連宵篝燈,丙夜始寢」,完成了木增《雲薖淡墨》書稿的整理編校工作,並為木增的《山中逸趣》集寫序言等。同時,還指導木增的兒子木宿學習寫作。木增對徐霞客也表示出了極大的尊重。

今天,當無數的旅遊者在麗江木府博物院門前駐足,瞻仰木增和徐霞客的雕像時,仍會被那段高尚的友誼感動。

死不恨矣,他是真正的旅行家

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徐霞客客觀評價了自己的一生,他說:「張騫鑿空,未睹崑崙;唐玄奘元耶律楚材銜人主之命,乃得西遊。吾以老布衣,孤筇雙屨,窮河沙,上崑崙,歷西域,題名絕國,與三人而為四,死不恨矣。」死而無憾,足矣!

作為職業旅行家,徐霞客首先在旅遊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因為他卓越的旅行,也使他成為當然的地理學家。「他是中國山嶽地理研究的鼻祖。由於徐霞客的卓越貢獻,我們應該把他看作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地理學家之一。《徐霞客遊記》是一部具有世界性的科學文獻。」作為一位科學家,他不信鬼神,對地貌、溶洞、水文、動植物、溫泉、地質等眾多方面都有真實、準確、細緻的記錄,共記錄地貌類型61種、水體類型24種、動植物170多種,名山1259座,巖洞溶洞540多個,50多處文物古蹟,百科全書式地提供了地理學方面的史料。為此,我們可以從下面一張表格中對比歷代地理名著的考察記錄情況(見表)。

此外,徐霞客所考察的喀斯特地貌比西方早200年;他弄清了珠江源,糾正了《大明一統志》的錯誤;糾正了《禹貢》的錯誤……因為旅行,他已經將自己鑄造成了一位卓越的地理學家!

在文學方面,徐霞客可以稱得上卓越。他「據景直書,模範山水」,形容物態,摹繪圖景,不僅文字功夫非同一般,而且「風格」獨樹一幟。他的遊記天趣橫生,氣象萬千,高山大河,源流曲折,喧騰紙上,所記奇景勝跡,燦若繁星,無不讓讀者稱奇讚嘆!他現存37首古詩,也證明著其文學方面的實力和才華。

比如他寫山峰:我欲倒騎玉龍背,峰巔群鶴共翩翩。

寫大海:萬壑歸同一壑漚,銀河遙點九天秋。

寫瀑布:珠璣錯落九天影,冰雪翻成雙壁喧。

寫積雪:北辰咫尺玉龍眼,粉碎虛空雪萬年。

寫梅花:春隨香草千年豔,人與梅花一樣清。

寫友情:別君已許攜君骨,夜夜空山泣杜鵑。

……

在生態學方面,徐霞客不僅綜合反映了人與自然的關係,而且洋溢著對大自然的熱愛,這種純粹的「中國的自然之愛」,讓我們真切感覺到保護生態環境、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重大意義。

同時,徐霞客還詳細記錄和反映了民族地區的遊歷情況,涉及瑤族、壯族、苗族、納西族等眾多少數民族的生產生活、風俗習慣、節慶活動等,是古代內容豐富的民族學調查實錄。他廣泛接觸明朝末年社會各個階層,記錄了豐富的社會歷史內容,提供了一部明末社會情況的信史。

當然,在勵志方面,徐霞客和他的遊記也是不可多得的精神之源。先不說他遭遇盜賊、戰勝飢餓和探險的艱難,單就長期堅持寫日記就足以見其恆心。現存63萬字的遊記,不僅是我國古代遊記作品中規模最大的鴻篇巨製,也是對無數寫作者專注於一事的勵志豐碑。當今天的我們,坐在寬敞明亮的書房裡,還心存埋怨或懈怠時,不妨想想一千多年前那位「就破壁枯樹,燃松拾穗,走筆為記」的大旅行家徐霞客。

