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知道,世界上第一所現代大學,是有著「歐洲所有大學的母校」之稱的博洛尼亞大學。這所位於義大利艾米利亞的大學,誕生於1088年,至今已有900年的歷史。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第一所真正現代意義上的大學其實是成立於1809年的柏林大學,比博洛尼亞大學晚了近700年。
19世紀初期的德國,工業革命還沒開始,工業化進程落後當時歐洲的強國,為什麼在文化上卻能捷足先登,甚至後來居上,成為工業強國呢?柏林大學提出哪些主張,直接促進了大學邁向現代化呢?
現代以前的大學
大學存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以前。中國在堯舜禹時期,就有一個專門學習的地方叫「上癢」,就是當時的大學。而在西方國家,大學的演變和形成更加系統。
在西方國家,與現代意義接近的大學,也有近千年的歷史。前面說到的博洛尼亞大學,就是第一所正規的大學,曾經是整個歐洲最重要的羅馬法研究中心。隨後,參照博洛尼亞大學的模式建立起來的大學日益增多,到了中世紀,大學已經在法國、德國、英國等歐洲國家中遍地開花。
按照領導體制的不同,中世紀的大學一般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以博洛尼亞大學為代表的「學生大學」,這類大學採取以學生為中心的管理模式,校務管理由學生主導,包括上課的形式和時間,甚至教師的聘任、學費的數額,全都由學生來決定,教師的薪水由學生支付,這種模式受到當時歐洲南部很多國家的認可,在葡萄牙、西班牙等國家大量出現;另一種則是以巴黎大學為代表的「先生大學」,這類大學多數為教會大學,並且由教會向老師支付薪水,管理則以教師為中心,校務由教師決定,北歐許多國家,例如德國、丹麥等的大學多數採用這種形式。
當然,歷史也證明了這兩種模式的優劣。由於「學生大學」以學生為中心,管理潰散,逐漸沒落了,而「先生大學」則因為具有完善的管理機制而逐漸發展和興盛,最終成為歷史的主流。至此,中世紀的大學也形成了以教師為中心的管理模式,為現代化大學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大學邁向現代化
隨著歐洲啟蒙運動的發展,大學也進行更深層的理性主義改造。直到1809年,德國柏林大學誕生,宣告了第一所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大學誕生。現代大學與歐洲中世紀的大學究竟有什麼不同?
柏林大學由德國洪堡創辦,其主張的理念與中世紀最大的不同在於對大學智能界定。中世紀的大學作為傳授知識的場所,主要職能就是「教書育人」,並不進行學術研究;而洪堡體制下的柏林大學,則以培養有科學、文化的人為主要任務,同時也將科學研究作為主要職能,實現教學和學術研究的統一。
柏林大學的模式,已經十分接近今天的大學。德國柏林大學的意義不僅在於「第一所現代大學」,同時也對整個世界高等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直到今天,柏林大學的「洪堡體系」依然影響大學創辦模式。
大學現代化的巨大意義
今天,我們的大學不僅是培養高層次人才的聖地,同時也是進行科學研究,推動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場所。
第一,柏林大學等現代大學的誕生,不僅推動大學邁向了現代化,同時也助推了學術自由的發展。大學成為人們進行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場所,教師和學生在這裡進行思維的碰撞,各學科得到大力發展。從此,人類進行科學研究多了專門的基地,科學研究逐漸體系化。
第二,現代大學成為國家人才培養和科學發展的重要推力。由於柏林大學的崛起,德國的高等教育和科學研究得到快速發展,不僅助力德國快速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也促使德國在20世紀初成為享譽世界的科學中心。後來,美國大學的全面崛起也成為美國科學發展中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我們國家大力推動教育現代化,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也是因為大學對於國家教育和發展的重要作用。希望我們的大學,能夠為國家建設提供更多優秀的人才,在國際舞臺上綻放更耀眼的光芒。