徐霞客從22歲開啟探險之旅, 51歲作人生的最後一次出發,53歲因「兩足俱廢」而東歸,54歲去世。這一生中,他只做了一件事,旅行,不懈的追求詩與遠方。更可貴的是,在那個應舉成風的時代,徐霞客選擇了一條艱難無比的道路:以生命為代價,以考察大自然為己任,置身風雨寒暑、懸崖峭壁,四處遊歷,創下眾多歷史之最,被譽為「曠世遊聖」。

徐霞客留給我們的財富是立體的、巨大的,他用最獨絕的旅行,最精美的文字,描摹了世間最奇妙的風景,表達了最高潔的情感,追求著最和諧的天人關係,鑄造了最真實的科學精神,這不僅是徐霞客成功的根本所在,也是留給我們的最大財富。

我一直在想,什麼樣的人才能稱之為旅行家?旅行者和旅行家的主要區別在哪裡?

現在,縱覽徐霞客的一生,可以得出這樣的「答案」:成為一名旅行家最核心的標準有兩條,一要有載入史冊的旅行經歷,二要有不朽的遊記作品。展開來說,主要應具備七個方面的條件:

一、要有好身體。二、要有時間和基本的經費保障。三、真正的熱愛。四、要以旅遊為「職業」,或者說,要有長時間、高密度、大跨度的旅行經歷。五、要有頑強的信念。六、要有影響未來的作品。這種作品不僅集結了旅行家個人的新發現,而且在整體上,對全人類有普惠性。七、要有好運氣。待在家裡等運氣的人,永遠不會有好運氣。旅行家的道路是一條艱苦異常的道路,他們都是命運的寵兒,也是命運的搏擊者。到了這一層,一位真正的、偉大的旅行家便誕生了。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來源:北京青年報

相關焦點

  • 陳省身: 一生只做一件事
    他只上過一天小學。8歲那年,陳省身才去浙江秀水縣城今嘉興市裡的縣立小學上學。可那天下午放學時,不知什麼緣故,老師卻用戒尺挨個打學生的手心。陳省身雖然因為老實沒挨打,可這件事卻對他刺激太大,從此便不肯再邁進小學校門一步。第二年他考入中學,4年中學之後,於15歲考入南開大學理學院本科。在南開,陳省身先生做出主修數學的第一次選擇。
  • 梅貽琦:一生只做一件事,成就了一所世界頂級學府
    他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造就清華大學。梅貽琦出生於1889年,是中國第一批庚子賠款的留美學生,1914年畢業於美國伍斯特理工學院,並在學成之後放棄在美國的大好前途,毅然而然的選擇回到千瘡百孔,民族命運岌岌可危的中國。回國後的梅貽琦投身到教育事業中,致力於讓國內學子接受到世界上最先進的理論知識。
  • 從中國第一個驢友徐霞客 到如今的中國旅遊日
    用一生去旅行從古至今,要想出人頭地,青史留名,繞不開的一條路就是讀書。當人們都去考科舉掙功名,升官發財平步青雲的時候,有一個人卻偏跑到另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上,用一生的大多數時間去旅行。這個人就是明代的徐霞客。
  • 一生只做一件事,才是真正的「野心」
    任鳴一想,發了狠,把「十年不回頭」改成「一生不回頭」,立志「一生只做一件事,一生只想一件事」,這件事就是當好話劇導演。現在任鳴已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院長,在人藝工作了30年,執導了80多部話劇,他的目標是執導100部話劇。他說:「我覺得,一生就做一件事,此生我就是排戲,只要有戲排,有戲看,就可以了。」第三位:法國大畫家雷杜德。
  • 古人旅遊前都要做一件事!且必須攜帶尿壺!
    不僅現代人喜愛旅行,享受生活,古代人也同樣會享受生活,熱愛旅行,而且旅行的方式除了受交通影響和不能發朋友圈自拍以外,其餘的基本上和現代人沒有什麼區別!我們所熟知的中國歷史上一部有名的地理名著《徐霞客遊記 》的作者徐霞客就是個愛旅遊的人!
  • 為什麼人一生最少要爬一次華山?四百年前徐霞客這樣爬華山
    人一生最少要爬一次華山?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人要不斷地超越自己,如果故步自封,止步不前,人對未知世界不再好奇,那人的快樂也就會失去。古往今來的人,都喜歡爬山,那時候沒有無人機,只有爬到高處,才能從上帝視角,俯瞰人間。
  • 芒果旅行日記,遇到一個雲南本地大哥,祖上曾接待過徐霞客
    芒果旅行日記:雲南旅行,遇到一個本地大哥,出身書香世家,祖上曾接待過徐霞客,家中有無價之寶。從2012年開始獨自旅行,當時走了滇藏線、青藏線,自那之後就愛了獨自旅行,回來後工作了兩年,存了點錢2014年又繼續一個人的旅行,去了泰國,尼泊爾,國內去了新疆、西藏、湖南、陝西、青海、甘肅等地方,一路上遇到了非常多有意思的人有意思的事,比如在甘肅敦煌遇到法國女婿和臺灣丈母娘、在西藏拉薩遇到一個能看見平常人看不見的東西的女孩,等等。
  • 青澤:像日本匠人一樣一生只做一件事!
    一生只做一件事:  學一套體系,跟一個老師,專注於一種簡單的工具和方法,著眼於風險可控的利潤。像日本匠人一樣一生只做一件事,庖丁解牛,唯手熟爾。  取與舍:  人生得失,全在「取捨」二字。把握了分寸,學會放棄,也許你能在期貨交易上達到一個新的境界。
  • 徐霞客是如何寫出「明末社會的百科全書」的?
    徐霞客 徐霞客,明朝時期人,出生於1586年,死於1641年,名弘祖(亦有宏祖),字振之,號霞客,江蘇江陰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旅行地理學家,在我國旅遊學和地理學上有重要的地位
  • 陳岱孫:26歲成哈佛博士,28歲成清華院長,一生只做一件事
    也就是說,人的一生很難只做一件事。縱觀中國幾千年歷史,只有此人真正做到一生只做一件事。他是陳岱孫,26歲成為哈佛博士,28歲成為清華院長。那麼,陳岱孫是如何做到一生只做一件事情的?關於陳岱孫還有哪些傳奇故事?其實,關於陳岱孫所有的事情還要從他出生說起,在陳岱孫出生的那一刻起,也就決定著他將來的與眾不同。
  • 一生只做一件事,挑戰不可能
    他接受本報獨家專訪時如此描述自己:「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挑戰不可能, 使不可能變成可能。」  壹  長在上海 突遭變故  「我出生在如皋,長在上海。」李昌鈺的父親李浩民是民國中後期如皋富甲一方的大商人,擁有如皋近一半的土地。四歲那年,李昌鈺跟隨家人來到上海,家族從事石油和糧食的經營。
  • 90後美女古籍修復師:堅持一生只做一件事
    夏天妮每天都要先做漿糊備用,漿糊需攪拌30分鐘。孫婷婷 攝2日上午,夏天妮像往常一樣先做漿糊備用,需攪拌30分鐘。做好漿糊後,夏天妮坐在工作檯前,開始對厚度僅有0.05毫米的紙張進行「手術」。她將一頁古書小心翼翼地放在工作檯上,噴灑上水並用毛筆把書輕輕鋪開,再蘸取用澱粉製成的漿糊塗抹在破洞處。夏天妮將已經修補完破洞的一張書頁取下,等待壓平。
  • 職人精神:一生只做一件事
    在日語中有兩個詞專門用來形容職人:一個是「一生懸命」,即把一生都貢獻在所從事的職事上,是其敬業精神的寫照;一個是「一筋」(類似於中國話裡的「一根筋」,但卻不含貶義),即專注於一道一藝,從一而終,決不變心。因此在日本,「職人」是一個令人肅然起敬的稱謂。
  • 鹿子霖發瘋吃野草,白嘉軒愧疚流淚:一生只做下一件見不得人的事
    他(白嘉軒)俯下身去,雙手拄著拐杖,盯著鹿子霖的眼睛說:「子霖,我對不住你,我一輩子就做下這一件見不得人的事,我來生再世給你還債補心。」鹿子霖卻把一棵鮮靈靈的羊奶奶遞到他眼前:「給你吃,你吃吧,咱倆好。」白嘉軒輕輕搖頭,轉過身時忍不住流下淚來。
  • 巴菲特:一生專注做好一件事,是成為高手的秘笈
    有人說:「上天給了你無限的機會,卻只給你有限的時間、精力和才華,所以越是優秀,越要專注。」 想做成一件事,就要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這件事上,把它做得越強越好。這是你未來成功的基礎。1真正的高手,一生專注做好一件事。我們這一生,時間和精力都有限,我們不可能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裡,把所有的事都做好,但一定能把一件事做好,乃至做到極致。
  • 在交通不發年代,明朝一位資深驢友,是如何完成「硬核」旅行的
    讀完《徐霞客遊記》,我們來還原一下歷史上真實的徐霞客,他並不是一位弱不禁風寄情山水的文人,而是一位身強體壯,精通水性、野外求生的古代旅行、探險達人。根據記載,他身手矯健,體力過人,遊泳登山,身體素質常人不能相比,他善於總結爬山的理論、涉水的觀點,以及旅途中的重大發現。徐霞客的人生經歷可以說是一次次極限挑戰。
  • 侯孝賢「封神」:被日本名導尊為父親,他用一生只做一件事
    娛樂圈都玩「跨界」的今天,他用一件事獲得了「終身成就獎」。最近,「跨界」一詞很火,起因是跨年晚會中,各大演員紛紛拿起話筒獻歌。這本無不對,但是許多人「假唱」被抓現行,觀眾們表示買票就給我看這?於是,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去做,從一種客觀事實變成一種討論現象,那些一生只專注一件事的人被相繼提起。今天我們要講的是一個熱愛電影,專注電影,獲得「終身成就獎」的老人,他叫侯孝賢。侯孝賢已鮮少出現在觀眾面前,近乎以一種俠隱的方式隱沒在人群外。關於他最近的消息則是一個多月前,臺灣第57屆金馬獎授予他「終身成就獎」。
  • 什麼樣的人才能一生堅持辦好一件事?
    記得《金星秀》節目有一次邀請了著名地產商人潘石屹做嘉賓,一向心直口快又熱心腸的金星在節目裡問潘石屹:「為什麼要把錢捐給美國人,咱們國內有這麼多的好大學為什麼不捐呢?」電影《一生只為一事來》正是為這370萬多平凡而偉大的鄉村教師而發聲的一部作品
  • 十八年辦學經驗:孩子,一生做好一件事足矣
    學校、老師、學生也一樣,要有成就,就需要不動,一生做好一件事足以。 (1)人,最難修煉的不是熱情,是耐性,找一件喜歡的事很簡單,找一件能耐心做一輩子的事卻難。但其實,要在任何一個領域、任何一件事情上獲得收穫,都需要花費一生的功夫。 我自己明白這個道理,也用了好幾年。
  • 「制筆匠人」劉好勤:「一生一件事,只做好毛筆」
    汝陽劉制筆128道工藝,一般人只負責一道工序,劉好勤卻挨個工序鑽研。誰做得精,他就向誰請教,直到把128道工序完全學完學會。  好景不長,由於管理不力,經營不善,毛筆廠生產停滯,瀕臨破產,劉好勤只好回家鑽研製筆技藝。為了不受打擾,他躲在紅薯窖裡潛心研究,吃飯睡覺全在窖洞裡,一住就是兩年。每次談到這段經歷,劉好勤總是說:「跟中華毛筆幾千年文化相比,我這又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